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复习范围-(2017-2018第一学期)(1).doc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02409614 上传时间:2019-10-02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34.1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复习范围-(2017-2018第一学期)(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复习范围-(2017-2018第一学期)(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复习范围-(2017-2018第一学期)(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复习范围-(2017-2018第一学期)(1).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复习范围-(2017-2018第一学期)(1).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复习范围-(2017-2018第一学期)(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复习范围-(2017-2018第一学期)(1).doc(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复习范围1、 空想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之间的关系空想社会主义虽然是空想的、无法实现的学说,但它是早期无产阶级的世界观,是现代无产阶级先驱者思想的理论表现,因此,此学说中已经包含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萌芽。1、空想社会主义为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提供了理论前提,世纪早期,出现了空想社会主义著名代表人物,他们是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的欧文。他们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的罪恶,对未来的理想社会提出许多美妙的天才设想。他们企图建立“人人平等,个个幸福”的新社会。这些思想对启发和提高工人觉悟起了重要的作用。但是空想社会主义只是一种不成熟的理论,反映了正在成长中的无产阶级最初的、还不

2、明确的愿望。他们不能揭示资本主义的根本矛盾和发展规律,不懂得阶级斗争,不认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所以他们的社会主义只能是一种无法实现的空想。当无产阶级成长为独立的政治力量,就需要有一个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革命理论来代替它。但马恩在继承的过程中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1)空想社会主义是对资本主义感性认识的产物,而科学社会主义是建立在对资本主义理性认识的结晶上。(2)空想社会主义凭个人天才的猜测来虚构未来社会的情景;科学社会主义是依据社会发展的趋势唯物史观来预见社会的未来,是马克思主义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3)空想社会主义是潜科学,虽然包含了科学的因素,但是潜藏而未显现;科学社会主义是显科学。2

3、、19世纪四十年代法国里昂丝织工人的两次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表明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工人斗争的丰富经验,为马克思、恩格斯进行理论研究提供了宝贵的材料,也使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成为可能。2、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要清醒认识中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改革开放以来,之所以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党正确认识和准确把握了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作出了中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提出和坚持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4、”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特指中国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但尚不发达的阶段,是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当代中国的最大国情、最大实际。中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主要矛盾没有变,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这是对中国基本国情的情的清醒定位和科学认识,是认识当下、规划未来、制定政策、推进事业的客观基点。3、 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公有制与非公有制经济之间的关系与作用?基本经济制度是指一国的生产资料所有

5、制形式与结构,它是生产关系的核心内容,构成了一国的经济基础,决定了一国经济的基本性质和发展方向。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公有制经济在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中的主体地位,体现了我国经济的社会主义性质,符合社会化大生产的历史发展趋势。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以及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非公有制经济包括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等形式,它们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具有历史合理性。 在处理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关系时,要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使二者在

6、竞争中互相促进,从而实现共同发展。国家保护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的产权和合法权益,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开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同时依法监管各种所有制经济。4、 如何理解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着力构建市场机制有效、

7、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一)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在中高端消费、创新引领、绿色低碳、共享经济、现代供应链、人力资本服务等领域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支持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瞄准国际标准提高水平。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培育若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加强水利、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管道、电网、信息、物流等基础设施网络

8、建设。坚持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优化存量资源配置,扩大优质增量供给,实现供需动态平衡。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鼓励更多社会主体投身创新创业。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5、如何理解“开放型经济”的作用?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客观趋势,对外开放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经济全球化是一个不断变化的演进过程,需要我们科学认识其中的新机遇和新挑战,全面提升开放性经济水平,使之服务于中国的现代化发展。 只有坚持对外开放,深度融入世界经济,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对外开放,必须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

