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阶段考试题及答案.doc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00844096 上传时间:2019-09-25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59.4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语文阶段考试题及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高一语文阶段考试题及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高一语文阶段考试题及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高一语文阶段考试题及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高一语文阶段考试题及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一语文阶段考试题及答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语文阶段考试题及答案.doc(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语文阶段考试试题本套试卷共22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中国历史上的东西南北中李凭在摆脱野蛮进入文明阶段后,中华先民就一直是活跃发展的。各地先民创造出绚丽的文化,随后从西到东、从南到北传播,进而汇聚在中原;又从中原散发到东、西、南、北各方位。正是这种持续的文化交流,推动中华文明不断丰富,从而在文化上表现为多样性,经济上表现为不平衡性,政治上则表现为追求统一性。中原西部的渭水流域是中华古人类与古文化的发祥地,但作为发祥地,它并不是唯一的,也不是最早的,因

2、为还可以列举出元谋猿人、北京人及其文化等。可见,中华大地上的文化,最早并不是在被后人视为中心的中原出现和扩散开来的。不过,由于气候、物产相对适宜人类的生活与生产,更由于地理位置的适中,黄河中游逐渐成为文化交汇的中间地带。于是,黄河中游的文明程度逐渐突显,为后世所谓中原文化至尊观念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在黄河中游地区,原本也存在多种不同的文化。传说中关于黄帝与炎帝、蚩尤、三苗等部落的联合与战争,正是不同文化交流与冲突的集中反映。依靠军事胜利的推动与政治管理的成功,以黄帝部落为中心的政治形式出现了。当然,这仅仅是黄河中游政治中心的雏形;后来从中华地域的中部、东部和西部分别发展起来的夏、商、周等王朝,就

3、都以中原为根据地向周边拓展。由于统治范围与实力的限制,夏、商、周等王朝的政治中心具有局限性。中原以外地区发展的势头强劲起来的时候,西周的政治中心地位日益丧失,春秋争霸与战国争雄的局面随之形成。不过,春秋争霸的实质是政治势力的逐步归并。秦国在西方,代表中华大地西部的文化。其势力向东推进,陆续消灭六国,从而一统天下。这样的统一,是中华大地西部文明与东部文明碰撞、融汇的过程。中华大地的经济重心早先位于中原,隋唐之后南移至江南。在南北朝分裂时期,江南的经济确实得到了长足发展;而在隋唐之后的北方,虽然中原经济因战乱频仍而破政,但仍然有一个值得重视的经济发展区域,那就是由黄河与太行山围拢成的河北地区。当然

4、,政治中心与经济重心未必是一致的。如隋唐时期,经济重心虽然已经向东北、东南转移,但政治中心仍在长安、洛阳一线。为了解决政治中心与经济重心的分离问题,贯通南北的大运河被凿通了。在隋唐、北宋时期,大运河是途经开封的,这种状况有别于后来元明清时期的大运河。政治中心与经济重心的脱离,其弊在于运输物资要增加巨大成本;但是也有其利,那就是迫使政治中心必须与经济重心密切联络,从而有利于时全局的掌控。随着东西南北中的演变,政治中心就不断发生位移。古代中华民族的发展,主要面临的是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不平衡的经济会不断引发政治之争,因此就需要寻求平衡,而寻求平衡的过程会消耗巨大的社会成本。(选自中国社会科学报,有删

5、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中华古人类与古文化的发祥地有多个,渭水流域只是其一,元谋猿人、北京人所出现的地方也可看作是其发祥地。B在中国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黄河中游的文明程度日渐突出,为后世所谓中原文化为尊观念的形成奠定了基础。C古代的经济重心与政治中心两者有时会重合,有时又会分离,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当时运输物资需要巨大成本。D中国古代各地区的经济发展并不平衡,可义总想寻求平衡,导致在寻求经济平衡的过程中消耗了巨大的社会成本。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A各地中华先民都创造了绚丽的文化,但由于中原地区地理位置适中,各地文化最后都汇聚

6、于中原,再经此地向各地散发。B传说中关于黄帝与炎帝、蚩尤、三苗等部落在黄河中游地区的联合与战争,表现出这一地区的不同文化得到了交流、产生了冲突。C西周的政治中心地位日益丧失之后,春秋争霸与战国争雄的局面随之出现,而此时,中原以外地区发展的势头程强劲。D隋唐时期的大运河是为了解决政治中心与经济重心的分离问题而凿通的,流过的地区与元明清时期的大运河并不完全相同。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中华文明不断丰富,在文化上表现为多样性,这得益于我国古代东、西、南、北、中各地区持续地进行文化交流。B依靠军事胜利的推动与政治管理的成功,出现了以黄帝部落为中心的政治形式,形成了黄河中游

