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其实姓“导”

上传人:简****9 文档编号:101113930 上传时间:2019-09-26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其实姓“导”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教师”其实姓“导”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教师”其实姓“导”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教师”其实姓“导”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教师”其实姓“导”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师”其实姓“导”》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其实姓“导”(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师”其实姓“导”现代“教师”不姓“教”,其实姓“导”。姓“导”,能导学生自己解读文本。学习搭石(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一课,老师刚一揭题,一位学生就立刻提出质疑:老师,什么是搭石啊?姓“教”的老师马上告诉他:进入秋天,天气变凉,家乡的人们会根据水的深浅,从河的两岸找来一些平整方正的石头,按照二尺左右的间隔,在小溪里横着摆上一排,让人们从上面踏过,这就是搭石。而姓“导”的老师听到学生的质疑之后,则问:有谁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当一位学生从文中第一自然段找到问题的答案并告诉大家的时候,姓“导”的老师又问:你是怎么那么快就知道的?“我一听到那位同学提出那个问题,就偷偷打开课

2、本快速浏览起课文,很快就在第一自然段里找到了答案。”姓“导”的老师深感敬佩,用赞赏的口吻,从两片薄薄的嘴唇间一字一顿、铿锵有力地蹦出五个字:“你真会读书!” 简简单单的一句“你真会读书!”不仅让回答问题的学生感到有成就,也激励了全班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齐刷刷地从文本中找到了问题的答案。像这类文本中能直接找到答案的问题,对于姓“导”的老师而言,是绝口不提问题答案的。引导学生寻找答案的过程其实就是引导学生自己解读文本的过程。如果再高明一点,姓“导”的老师还会这样设计:如果你是作者,该如何给“搭石”下一个定义?等他下完后,再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到答案,然后让其与之比较。这样学生不仅学会了自己解读文本的

3、本领,还得到了一次语言训练的机会,让语文课变得更富有语文味!姓“导”,能导学生掌握其学习策略。当一位学生提出“谴责”一词何意时,姓“教”的老师会立刻告诉学生:谴责就是责备、斥责的意思;而姓“导”的老师则问:有谁会解释?当有学生说出“责备、斥责”的意思后,姓“导”的老师又马上追问:你是怎么知道的?有说他是查字典知道的,有说他是查词典理解的,还有的说,他是联系上文“如果别处都有搭石,唯独这一处没有”和下文的“人们会谴责这里的人懒惰”弄明白的,甚至他还联系后文“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觉得“谴责”一词在文中只有“轻度责备和善意的批评”的意思,没有“恶意、凶横的斥责”。理解得多么精准、透彻。姓“导”

4、的老师不仅善于“导”,甚至是很乐于、很有耐心倾听学生表述的。学生说对说好了,他会给予恰如其分的赞扬;说错或说的不够确切,他也不会横加指责,而是给予适当点拨、启发和鼓励。不仅“导”学生知其然,而且还“导”学生知其所以然。学习语文的方法、策略很多。姓“导”的老师会不厌其烦的、让学生在反复自我阅读和感悟文本中,在师生间、生生间和生本间反复对话和交流中,把“渔”一点一滴授予学生,让学生终生受益。姓“导”,能促进学生的思维。当遇到学生提出课文最后“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这句话该怎么理解这种高难度的问题时,姓“教”的老师把答案即句子的含义告诉学生之后还

5、嫌不够,担心学生记不住,就干脆又把答案抄写在黑板上,让学生读、背甚至默写。而姓“导”的老师则有意把这个学生一下子难以弄明白的问题搁置到一边,先让学生找出文中“老人调整搭石”“一行人走搭石”和“两个人走搭石”等经典句子,再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理解其句面意思,紧接着又启发学生思考、揣摩、推敲和分析,直至理解了每句话的含意之后,再让学生理解课文最后“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这句话就一点也不觉得难了!姓“导”的老师就是这样把一个难题先肢解成若干个小问题,然后由浅入深、层层推进地引导,让学生亲历其阅读、思考和分析的过程,在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的同时,也促进

