护理心理学教学课件作者张伯华第三章

上传人:w****i 文档编号:102654414 上传时间:2019-10-04 格式:PPT 页数:77 大小:72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护理心理学教学课件作者张伯华第三章_第1页
第1页 / 共77页
护理心理学教学课件作者张伯华第三章_第2页
第2页 / 共77页
护理心理学教学课件作者张伯华第三章_第3页
第3页 / 共77页
护理心理学教学课件作者张伯华第三章_第4页
第4页 / 共77页
护理心理学教学课件作者张伯华第三章_第5页
第5页 / 共7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护理心理学教学课件作者张伯华第三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护理心理学教学课件作者张伯华第三章(7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三章 心理应激,第一节 心理应激的概念 第二节 心理应激过程 第三节 挫折与心理防御机制 第四节 应激与应对,返回,第一节 心理应激的概念,一、生理应激观 人们对应激的最早认识是从应激的生理因素开始的。生理应激观由加拿大生理学家塞里(19071982)提出,塞里也是最早将应激概念引入生物学领域的学者。塞里认为应激是“多种有害因素刺激产生的一种综合征”,是机体受到有害刺激时产生的适应性生理反应。塞里在临床上观察到患有不同疾病的病人很多症状和体征都非常相似,例如大出血、感染,晚期癌症的病人都出现食欲减退、体重下降、乏力等病态表现。后来塞里给鼠注射牛卵巢的粗提物,发现肾上腺增大和颜色变深;胸腺、脾

2、及淋巴结缩小;上消化道溃疡、出血等现象,而处于中毒、感染、失血等有害刺激下的动物也出现类似表现。,下一页,返回,第一节 心理应激的概念,他将这些反应统称为“一般适应综合征”(GAS),并在1936年提出了应激概念。塞里认为这种综合征与刺激的类型无关,而是机体受到有害因素刺激后,通过兴奋腺垂体肾上腺皮质轴所产生的具有普遍形式的防御反应。 塞里认为一般适应综合征是由警戒期、阻抗期和衰竭期三个连续的时期组成。 1. 警戒期 当机体受到有害刺激后,在一个很短的时间内会产生一个低于正常水平的抗拒,这个短时的阻抗会引起机体肠胃功能失调、血压升高,然后机体会迅速调动防御并做出自我保护性的调节。,上一页,下一

3、页,返回,第一节 心理应激的概念,如果防御性反应有效,警戒就会消退,机体恢复到正常活动水平。大多数短时的应激都会在这个阶段得到解决,这种短时应激也可以被称为急性应激反应。 2. 阻抗期 如果有害刺激持续存在,机体会作全身动员,进一步增强机能的变化以加强防御,抵御伤害。 3. 衰竭期 机体的适应能量是有限的,如果有害刺激持久存在或过于严重,机体就会耗尽适应能量,丧失抵抗能力而转入衰竭和死亡。,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一节 心理应激的概念,二、心理应激观 目前关于应激已不局限于生理方面,它至少有四种含义: 1. 应激是指那些让人感到紧张的事件或环境刺激 塞里曾把刺激机体产生应激反应的刺激物称为应激

4、源。应激源不仅是生理性应激源,还包括心理、社会及文化等方面的应激源。 2. 应激是一种觉察到的威胁 应激发生于个体处在无法应对或调节的需求之时。客观刺激物的性质在他人评价时未必有害,其作用也未必强烈,但对于当事人而言却被察觉或评估为威胁性情境或强度过大的刺激。,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一节 心理应激的概念,由于个体对情境的察觉和估价存在差异,因此个体对应激刺激(应激源)做出的反应也就存在差异。 3. 应激是机体对有害刺激的反应 这是将应激看作应激反应。应激源作用于人体后引起应激反应,不仅存在生理反应,还包括心理反应和行为变化,而且生理反应和心理反应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 4. 应激是应激源和应激

5、反应的中间变量 在应激源与应激反应之间发挥重要作用的因素有许多,这些因素称为应激中间变量,包括认知评价、应对方式、社会支持、个性特征等。应激中间变量可影响应激源作用的大小及应激反应的强弱。,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一节 心理应激的概念,三、目前心理应激的概念 心理应激是指个体在面临或察觉到环境变化对机体有威胁或挑战时通过心理或生理反应加以适应的过程。概括地说,心理应激是个体察知环境刺激对自身的反应负担过重时,通过心理、生理反应及社会系统进行适应的过程,其结果可以是适应或适应不良的。 关于概念需要注意的是: (1)应激源的来源是多方面的,既包括生物因素,也包括心理社会因素。例如失血、外伤、离婚、

