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美与道德的认识——浅析美与道德的本质与关系》论文终定稿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02478429 上传时间:2019-10-03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对美与道德的认识——浅析美与道德的本质与关系》论文终定稿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我对美与道德的认识——浅析美与道德的本质与关系》论文终定稿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我对美与道德的认识——浅析美与道德的本质与关系》论文终定稿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我对美与道德的认识——浅析美与道德的本质与关系》论文终定稿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我对美与道德的认识——浅析美与道德的本质与关系》论文终定稿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我对美与道德的认识——浅析美与道德的本质与关系》论文终定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对美与道德的认识——浅析美与道德的本质与关系》论文终定稿(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山东艺术学院 美术学院 2012级美术学专业 课堂作业论文我对美与道德的认识 浅析美与道德的本质与关系论文摘要:本论文目的在于阐述美的本质问题、道德的起源与本质问题以及美与道德的关系问题,由于水平有限,所以关于美与道德的关系的具体论述时,将美具体化为美育,进而进行两者关系的阐述;本论文研究方法主要是在参考西方美学史的基础上,引用其他相关书籍、网上资源,进行选择比较,选取支持主题的论点,最终成文;本论文的成果是解决了对美与道德的本质以及两者关系的问题;得出的具体结论,美的不同时期的本质分别是1、美在物体形式;2、美在完善;3、美感即快感,美即愉快;4、美在理性内容表现于感性形式;5、美是生活。

2、道德的起源分别有6种说法,分别是1、神启论;2、天赋道德论;3、动物本能及进化论;4、自然人性论;5、社会契约论;6、社会实践论。道德的本质大体分为1、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2、道德是一种特殊的规范调节体系;3、道德是一种实践精神。美与道德的关系:美与道德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关键词: 美 道德 本质 关系1、 什么是美 随着人类文明进程的不断发展,人类关于美的本质、美的感觉、美的定义、审美活动等问题进行的讨论和研究,也不断地深入,不断的发展,并且形成了悠久的历史。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和柏拉图对美有许多论述。柏拉图在大希庇阿斯篇中记叙了苏格拉底最先提出了美是什么的问题,并对美的本质进行了

3、系统的探讨,最后承认他并没有最终解决美的问题,以“美是难的”结束。美的本质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方式也是受历史制约的,同一问题在不同时代具有不同的历史内容;专就美的本质问题的历史发展来说,它主要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以及理性与感性的关系的问题。主要的观点存在五种:(一)古典主义;美在物体形式;(二)新柏拉图主义和理性主义:美在完善;(三)英国经验主义:美感即快感,美即愉快;(四)德国古典美学:美在理性内容表现于感性形式;(五)俄国现实主义:美是生活。这五种看法的出现大致按照时间发展排序,在发展中当然有些交叉或互相影响。现在分述如下:(一)、古典主义:美在物体形式 古希腊人一般把美只局限于造型艺术,古代人

4、就想到美只在物体形式上,在整体与各部分的比例配合上,如平衡,对称,变化,整齐之类。所以希腊人所爱好的美主要是所谓“造型美”,也就是形式美。而这种形式最好是庄严静穆的,这里就有阶级根源,因为希腊奴隶主认为精神上最高的享受是像日神阿波罗那样,凭高俯视世界,无动于衷地静观世间一切事物的形象。 之后又渐渐总结出“寓变化于整齐”或“在杂多中见整一”的原则。毕达哥拉斯学派便应用这个原则去研究建筑和雕刻等艺术,想借此寻找物体的最美的形式,“黄金分割”就是由他们发现的。 到亚理斯多德的时代,他在诗学第七章里明确地提到美是“不仅要在各部分的安排上见出秩序,而且还要有一定的体积大小,因为美就在于体积大小和秩序。”

5、 到了罗马时代,西赛罗对亚里斯多德的美的定义作了一点补充:“物体各部分的一种妥当的安排,配合到一种悦目的颜色上去,就叫做美。” 文克尔曼认为希腊造型艺术所表现的最高的美的理想是“高贵的单纯,静穆的伟大”,单纯到像“没有味道的清水”,静穆到没有表情。德国古典美学的最大代表之一是康德,从对物体的感官接受的直接性出发,作出美不涉及利害计较,欲望和目的,也不涉及概念或抽象思考的结论。总而言之。美只在物体的形式,这是以感官的第一印象为基础提出的,虽然相对来说有点肤浅,但是在当时的历史社会环境下,这一理论的提出,还是很有创见性的。(二)、新柏拉图主义和理性主义:美即完善 持“美即完善”说者大半同时持“美在

