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总论》PPT课件

上传人:油条 文档编号:101618583 上传时间:2019-09-29 格式:PPT 页数:76 大小:54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内科学总论》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76页
《中医内科学总论》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76页
《中医内科学总论》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76页
《中医内科学总论》PPT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76页
《中医内科学总论》PPT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7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内科学总论》PPT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内科学总论》PPT课件(7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 医 内 科 学 总 论,陕西中医学院 中内教研室,内科学:以内服药物为主进行治疗疾病的一门临床学科。 中医内科学:是运用中医理论和中医临床思维方法研究并阐明内科疾病的病因、病机、诊断、辨证论治规律和转归预后以及预防、康复、调摄等问题,并采用中药治疗为主的一门临床学科 。,一、中医内科学的定义、性质 及范围、演变,1.定义,1)中医与西医的区别 中医:传统医学(临床医学),其特点:一是比较原始的解剖学;二是临床经验;三是以人们长期的生活和医疗认识为基础,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指导下,通过取象一比类一类推的方法,形成中医理论的雏形,再通过临床实践验证,不断地充实提高,不断地完善,形成了目前的中医基

2、础理论。中医所使用的药品完全来自自然,是以人为试验个体的。,西医: 现代医学(实验室医学),其特点:来源于生理解剖学,有一条十分清晰的脉络可寻找,是从实验室走向临床,它理论的形成是开放的,是不断走向微观的,它随着科学的发展不断走向细化和分支。西医所使用的品药是实验室的产物,它是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的,是以鼠为试验个体的,有很多药品有很多毒付反应。,2)内科与外科的区别: 内科、外科名称的由来要追溯到古代了。古时候,大夫只能对体表疾病进行手术,而体内疾病只能靠非手术方法治疗。所以手术科就叫外科,不手术的为内科。目前手术可以在身体的任何地方进行,但名字还叫外科,古名沿用至今。 目前是这样划分的,凡是

3、需要外科手术解决的疾病划归外科学的范畴,凡是不需要外科手术来治疗的疾病归到内科。,2中医内科疾病的性质、分类、命名及发病学特点 中医内科学属于临床专业课,是中医学学科的主干课程,是临床诸学科的基础。其水平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中医临床水平的发展水平。内科疾病的范围很广,可分为外感病和内伤病两大类。 外感病是由外感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和疫疠之气所致。内伤病是由于七情、饮食劳倦、气血津液敷布失常及病理代谢产物所致。,科学的疾病分类,有助于归纳总结疾病的本质。内科疾病的病种多、范围广,加之祖国医学发展的背景,故在疾病的命名上有不严谨的一方面。历代医家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对内科疾病的分类作了

4、尝试,主要是以病因、病机、病理产物、病位、主症、体征为依据。,如咳嗽、胃痛以症状命名; 郁症、痹证以病机命名, 胸痹心痛是以病机结合病位命名的。 而且病名太少,所讲内容不能含盖及满足内科临床需要。近年来,疾病分类日益受到重视,并加强了疾病病名规范化的研究,中医内科研究的范围也是不断扩大的,中医内科学也不断面临新课题。,发病学特点 发病学是研究疾病发生的原因、条件及其发病规律的一门学科。 (一)体质因素 1、体质特殊性 2、体质差异 (二)病邪因素 1、影响病证属性 2、影响发病形式 3、影响发病部位,(三)情志因素 (四)行为因素 (五)时间因素 (六)地域因素,二、中医内科学发展史,(一)萌

5、芽 (殷商时代到 周朝),殷代甲骨文记载:心病、头痛、 胃肠痛、蛊病。 殷商发明用药酒、汤液治病。,商将医学分科为疾医、疡医、 食医、兽医。,(二)奠基(春秋 秦汉),脉法五十二病方 治百病方 足臂十一脉灸经 阴阳十一脉灸经 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三)充实(宋金元时期),1.病因学、症状学、治疗学的充实和发展:,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寸白虫、瘿病。,葛洪 肘后备急方:尸注、癞、沙虱。,南宋陈无择三因及一病证方论分内因、 外因、不内外因。,(1)病因学,(2)症状学,诸病源候论记述病侯784条,对胸壁的症状如疼痛、性质、部位与预后作了描述。,唐代孙思邈千金要方指出消渴病易发疮疡。,王焘外台秘要指

6、出消渴病“每发则小便至甜”的特征。 此时期还对伤寒、温病、疟疾、肺痨等传染病作了描述。,心痛、虚劳、脚气、水肿在辨证上有了较大 提高。,(3)治疗学,肘后备急方用青蒿治疗疟疾;用海藻治疗瘿病。,千金要方外台秘要用常山、蜀漆治疟疾;白头翁、苦参治疟疾;槟榔治寸白虫;谷皮治脚气。,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收载大量方 药反映了当时的成就。,2.学术理论的创新:,刘完素倡导火热学说主寒凉; 张从正倡导攻邪而善用汗、吐、下三法; 李东垣重脾胃; 朱丹溪提倡“阳常有余,阴常不足”。,金元四大家,(四)形成(明清时代),(1)薛己的内科摘要,首先用内科命名。,(2)王纶名医杂著指出:,外感法仲景,内伤法东垣,热病

