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而为人,生而平等 ——从“大小人物”对比角度浅析《九三年》的人道主义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100641833 上传时间:2019-09-24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3.9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而为人,生而平等 ——从“大小人物”对比角度浅析《九三年》的人道主义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生而为人,生而平等 ——从“大小人物”对比角度浅析《九三年》的人道主义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生而为人,生而平等 ——从“大小人物”对比角度浅析《九三年》的人道主义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生而为人,生而平等 ——从“大小人物”对比角度浅析《九三年》的人道主义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生而为人,生而平等 ——从“大小人物”对比角度浅析《九三年》的人道主义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生而为人,生而平等 ——从“大小人物”对比角度浅析《九三年》的人道主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而为人,生而平等 ——从“大小人物”对比角度浅析《九三年》的人道主义(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生而为人,生而平等从“大小人物”对比角度浅析九三年的人道主义是的,“人们不应该为了行善而作恶,推翻王位不是为了永久竖起断头台,打翻王冠,但要放过脑袋”;是的,“谁说人是万物的尺度?天地之间,人与蝼蚁又有何区别呢?唯有高贵的人性不灭,与日月星辰同辉”; 是的,“在绝对正确的革命之上,还有一个绝对正确的人道主义”。九三年作为“雨果创作的终结”,所呈现出的雨果的深邃思想,不得不令人为之叹服。在这场大革命的背景下,雨果是革命的拥护者与支持者,他认为共和国是“在人类的政治生活中从来没有出现过的更崇高的东西”,他相信革命带来的更美好的时代。但同时他更是革命的反思者,他痛恨革命之中的凶残与冷血,清醒地高呼真

2、正属于人类的应当是所谓阶级、战争、胜败之上的人性!整部作品,雨果从“全知全能式”的叙述视角,以旺代叛乱与平定叛乱的斗争为背景,以三个孩子的命运为线索,描写了革命与反革命、共和与保王两党之间那场血与火的惨烈严酷的内战,再现了新旧两种制度那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殊死较量,表现了作者所称颂的人道主义思想。而对于作品中所展现的人道主义思想,评论有褒有贬,但基本以朗德纳克、郭万、西穆尔登这三个主要人物之间的对比、人物前后命运对比等展开。但从雨果的“全知全能式”叙述视角挖掘,整部作品还可以在革命中的底层人民与领头人物的对比中细细探究雨果的深刻思想。本文将从革命中的底层人物和领头人物,这“大小人物”之间的对比

3、,展开对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更完全的认识。透过革命中不论是立场明确、为革命献身的,或是不清楚革命却受残害的,还是不愿介入任何斗争仍受战争摧残的底层“小人物”,与那些在战争中为着所谓的理想信念不惜牺牲他人的大人物的鲜明对比,也透过这些革命中部分“大人物”对“小人物”思想转变的对比,深刻体悟生而为人,生而平等,唯有高贵的人性不灭,与日月星辰同辉!正如雨果借郭万之口所言:“我主张思想上的自由、心灵上的平等、灵魂上的博爱。不!再不要桎梏了!人生来不是为了戴锁链,而是为了展翅飞翔。人不要再当爬行动物了。”“小人物”却大牺牲“革命的目的难道是要破坏人的天性吗?革命难道是为了破坏家庭,为了使人道窒息吗?绝不是

4、的。一七八九年的出现,正是为了肯定这些崇高的现实,而不是为了否定它们。推翻封建堡垒,是为了解放人类;废除封建制度,是为了建立家庭。”多美好的革命理想!然而,在争取正义的过程中,多少罪恶假汝而行。革命最倚靠的就是暴力,而暴力下,损伤最严重的往往是底层人民,那些在革命中被轻视的“小人物”。硝烟中,多少人民活的、伤的、死的不明不白。小说的开始,就是带着三个小孩的女人在索德雷树林艰难求生,碰到共和党的曹长,面对的是革命背景下一句句冷冰冰地质问,“你是谁,太太?”、“你的政治观点是什么?”、“你不是吉卜赛人吧?哪个国家是你的祖国?”、“见鬼!人总有亲戚吧。现在没有以前总有过。你到底是什么人?说!”、“你

5、不知道自己是什么人吗?”、“你是蓝党还是白党?你和谁在一起?”等等。而在革命的背后,这位妇人的岳父被地主打成了残疾,祖父被本堂神甫送去做苦工,父亲被国王绞死,丈夫也在战争中失去了生命,房子也被烧毁,只能独自一人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地带着三个嗷嗷待哺的小孩逃难。然而革命的悲剧却并没有就此离开这个可怜的妇女。旺代人的到来,白军和蓝军的会面,将革命的暴力带到了这个原本看似安宁的小村庄。“你把田庄烧了吗?”“烧了。”“你把村子烧了吗?”“没有。”“把它烧掉。”“怎样处理那些伤兵呢?”“把他们结果了。”“怎样处理俘虏呢?”“把他们毙了。”“大概有八十个人。”“全都毙了。”“还有两个女人。”“也毙了。”“还