6、了学生的思维发展。“教师”着实不能再姓“教”了,而应该姓“导”! (2011-07-30)作者信息:姓名:戴金辉单位:开化县林山乡菖蒲中心小学地址:浙江省开化县林山乡菖蒲中心小学邮编:324300电邮:电话:15857030496 本来想再等几天再发表意见的,这样可以引起同学们对文章的广泛思考,但我在接下去的十多天里可能上不了网,所以就此说点粗浅看法: 第一,此文有观点,但观点有失偏颇。因为教师在教学中是直接“教”,还是耐心“导”要看教学的实际需要,“教师其实是姓导”的判断未免太过绝对了。“教”未必不对,“导”也未必都好,应该说,正确的“教”与适当的“导”都是我们要实现有效教学的方法与途径,两

7、者不可偏废。比如,有些与学生所处的时代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距较远的知识或问题,你如果一味地“导”,也不见得效果好,还不如直接告诉他、教他;另外,即便是“导”也有一个恰当不恰当、合适不合适的问题存在。比如,一个孩子在到达目的地过程中一定要穿过一条漆黑的胡同,这时无论你用语言怎么来引导他、暗示他,他还是会在里面不断地碰壁、摔跤,你在胡同口见到他时可能他已是鼻青脸肿,可是如果你在胡同的出口处给他一点亮光(哪怕不是太亮),就会有效地助他穿越黑胡同。这两种做法同样都是“导”,但效果就会绝然不同。因此,这篇文章的观点与文题都要作较大幅度的调整、修改。如果你把文题改成以为例谈教师在教学中的“导”就不具有排他性

8、了,然后,再从“导”的角度告诉读者怎样的“导”才是正确、合适、有效的,就会是一篇不错的文章了。 第二,文章的呈现方式不够理想,没有层次,所有的想法虽似一气呵成,但给人以杂陈之感。所以要把自己的观点明确地提出来,处理时可在文中用标题并列的形式列出观点。现在的情况就似我在讲话中曾对你们说过的:是需要编辑或读者自己去文中提炼、领会你的观点。而如果你采纳我的建议,你在拎观点(标题)时,你就会发现,你目前的观点并不在同一层面上,这样你自己就会发现这篇文章层次不清晰的毛病了。 请原谅我的直言不讳,我之所以在此公开地发表对你文章的意见,也是想让更多的学员可以从中受到启发。该文行文直白平实,观点清晰、明确,符

9、合时评的行文方式,是紧跟时代发展且符合时代潮流甚至很富有代表性的一篇很不错的教育类时评。文章通过“姓导的”与“姓教的”两位老师作比较,让读者一看便明白作为现代小学老师该做什么该怎样做。文章的“姓教”其实就是指那些以教师讲学生听、以授业即灌输式教学模式的教学,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局面,所学知识只能死记硬背的方式掌握;而“姓导”却要求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郭老师的“观点有失偏颇”,些许把文章的。该文作者才思敏捷,睿智不凡以搭石为例谈教师在教学中的“导”在课堂教学上,为了突显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主动学习的份量,教师应该在“导”字上狠下工夫。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该“导”些什么?

