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教学设计过程的介绍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102577568 上传时间:2019-10-03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33.9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程教学设计过程的介绍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新课程教学设计过程的介绍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新课程教学设计过程的介绍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新课程教学设计过程的介绍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新课程教学设计过程的介绍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课程教学设计过程的介绍》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程教学设计过程的介绍(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学设计是指在教学之前对教学过程中的一切预先筹划、安排教学情景,以期达到教学目标的系统性设计教学设计是指教师依据教育教学理论,为了达到课程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认知结构,对教学活动的诸多要素所进行的一种分析和策划的过程;教学设计既需要理论的指导,又需要发挥教师的创造性;教学设计是理性与创造、科学与艺术的融合体。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设计与传统的教学设计比较有的以下几点突出转变: ( 1 )从知识定向到三维目标的多元定向。 ( 2 )从教学内容定向到教学活动定向。 ( 3 )从教学结果定向到问题、过程定向。 ( 4 )从教师定向到学生定向或师生交互作用定向。 ( 5 )从学术定向到实际问题定向。 (

2、6 )从单一课时设计到单元教学设计。 ( 7 )从课堂教学设计到课内外结合的设计。 ( 8 )从教案完成到活动任务及组织方式的设计。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教学设计遵循以下几点原则: 1 明确知识对深化、发展学生认识的作用。 2 关注知识形成、发展的过程 3 注重知识形成与发展的层次性新课程教学设计过程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教学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依据心理学与教育学上的有关思想以及相关理论,针对课标要求,提出设计思路,即学生应该怎样学习,才能达到课标的要求。 二教学背景分析 教学背景分析包括教学内容分析、学生情况分析,以及前期教学状况、问题、对策等方面的研究说明。 教学

3、内容分析: ( 1 )研读课标。 明确课标对本部分内容的要求及建议。 ( 2 )分析教材。 对教材内容的分析应在明确课标对有关教材内容目标要求的前提下,重点分析 教材内容的知识类型。不同类型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 教材内容的相互联系。首先分析本部分内容与前后教材内容之间的相互联系,明确本部分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准确把握所学内容的深广度。其次,分析和研究教材内容和其他学科内容间的联系,学科间的综合。 分析本部分内容的知识脉络,确定可用的教学素材等。 分析和挖掘教材知识的认识功能。 2 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情况分析的重点是明确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与所学知识之间的差距, 分析

4、学生的认识脉络,确定问题线索,确定学生解决问题需要的证据等,为选取教学策略、设计教学活动提供依据。 ( 1 )对学生“前概念”的分析 化学学习是以学习者已有知识经验作为基础和背景,对新的知识信息进行加工、理解,从而不断丰富和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和情意品质。学习者可以利用其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固着点”吸收和整合新知识,从而使原有的认知结构得到“量”的扩充;当学习者已有的知识经验与新知识存在矛盾时,这时为了获得新知识,学习者必须对其原有的知识经验做出调整或改变,从而使认知结构发生“质”的变化。学习者的认知结构就是在新、旧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过程中,不断得到丰富、提高、发展和完善。 现代的探查学生已有知

5、识经验的方法主要有:深层会谈诱导法和设置认知冲突法( 2 )对学生认知方式的分析 认知方式是指个体偏爱的加工信息的方式,表现在个体对外界信息的感知、注意、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上。不同认知方式的人对于信息加工和处理的方式有差异,这种差异没有优劣之分,但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了解学生的认知方式对教学设计具有重要的意义。 简言之,对学生情况的分析主要是明确以下几个问题,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即先前经验)、学生还想知道什么(即自发动机)、学生能知道什么(即教学目标)、学生如何知道什么(即教学过程)。 三教学目标设计 1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既是教学的起点,也是教学的归宿,确立合理、适当的教学目标是教学

6、设计最重要的任务。而如何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则要依靠对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加工以及对学习活动的组织。教学目标的陈述必须符合下列要求: ( 1 )教学目标陈述的是学生的学习结果,陈述通过一定的教学活动后学生行为的变化,不应陈述教师的教学行为。 ( 2 )教学目标的陈述应力求明确、具体,可以观察和测量。 ( 3 )教学目标的陈述应反映学习结果的多样性和层次性。 ( 4 )教学目标陈述应用课标 “关于目标要求的说明”中的行为动词。 2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教学重点是教材中最重要、最基本的中心内容,是知识网络中的联结点,是设计教学结构的主要线索。 教学难点是指学生感到难理解或难接受的内容。这些内容,或

7、是由于知识本身抽象、复杂而难理解,或是由于学生缺少必要的知识准备而难接受,要根据具体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基础来确定教学难点。 教学重点不一定是教学难点,难点也不一定是重点,有时两者是统一的。一般来说,每节教材都有教学重点,但却不一定有难点。 四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设计 教学设计过程与教学资源设计主要包括教学进程、学生活动、所需要的教学资源及教学指导策略等。 1 教学过程设计 包括问题或活动的安排,教学环节的设计,教学各个阶段、各步骤之间的过渡与衔接的设计,教学活动情境化的设计,以及设计意图等。2 学习 活动设计 新课程倡导帮助学生自自主生成知识或观念,重视生成的过程,活动是为学生创设的,教师在组织