6、失业等都可以成为应激源。,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一节 心理应激的概念,(2)认知评价和应对方式作为应激的中间变量在应激过程中起着较为重要的作用,常常成为影响应激反应的程度和反应结果的重要因素。 (3)应激反应包括生理反应、心理反应、行为反应,最终应激反应的结果可以是适应的或有利的,也可以是适应不良或不利的。 四、心理应激的临床意义 心理应激与人类的疾病和健康密切相关,强烈、持久的应激源往往通过神经内分泌、免疫途径降低机体对致病因素的抵抗能力,从而可能在其他因素的共同影响下导致精神和躯体性疾病。,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一节 心理应激的概念,此外有研究表明,有高水平应激体验者倾向于从事那种增加

7、病损机会的事,如酗酒,过量吸烟等。另外在应激状态下也容易发生意外事故,调查显示,体验高水平应激的成人与儿童在家庭内、体育活动、驾驶交通工具或职业中发生意外损伤的机会多于低水平应激的个体。 从心理应激的角度出发,近年来国内外许多研究将身心健康问题以应激模式来进行研究。把身心健康的变化情况如情绪反应、身心症状作为应激反应来看待,而将与疾病和健康有关的各种心理社会因素。 另外,应激理论也为临床工作提供了一种心理干预模式。这种干预模式从干预应激过程的各个环节入手。,上一页,返回,第二节 心理应激过程,一、应激源 (一)应激源的定义和分类 应激源就是指那些能刺激个体引起应激反应的各种刺激物。按生活事件属

8、性进行分类,应激源可分为四类: 1. 躯体性应激源 躯体性应激源指作用于人的肉体、直接产生刺激作用的刺激物,包括各种理化和生物刺激,如噪声、高温、低温、湿度、电击、辐射、强酸、强碱、毒物、微生物、疾病等。许多现代化的工作环境或工作往往具有紧张性。,下一页,返回,第二节 心理应激过程,机器的轰鸣,刺鼻的气味,烟雾弥漫的车间可以使人产生不同程度的应激。长期处于噪声下,可使人头痛、焦虑、注意力不集中,容易发生工伤事故,抑郁症、胃溃疡、高血压的发病率也会升高。 2. 心理性应激源 心理性应激源包括各种消极情绪、人际关系的冲突、个体的强烈需求或过高期望、能力不足或认知障碍等。 3. 社会性应激源 社会性

9、应激源可以概括为两大类:客观的社会学指标:指个人的年龄、受教育程度、婚姻状况、从事职业、经济状况等。,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二节 心理应激过程,社会变动与社会地位的不适应:指社会变革和动荡,如政治经济制度变革、战争、动乱等。 4. 文化性应激源 文化性应激源指因语言、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宗教信仰等改变造成的刺激或情境。 (二)生活事件研究 生活事件是指生活中的较大变故。生活的变化可以避免单调乏味,促进人们采取行动适应环境。但如果生活变动过快、过大、过久,就会造成适应困难,引起严重的应激反应,甚至损害健康。调查表明,生活事件是造成心理应激,进而损害健康的主要应激源。,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

10、二节 心理应激过程,在生活事件的测量方面,1967年美国华盛顿大学医学院的精神病学专家Holmes和Rahe通过对5 000多人进行社会调查和实验所获得的资料编制了“社会再适应评定量表”(SRRS),对生活事件进行了量化(见表3-1)。量表共列出了43种生活事件,每种生活事件标以不同的生活变化单位(LCU),用以检测事件对个体的心理刺激强度。利用这个量表可以检测一个人在某一段时间内所经历的各种生活事件,并以生活变化单位LCU的总量来表示。Holmes早期研究发现,LCU一年累计超过300的人,第二年有86的可能将会患病;若一年LCU为150300的人,则有50的可能在第二年患病;若一年LCU小

11、于150,第二年可能身体健康。,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二节 心理应激过程,Rabkin(1976)研究发现生活变化单位的升高与突然的心源性死亡、结核、白血病、多发性硬化、糖尿病、运动创伤和交通事故有类似的相关性。 在生活事件的质方面,国内做了许多研究。北京医科大学曾对北京市10000多人进行调查,结果发现有三种刺激因素对疾病发生的影响最大,它们是: (1)在较紧张的学习或工作中伴随不愉快的情绪。 (2)工作中或家族中人际关系不协调。 (3)亲人的意外死亡或者突然的意外事故。,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二节 心理应激过程,另外一些学者的研究表明,不可预料不可控制的负性生活事件对人的威胁相对较大。