7、用完素,杂病用丹溪,明代,(3) 王肯堂证治准绳; (4) 张介宾景岳全书; (5) 秦景明症因脉治; (6) 李宗梓医宗必读; (7)景岳全书的阴阳互补 ; (8)医宗必读的治泻九法至今仍 具重要意义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医宗金鉴,张氏医通,辨证录,临证指南医案,证治汇补,医学心悟,医林改错,血证论,外感温热篇,湿热病篇,温病条辨,清代,三.中医内科疾病症状学要点 (一)发热 发热是他觉或自觉体温升高的一种症状,是内科疾病中常见症状之一,是机体正气与邪气相争,阴阳失调的一种病理反应。一般来说,有“阳盛则热”和“阴虚发热”两种基本病机。发热能耗气伤津,损害机体,甚至造成不良后果。发热的病

8、因有外感和内伤;发热方式有急性发热、慢性发热;热势有微热、低热、高热、灼热等。,急性发热:发热起病急,病程较短,通常热势较甚或伴恶寒,多为外感病邪所致。 慢性发热:发热起病缓,病程较长,低热多见,亦有高热者,以内伤发热最多。 发热恶寒:发热与恶寒同时存在,为外感表证的表现。 寒热往来:恶寒与发热交替出现,为邪在少阳,枢机不利的表现。,身热夜甚:发热以夜间为甚,若伴舌红绛,为营分发热或阴虚发热;若舌有瘀点瘀斑,多为瘀血发热。 潮热:每于午后或夜间发热,如潮汛之准时,多为阴虚发热或湿温发热的表现。 高热:又称壮热、蒸蒸发热,表现为肌肤灼热,体温多在39以上,多为外感发热,阳明经证的特点。 低热:一

9、般体温在372-38之间,多为气血阴亏,脏腑功能失调所致的内伤发热。 五心烦热:表现为手心、脚心发热和心烦,多为自觉发热,体温不一定升高,或时伴烘热感,多为阴虚发热或肝郁发热的表现。,(二)咳嗽 咳嗽是肺气急促上逆,奔迫于声门发出“咳”样声响,常伴咯痰特征的一种症状,古有咳谓无痰而有声,嗽谓无声而有痰之分,实际难以截然划分。咳嗽是肺系疾病的主要症状,由肺气不清,失于宣肃,肺气上逆所致。其他脏腑功能失调导致肺气上逆也可出现咳嗽。咳嗽日久,也能耗损气津,损害机体,剧咳还会造成不良后果。咳嗽的病因有外感、内伤;咳嗽的发作有急性咳嗽、慢性咳嗽。临证时应了解咳嗽的时间、节律、性质、声音、伴随症状以及加重

10、的有关因素。还需注意痰的有无和痰的色、质、量、气味。,急性咳嗽,伴寒热症状者,多为外感所致,有风寒、风热、燥邪等病因。 慢性咳嗽,伴喘促、心悸、胁痛等症状者,多 为内伤所致,由肺或其他脏腑病变所引起。 昼咳甚:咳嗽白天多于夜间,咳而急剧,多为 外感咳嗽。 晨咳甚:早晨咳嗽阵发加剧,咳声重浊,痰出 咳减者,多为痰湿或痰热咳嗽。,夜咳甚:黄昏或夜间咳嗽加剧,单声咳者,多为阴虚咳嗽;若咳嗽伴白色泡沫痰或粉红色痰,心悸气喘者,多为水饮凌心射肺所致。 咳声响亮,为实证咳嗽;咳声低怯,为虚证咳嗽;咳声重浊,为风寒或痰浊咳嗽。 咳声嘶哑:病势急而病程短者,为外寒内热即寒包火;病势缓而病程长者,为阴虚或气虚。

11、 干咳少痰,多属燥热或阴虚;咳而痰多,多属痰湿或虚寒。,(三)气喘 气喘又称喘息、喘逆,是呼吸气息急促,呼吸困难的一种临床症状,可出现于多种内科疾病过程中,其基本病机是各种原因导致肺气上逆、肾气失纳,病变涉及肺、肾和心、肝等脏腑,病理性质有虚、实、寒、热的不同。临床应了解呼吸气息的深浅、病程经过、年龄、体质、伴发症及舌脉特征等。,年轻体壮病气喘多为实喘;年老体虚病气喘多为虚喘。 新病过程中气喘,多实喘;久病过程中气喘,多虚喘。 热病过程中气喘,多实喘;大失血或大汗、大吐、大下后突然出现气喘,多属虚喘,甚至是元气败绝的危候。 喘而气盛息粗,呼吸深长,脉浮大滑数有力者为实喘;喘而气弱息微,呼吸浅表

