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至邵武高速公路工程测量报告.doc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01313343 上传时间:2019-09-27 格式:DOC 页数:48 大小:1.2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武夷山至邵武高速公路工程测量报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武夷山至邵武高速公路工程测量报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武夷山至邵武高速公路工程测量报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武夷山至邵武高速公路工程测量报告.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武夷山至邵武高速公路工程测量报告.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武夷山至邵武高速公路工程测量报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武夷山至邵武高速公路工程测量报告.doc(4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武夷山至邵武高速公路基础控制测量与航测成图工程 武夷山至邵武高速公路基础控制测量与航测成图工程测量报告1 概况1) 项目概况受福建省南平市高速公路筹建处委托,*于2005年12月至2006年3月完成武夷山至邵武高速公路基础控制测量与航测成图工程。航测成图范围为沿拟建公路中线两侧各350m的带状地区;互通式立交成图范围以甲方所提供的1:5万地形图上所标定的为准。2) 测区位置测区主要经过福建的武夷山市、建阳市和邵武市,东接建设中的浦南高速,经麻沙、下沙、晒口和大埠岗等镇至和平镇与建设中的京福高速相接。测区东起东经11805、西至东经11718,北起北纬2732、南至北纬2708。3) 测区地形

2、测区内地形复杂,山林叠嶂,地貌大部分为重丘山岭。测区植被繁茂,主要是松树、杉树、竹林和灌木,山上杂草丛生,通行困难,谷底有少部分为水稻田。工作区域交通比较方便,但是205省道上双向车流量很大,给外业测量工作来较大的困难和一定的危险性。2 测绘工作内容1) 建立路线全线首级GPS平面控制网、一级导线控制网和高程控制网;2) 采用航空摄影与数字摄影测量系统测绘1/2000数字化地形图。3 测区资料情况1) 1/10000地形图(附有路线方案);2) 1/50000地形图(附有路线方案);3) 测区已有高等级国家三角点和国家、等水准点资料。4 资源配置情况*投入以下人力物力资源,确保本项目的按期完成

3、。作业中的测量仪器均经过了严格的检校,保证了测量成果的可靠性。1) 人员:25人,其中教授级高工1人、高级工程师2人、工程师5人、助理工程师8人、技术员14人、农民工若干。2) 南方NGS9600 静态GPS 接收机6台 (10mm+2ppm);3) 南方 NTS352全站仪 3台 (2、2mm+2ppm);4) TOPCON数字水准仪 DL-101C 2台 (0.4mm/km);5) 台式电脑15台,便携式计算机3台;6) 数字摄影测量工作站:VirtuoZo NT数字摄影测量工作站 20台;7) HP800PS绘图仪1台;8) 计算软件若干套;9) 汽车2台。5 执行技术依据1) 中华人民

4、共和国交通部公路勘测规范(JTJ06199);2) 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公路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 (JTJ/T06698);3) 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公路摄影测量规范(JTJ06597);4)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989-91);5)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国家标准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93);6)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1:500 1:1000 1:2000地形图航空摄影测量数字化测图规范(GB15967-1995);7) 1500 11 000 12 000地形图图式(GB/T 79291995);8) 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行业标准测绘产品质量

5、评定标准(CH 100395);9)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国家标准数字测绘产品检查验收和质量评定(GB183162001);10) 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行业标准测绘产品检查验收规定(CH 100295);11) 本项目技术设计书航带设计编制测量设计书6 工作流程选点、埋石航空摄影高程控制测量平面控制测量不合格平面、高程外业自检合格像片控制测量像片调绘内业加密 内业测图 不合格编辑成果整理成果审核合格资料上交图1 工作流程图7坐标系统选择1) 平面坐标系统路线在测区内为东北西南走向,测区全长约为90Km,路线范围内的控制点高程大部分在180m450m之间,高差较大,为了保证投影长度变形值不大于2.5

6、cm/km,在1954年北京坐标系的基础上建立武邵高速公路抵偿坐标系,中央子午线为11740,抵偿投影面的高程为320米。2) GPS测量系统采用WGS-84大地坐标系。3) 高程系统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 4)像片控制测量和1/2000数字化地形图采用与控制测量一致的坐标系统。8 选点、埋石与编号8.1平面控制点8.1.1点位布设沿线路前进方向平均每5.0km左右布设一对相互通视的四等GPS点(或公路三级GPS点)。在此基础上,全线布设一级导线控制网,一级导线利用四等GPS控制网(或公路三级GPS控制网)作为首级控制网。 一级导线点间距为300500米(隧道、河流除外),最大间距不大于5

7、00米,最小间距不短于50米。路线起终点分别与浦南高速公路和京福高速公路的施工控制网联测。8.1.2选点与埋石8.1.2.1 点位要求1) 选点员按要求进行踏勘,并实地核对、调整、确定点位。点位应有利于采用其它测量方法扩展和联测。对需做水准联测的点位还应踏勘水准路线。2) 四等GPS点(或公路三级GPS点)及一级导线点均应选在基础稳定,并有利于长期保存的地点。点位距离路线中心线应在50m-200m之间。3) GPS点位应便于安置接收设备和操作,视野开阔,视场内不应有高度角大于15的成片障碍物。4) 点位附近不应有强烈干扰卫星信号接收的物体。点位距大功率无线电发射源(如电视台、微波站等)的距离应