12、 二、影响应激的中间变量 (一)认知评价 认知评价是个体从自己的角度对面临的生活事件的性质、重要性、危险性等特点作出的估计。认知评价作为应激的核心中介机制,对于应激反应的产生起着决定性作用。 1. 两种不同的认知评价结果 由于个人的认知应对特点,对同一应激源可能做出不同的评价。,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二节 心理应激过程,不同的认知评价可以引起不同的反应。积极的评价可以适度提高大脑皮层的唤醒水平,振奋精神,注意集中,积极思维,有助于应对能力的发挥;而消极的评价则引起不良的情绪反应如焦虑、抑郁、恐惧,甚至听天由命,无所作为。 2. 影响认知评价的因素 (1)应激源的可预测性:一般来说,可预测的应

13、激源对机体的影响相对较小。 (2)对应激源的控制:如果人们能够对应激源作某种控制,则可减轻其影响。,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二节 心理应激过程,(3)对应激源的解释:知觉是大脑对由感觉提供的信息的解释和组织,其基本判断是事件是令人愉快的或令人不快的。因此,对应激源的认知评价可以增强或削弱应激源的作用。 (4)情绪:认知与情绪是相互依赖的,情绪可以影响认知评价,促使人们将某生活事件评价为“应激性”的或忽略某一生活事件。情绪还可以打断正在进行中的认知评价并开始新的认知评价。 (二)应对 应对是个体对生活事件以及因生活事件而出现的应激状态所采取的认知和行为措施。由于应对可以被直接理解成是个体解决生活

14、事件和减轻事件对自身影响的各种策略,故又称为应对策略。,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二节 心理应激过程,应对也是非常重要的应激中间变量,由于其在护理工作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将在第四节详细论述。 (三)社会支持 1. 社会支持的概念与分类 社会支持是指个体与社会各方面的联系程度,包括与亲属、朋友、同事等以及家庭、单位、党团、工会等集体所产生的精神或物质的联系程度。社会支持具有减轻应激的作用,是应激过程中可以利用的个体“外部资源”。 社会支持可分为主观支持、客观支持和利用度三类。,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二节 心理应激过程,所谓主观支持指个人自我感觉获得别人支持的程度;客观支持即个人实际上与他人联系

15、的情况;个人利用度是指个体在遇到生活事件时能够利用别人的支持和帮助的程度。根据社会支持的来源不同,社会支持还可分为家庭支持、朋友支持和其他人支持三类。 2. 社会支持与应激的关系 一般认为社会支持具有减轻应激的作用。社会支持与各种应激因素如生活事件、认知评价、个性特征等都存在相互作用,通过提高个体对日常生活中伤害性刺激的应对能力和顺应性,维持个体良好的情绪,从而削减应激反应,起到缓冲生活事件、促进健康的作用。,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二节 心理应激过程,有良好的社会支持的患者往往能保持良好的情绪,发挥自身的潜力,积极配合医生和护士治疗,从而能更快地康复。 有学者分析社会支持在精神紧张中发挥的作

16、用主要有以下四方面: (1)训练特殊反应能力:突然发生的无法预料的后果或严重损失往往易于引起个体的极度紧张,使其失去特殊反应能力。社会支持可以在事件发生前提供教育训练的机会,使个人学会应付挫折和失败,提高耐受紧张处境的能力,这有利于在事件发生时使个体相对冷静和采取建设性行为。 (2)帮助解决问题:遭受紧张事故后,由于情绪改变、精神紧张、患者认识理解的错误等,常使解决问题、摆脱困境的能力下降。,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二节 心理应激过程,这时候别人或社会组织的支持十分重要。估计形势、指引出路、理解不幸等方式的支持与指引可以减轻或避免焦虑,让人看到希望、增加勇气。相反缺乏社会支持的人在遇到突发事件时往往无从求助,产生悲观绝望的情绪,从而做出错误的应对。 (3)动员心理防卫机制:为了缓和心理矛盾冲突和纠正情绪失衡,个体往往采用一些心理防卫机制,如否认、转移等。社会支持可利用这些机制进行劝慰、安抚、暗示,帮助当事人缓解痛苦和不满。 (4)解决事件后果:威胁性事件或情感剥夺性事件如丧偶、亲人死亡发生后,社会支持对解决焦虑和悲伤情绪十分有益。由于情感剥夺持续时间一般较长,所以社会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