6、有三个小孩。”“把他们带走。我们以后看看怎么处置他们。”顷刻之间,这个妇人成了完完全全的一无所有。不禁想到这被整个烧毁的村子里,又有多少像妇人一样对这次革命都不了解却失去一切,甚至失去生命的人?而在整个受革命影响的地域范围里,又有多少这样的村子被烧毁?“当今的世道就是这样的吗?”生而为人,却享受不到身为人的权利,过着惊心胆战的生活。明明带足了生活的热忱,明明努力地去生活,却在革命的冰剑下一次次受伤乃至丧生。这场革命中也有一帮人民,了解革命,不愿介入任何斗争,甘愿过着物质贫乏却满足的生活却依旧饱受战争摧残,典型代表人物就是泰尔马克了。不得不说泰尔马克是一个可爱的人,为了报答朗德纳克侯爵以前根本不

7、在意的施舍,他救了老侯爵。“我连饭都吃不上。”“可是你却来搭救我。”“我在布告上看到你在法律之外。法律究竟是什么玩意儿?原来人是可以在法律之外的。我真不明白。拿我来说,我在法律之内还是法律之外呢?我不知道。饿得要死,算在法律之内吗?”“因为我心里说:瞧,这儿有个比我更穷的人。我还有权自自在在地呼吸,他连这点权利也没有。”“说得不错。你真的要救我吗?”“当然。我们是难兄难弟,爵爷。我乞求面包,你乞求性命。我们是两个叫花子。”在那疯狂的九三年,在那人人想着如何杀戮如何生存的年代,他只是沉浸在大自然里,偶尔对着鸟儿和花儿发发呆。在大家都在挣扎地生存时,他想的却是生活,他从来不躲在灌木丛后面伏击别人,

8、也从来不对任何人放枪。然而在这样战争的年代,可爱的泰尔马克注定成为可怜的人,注定成为被生活辜负的人,注定要受革命的打击。他救了侯爵,侯爵却烧了他的村子,甚至枪毙了两个无辜的女人,抢走三个无知的孩子。“善行也可能是恶行。谁救了狼就害了羊。谁治好了秃鹫的翅膀,就得为它的利爪负责”,他觉得自己确实有罪,他也反问自己:“既然明知贵族不可信,为什么还要救那个侯爵呢?”“因为他是个人!”可是谁能理解他呢?在那片战火纷飞、兵荒马乱、遍处燃烧的地区,所有人只有一个任务,那就是破坏;只有一项工作,那就是屠杀;这儿的所有人都在想着怎么给对方设下埋伏,怎么将对方引入陷阱,怎么互相杀戮。在那个年代里,无论是保王党还是

9、共和党,都是用残暴与野蛮劈开前进的道路,一个为了王与传统的荣光,一个为了自由与平等的荣光,却没有一个是为了“人”的荣光。这帮在革命中依旧保有人性的人民,被看成怪物,他们的善行受到质疑,他们的人性光辉像要被革命吞没。当然,也有不少人民不光清楚这场革命,而且有着坚定的立场。为着自己的立场有的在革命中自愿牺牲,也有的在精神上给予支持,而在这一切的背后又有多少的痛心和伤悲。“你不是对我说埃布昂帕的人热情地接待了蓝军吗?”“是的,将军。”“你把田庄烧了吗?”“烧了。”“你把村子烧了吗?”“没有。”“把它烧掉。”这是保王党对待热情接待蓝军的村子的残忍手段。而这场革命中高举着“自由、平等、博爱”旗帜的共和党

10、,对待不同立场的人民的冷血却如出一辙。“这是一次战斗吗?还是一次军事惩罚?蓝军按照革命的法令,经常用纵火焚烧的方法来惩罚那些不听命令的农舍和村庄。比如,哪个田庄和哪个村落不按法令的规定把树木砍倒,不为共和军的骑兵队在丛林里开辟道路,他们就放火烧掉这个田庄和这个村落。埃尔内附近的布尔贡教区新近就是这样被烧掉的。”这是遭受共和党凶残对待的保王党的革命群众的怒吼声,革命中进步的一方和封建的一方在对待平民时,同样残酷,同样血腥。或许,对于那些没有丝毫发言权的“公民”而言,大革命只不过是一个新的暴政集团代替了旧有的暴政集团,他们随时随地可能被宣布“不受法律保护”,变成时局的牺牲品。平叛内乱,却要用上无辜

11、人民的鲜血,“小人物”却要承担起革命的巨大伤痛。生而为人,可有多少人把这些革命中损失惨重的“小人物”,真正当做了人?“大人物”却失人性革命的代价永远是巨大的,革命者被一种接近疯狂的激情所迷惑,他们被所谓革命的真理所蒙蔽,看不到人性的真理。正如书中提到的那样“革命抓住过去,要把过去歼灭。革命在文明的身上割开一道很深的伤口,人类的健康就是从这个伤口里生长出来。”这时,我们不可否认的是,革命者的目的已经变质了,他们陷入了一种可以称得上是疯狂的状态。对于一切与革命原则有一点违背的人和事物,他们一概予以否定,并且用以一切可能的方式去毁灭之。不管是保王党的朗德纳克,还是共和党的西穆尔丹等,这些革命中的“大