8、学习活动的时候,应该考虑活动主体 学生的特点和需要。创设的情境要符合学生已有的认识水平,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促使学生积极开展各种探究活动;根据学生的认识特点和需要选择调查、实验、讨论等活动类型。教师在充分理解学生知识背景的基础上,围绕课程目标的实现,因地制宜地选择适合所教学生的学习活动,不能让活动流于形式,如在引发学生思考时,教学重难点其是教学难点的地方,设计活动帮助学生度过学习中的困难,或在形成后,帮助学生在实际应用活动中巩固、检测所学,体验学习的价值,让学生在各种各样的活动中完成对知识、技能、方法的掌握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实现三维学习目标,精致的学习活动可以避免生硬的说教,可以节省繁复

9、的训练时间,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 教学资源设计 确定学习本节课所需教学资源的种类和每种资源在学习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明确从何处获取有关资源,如何去获取(用何种手段、方法去获取 ) 以及如何有效地利用这些资源等。 五。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包括对本节课学生学习效果以及教师自身教学效果的评价。主要围绕三维目标是否达到要求进行评价。评价方式应尽可能多元化,如纸笔测验、活动表现、观察记录等。要尽可能设计出学生乐意参与,又能客观地、确切地反映每个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方法。 教学评价对提高教和学的效果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它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基本环节。多年来教学评价只关注教师行为表现,而忽视对学生学习活动的

10、评价,在评价方式也过分依赖纸笔测验,忽视了其他质性评价方法,从而大大降低了教学评价在促进学生发展方面的积极作用。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树立正确的评价观念,把课堂教学的关注点转向学生,并采取灵活多样、具有开放性的质性评价方法,从形成科学素养的多个方面来对学生的学习做出科学的评价。教师要根据实际的需要设计不同的教学评价方案,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多层次、多角度、多方面的评价,全面地反映出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为教学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在教学评价上应体现发展性、过程性、多元性、主体性的统一。 六教学反思 教师在实施教学之后,应该加强反思,从反思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在反思中提高教学设计能力。 在教学设计

11、方案中将教学实施的详细情况进行记录整理,特别是学生的各种活动和各种观点。 教学后教师需要重新审视教学设计的合理性如何 ? 教学目标是否合理、教学内容是否恰当以及所组织的学习活动是否真正让学生 投入到学习中来,取得了有效的学习结果,等等?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了哪些和预期不一致的地方?自己是否采取了灵活的应对策略,修正完善既定的教学方案?取得的效果如何?还存在哪些值得改进的地方?对这些问题的反思,能够帮助教师发现自己在进行教学设计和处理教学事件时所存在的不足和问题,促使教师将反思引向深入,找到提高教学设计水平和教学实施能力的方法。 经过反思,教师的原始经验不断地被审视、被修正、被强化、被否定、被加工,

12、经验才得到提炼与升华。经过反思,教师更好地理解新的课程理念,改善教学设计观,提高教学设计能力,其教学实践水平也会逐渐得到提升。教学反思是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教学设计案例及评析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根据本节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实际,采用比较、归纳、练习的教学方法,进行参与式教学,让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发展新知。创造条件让学生自己去学习,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达到发展思维、提高能力的目的,培养实事求是、勇于挑战的精神。突出学生主动参与,充分展示学生的思维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一个组织者、参与者,和学生共同探索,使学生真正

13、成为学习的主人,切身感受到化学学习的快乐,品尝学习成功的喜悦。 二教学分析 1 教学内容的分析 ( 1 )课标的要求: 理解溶质质量分数的 概念;掌握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通过溶质质量分数的学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体会从量变到质变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规律,初步发展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 2 )考试说明中的要求: 解溶质质量分数的含义,会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包括加水稀释的计算,)了解溶质质量分数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 3 )在本学科中的地位、作用: 溶质质量分数是九年级化学(人教版)第九单元,课题 3 ,第一课时内容。溶质质量分数是继化学是的计算、化学方程

14、式的计算的又一重要的化学计算。学生对化学计算已有一定的经验,本部分知识所涉及的质量分数,在第四单元根据化学式的计算中,学过化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的计算;在第八单元含杂计算中,学过混合物中某纯净物的质量分数的计算;本课题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与前面学过的这两种计算既有相同之处(分子、分母的确定),又有不同之处(关系量的范围不同);在今后综合计算中,仍然会涉及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使本课题的学习不断延伸。 ( 4 )内容特色: 本课知识的得出与 “ 前概念 ” 有一定相似之处,具有较好的规律性、系统性。学生通过实验展开学习,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自行推出计算式,再运用反例、练习、概括解题方法等对获

15、取信息进行加工,从而将所学知识转化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又为以后学习综合计算打下基础,做好铺垫。 2 学情分析 ( 1 )从学生的知识储备上来看: 学生已经知道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两部分组成;还知道溶质的质量与溶剂的质量之和等于溶液的质量;也会判断某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还会确定分数的分子和分母。但不会从量的角度来表示溶液的组成,却是学生不了解的,教师若能激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教学过程便水到渠成 。 ( 2 )从学生的心理特征上来看:初三学生已处于青春发育期,对外界事物及现象充满好奇心,动手欲望强烈。本节课从学生的好动欲望出发,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用身边常见又特别喜欢喝的糖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 3 )从学生的认识水平上来看: 学生在学习根据化学式的计算和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式,已经初步认识到解化学计算题,从已知入手找可知,通过所求找需求的解题思路。本节课突出在溶液的知识范围内找对关系量。 有了前期的知识准备,还必须有效调动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本节课的目的不在意知识本身,而是形成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探究事物内在本质的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总结规律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初步理解溶质质量分数的概念;初步掌握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动手实验、思考问题、习题演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