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小学版.doc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01521231 上传时间:2019-09-28 格式:DOC 页数:150 大小:15.1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小学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0页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小学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0页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小学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0页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小学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0页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小学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小学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小学版.doc(15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1章 教育基础第1节 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基础1、 教育的发展1、 什么是教育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狭义的教育则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即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教育机构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教育要素是决定教育发展的内在条件,就教育实践活动而言,教育要素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2、 学校教育制度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系统及其相应的各项规定。各级包括“学前教

2、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等”各类包括“普通教育、专业教育、成人教育等”学制具体规定了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培养目标、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壬寅学制(1902年8月):中国近代第一个以中央政府名义制定的全国性学制系统。 癸卯学制(1904年1月):中国近代由中央政府颁布并首次施行的全国性法定学制系统 壬子癸丑学制(又称“1912-1913年学制”):民国的第一个学制,也是民国初期的中心学制 壬戌学制(即“1922年学制”、“新学制”或“六三三学制”)3、 教育发展的过程 (1)古代教育:主要指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学校教育。由于古代学校教育是由古代生产方式所决定定的,

3、因此古代学校教育的基本特征: 1.出现了学校,教育成为社会的专门职能,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严格的等级性或浓厚的宗教性。 2.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3.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教育体系,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教育经验,提出了比较丰富的教育教学思想。 (2)文艺复兴后的欧洲教育1.从对人的崇拜出发,要求热爱儿童,相信儿童,把他们培育成为体魄健康、知识广博、多才多艺、富于进取精神、善于处理公私事物的人。2.主张恢复古希腊的体育、德育、智育、美育等多方面的教育,培养和谐发展的人。3.在教学方法上,反对呆读死记和棍棒纪律,主张启发学习兴趣,发挥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人文主义教育的主要代表有维多里诺、埃拉斯谟斯、拉伯雷、蒙

4、田、康帕内拉等。 (3)近代教育近代教育的特征: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多元化和教育技术的现代化。2、 教育学的发展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目的是深化人们对教育的认识,更新人们的教育观念,并为教育的发展和改进提供依据,为提高教育管理水平和教学水平提供理论选择与指导。1、 中国古代的教育思想 (1)儒家孔子 (2)墨家墨翟 以“兼爱”和“非攻”为教,同时注重文史知识的掌握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还注重实用技术的传习。 (3)道家的老子和庄子 老子全盘否定文化教育的价值:1.文化堕落论,2.“绝圣弃智”论,3.人性“复归”论 (4)学记:是我国古代宝贵的教育文献,也是世

5、界最早的教育专著,标志着中国古代教育思想专门化的形成,被称为中国“教育学的雏形”。 (5)其他2、 西方古代教育思想 (1)苏格拉底 古希腊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他的教育目的是造就治国人才。 (2)柏拉图第一个提出学前教育的思想,他认为对儿童的教育开始的越早越好,甚至提出了胎教的问题。第一个提出了四科(算术、几何、天文、音乐)“寓学习于教育”的最早提倡者 (3)亚里士多德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禀承了柏拉图的理性说,认为追求理性就是追求美德,就是教育的最高目的。首先提出并论证了“教育要适应儿童自然天性发展”的思想,并以之确定了教育的年龄分期,要求成人应根据儿童年龄特征对其进行教育

6、。3、 教育学的建立与变革1、 教育学学科的建立 (1)夸美纽斯:是受到人文主义精神影响的捷克教育家。 教育思想集中反映在他的著作大教学论中。 (2)卢梭:代表作爱弥儿。强调“儿童是教育主体”的思想,开辟了现代教育理论的先河。 (3)康德:教育论,思想直承卢梭。 (4)裴斯泰洛齐: 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按照自然的法则全面地、和谐地发展儿童的一切天赋。 (5)洛克:白板说和绅士教育2、 规范教育学的建立 (1)赫尔巴特与普通教育学贡献在于他把教学理论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把道德教育理论建立在伦理学基础上,可以说奠定了科学教育学的基础。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对19世纪以后的教育实践