12、人物”深受革命真理地毒害显得尤为突出。朗德纳克,反叛军的优秀首领。国王需要他的拯救,封建制度需要他的支撑,复辟旧王朝是他的目标,“绝不宽大”是他的战斗真理。他杀,他烧,他反动,他残暴,他泯灭人性可以说这位书中着墨最多的,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杀人如麻的“魔鬼”,是一个为了达到目的不惜任何代价的刽子手。最令人感叹的莫过于他与泰尔马克之间的故事。泰尔马克为着朗德纳克曾经的施舍,不稀罕高昂的赏金,不顾自身的安危,义无反顾的救了朗德纳克,甚至将自己所有的都与朗德纳克共享。而讽刺的是,朗德纳克听闻村里人热情接待蓝军,毫不留情地烧了田庄、村子,不留活口,掳走小孩。究其原因,战争的对立,革命真理的相悖,道不同,要

13、么你死,要么我亡。而朗德纳克的残酷与狡猾并不止于此,他的人性被战争抹得格外干净。在与郭万的搏斗中,朗德纳克阴谋未能得逞,被打得走投无路,几乎全军覆没,只剩下十八个人退守到富耶尔森林角上他们家族的一个废弃的旧碉堡里,竟忍下心把三个孩子带入其中作为人质,进行最后的挣扎。“城堡下面的人,好好听着。我们手里有三个俘虏,是三个孩子。这三个孩子是你们中间的一个营收养的,他们是你们的人。我们提议把这三个孩子还给你们。只有一个条件。那就是让我们自由地离开这儿。如果你们拒绝,好好听着我随时可以点着引线。如果你们不放我们出去,我们就把三个孩子放到桥上那座建筑的第二层,就在有硫磺引线和柏油桶的那一层同有干草的那一层

14、之间,用铁门把他们关在里面。如果你们从桥头开始进攻,放火焚烧那座建筑的就是你们;如果你们从缺口进攻,放火的就是我们;如果你们同时从缺口和桥头开始进攻,那么你们和我们就会一起放火。不管出现哪种情况,三个孩子都要给活活烧死。”这一句句令人胆颤的话语,让人感到朗德纳克军事手段的狠辣。为着维护旧制度,丧失人性;为着坚守自己的战斗真理,无所不用其极。“侯爵和教士,在某种程度上应该是一个人。内战的青铜面具有两个侧面,一个朝向过去,一个朝向未来,但两个同样可悲。”是的,西穆尔登以前是个教士,他有一颗纯洁高尚然而忧郁的心,他善于思考、博学多才,但是在革命里的他,变成了一个冷酷无情的、令人们闻风丧胆的革命头领,

15、与朗德纳克并无二样。“这个伟大年头的特征就是不能仁慈。为什么?因为这是伟大的革命的年头。”这是西穆尔丹认为的革命,认为推翻封建专制、追求“自由、平等、博爱”的革命。他是善良的,他会为穷人吸毒疮,把一切都给了穷人,但他的善良品质只在黑暗当中闪烁。革命中的他是冷酷的,他坚持着他所谓的正义,抛却了人性。“我们正经历的这个年头是革命的化身。革命有一个敌人,就是旧世界,革命对旧世界就要冷酷无情;正如外科医生也有一个敌人,就是坏疽,外科医生对坏疽也得冷酷无情革命就是要消灭国王来铲除君主制度,消灭贵族来铲除贵族阶级,消灭军人来铲除专制政府,消灭僧侣来铲除迷信,消灭法官来铲除野蛮,总之,就是要消灭暴君来铲除暴

16、政哪有切除肿瘤而不流一滴血的?哪有扑灭火灾而不拆除一点房屋的?这些可怕的非做不可的事就是成功的本身条件。一个外科医生好似一个屠夫;一个为人治病的人看上去会像一个刽子手。革命就献身于这种不可避免的工作革命就需要一些凶狠强悍的人来推动,革命不要一切发抖的手,而只信赖铁石心肠的人。”以暴制暴是他革命的手段,他的一切选择必定在他所谓的正义之上,所以革命里的他高举“绝不饶恕”。当朗德纳克被逼到城堡,企图以三个小孩作为俘虏进行最后的挣扎时,他毫不犹豫地说出“我们拒绝”,丝毫没有对这鲜活无辜的小生命产生同情。所以在故事的最后,他依旧可以为了坚持自己的原则,为了所谓的正义,狠下心,处决了自己最爱的郭万。“大人物”们为着自己所追求的革命真理,不惜牺牲千千万万普通群众。所有的违背人性,都带上了光辉的帽子,为了“自由、平等、博爱”而战的征程,却以牺牲无数人为手段。革命与反革命双方的“大人物”,都败在了革命的真理之下,忘却了人性,忘却了生而为人,生而平等。被点亮的人性之光“小人物”却大牺牲,“大人物”却失人性,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