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褒禅山记(教案).doc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01108726 上传时间:2019-09-26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58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游褒禅山记(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游褒禅山记(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游褒禅山记(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游褒禅山记(教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游褒禅山记(教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游褒禅山记(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游褒禅山记(教案).doc(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课时教学要点简介作者与课文,研习课文一、二两段。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我们今天学习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板书)这篇游记与我们过去学习过的游记不同,它不重在表现山水之美,而是在记游的基础上,用酣畅的笔墨进行大量的议论,记游实际上是个引子,说理才是全文的中心。学习这类游记有助于我们同学们提高思维的能力。为此我们共同来研习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二、简介作者及课文1、作家作品:王安石是北宋卓越的政治家,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被任命为参知政事。他进行变法,推行以理财和整军为主要内容的新法。由于新法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既得利益,遭到强烈的反对,变法失败。然而王安石是个具有坚强毅力的改革家。他认为“变法

2、”对国家有利,就尽力推行新法,尽管受到种种阻碍,但毫不动摇退缩。他决心推行新法,因此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王安石还是一位有名的著述家,是唐宋八大散文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之一,他的政论性文章,立意超卓,切中时弊,结构谨严,说理透辟。2、关于文体:“记”是一种文体,有奏记、游记、杂记。分为四类:记游(游褒禅山记)、记事(五人墓碑记) 、记亭台楼阁(岳阳楼记)、记物(核舟记)。本朝人尚理利用游记进行说理 。“记”:是古代游记中的一种特殊体式,它以发议论为主而以记游为辅,议论又涉及哲理问题 。三、研习课文1.放录音,在轻音乐中,学生跟着阅读课文,注意

3、字词读音。2.理清思路第一部分(1、2):记叙游山经过。 第二部分(3、4):议论游山心得。第三部分(5):记叙的结尾,补叙同 游者的籍贯、姓名。(一)研读课文1、2段(1)指名朗读、口译,如有疑难,则请其他同学回答,或教师点拨。重点掌握词语“卒”“文”“道”“极”。(2)掌握词性活用,学生解答。“舍”:“始舍于其址”。“舍”,句词活用为动词,筑舍定居。“名”:“名之曰褒禅”。“名”,名词活用为动词,命名。而莫能“名”者,名词活用为动词。“名”是“说清楚”“说明白”。“穷”:“好游者亦不能穷也”。这里的“穷”是“穷尽,走到头”,形容词活用为动词。(3)(出示投影)“者,也”表示判断的两种形式。

4、表示单纯的判断,“者”前是主语,“者”后是谓语。如“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表示因果关系的复合判断。“者”在这里除了表示停顿语气外,还有提示原因的作用,如“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四、讨论1.概括这两段的段意,指出主要使用什么表达方式?(讨论后学生回答)明确:本文是游记,1、2两段主要记叙游山的见闻和经过。第一段是把所游之地交代清楚(所游之地有褒禅山、慧空禅院、华山洞),本段主要说明褒禅山和华山洞名称的由来,辨识如“华实”之“华”应为误读。第二段,记游华山洞的经过,介绍出前洞、后洞的方位,禅院在距华山洞五里的西面

5、,因为华山洞“距其院东五里;仆碑在华山洞西面百余步的地方,因为仆碑是作者从禅院东去华山洞的路上看见的;前洞就是华山洞,后洞在华山洞北面五六里的地方,因为华山洞在“华山之阳”“由山以上”则是北面了。这一段先介绍前洞和后洞,接着写游后洞的情形,然后简析了他们本来具有进洞尽游的条件,结果却是半途折回。介绍前洞极简略,只点明因“平旷”而“记游者甚众”;介绍后洞较具体,写“窈然”突出其艰险,写“寒”和“深”都与“窈然”有关,也是“好游者不能穷”的原因。写前后两洞相互对照,着力突出“窈然”洞险、深、尽、寒,为下文写半途退出作铺垫。这两段主要使用了记叙的表达方式。2.提问:第一段为什么要特别提到仆碑及仆碑上

6、的文字?明确:写仆碑是为后面议论埋下伏笔,作者认真考证仆碑上的文字,探究事理的本源,充分体现了他“求思之深”的探索精神,也是后面议论中提出“深思而慎取”的依据。3.提问:第二段略写什么?详写什么?这用了哪些对比?有哪些作用?明确:略写前洞(19字),较详细地写了后洞特点及游后洞的所见所感。多处设比:前洞的平旷与后洞的幽深对比;前洞“记游者甚众”与后洞“来而记之者已少”对比;“余所至”之浅与“好游者”所至相比;进洞时“其见愈奇”的欣喜与出洞后因“不得极夫游之乐”的懊悔相比。作用是为第二部分的议论作铺垫。点拨:本段写游洞,并不写景,只是写了半途退出的经过,这与第一段中写上山独写一块倒在路上的碑类似

7、。显然记游不是重要的,而是借以表达自己的观点,记游是为后面进行议论准备材料的。五、朗读课文回答问题提问:本文是游记,从第一段的交待看,作者参观游览的三个点是:_。从全文看,作者又是以记游_为主,课文第二段就先后写了游_、_的情况,其重点又在记游_。明确:三个点是:慧空禅院,到华山洞又到仆碑。从全文看,记游华山洞为主,课文第二段就先后写了游前洞、后洞的情况,其重点又在记游后洞。提问:王安石字_,_时_人,著名的_家和_家,他的散文雄健峭拔,在文学史上被称为“唐宋_”之一,他的著作收在_,游褒禅山记是他的传世名作之一。此文把_和_两个不同的事物联系起来,借_的体验,说明了处事、治学都要“_”和“_