7、政治中心的雏形。C秦国在中华大地的西部,其势力向东推进,陆续消灭六国,最终一统天下,这是西部文明战胜东部文明的结果。D隋唐之后,中华大地的经济重心由中原南移至江南,但这并不意味着当时的北方地区没有值得重视的经济发展区域。(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金润泉的金融世界曹涵金润泉幼时家境贫寒,14岁时,被迫辍学,到染坊厂做帮工。后经人介绍,到杭州乾泰钱庄当学徒,至此进入金融领域。1909年经汤寿潜、陈静斋举荐,金润泉出任大清银行浙江分行经理,因经营有道,被清政府封为三品官衔,成为浙江省继胡雪岩之后的第二个红顶商人。辛亥革命后,金润泉被任命为中国银行浙江分行总经理。20

8、世纪上半叶,中国政治风云变幻,头顶国字号的中国银行自是常被各势力所觊觎和拉拢,金润泉采用“四面结好,各不得罪”的周旋手法,广交诸路来者,竭力为中国银行浙江分行营造良好的生存环境。金润泉在钱庄多年,深谙钱业之道为合作共赢,他借助拥有官办银行职位的有利条件,同浙江各地钱庄建立密切关系,通过其开展浙江分行的相关业务。金润泉这种银行与钱庄捆绑式共生的做法,屡次在紧急关头让中国银行浙江分行化险为夷。1924年 9月,盘踞在福建的军阀孙传芳直趋杭州,声称要洗劫杭州城三日。消息传来,全城震惊,头面人物紧急磋商但仍束手无策。金润泉言,孙是为钱而来,断不会轻易退去,唯有稍微满足其要求,方可避开兵祸。众人一致赞同

9、,并当场报出出款项目。经金润泉斡旋,孙传芳收回了“大索三日”之成命,杭州免去一场浩劫。在蒋介石建立政权后,金润泉的“四面结好”为中国银行浙江分行赢得了愈发宽松的社会环境。在诸多关系中,金润泉与“当朝国舅”宋子文的结交笃深。1935年宋子文出任中国银行董事长,赴上海视事摸清了浙江分行的业务状况后,深为金润泉的为人处世和统筹谋划能力所折服,回上海后给金润泉写了一封感谢信,言辞非常谦逊客气,这在宋的一生中可谓罕见。正因如此,他被人称为“上达高官,下联平民”,换言之,就是说金润泉能够超然于政治派别之上,专心致志于银行业务,这在战火不断、政治时局复杂的年代,实属难能可贵。然而,虽广泛结交,但金润泉亦有原

10、则和底线,有两类人他是决计不肯相交的:其一,是卖国投敌的汉奸;其二,是侵略中国的日军。因为在浙江政商两界有着广泛的影响力和号召力,金润泉早就成了日军关注的对象。1938年,攻占杭州的日军多次派人登门拜访,许黄褐色,湿,软塑可塑,含少量粉粒,稍有光泽,无摇振反应,干强度中等,分布于卵石层之上。稍密,该层有轻微摇震反应,干强度较差,部分地段接近与粉砂。部分地段分布,主要分布与砂卵石之上以优厚条件,竭力拉拢金润泉出任浙江省伪省长,金润泉严辞拒绝并声言:“我决不当汉奸!”日军恼羞成怒,先斩后奏在报上发布了聘请金润泉担任浙江省省长的消息。金润泉获悉后,连夜离开,避走香港。在事关民生的领域,金润泉开辟了许

11、多投资新路,修建杭江铁路和建造钱塘江大桥就是其中的义举。当时浙江的交通运输多依赖水路,行程缓慢犹如蜗牛爬行。金润泉敏锐地抓住了浙江全省人民的核心诉求,他于 1930年联合浙江各大银行成立“银团”,为修建杭江铁路筹集资金,先后发放了八次共计两千九百五十万元的建设贷款。最难的是在钱塘江上建造大桥。富可敌国的胡雪岩早年也曾想在钱塘江建造一座大桥,但终因难度太大和“烧钱”太多而放弃,不曾想竟被金润泉做到了。在当时国弱民穷的国情下,没有足够大的决心和勇气,是万万做不出来的。抗战期间金润泉还先后在商贸、电力、教育、基础设施等多个行业投入大量的资金,最大限度地改善了浙江人民的衣食住行。金润泉的这种“成为服务

