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可持续发展教育谈地理教育方式方法的改革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10176325 上传时间:2017-10-06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可持续发展教育谈地理教育方式方法的改革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从可持续发展教育谈地理教育方式方法的改革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从可持续发展教育谈地理教育方式方法的改革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从可持续发展教育谈地理教育方式方法的改革》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可持续发展教育谈地理教育方式方法的改革(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文件 dl0005.doc科目 地理标题 从可持续发展教育谈地理教育方式方法的改革出处 课程教材教法 199711作者 林培英内容 从可持续发展教育谈地理教育方式方法的改革首都师范大学地理系 林培英目前,我国地理教育又面临着一次教学内容的变革。这个变革是由三方面的因素促成的。一是我国政府在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把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重大的战略决策。中国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历史的必然,而地理教育由于自己的特点和优势在公民可持续发展意识教育中担负着重要的责任。二是基础教育正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三是高中各科教学大纲的重新制定。如何把可持续发展思想渗透到地理教育中,正成为地理学界和地理教育界关心

2、和讨论的热点问题。教学内容是地理教育中的主导因素,它必定要随着国家政治经济发展和地理科学的发展而发生变化,不断更新。当地理教学内容发生较大变化时,我们同时应该关注相应教学方式方法的适应情况。因为,任何现代化的教学内容都不会自动完成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任何地理新思想、新概念、新知识也同样不会自动带来地理教育的新发展,必须有适当的途径与之配合,这就是地理教学的方式方法。作为地理教学的重要方面,地理教育工作者,特别是中学地理教师,一直在研究和改进地理教学方式方法,但对具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经验讨论较多,对地理教学大教学方式方法的研究进展还远远没有跟上教学内容的变化,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深入探讨。一总结

3、我国地理教学主导的方式方法,可以用简单的几个字加以概括:大班授课、教师和课本为中心、讲述为主。这样的教学方式方法并不是地理教学独创,它是和学校这种专门的教育场所共同生长起来的。学校、大班授课和课本的形式有助于人类把世世代代积累起来的知识在较短的时间内传给后代。现在的问题是,地理教学的方式方法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地理教学内容的变化并未有较大的突破,甚至有些古代或近代教育家曾指出的弊病也没能有效的克服。例如,现在常与讲述法共同使用的问答法,其实是一种很古老的方法。早在公元前400 年左右, 雅典伟大的哲学家苏格拉底就创造了教学中的“问答法” (实际称“谈话法”更恰当) 。他首先让学生发表意见,然后用问

4、答的方法引导学生发现自身认识上的不足,再引导他们正确思维,后人称之为“苏格拉底的方法” 。到了中世纪,学校的教学方法虽然注重记忆,但教师也往往采用“问答法” ,只是问答的运用多显示出形式主义的东西。考察 20世纪末我国的地理教学,形式主义的问答法还经常可见,不少课堂“问答”或“谈话”甚至还没有达到苏格拉底的水平。此外,有些早已被几百年前教育家指出过的教学方法问题如“有些教师在他们学生的耳边喋喋不休地叨唠着,好像要把东西往漏斗里灌似的” ,仍存在于今天我们的地理教学中。17 世纪时,大教育家夸美纽斯对教学方法曾有这样的主张:尽量减少讲课时间,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自习;尽量不强迫学生去记忆,只记最重

5、要的事情;按学生的能量去安排教学活动。300 多年后的今天,这些主张仍是我们教学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另一方面,地理教育的内容已从简单的地理事物分布和自然地理知识发展到教授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这二者之间发展的不平衡无疑不利于地理新思想的渗透,因此,应被看做是当前地理教育发展面临的制约性问题之一。二从外国教育发展史的记载中,可以发现早在古罗马时期的学校里就已经开设了地理课,当时的教学内容大都比较肤浅。15 世纪末到 16 世纪中的地理大发现,促进了近代地理学的发展,使它逐渐分离成独立的学科,普通教育中开设地理课已经越来越普遍。在教育史上,把数学、地理、物理、历史等学科列入学校课程被看作是实科教育的开始

6、,是教育摆脱中世纪神学和经院哲学占统治地位的标志。当时学校的地理,作为一门自然科学,主要功能也是帮助人们认识大自然。到了 20 世纪初,德国地理学家阿尔夫雷德赫特纳在他的著作地理学它的历史、性质和方法中把地理教育的功能定为使学生“对地区及其情况具有清楚的观念和理解” ,强调地理事物之间的内部联系和因果关系。我国地理科学发展较西方落后,直到 20 世纪初,还停留在地方志的水平。反映在学校地理教育上,也是以地方志的内容为主。虽然在早期地理教育的目的中也提到要使学生知道大地与人类的关系,但受社会发展和地理科学发展的限制,人地关系的教育还停留在比较浅的层次。新中国成立以后,地理教育经过了几次变化。19

7、78 年,原教育部颁布了全日制十年制中学地理教学大纲(试行草案) 。大纲所表述的地理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中国、世界各大洲、大洋和主要国家的地理基础知识;使他们掌握运用地图的初步本领;培养他们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无产阶级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的精神,把祖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雄心壮志。 ”其中没有进行人地关系教育的提法。如果只以实用的地理知识掌握(包括基本技能)为教学的主要目的,传统的教学大班讲述的方式方法尽管有弊病,也还是可以实现教学目标的。80年代,情况发生了变化,1986 年,国家教委颁布了新的全日制中学地理教学大纲 ,对中学地理教学的目的有了新的提法,增加了“对学生进行科学的