12、,慌张气怯,脉微弱或浮大中空者为虚喘。,喘而汗出,腹满身热,脉洪大有力者,为实热证;喘而汗出,汗出如油,面青肢冷,六脉似无,为元气欲脱之危候。 喘而痰嗽,为痰热或痰湿壅肺;喘而痰涌,喉中如拽锯,神昏厥逆者,为痰闭或肺失治节,百脉瘀阻的重症。; 喘而以呼出为快,多病在肺;喘而以深吸为快,多病在肾;喘而夜甚不能平卧,伴咳泡沫痰者,多为水饮射肺;喘因情志诱发,多为肝郁犯肺。,(四)口渴 口渴是自觉口干,渴欲饮水的一种自觉症状,为内科常见症状之一,其基本病机是津液不足或津液不能上潮于口所致。口渴的程度有口干、微渴、大渴、饮不解渴、渴不思饮。临床时应结合饮水的多少、喜冷饮热饮、伴发症如发热与否、口味异常

13、、小便多少,尤其是舌苔厚薄、舌上津液多少等进行分析。,口不渴,津液未伤,为寒证或表证;口渴,津液已伤,为热证或里证。 渴喜凉饮,为热盛伤津;渴喜热饮,舌质淡者,为阳气虚,气不化津;渴不喜饮,口粘腻,舌苔腻者,为湿浊阻滞,津液不能上潮。 发热而渴者,热在气分;大热大渴大躁,脉洪大,为阳明经证;口渴舌燥,腹满便秘,为阳明腑实证;发热口渴,但渴不思饮,舌红绛者,为热在营分。,夜间口渴,多为阴津不足;口渴,但漱水不欲咽,舌上有青紫瘀斑者,为瘀阻,不能上布津液。 渴而口苦者,多为胆火内炽;渴而口酸者,多为木火伤津;渴而口咸者,多为肾水不足;渴而口甜,舌苔腻者,多为湿热。 渴而小便甜或小便浊,或善食易饥者

14、,多为消渴病;烦渴脉数,小便不利,为热人膀胱,气化不利。,(五)腹痛 腹痛是以腹部疼痛为主症的一种自觉症状,是内科常见症状之一。其基本病机是各种原因导致腹部气血不畅,不通则痛;或腹部脏腑失于气血的温煦濡养,因虚而疼痛。临床时应结合腹痛的部位、疼痛性质、发作缓急、持续时间、伴发症状等进行分析。 腹痛急发,多属实证;腹痛慢性发作,多属虚证。 腹痛隐隐,多属虚证;腹痛剧烈,多属实证。 腹痛喜温喜按,痛属虚寒;腹痛据按,按之痛甚,痛属实证。腹痛而腹软,多属虚证;,腹痛而腹满硬,多属实证。寒凝腹痛,脉必沉迟;热积腹痛,脉必数大。 腹痛部位不固定,多为气滞腹痛;腹痛固定,痛如锥刺,多为瘀血腹痛。自胸至腹皆

15、痛,脉沉而紧,苔黄腻者,为大小结胸症;大腹疼痛,多病太阴;痛连胁肋,肝脾不和;少腹疼痛,痛在厥阴;少腹硬满急痛,漱水不欲咽,或如狂喜忘,大便色黑,此蓄血腹痛;脐周阵发剧痛而腹柔软,或有吐下蛔虫者,多为虫痛。,(六)胸痛 胸痛是以胸部疼痛为痛苦的一种自觉症状,为内科心、肺、肝系疾病的常见症状。其基本病机是病邪壅阻心胸血脉,气血不通而疼痛,一般为实证,病邪有寒、热、痰、瘀,但也有本虚标实证。临床时应分析疼痛的性质、牵连部位及伴随的症状等。 胸痛憋闷,有压榨感,多为气滞、痰阻;胸痛如刺,夜间为甚,多为血瘀阻滞。,胸痛连脘腹,手不可触者,寒热结胸;胸痛连胁,病在肝胆;胸痛痛连左手尺侧者,为胸痹心痛;胸痛痛引肩背,发热呕恶者,为肝胆湿热;胸痛痛连肩背,脉沉紧者,为寒凝心胸。 胸痛伴发热咳嗽,咳则痛甚,为肺热络伤;胸痛伴咳吐脓血痰,为肺痈;胸部隐痛,咳嗽无力,多为肺气虚弱,余邪未尽的肺热病后期,也可见于肺痨;胸痛伴心悸,病在心;心胸卒然大痛,持续不解,面青肢冷,脉微细者,为心脉闭阻不通,特称“真心痛”以示危证。,(七)饮食异常 饮食异常是指患者的食欲、食量改变的一种症状,可见于多种内科疾病,其中尤以脾胃疾病更为常见,其基本病机是脾胃的功能紊乱,运化失常。通过了解饮食情况,可以测知胃功能的强弱,判断疾病的轻重及预后。临床除应了解食欲、食量的异常外,还应结合其他症状一道分析。 纳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