6、物体形式”说,他们认为“一件事物如果符合它那类事物所特有的形体结构或模样而完整无缺,就叫做美。”鲍姆嘉通在美学第一章里说,“美学的对象就是感性认识的完善,这本身就是美”。毕达哥拉斯派和新柏拉图派都认为“小宇宙”(人)与“大宇宙”相对应,人心里本来有内在的和谐或美,碰到外在世界的和谐或美,“同声相应”,所以才爱好它,才产生美感。到了后来,在新柏拉图派和理性派的手里,这一说就和根据目的论的“美即完善”说和“内外相应”说结合在一起,因而就带有神秘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性质了。但是这一派理论总的来说还是以“美在物体的形式”为基础的,只是要求这个事物要完美完善而已;随后因为“内外相应”理论的加入,才使得这派理

7、论显得有深度从而走上了神秘主义的道路。(三)、英国经验主义:美感即快感,美即愉快英国经验主义无论在哲学方面还是在美学方面,在西方思想发展史中都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休谟认为“美只是圆形在人心上所产生的效果。这人心的特殊构造使它可以感受这种情感。如果你要在这圆上去找美,你就是白费气力。”他明确地把美感和快感等同起来,把美和美感等同起来。美既然等于美感,而美感是一种主观方面的心理作用,美就当然只是主观的了。休谟进一步分析美感,认为美感基本上是一种同情感。例如石柱要上细下粗,雕像要使人物保持平衡,才能引起美感,因为这样才能引起安全感。博克认为人类有两种基本“情欲”或本能,一是自我保存的本能,一是种族

8、保存的本能。而种族保存的本能表现于对异性的爱,爱就是美感的主要内容。博克对美的定义是“指物体中能引起爱或类似爱的情欲的某一性质。”像休谟一样,博克也把美感和快感等同起来,也强调同情在审美中所起的作用。而博克不同于休谟之处,他找到美的主要客观属性是“小”以及与小相关的一些性质,例如柔滑,娇弱之类。这些客观属性之所以美,因为它们最能引起同情或爱。 (四)、德国古典美学:美在理性内容表现于感性形式康德认识到鲍姆嘉通的理性主义的美学观点和博克的经验主义的美学观点的尖锐对立以及每一派的片面性,并且努力寻求达到统一的路径。他对崇高的看法改变了他对美的看法,从前是美在形式,现在却是“美是道德精神的象征”了。

9、黑格尔的理念是一件艺术品如果要表现一个英雄人物的勇敢,就必须通过事件和动作,塑造出一个具体的形象来。勇敢就是这件作品的理性内容,人物形象就是这个理性内容的感性显现。这样达到理性内容与感性形式的统一,就算是艺术作品,也就算是美;由此可见,黑格尔的定义是只适用于艺术美的。自然还只处在自在阶段,还不自觉,所以自然美只是低级美。也就是说,只有人才能有艺术,也只有人才能创造美和欣赏美。这一时期对美的认识中,凸显了人的价值和作用,但是却贬低了自然美。(五)、俄国现实主义:美是生活 黑格尔以后,美学的重要发展是在俄国。别林斯基和车尔尼雪夫斯基都既批判而又继承了黑格尔美学的某些方面,发挥了“美是生活”的大原则

10、,为现实主义文艺奠定了美学理论基础。别林斯基对于艺术和美的本质都有两个不同的提法。一个提法接受了黑格尔的美的定义:艺术是“理念取了观照的形式”,艺术美当然只有在满足了艺术的这个条件才能存在;另一个提法是从现实主义出发:“诗是生活的表现,或是说得更好一点,就是生活本身”,“在诗的表现里,生活无论好坏,都同样美,因为它是真实的,哪里有真实,哪里就有诗”。他肯定了生活本身就美,而且把美与真紧密联系在一起,这是符合他的现实主义立场的。车尔尼雪夫斯基始终坚持艺术美低于现实美。他明确地指出“美是生活”,但是像别林斯基有时主张的一样,他认为现实生活的美只在内容本质上而艺术的美则只在形式上,艺术与现实的区别只

