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分析与对策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0087783 上传时间:2017-10-06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41.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当代中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分析与对策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当代中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分析与对策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当代中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分析与对策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当代中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分析与对策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当代中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分析与对策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当代中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分析与对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当代中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分析与对策(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当代中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分析与对策回顾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历程,主要有四条基本经验:一是中学生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为培养人才提供了思想保证和育人环境,中学生健康成长,需要精神动力和舆论氛围。如果说“育人”是学校的“骨”和“筋” ,那么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就是“气”和“神” 。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服务于素质教育,服务于学生全面发展。二是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必须虚事实抓,虚功实做,软件硬抓, “软硬兼施” ,才能发挥最大效益,思想道德教育实践证明,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必须把目标、内容、制度和载体由虚变实,体制、队伍、机制和投入由软变硬,才能真正做到软任务硬化,软意识强化,软指标量化,把学生思想道

2、德教育工作真正落到实处。三是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核心是教学生做人。在思想教育上,要坚持灌输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在道 德 教 育 上 , 要 坚 持 社 会 主 义 、 集 体 主 义 、 爱 国 主 义 ; 在 校 风 建 设 上 , 要 突 出 环境 育 人 和 校 园 文 化 、 思 想 教 育 的 功 能 。 四 是 中 学 生 思 想 道 德 教 育 , 要 树 立 大 局 意识 , 提 高 宏 观 含 量 。 学 生 思 想 道 德 教 育 必 须 置 身 于 日 益 丰 富 和 快 速 变 化 的 社 会 生活 , 放 到 社 会 主 义 初 级 阶 段 大 背 景

3、下 考 察 , 在 社 会 急 剧 变 革 转 型 的 大 环 境 中 分 析 。一、当代中学生思想发展的轨迹当代中学生的思想道德意识、道德情感等和二十年前中学生相比,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纵观二十年中学生思想发展轨迹,其成长历程是不平静的。八十年代初改革开放,西方思潮也侵蚀到中学校园,以“唯我主义”为核心的西方哲学思想和伦理道德观念,冲击着中学生心灵。什么是人生的价值?人的本质是不是自私的?引发了不少人的困惑和迷茫。一些学生把“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和“英雄是自己成为英雄,懦夫是自己成为懦夫”当作人生哲学的格言。在个人与社会、个人价值与集体作用的撞击中,陷入了以“我”为中心的误区。八十年代中末

4、期,经受了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冲击,受西方所谓“民主” 、 “自由”等诱惑,思想上,动摇了对党和社会主义信念;行动上,违犯校纪校规;学习上,动摇了积极进取的决心。九十年代经受了经济大潮冲击,利益机制和驱动,物质文化消费的诱惑,社会分配不公,以及不良社会现象的耳濡目染等,使学生价值观发生了较大变化,趋向功利、实惠、个人眼前利益。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形成过程中,在社会变革转型的宏观背景下,当代中学生在变化中思考,在变化中选择,在变化中寻求。甚至又在思考、选择、寻求中变化。有理想、有追求、守纪律、爱学习是中学生的主体形象。主流积极健康向上,支流问题不容忽视;思想情绪稳定活跃,很多问题表现出矛盾心态;静

5、态观察比较乐观,动态分析有些问题令人忧虑;表面上趋于平静,深层次陷入矛盾。自我意识强,成才意识弱;参与意识强,集体观念弱,社会公德弱;心理素质弱;对中学生守则认同,对校纪校规认同,但日常行为对己要求不严。政治观念上,呈认同、乐观、上进态势,正确观念正逐步形成;在热点问题上,多关注,少思考,分辨能力弱,从众心理强,主体意识弱;在成才意识上,有求知求新欲望,但缺乏整体素质提高的动力和毅力;在价值取向上,注重自我,注重功利,向多元化方向发展。总之,当代中学生思想活跃,价值取向多样务实,崇尚个性独立,关注个人发展,注重人际交往。二、当代中学生思想道德状况存在的问题当代中学生思想观念、心态状况存在问题,

6、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个中心:以自我成才为中心。应当看到中学生中刻苦学习,奋力拼搏、立志成才的学生大有人在,但少数学生的成才动机与国家振兴、社会的发展联系不多,主导思想是自我价值与自我奋斗,与未来所需“四有”人才要求有较大差距。两个压力:学习、经济的压力。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用人制度的改革,就业市场的竞争,学生注重自我完善,求知欲旺盛。对市场经济竞争所需的新知识、新技能反映出浓厚的兴趣。但会考、升学的竞争成为学生的第一个压力。由于社会经济紧缩,农业增产减收,学校出现了部分经济困难的学生。占学生总数的 20%左右,其中特困生占 5%左右。家庭经济承受能力的脆弱,难以支撑学生完成学业。另一方面