8、不小于400m;距220kv以上电力线路的距离不小于50m。5) 由于山区植被茂密,至少应有一对相邻点必须通视,便于路线勘测和施工使用。 8.1.2.2 埋石1) 标石规格:四等GPS点(或公路三级GPS点)、一级导线点标石,规格按公路摄影测量规范附录D所示。中心标志直径选用不小于12mm钢筋制作,并刻有十字。标石面上应刻有顺序号,正线为“W(武邵)”,比较线为“W B或W B(2)”。四等GPS点(或公路三级GPS点)编号如WGPS 001,一级导线点编号如W001,如WB001。2) 当四等GPS点(或公路三级GPS点)、四等水准点或一级导线点位于山区坚硬岩石地段或建筑物上时,可在岩石或建

9、筑物顶上现场浇灌。3) 埋入地下的标石,底部土地应捣实,埋石应牢固,防止下沉。4) 选点、埋石应分组对视作业,以确保相邻点的通视。5) 点位选在耕作地区时,应埋设于非耕种地上如田埂等地方,并露出地面少许。当必须埋设于耕地时,标石顶面应埋设于耕种表土层以下。6) 利用原有平面控制点时,应确认该标石完好,并用红油漆依路线前进方向对其顺序编号。7) 点位选埋后,应准确绘制点之记,规格见JTJ/T065-97公路摄影测量规范(附录E),纸张用A4幅面。8) 四等GPS点(或公路三级GPS点)及一级导线点应分别沿路线前进方向进行编号,不得重号。8.2高程控制点1) 沿路线方向每5公里埋设一个永久性水准点

10、(见下图)。临时性水准点埋设间距为:平原区(相对高差50米)0.5-0.8公里。 2) 永久性水准点可利用线路上的四等GPS点(或公路三级GPS点)或一级导线点,不再单独埋设标石,带四等水准点的GPS点或一级导线点,按四等水准点要求埋设并加注“ WGPS”或“ W”如 WGPS001或 W001。3) 永久性水准点应按国家规定标准埋设,临时性水准点可利用坚固地物、建筑物、一级导线点或砼桩埋设。9 测量方法及要求9.1 GPS控制测量本次平面控制测量采用了6台南方NGS9600单频GPS接收机(10mm+2ppm)进行施测,接收来自卫星的L1信号进行载波观测值观测。GPS测量采用静态定位模式,三

11、级GPS平面控制网的网形为双基准菱状网,以点连接、边连接或网连接方式构成(见图2)。 1 N2 M图2 双基准菱状网9.1.1 GPS观测规范操作1) 观测人员严格遵守了观测计划和调度命令,按规定的时间进行了同步观测作业,测站之间做到了密切配合;2) 观测人员到达测站点位以后,按要求架设好接收机天线,做到了精确对中与整平。天线高量取了两次,差值小于3mm时取平均值,取位到1mm;3) 接收机开始记录数据后,观测人员经常查看了测站信息及其变化情况,做到了发现异常情况后及时通报调度员,以便及时调整观测计划;4) 观测时段结束时,观测人员进行了认真检查,当测量数据符合要求后才按照观测计划迁站。9.1

12、.2 GPS观测采用的技术指标 GPS测量采用的技术指标 表 1级别卫星数接收机精 度卫 星高度角GDOP观测时间(分)最弱点点位中误差(cm)最弱边相对中误差四等点410mm+2ppm1584051/4万一级导线点410mm+2ppm15830101/2万注:观测时间为有效观测时间。 1) 四等GPS平面控制网(或公路三级GPS网)均使用静态定位模式进行观测,所使用的GPS接收机观测前均应进行检验。2) 四等GPS平面控制网应与附近国家三等以上控制点联测,联测点不得少于3个,计算时进行整网平差。国家控制点应均匀分布,且能有效控制本控制网。当线路控制网较长时,应增加联测点的数量。9.2 高程控

13、制测量 本次高程控制测量根据不同的地形条件采用了水准测量和光电测距高程导线测量相结合的方式施测。野外测量数据当天使用计算机进行处理,并对原始数据实行双人备份。平差采用武汉大学测绘学院研制的科傻地面控制测量数据处理系统进行计算。9.2.1 四等水准测量与精度要求1) 本次水准测量采用了2台TOPCON DL101C型电子水准仪按四等水准测量要求施测;2) 到工地后检验水准仪i 角误差,i 角值分别为0.6(仪器号为25003)和2.9(仪器号为24644),其值小于公路勘测规范中不得大于20的规定值;3) 所使用的水准仪及标尺,出测前均应进行检校。4) 水准测量按照后-前-前-后的顺序观测,后前高差与前后高差之差不得大于3mm;5) 外业观测数据和记事项目,在现场直接记录于水准仪内存中;6) 观测结果超限进行重测;7) 测站观测超限立即重测,否则从水准点或间隙点起重测;8) 测段往返测高差较差超限必须重测,重测后应选用往返合格的成果。如重测结果与原测结果分别比较,较差均不超过限差时,取三次结果的平均值。9) 数据传输采取双人同时备份,不得修改数据代码与原始观测资料。 四等水准测量技术要求 表 2项 目技术要求视线长度100m前后视距差5m前后视距累积差10m中丝最低视线高度0.2m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