8、资源观、人口观和环境观的教育” ,高中阶段,还要使学生“了解如何合理利用自然和保护环境,协调好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学会运用地理数据、地理事实材料、图表地图去阐述问题和分析问题。 ”1996 年,国家教委颁布的新高中地理教学大纲又提出地理教学要帮助学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 “积极参与协调人类与环境关系的活动” 。地理教育发展到今天,已经走出单纯作为一种实用科学学习的传统,而成为培养学生地理意识、环境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及相应价值观的一门不可缺少的学科。当地理教育被赋予环境等意识教育的职责时,不仅需要教学内容的更新,还迫切需要方式方法的更新,这是由地理环境等意识教育的特点决定的。学生环境意识

9、形成过程不等同于地理知识的学习过程。当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讲解什么是环境,为什么要协调人与环境的关系,以及怎样协调时,学生也许记住了教师讲的道理,甚至学会了怎样判断或评价某种行为是否有益于或有损于环境。但是,这并不表明学生已经形成了环境意识。这是因为知识变为意识需要有一个内在的转化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实践,实践才能使主客观达到统一。因为学生环境意识的形成已经属于思想意识领域的变化,这里想用马克思恩格斯的一段话来说明实践对学生环境意识形成的重要性。马克思恩格斯写道:“无论为了使这种共产主义意识普遍地产生还是为了达到目的本身,都必须使人们普遍地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只有在实际运动中,在革命中才有可能实现。

10、 ”1环境意识的形成不仅依赖于学生的实践,而且只有在他们的实践中才能表现出来。从没有接触过与协调环境关系有关的真实的活动,热爱环境、保护环境只能是一句空话。同样,只在课堂上分析一些实例,特别是如果使用的还是假设的例子,环境意识教育的内容也很容易流于空洞的形式。只有当学生在真实的环境活动中有了亲身体验,他才会更加确信自己的信念是正确的,才会转化为良好的环境意识和自觉的行为。环境意识的教育才可能真正实现。反之,如果用讲授地理知识的方法进行环境意识教育,势必容易导致将环境意识的内容割裂成一个个孤立的知识点,由学生记住,再在某个时候让学生复述出来。这里已经没有环境意识教育的真正意义了。根据人的意识教育

11、的上述性质,地理教育中的环境或可持续发展意识教育应具有如下特点:一是这种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改变学生在人与环境关系方面的行为习惯,而不只是让他们记住有关的知识和道理。二是这种教育应与学生实践有密切联系,而不只是课堂里的知识教学。三是这种教育的实践过程应该是真实的,而不是虚构的;学生应该是实践过程的积极参与者而不是旁观者;实践过程应与学生切身利益有一定关系,而不是遥不可及的事情。为了达到上述目标,需要地理教学的方式方法有较大的甚至是根本的改革。例如:部分打破大班授课的方式,变分散课时为适当集中课时,便于开展实践活动;减少教师讲课量,穿插学生讨论、分组学习等活动;提倡合理利用地理信息进行教学;鼓励学生

12、在课堂对教师质询;参与国家或地区的有关环境的活动计划;等等。三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相比,后者改革遇到的阻力,需要的时间和精力,受到的限制要大得多。许多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最终又回到原来的状态,地理教育的改革则更加困难。地理教学方法的改革由于高考的影响而处于两难的处境。考试的压力会使地理教师因没有时间和精力、或因不敢偏离一点考试的内容而放弃改革地理教学方法的尝试,所以在有高考的情况下,地理教学的改革实际上受客观条件限制很大。取消地理高考后,理论上讲地理教育有了放开手脚进行教学改革的机遇,但由于客观上地理教育受到的巨大冲击,除少数地区地理教师利用这个机会尝试开拓新的教改领域,或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深入探讨

13、一些问题外,对全国大部分地理教师来说,取消高考使中学的地理课程不被重视、学生对地理课的兴趣减少、地理教师的地位降低、在工资待遇和职称评定上受到不平等对待,不少人对自己的前途感到渺茫。在这种情况下,是无法谈及教学改革的。结果,就一般情况说,利用没有高考的时机进行较大范围的教学改革又成了空话。可见高考对地理教学的影响之大。这种影响从实质上看,是评价手段在起作用。只有建立合理的教学评价体系和标准,才不至于出现一种课程及任课教师的地位随是否有高考任务而产生如此大的变化的现象。影响地理教学方式方法改革的另一重要因素是地理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有些观念在人的头脑里根深蒂固,往往成为教学改革的障碍,如:只有全

14、班学生都坐在同一间教室里听课才算上课;只有教师讲,学生听才算教学;课上得好不好,要看教师讲得(讲述)好不好;凡是讲的就要学生记住,否则就不讲;等等。传统教学方式方法也有它的合理性,进行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并不是要全盘否定现有的教学方式方法。地理教育的内容在不断地丰富,学生的差异也是存在的,因此,未来地理教学的方式方法从整体上讲也应该是多种形式并存的。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决不是地理课本身所能完成的,它需要多方面的共识和协作,需要有良好的学校教育环境的支持,特别需要建立对课程、教学、教师、学生合理的评价方法。我们这里只是在尽自己的努力。注释:1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人民出版社 1972 年版,第 1 卷,第 7677 页。【责任编辑】宋云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