11、在形式而不在内容。车尔尼雪夫斯基的基本原则是“美是生活”以及附带的两个命题:“美是按照我们的理解应该如此的生活”和“美是使我们想起人以及人类生活的那种生活”。以上便是西方美学史中为我们罗列出的美的本质的不同时期的不同定义,不能说哪个定义更好、更先进,因为这都是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所反映的,都具有历史的局限性;当然也由于当时人对于社会、自然、人的认识的不同,所以大体出现了这五种定义,每一种在当时的社会都是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的。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们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关于美的本质问题,还会有新的具体阐述,当然,这就是后话了。2、 什么是道德(一)、道德的起源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立场,从不同的角度来

12、考察道德的起源,因此自然就有不同的观点,主要有以下六种:1、神启论 认为道德起源于神和上帝,是上帝和神对世间的人们启示的结果。中世纪宗教伦理学家托马斯阿奎那认为“美德是我们天赋的本性”,是神的直接启示。中国儒学大家董仲舒认为“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2、天赋道德论 认为道德起源于人的天赋的理性和情感,人天生就有善和恶的道德意识。比如说中国孟子的“四心说”。并且孟子还举“孺子将入井”和“舜在深山”的例子来论证。又比如康德的纯粹理性也是认为人先天就天赋有道德。3、动物本能及进化论以达尔文为代表的进化论伦理学认为,人类道德起源于动物的社会本能,“道德观念,原本发生

13、于社会本能”。进化论道德起源观就认为道德是自然进化的结果,按照进化的趋势的行为就是道德的行为。4、自然人性论认为道德起源于自然人性。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人性是趋利避害,求乐免苦的,既然这样,凡是符合人性的就是好的善的道德的,反之就是不道德的恶的。 5、社会契约论认为道德起源于人们之间的契约。霍布斯在利维坦中详细的介绍了这种观点。6、社会实践论认为道德起源时人们的社会实践,是为了调整生产和其他社会关系而产生出来的规范,这也就是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观点。以上除了第六种观点,其余的道德起源观概括起来可以分成两类;第一、从道德主体之外寻找道德的起源,认为道德根源于“天”的意志或者上帝的启示。为人们树立了道

14、德的外在权威,给人们以强大的他律。第二、从道德主体之内寻找道德的根源,认为道德根源于人类的天性或自然本性。在道德哲学这本书中,道德的定义是“关于什么是善恶、对错的价值规范集,它更多地表征着一个人的内心境界,有着个人倾向;在道德的领域中我的意志的规定在对他人意志的关系上是肯定的。道德是人的一种超越性的追求,这种超越性是人的理性的一种天然趋向,也就是人性的必然追求。” 道德哲学 高国希著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5年9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第4460页在当今的文化中,“关于道德的起源,有两种被广泛接受的观点:一是来自希腊和霍布斯的解释,把伦理解释为一套利己的谨慎的设计。其原始的神话就是社会契约。霍布斯

15、说得是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战争。另一种解释是基督教的,认为道德是我们必然的努力,是自己在不完满的本性上与上帝的意志相联结。它原始于人的堕落。” 道德哲学 高国希著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5年9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第67页其实这些所说的和上面的六种并不冲突,只是这两种是总结,前面的六种是细说而已。 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不是人的自然本质固有的“善良意志”,而是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上的思想关系,是一种特殊的社意识形态或上层建筑。它作为思想关系,就其一般本质而言,是对社会物质关系的反映,是由社会物质条件特别是经济关系所决定并为其服务的社会意识形式;而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道德又具有区别于其它意识形式的特殊本质和规定性,从而使道德成为凭借善与恶、正义与非正义、公正与偏私、诚实与虚伪等观念来把握现实世界的“实践精神”。(二)、道德的本质,现在大体可分为三种:1、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一般本质);2、道德是一种特殊的规范调节体系(特殊本质);3、道德是一种实践精神(深层本质)。由于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所以社会经济结构的性质、社会经济关系所表现出来的利益、经济关系的变化等都直接决定道德体系的性质。道德是一种特殊的规范调节体系,所以道德规范是一种非制度化的规范,且这种规范没有也不使用强制性手段为自己开辟道路,而是一种内化的规范。道德更是一种实践精神,它能促使人类结成相互满足的价值关系,调节人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