10、又该如何“导”呢?下面拿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搭石一课的教学为例具体谈谈。一、“导”学生自己解读文本。揭示搭石课题之后,我有意设计了“看到该题目之后,你们有什么问题想问吗?”的质疑。当一位学生提出了“什么是搭石?”的疑问时,居然有一同学马上举起了小手。我有些纳闷,立马让举手的同学作答。该同学居然一字不多也一字不少、完全正确地从文中第一自然段中找到问题的答案:进入秋天,天气变凉,家乡的人们会根据水的深浅,从河的两岸找来一些平整方正的石头,按照二尺左右的间隔,在小溪里横着摆上一排,让人们从上面踏过,这就是搭石。我又问:你是怎么那么快就找到的?“一听到那位同学提出那个问题,我就

11、立刻偷偷打开课本快速浏览起课文,很快就在第一自然段里找到了问题的答案。”我深感敬佩,用赞赏的口吻,从两片薄薄的嘴唇间一字一顿、铿锵有力地蹦出五个字:“你真会读书!” 简简单单的一句“你真会读书!”不仅让回答问题的学生感到有成就,也激励起了全班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齐刷刷地从文本中找到了这个问题的答案。像这类从文本中能直接找到答案的问题,我是绝口不提问题答案的引导学生寻找答案的过程其实就是引导学生自己解读文本的过程。第二次教学此文,当同学提出“什么是搭石?”的问题时,我还添加了这么一个环节:如果你是作者,该如何给“搭石”下一个定义?等这位同学凭着自己的经验下完定义之后,我再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到答案

12、,然后又让同学与之讨论比较。这样学生不仅学会了自己解读文本的本领,还给提问的同学得到了一次语言训练的机会,给全体同学一次比较探讨学习的机会,让语文课变得更富有语文味!二、“导”学生掌握其学习策略。学生弄明白“什么是搭石?”之后,我介绍了一下文章的作者和作者为什么写这篇文章的部分原因。介绍完之后,我抛下一个能引领学生深入思考的问题:作者通过搭石到底想告诉我们什么?让学生通读下面的全部文章。在接下来的“质疑问难”环节,有一位学生提出“谴责”一词何意的问题,这个问题的答案虽然在文中不能直接找到,但是,我仍然没有把问题的答案“谴责就是责备、斥责的意思”直接告诉学生;而是问:有谁会解释?当有学生说出“责

13、备、斥责”的意思后,我又马上追问:你是怎么知道的?有说他是查字典知道的,有说他是查词典理解的,还有的说,他是联系上文“如果别处都有搭石,唯独这一处没有”和下文的“人们会谴责这里的人懒惰”弄明白的,该同学甚至还联系后文“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说出了“谴责一词在文中只有轻度责备和善意批评的意思,没有恶意、凶横的斥责”这样精准、透彻的理解。在“导”学生掌握其学习策略时,教师要乐于、甚至要很有耐心地倾听学生表述。学生说对说好了,我会给予恰如其分的赞扬;说错或说的不够确切,我也不会横加指责,而是给予适当点拨、启发和鼓励。不仅“导”学生知其然,而且还“导”学生知其所以然。通过搭石这篇课文,除了“导”学

14、生“遇到生字新词养成自己查阅字、词典”或者“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等等学习方法之外,还有一种学习策略是必须在这篇课文中得到落实的:即透过文本字面意思理解文本背后“含着”的意思。在“导”学生掌握这个策略的时候,我先让学生找出那些含有深刻含义的句子,再让学生反复自我阅读。在同学们反复阅读和感悟文本中,在师生间、生生间和生本间反复对话和交流中,促使学生自己慢慢领会其含着的意思。三、以“导”的形式,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学生提出课文最后“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这句话该怎么理解这种高难度的问题时,我没有把问题的答案直接告诉学生,更没有把答案抄在黑板上让学生背诵和默写;而是有意把这个学生一下子难以弄明白的问题暂时搁置到一边,先让学生自己找出文中“老人调整搭石”“一行人走搭石”和“两个人走搭石”等等也含有深刻含义的经典句子,再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理解其句面意思,紧接着又启发学生思考、揣摩、推敲和分析,直至理解了每句话的含意之后,再让学生理解课文最后“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这句话就一点也不觉得难了!我这样把一个难题先肢解成若干个小问题,然后由浅入深、层层推进地引导,让学生亲历其阅读、思考和分析的过程,在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的同时,也促进了学生的思维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