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河北师范大学高等教育学中外教育史复试之中国教育史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doc

上传人:q****9 文档编号:100894473 上传时间:2019-09-25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年河北师范大学高等教育学中外教育史复试之中国教育史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17年河北师范大学高等教育学中外教育史复试之中国教育史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17年河北师范大学高等教育学中外教育史复试之中国教育史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7年河北师范大学高等教育学中外教育史复试之中国教育史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年河北师范大学高等教育学中外教育史复试之中国教育史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7年河北师范大学高等教育学中外教育史复试之中国教育史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目录 2017年河北师范大学高等教育学中外教育史复试之中国教育史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一) . . 22017年河北师范大学高等教育学中外教育史复试之中国教育史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二) . . 92017年河北师范大学高等教育学中外教育史复试之中国教育史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三) . . 17一、名词解释1 壬子癸丑学制【答案】壬子癸丑学制是1912至1913年中华民国政府制定公布的学制系统。这两年分别称壬子年、癸丑年,因此得名。设普通教育、师范教育、实业教育3个系统。其中普通教育分3段4级; 初等教育7年,初小4年,男女

2、同校; 高小3年,男女分校。中等教育4年,男女分校。高等教育6至7年,大学预科3年,本科3至4年; 专门学校预科1年,本科3年(医科4年)。学前儿童入蒙养院。大学毕业后可入大学院,肄业期限不定。儿童7岁入学至大学毕业,共18学年。师范教育分师范学校、高等师范学校两极,程度分别相当于中学、大学。实业教育分设乙种、甲种实业学校,均3年毕业,分农、工、商、商船4类,程度分别相当于高等小学、中学。另有实业补习学校、补习科等。沿用至1922年。壬子癸丑学制在摒除癸卯学制的封建性方面作了努力,反映了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与政治的要求,是资产阶级新教育反对封建主义旧教育的一次重大胜利,有着历史进步意义。但对教育与

3、国情、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教育与儿童身心发展等问题尚未能顾及。这一方面因时间较仓促,另一方面也因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政治、经济建设尚未全面展开,解决这些问题的社会条件还未成熟。 2 八股文【答案】所谓八股文,(明史选举志二解释说“其文略仿宋经义,然代古人语气为之,体用排偶,谓之八股,通谓之制义。”八股文还称时艺、时文、八比文、四书文,它是在宋朝经义的基础上演变而成的,是一种命题作文,有固定的结构。一般而言,每篇八股文的结构由破题、承题、起讲、人手(又称出题、领题等)、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个部分组成。其中起股、中股、后股和束股四个部分,是文章的主体。这四个部分中各有两股,两股的文字繁简、声调

4、缓急,都要对仗,合称八股,八股文之名即是由此而来。作为一种考试文体,八股文形成于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在产生之初,它对于考试文体的标准化,促进人才选拔的客观公正,应该说是有其积极意义的。然而,八股文的负面影响也同样明显。它禁锢了士人的思想,严重败坏了士风、学风和社会风气。它对于学校教育的影响,危害尤甚。因此,八股文遭到许多有识之士的猛烈抨击。 3 不愤不启【答案】不愤不启是孔子所主张的教学原则之一,即启发诱导原则。孔子十分重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第一次精辟地表达了启发诱导原则,即“不愤不启,不啡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愤与啡是内在心理状态在外部容色言辞上的表现,朱熹论语

5、集注说:“J 喷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J 啡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物之有四隅者,举一可知其三,返者还以相证之义。复,再告也。”孔丘说这段话的意思是:在教学时必先让学生认真思考,已经思考相当时间但还想不通,然后可以去启发他; 虽经思考并已有所领会,但未能以适当的言辞表达出来,此时可以去开导他。教师的启发是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进行的,启发之后,应让学生再思考,获得进一步的领会。 二、简答题4 简述陈鹤琴“活教育”思想体系的三大命题。【答案】(1)“活教育”的目的论:“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2)“活教育”的课程论:“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3)“活教育”的教学

6、论:“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 5 列举教育研究资料定量分析中数据描述的三种量数并简要解释其含义。【答案】教育研究资料定量分析是对教育现象的数量特征、数量关系与数量变化的分析。其功能在于揭示和描述教育现象的相互作用和发展趋势。发展定量化研究的方法和手段,是使教育研究走向成熟的一个重要方面。列举教育研究资料定量分析中数据描述的三种量数如下:(1)集中量数集中量数是描述集中趋势的统计量。常用的集中量数有三种:算术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2)差异量数差异量数是描述次数分布中“离中趋势”这一特征的统计量,简称“差异量”。一组数据,若离中趋势小,则集中量的代表性就大; 反之,若离中趋势大,则集中