7、,随着学生独立人格的逐步形成,经济来源又不得不依靠父母而不能独立,形成了人格要求独立和经济不能独立的矛盾,形成一种无形的压力。三个矛盾:一是学校教育、家庭、社会教育的差异,甚至严重脱节,导致学生产生双重人格。校内校外两个样,在学校是优秀学生,在家里不是好孩子,在社会上不是好公民。如:在校热爱劳动,在家不愿做家务;在校争做好人好事,走出校门不遵守社会公德,公共场所不守秩序等。学生的双重人格反映了学生矛盾的心理。缺乏社会、学校、家庭统一合作有效的教育机制。未成年人的成长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关注。目前虽然通过各种努力,学校在争取家庭、社会各种力量的支持,如家长学校、家校联系制度、学校教育开放日

8、、跟各相关部门单位进行共建协作。但是还缺乏有效的运作机制,家庭在对孩子的道德教育上与学校的配合有待加强。尤其是乡镇、农村,学校召开家长会的到会率不到 70%。社会教育往往一阵风,走过场。学校承载着太重的负荷。社会环境、家长教育观念、教育能力影响着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实效性。社会环境制约因素,主要表现在文化市场上审美错位,使得中学生一味追逐歌星、影星而淡漠伟人、英雄、科学家、文学家。网络的监管乏力,使不少营业性网吧,专门以暴力、色情等有害信息招揽中学生,成为未成年人成长路上可怕的“网络陷阱” 。使一些中学生沉溺网上游戏,甚至陷入暴力、色情泥潭。虽然政府有令限制,并对不健康网吧屡有整顿,但在商业

9、利益与社会利益发生冲突时,牺牲的往往是社会利益。家庭教育重心失衡,重智轻德,重分数轻能力,父母一味关心孩子学习成绩。一旦孩子成绩下降就施以简单粗暴态度,恨铁不成钢,恨子不成器,孩子轻则身心受伤害,重则自暴自弃。二是大多数学生经济并不宽裕,而盛行于校园的市场消费现象有增无减。如请同学过生日,吃好的,穿漂亮的,用名牌等。这种经济结构的现实和物质文化高消费诱惑的矛盾,导致少数人铤而走险,偷窃同学钱物,盗窃公共财产,校内偷盗自行车、衣物、单放机、笔记本、钱、IC 卡等,校外更是胡作非为,大到单位公物,小到农户瓜果。极少数人已不是消费上的偏差问题,而是道德品质的败坏,不良习惯问题。三是独生子女问题,随着

10、年龄增长,生理上的日趋成熟,导致渴望交往和心理不成熟的矛盾十分突出。由于生活阅历浅,接触生活面狭窄,独生子女交往少,家庭教育失误,社会不良影响深刻,学校引导失当,少数学生在交往中迷惘失途,走上邪路,落入情网,陷入泥坑。如:男女同学交往中,不能正确处理男女关系,早恋现象时有发生。轻则分散精力,影响心身健康,浪费青春,荒废学业,精神萎靡;重则步入“禁区” ,失足难返,自暴自弃,难以自拔,踏上了青春凋谢的不归末路。蒂结人生永远的痛。又如:与社会闲散人员交往,不择对象,仿效阿飞形象,仿效流氓行为,打架斗殴,聚众闹事,扰乱学校秩序,危害社会治安。轻则弃学,玩世不恭,枉度青春;重则变本加厉,寻衅闹事,违法

11、犯罪,受到法律制裁。四个误区:一是学校教育所提出的道德行为标准与社会上不良风气和不良现象形成强烈反差,社会不良现象影响的直接性,误导学生对学校教育产生误解,使学生认为“真理在讲台,包公在舞台” 。导致学生只见眼前,不见长远;只见局部,不见整体,以偏概全。少数学生在校外,与学校教育要求相违背。如:吸烟喝酒,打牌赌博,进“三室两厅” ,看黄色录相,乃至违法犯罪。社会不良现象的负面影响,将学校教育的全部抵消得一无所剩,滑入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的误区。二是在加强集体主义教育中,少数学生步入“小团体主义”误区。把“小团体”当集体,目光短浅,思想狭隘,只顾“小家” ,不顾“大家” ,只顾自己,不顾别人。缺乏