9、,扩大开放领域,优化开放结构,提高开放质量,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 一是继续推进对外贸易增长。扩大对外贸易,有利于提升国内的产业结构,推进经济的现代化。必须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优化对外贸易结构,从主要由出口为主转向进口和出口并重,实现对外贸易的基本平衡,创造新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增强对外贸易的核心竞争力,实现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互接互补。 二是深化“引进来”战略。大力引进国际化先进科技、管理和人才,优化外资结构,放宽外资准入限制的范围,推进金融、文化、教育、医疗等服务领域的有序开放,统一内外资法律法规,保持外资政策稳定、透明、可预期,使之服务于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

10、和增长方式的转变。 三是加快“走出去”战略。要更积极主动地参与经济全球化,更好和更多地利用国外一切可以利用的市场和资源,以弥补国内资源的不足,扩大国际市场空间。 四是探索多层次的国际经济合作新方式。要坚持双边、多变、区域次区域开放合作,扩大同各国各地区利益汇合点,以周边为基础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最终建立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6、 如何把握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简言之:稳定是前提、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三者是有机统一体。稳定是改革和发展的前提。经济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政治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文化

11、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文化制度和文化事业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所有的改革和开放,都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然而,无论是改革还是发展,如果没有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改革就难以推进,发展也难以实现。当前,我们所处的国际国内环境相当复杂,既面临大好机遇,也遭遇严峻挑战。只有团结一心,保持稳定,我们才能抓住机遇,克服困难,应对挑战。确保稳定,才能抓住和用好这个战略机遇期,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确保稳定,才能渡过改革难关,继续推进和深化改革,为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动力;确保稳定,才能化解矛盾,理顺情绪,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确保稳定,才能妥善解决我们面对的各种问题,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

12、内部和外部环境。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我们应当明确,稳定是改革和发展的前提,而前提只是改革和发展所必要的社会条件,并不是改革和发展的目的。所以,不仅应当创造和优化稳定的社会环境,而且应当在和谐的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稳定不是稳而不动、稳而不变、稳而凝固、稳而停滞,更不是改革的止步不前和发展的无所作为而是改革发展进程中的稳定,也是推进改革和发展的稳定。从这个意义上说稳定是改革和发展前进过程中积极主动的动态性稳定,是一种可控有序状态的发展性稳定。实践证明,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改革和发展,总会产生和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矛盾,不断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这些问题和矛盾如果解

13、决不好,社会就出现不稳定的因素。我国现阶段的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科学技术仍然落后、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还不发达、工业化基础薄弱、城乡二元结构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城乡差别和个人财富差别较大、就业压力较大,下岗失业人员较多、生态环境恶化问题还没有得到有效防范和控制。所有这些问题,都是在改革和发展中容易出现不稳定因素的社会原因。然而,这些问题的有效解决,不能只靠思想政治工作和行政手段,也不能只靠政策和法律,从根本上来说,还是要靠改革和发展,即通过改革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通过发展生产力来增加社会财富,通过社会财富的增加来解决各种问题和矛盾。事实上,哪些地方和单位改革搞得好,经济发展快,哪些地方就繁荣和稳

14、定。反之,哪些地方改革搞不好,经济发展慢矛盾就多,问题就大。随着矛盾的激化和问题的积累,就必然会出现不稳定的问题和现象。所以,要实现社会的繁荣和稳定就必须深化改革,坚持科学的发展观,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7、 如何理解全面落实依法治国的意义?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事关党执政兴国,事关人民幸福安康,事关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全面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在法治领域的具体体现。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核心要义是,坚持党的领导,坚持

1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要求。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法治是一致的,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党领导人民实现现代化,包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而法治建设也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所以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是根本一致、内在统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制度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制度基础。只有适应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要求,法治才能发挥应有作用,才能走稳走好

16、法治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是全面依法治国的行动指南,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理论指导和学理支撑,是指引我国法制建设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指南针和导航仪。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三者紧密联系,构成一个有机整体,指明了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力量、制度基础和理论指导。这三个方面的核心要义,规定和确保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制度属性和前进方向,这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与其他国家法治道路的本质区别。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领域一场广泛而深刻的革命,必须从目前法治工作基本格局出发,加强宪法实施,扎实有序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等重点任务。8、 如何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