7、量的代表性就小。最常用的差异量有全距、平均差和标准差。(3)地位量数(相对位置量数)相对位置量数有百分等级与标准分数两种。标准分数,主要指Z 分数。Z 分数是一种以平均数为参照点,以标准差为单位的,表示一个分数在团体分数中所处位置的量数。 6 韩愈的师说提出了哪些主要教育观点?【答案】韩愈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教育家、思想家,主张复兴儒学,反对佛老学说,提出以儒家的“道统”来对抗佛老的“法统”。韩愈提倡师道的一个中心任务就是为保卫儒家的道统而斗争,为了提倡师道,写下了著名的师说,其中对教师的任务、师与道、道与业、师与生的关系都提出了卓越的见解。(l )在关于教师的任务的论述中,韩愈提出“古之学者

8、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的著名论断。教师这三项基本任务是紧密相连的,重在传道,授业是为传道服务的,古文、六经之文只不过是载道的工具,而传道又是通过授业完成的。这体现了“存师卫道”的儒家传统的基本精神,把“传道”当作首要任务,把“授业”当作第二任务,把“解惑”提到应有的地位,这样排列顺序是明确的。(2)在师与道的关系上,韩愈分析的“师”与“道”之间的辩证关系也是合理的,指出“道之所存,师之所存”,师与道密切结合,不可分离。学生“从师”,就是从师的“道”,传道必有师,卫道必先向师学习,尊重了师道就可以卫道了。为师是“传道”的,如教师不能“传道”那就不能成其为师了。(3)在道与业的关系

9、上,韩愈指出“道”是儒家的道统和基本精神,“业”是儒家经书,是载“道”的工具,二者之间,“道”为重,“业”次之,“道”为先,“业”在后,“道”通过“业”来体现,“业,是为“道”服务的。如果教师只是“习其句读”而不传道,那么是“小学而大遗”了,即因“小”而失“大”,忘记了根本任务。(4)在师与生的关系方面,韩愈提出谁先掌握了“道”,懂得了“业”,谁就是教师,教师不应受什么年龄、地位、资格等限制。指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己”的观点。这反映了道德知识积累和教学的客观规律,即闻“道”在先,以“先觉觉后觉”; 攻有专“业”,以“知”教“不知”这一教学过程的客观

10、规律。总之,韩愈关于教师的任务、师与道、道与业、师与生的关系等问题的阐述包含了朴素辩证法的因素。提出教师应忠十理想、传播真理,又要学有专长,认真授业,暗不教师既要起主导作用,又要重视教学相长,能者为师。这些见解丰富了中国古代的教育思想,而且对当前的教育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启发意义。 7 简述学校教育对学生的发展发挥卞导作用的条件。【答案】学校教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施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传授知识技能、发展智力和体力、培养思想品德的系统影响活动。学校教育对学生的发展发挥主导作用的条件包括以下几点:(1)学校教育要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人的

11、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教育要遵循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律,违背了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律,教育也就失去了意义。学校教育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的共性和个别差异性,按国家统一规定的教育目的、计划、措施进行的同时,要认真分析和研究每个教育对象,有的放矢地提出切实可行的要求,采取特殊的有效措施,加以个别指导,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力和优势,弥补每个学生的短处和不足。(2)学校教育要充分调动学生个体的能动性在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人的主观能动性发挥着筛选、过滤和改造的机制作用。一方面,受教育者根据自己的精神状态、需要、兴趣、目的等倾向性来选择环境和教育对他的影响。当外界环境和教育符合人的需要、兴趣和目的时,人会积极接受这种外来影响,并根据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来决定“同化”或者“顺应”,从而导致原有心理结构的变化,实现教育影响预期的结果。否则,他会采取消极的态度,甚至抵制这种教育影响。另一方面,受教育者的积极主动性能够活化并创造新的教育资源。教育要求与受教育者的建构能力相匹配,只有当教育要求处于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内时,才能引起受教育者的建构活动。教育能否发挥其主导作用的关键是能否激起学生不断建构新知识的欲望。Yseno搜考试作业资料考研试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其它考试类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