8、”的道理。明确:王安石字介甫,北宋时临川人,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他的散文雄健峭拔,在文学史上被称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著作收在临川先生文集中,游褒禅山记是他的传世名作之一。此文把游山和治学两个不同的事物联系起来,借游山的体验,说明了处事、治学,都要“尽吾志”和“深思”的道理。五、背诵第二段六、布置作业诵读全文,找出“其”字句,体味它在句中的意义。十、课堂小结1、2自然段为文章的记游部分,写褒禅山命名的由来,记游山所见,着重记叙了游后洞的经过,记游笔墨虽然简约,但游踪交代的一清二楚,沿途见闻言约而事丰,不仅壮写褒禅山的特殊风貌,而且令人想象作者那浓烈的游兴和专往的情态。这就为后文作了铺垫,

9、是议论的基础。第二课时教学要点1.指导整理“其”字的几种用法。2.研习课文三、四、五段。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学习文言文,重要地是诵读,诵读成咏方能加深理解内容。现在按学习小组(六人)展开诵读、背诵竞赛,每小组均分开次序,1号诵读完一自然段后,由2号接着,依次类推,若轮到2号、3号那就是背诵了,看哪个小组先完毕,若其中背诵的同学没有背下来,就由下一个诵读的同学接着背二段或三段。二、集体朗诵全文,注意语感三、“其”字在文中有二十多处,每个同学迅速找一处。指出它的意义。同学更正1.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2.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3.距其院东五里4.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5. 其文漫灭6.独其为文犹可识

10、,曰:“花山”7. 其下平旷8.问其深9.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10.入之愈深,其进愈难11.而其见愈奇12.然视其左右13.盖其又深14.则其至又加少矣15.既其出16.则或咎其欲出者17.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18.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19. 其孰能讥之乎20.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教师总结点拨“其”字在文中有二十处之多,大致可分为五种类型:(1)指示代词,相当于“那”“那个”“那些”(2)人称代词,相当于“它”(他)(3)人称代词,表领属关系,作“它的”讲(4)人称代词,活用为第一人称,相当于“我”“我们”“自己”(5)语气副词,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难道”;表估计时,译为大概、

11、可能四、集体齐读第三自然段1.指名口头翻译2.找出议论的中心句明确:中心句(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3.掌握下列词句“观” “古人之观于天地”(观察);“非常之观”(景象);“大王见臣列观”(建筑物的一种)“得” “不得极夫游之乐”(能够);“往往有得”(心得、收获);“与公甚相得”王忠肃公翱事(融洽);“某得八焉”王忠肃公翱事(得到、获得)“夷” “夷以近”(平坦);“今操芟夷大难”赤壁之战(铲平、削平);“南抚夷越”隆中对(我国古代对少数民族及外国的一种蔑称)“相” “无物以相()之”(帮助、辅佐);“操虽托名汉相”赤壁之战(宰相、丞相)

12、;“本相()与欢”廉颇蔺相如列传(互相)4.(出示投影)掌握虚词“以”“以”:作介词用,(1)因,由于。“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2)用来,拿。“无物以相之”。作连词用,相当于“而”(1)表并列,“险以远”。(2)表承接,“由山以上”。5.(出示投影)掌握句子转换“非有志者不能至”改为肯定的说法(强调必须有志)明确:转换为“有志者事竟成”五、讨论1.本段着重写什么?明确:写游褒禅山的心得体会,抒发自己的感想,即第一句中所说的“有叹”。2.这段议论是怎样引出的?明确:在前文的记叙的基础上,这里用一个“叹”字与前文“悔”字相呼应,以古人“往往有得”的事例,联系到游洞的事,很自然引出议论,语句精辟,

13、富有启发性。3.这一段可以分几层意思?你对作者在文中所说的道理如何评价?明确:五层意思:(1)用一“叹”字紧承上文,领起全段。(2)以古人作为立论的标准,从“求思”的深度和广度两方面,分析古人“往往有得”的原因。(3)拿世人的避难就易,同古人的“求思”精神对比。(4)阐述宏伟目标、险远的道路和“志”“力”“物”三者的内在联系。(5)强调只要尽了自己的主观努力,即使不能达到目的,也可以“无讥”“无悔”。作者揭示了“志”“力”“物”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首先要有“志”;虽然有失志不渝的决心,但力量不足也不行;尽管志向坚定,力量充足,然而到了幽暗昏惑之境地,如果没有外物相助,也不能至。既强调了“力”与

14、“物”这两个客观条件的作用,反映了作者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又强调了“志”这个主观因素的关键作用,强调主要尽己之志,虽然不能达到目的,亦可“无悔”“无讥”,体现了作者朴素的辩证观点。作者在这儿所论述的既是游山之所得,又是治学处事之理,也是成就一切事业之道。这对于我们治学、处事、创业都有很大启发。六、研习第四段1.指名朗读2.学生口译本段3.(出示投影)掌握下列词、句(1)“悲”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感叹、叹惜);“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悲哀);“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捕蛇者说(哀怜)(2)“胜” “何可胜道也哉。”(尽);“沛公不胜()杯杓”鸿门宴(能承担,禁得起);“予观夫马陵胜状”岳阳楼记(优美的);“终不能加胜()于赵。”廉颇蔺相如列传(胜利)(3)“谬” “后世之谬其传”(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弄错)(4)“传” “后世之谬其传”(动词活用为名词,流传下来的文字)4.讨论本段中作者表达了怎样的观点?这一观点是怎样发出来的?明确:作者认为治学不应当轻信盲从,以讹传讹,而应该“深思慎取”,也就是要经过自己的头脑认真辨析思考,然后谨慎地采取其中有真理的部分,扬弃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