12、社会的银行家”的思想,以及其造福一方百姓的追求,成为那个时代独有的鲜明特色。(节选自金润泉的金融世界 有删改)【相关链接】我一生服务本省,因而和社会各界均有极深的关系,各种团体,几乎无不参加,就大概的说,例如浙江全省商会联合会、杭州银行公会,推而至于慈善团体,如世界红十字会,以及救火总会等,大都被推为支持人,所以每天自早至晚,会客开会,几无片刻之暇,地方人士以本人尚能为地方做事,谬加推许。(金润泉自述)1949年 5月 3日,金润泉与准备逃离的国民党浙江省政府主席周喦通电话。“听说你准备炸钱塘江大桥,我劝你还是积点功德,不要做对不起杭州人的事。”周佯为允诺,但提出要一笔遣散费。金润泉答应了周的

13、条件,由中国银行垫款,保下钱塘江大桥。(节选自申俭金融巨子金润泉)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A.经人举荐,金润泉任大清银行浙江分行经理,进入金融领域,后被封三品官衔,成为浙江省继胡雪岩后的又一红顶商人。B.对于孙传芳的威胁,金润泉认为孙是为钱财而来,只有稍微满足其要求,方可避开兵祸,这说明金润泉也有懦弱的一面。C.胡雪岩早年也曾想在钱塘江建造一座大桥,但最终因难度太大、资金不足而不得不放弃,而金润泉却难以置信地做到了。D.金润泉出身草根,却有睿智认知、民生意识和民族大义,很好地践行了有别于旧时代钱庄掌柜的新式银行家的社会责任。5. 结合文本,概述金润泉的“

14、服务社会”体现在哪些方面。(4分) 6.作为银行家,金润泉“四面结好,各不得罪”,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金润泉这种做法的看法。(5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灯 火陈夫余秋雨在乡关何处中写道,思乡往往可以具体到一个河湾,几棵小树,半壁苍苔。只是我的乡思没有落脚在河湾、小树或苍苔,而是无数个乡村的灯火。 灯火,是一个个村落最为亮堂的眼睛,黑暗中的无声对话者。晚曦殆尽,乡野渐渐被黑幔吞噬,这时一村落的某个人家便会亮起第一盏灯火,于是另一家也亮了,另一村落也亮了,一盏再一盏,全亮了。它们相互欣赏着,相互安抚着,相互守护着,直到一个小村落安然眠睡,直到一个大村落高枕无

15、忧。子夜的乡村常是万籁俱寂,很容易就被一声突兀的狗吠刺破天地,刺破酣卧在天地的村落。一盏灯火赫然醒来,在狗吠中也赫然有了起床声,赫然有了开门声,一个村落苏醒了;透过门窗的灯火穿过黑色热烈地奔向远方,于是又一盏灯火醒来,又一个村落醒来。透过门窗的万家灯火穿过黑色依旧热烈地奔向远方,一个接连着一个,大大小小左邻右舍的村落齐刷刷的全醒了。村落与村落似乎真的很近,近的只要这有意无意的一盏灯火,整个乡村便在注目;却又好像真的很远,远的让乡人们循了灯火总要趟着黑走上个千折百回,完结一个焦虑一个心事,收获一次喜悦一次乡情。在我的乡思里,不断演绎着这样一幕幕播种和颂传乡情的美丽记忆:黑夜一来,一两户人家的小村落的孩子便寂寞无聊起来,只有白天那销魂的“游击”还意犹未尽,一屁股落在大门槛上饥渴地胡乱向嘴里扒着饭,眼珠一动不动死瞅着远方大村落那蛊惑人心的蔚然灯火,仿佛那儿战事正酣。女人见了,一阵骂。孩子便不情愿地站起身靠着门框叉着腿撅着屁股继续死瞅,女人又是一阵骂。正在喝酒的男人白了一眼女人和孩子,猛地将一杯老白烧倒进肚里,微醺着走出门,孩子会意地屁颠颠的紧撵过去。女人捧着碗追出门,正要开骂,发现一弯新月站在东屋角像自己孩子一样正死瞅着自己,她犹豫了。女人看了看走在阡陌上披着一身月辉的男人与孩子,又看了看远方大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