12、整体观念、合作精神。如:班主任教育时,虚心接受,心悦诚服,其他老师教育不屑一顾。本班卫生区不能乱丢,别班卫生区可以乱扔。 “小团体主义”实际是一种个人主义、无政府主义。如:公共场所不守秩序,教室里高声喧哗,寝室内大吵大闹,食堂内推、挤、插队,集会时谈笑风生。这种个人主义思想行为,存在普遍,危害甚大,必须坚决克服。三是讲“哥们义气”就是团结、帮助同学的误解。法制意识淡薄,中学生时期是生理和心理迅速变化的时期,是从未成年人向成年人过度转变的特殊时期,被称为成长中的“危险期” 。一方面由于他们的阅历浅,尤其是中学生在生理处于“萌动期” ,在心理处于“朦胧期” 。随着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改善,青少年身体生

13、理“早熟”与心理“晚熟”的反差较大,他们缺乏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对一些问题似懂非懂,缺乏法律知识,良莠不分,处理问题简单,讲哥儿们义气,极易引起思想迷失和行为失范,偏离正确的人生道路。少数学生以帮助同学为名,行违法乱纪之实。讲“哥们义气” ,视校纪校规为儿戏。同学间发生矛盾冲突,不找学校、老师等正当途径处理,而是三五成群,拉帮结伙,找人“摆平” 。不是从中劝解,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而是推波助澜,矛盾激化,事情恶化,打群架,这是一种流氓习气,个人主义澎胀的表现。四是学业成绩好就是合格中学生的误解。德育评价机制不健全,在基础教育阶段是孩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培养中学生德、智、体、

14、美全面发展是学校的根本任务,也是教育事业的宗旨。对于中学生的德育,学校是主阵地,教师是具体的实施者。但是由于目前高考、中考指挥棒还是以分数论英雄。社会、家庭评价一所学校、一位教师、一个学生的重要标准是学习成绩好、考的是重点中学、迈入名牌大学,而拥有什么样的人格,往往被人忽视。因此一些家长、社会、学校把分数作为评价教育水平的办法,把学生的学习成绩作为评价教师水平的尺度。这样从客观上造成学校教师产生一种“教学是硬指标,德育是软任务”的思想,过分看重学科知识教学,忽视学生品德人格的养成教育。注重分数和名次,忽视能力和实践。重视学科考试,忽视考查学科,重视智,忽视德。这种偏见和认识上的误区,在不少人中

15、普遍存在。因此,成绩优秀者,一心扑在书本上,自信、高傲,不接受与自己相当的对手,也不接近比自己成绩差的同学,封闭自己,不善交际。成绩差的悲观失望,自暴自弃。实质上,合格中学生的要求并不仅指学业成绩一项,人才也并非仅只有学业成绩优异一行。除了智,还有德、美、劳等诸方面。当然学业成绩是评价的重要内容。 ,五个困惑:一是对前途茫然。糊糊涂涂过日子,做一日和尚撞一日钟。没有人生目标,更无所谓理想。甚至厌学、逃学、弃学。二是对困难黯然。面对生活、学习中的困难、挫折、失败,不是锐意进取,雄心勃发,意志坚定;而是消沉懒惰,意志薄弱,畏缩不前。轻者怆然泪下,重者悬梁或跳楼。三是对待学校活动、班级事务漠然。事不

16、关己,高高挂起,缺乏热情,冷冷清清。冷眼旁观看他人,漠然处世保自己。封闭自我,隔膜自己。四是对待学校教育傲然。宽以待己,严以律人。对自己的问题、错误不认识,甚至产生逆反心理,对待老师、同学的缺点、失误说三道四,傲慢无礼。在教师教育时,或拒绝认识问题,对质于课堂,或不接受教育,对抗在行动上。五是对生活淡然。追求美好理想与现实努力之间有差异,在处理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关系的问题上,回答“个人利益无条件地服从集体利益”的学生占42.72%;回答“集体利益为主,兼顾个人利益”的学生占 52.45%。学生的行为方式受到现实利益的驱使,对于实现理想所必备的条件社会责任感的认识还存在一定的偏差。学生对理想的渴望与现实的努力有一定的距离,对美好品德的崇尚和个人行为的表现之间存在一定的距离。高谈阔论时,志向高远,具体事务中,眼高手低。不愿作平凡小事,不愿做配角,缺乏奉献精神。表现在学习上,不愿作基本练习题,只愿做难题,忽视基本功训练。不愿学辅助科目,只注重主干课程。总担心自己被大材小用,被埋没。自高不得志,自卑不自拔。此外,缺乏德育资源,缺少经费投入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