7、和教育思想产生了很大影响,被看作是传统教育学的代表。 (2)杜威与民主主义与教育 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批判性地讨论了西方以前的教育思想,同时吸取现代哲学、社会科学、生物学、心理学上的成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体系。4、 当代教育学的发展1、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体系揭示了教育与社会关系的本质联系,社会发展水平与教育发展水平的一致性。马克思主义特别提出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揭示了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阶级偏见造成人的片面发展,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就必须不断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消除阶级偏见,将社会劳动与教育有机结合,将社会发展与个人发展有机结合。2、 马克思主义理论

8、在教育理论中的应用 1939年,苏联教育理论家凯洛夫明确提出了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编写教育学的目标。3、 社会的发展、文化的交流,使教育学呈现出多元化的格局5、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1、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在教育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小学教育心理学是教育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它的研究对象是小学教育中教与学及其环境相互作用的心理活动和规律,主要理规律,以及教育者创设有效教学情境,对小学生进行有效教育的各种心理规律。2、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1)学习与教学的要素: 1.学生2.教师3.教学内容:一般表现为课程标准、教材和课程4.教

9、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5.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 (2)学习与教学的过程: 1.学习过程: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2.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设计教学情境,组织教学活动,与学生进行信息交流,从而引导学生对信息的理解、思考、探索和发现过程,使其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 3.评价/反思过程:评价和反思过程包括教学之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和评判,教学过程中对教学的监视和分析,以及教学之后的检验、反思。6、 教育心理学的作用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

10、1、 教育心理学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2、 教育心理学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3、 教育心理学能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4、 教育心理学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教育心理学并非给教师提供解决一切问题的具体模式,而是提供进行科学研究的思路和方法,使教师不仅能够理解、应用某些原理和方法,而且还可以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进行创造性研究,去验证这些原理并解决特定问题。7、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1、 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一般认为,教育心理学成为独立学科是从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的教育心理学开始的。2、 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3、 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

11、0年代末)4、 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 我国教育心理学最初从西方引进。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第2节 小学教育的历史与现状 小学教育通指一个国家学制中第一个阶段的教育,也称初等教育,教育对象一般为612岁的儿童。1、 我国古代的小学教育 我国的小学教育产生于殷周时代。2、 我国近现代的小学教育1、 近代小学教育的开端1878年,张焕纶创办的上海正蒙书院(1882年改名为梅溪书院,1902年正名为梅溪学堂,1912年后又改称梅溪小学)内附设的小班,是我国近代小学的开端。1897年,盛宣怀创办的南洋公学,分为四院,其中的外院即为小学,它是我国最早的公立小学堂。

12、1898年5月,清政府下令,命各省府州县设学堂,并将各州县的书院改为小学堂。这是清政府下决心推行现代小学的开始。1904年,清政府颁布了奏定初等小学堂章程,奠定了小学教育在“新学制”中的法律地位。2、 中华民国的小学教育3、 近现代中国小学教育的发展特征第一,逐步明确了小学教育为普通教育、义务教育的性质。第二,学制改革逐渐向世界其他国家靠近,采用修业年限为6年的“4+2”学制。第三,逐步明确了小学教育是为培养合格公民打基础的教育。第四,从小学堂到小学校都有了公立和私立两种。3、 新中国成立以后小学教育的发展1、 小学教育普及率稳步上升2、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3、 教师队伍建设日趋完善4、 办学体

13、制走向多样化5、 课程改革不断深化第3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现状和发展趋势1、 课程的类型1、 根据课程的任务可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2、 根据课程的制定者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3、 以课程的表现形式或影响学生的方式为依据,可以将课程分为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 显性课程主要特征之一是计划性这是区分课程显隐性的主要标志。2、 小学阶段课程的性质 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3、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现状和发展趋势1、 新中国至今经历八次课程改革。第八次课程改革开始于1999年。新课程改革以马克思主义认识理论和全面发展学说作为理论依据,以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关于“教育要面向现

14、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所提出的“三个代表”为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新课程改革的特点是生成性、开放性、发展性和广泛性。改革内容涉及到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和课程管理六个课程范围和领域。2、 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贯穿第八次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 (1)关注学生作为“整体的人”的发展包括两个层面的内容:第一,谋求学生智力与人格的协调发展第二,追求个体、自然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2)统整学生的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 (3)寻求学生主体对知识的建构 (4)创建富有个性的学校文化3、 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15、和主要任务 (1)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3.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4.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5.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