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头牛田洋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特征与农业生态旅游开发2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00561177 上传时间:2019-09-24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1.6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汕头牛田洋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特征与农业生态旅游开发2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汕头牛田洋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特征与农业生态旅游开发2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汕头牛田洋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特征与农业生态旅游开发2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汕头牛田洋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特征与农业生态旅游开发2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汕头牛田洋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特征与农业生态旅游开发2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汕头牛田洋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特征与农业生态旅游开发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汕头牛田洋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特征与农业生态旅游开发2(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汕头牛田洋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特征与农业生态旅游开发摘要:汕头牛田洋是中国东南部最大的湿地,不仅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环境,而且具有丰富的人文景观。综合其人文历史及社会、政治经济大背景,究其所处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对农业生态旅游开发的影响,依托牛田洋现代农业生态示范区的建设及区位优势,充分发挥牛田洋农业生产优势和湿地资源优势,运用生态学及生态经济学原理,对牛田洋进行全面、科学、合理的农业生态旅游开发,全面提升其在汕头西部生态经济带中的整体地位,加强其在未来粤东三市的辐射功能,提高牛田洋当地居民的收入水平及生态环保意识。关键词:自然地理环境;现代农业;生态示范区;农业生态旅游;湿地生态旅游;牛

2、田洋1 引言牛田洋位于汕头市区西北郊、桑浦山南麓,地处榕江、韩江交汇冲积带上,总面积约5万亩,近53平方公里。古代曾为一海湾,经过千百年的风雨洗礼和河流冲积,逐渐形成一片滩涂。1962年,中国人民解放军41军122师在此围海造田,使原生态的牛田洋变成了大型的军垦农场牛田洋经围垦改造后,土地肥沃,到1965年,亩产已达1193斤。狭义上的牛田洋通常指从外堤至内堤约1600h的范围;广义上的牛田洋包括向北延伸至鮀二线、向南延伸至榕江滩涂的范围,共约 2667h,其中 70%属湿地。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牛田洋地区农业已具有一定基础,培育了一批农业示范基地、特色农业产品和农(渔)业龙头企业。如南海洋福(

3、国际)研发中心、牛田洋现代农业生态示范区(如图一、图二所示)。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迅速发展,人类生存与生活的空间日益“钢筋混凝土化”,加之生态环境的不断劣化,人们返朴归真、回归大自然的渴望愈来愈强烈。另一方面,随着人们经济收入的提高和休闲时间的增多,对物质文化生活的需求向更高层次和多元化发展,人们的价值观念、消费观念和美学观念都在发生着变化。旅游已逐渐成为大众的一种新的消费方式。人们的旅游兴趣不再仅局限于人为景观上,而对自然景观或半人工景观的旅游格外青睐。近年来,国内外生态旅游蔚然成风,农业生态旅游(其中包括森林生态旅游、海洋生态旅游、种养殖业生态旅游等)也在不断兴起。牛田洋具备了各种发展农业

4、生态旅游的条件,应运成为了汕头市规划建设三大经济带中“生态经济带”的启动点。图一图二2 牛田洋概况牛田洋是我国沿海地区北回归线上的重要湿地,位于汕头市金平区,是西港河与新津河进入南海汕头湾的会合处(23152331N, 1162711633E)。2001年汕头市将牛田洋约17k的湿地及其附近海湾、海岛列为湿地自然保护区,成为中国东南部最大的湿地,其刚好位于汕头市中心,使得汕头市成为世界人口超过百万的大城市中唯一一个以8万平方公里自然生态区为中心的大城市。这样一个能净化空气、美化环境的宝地,在保护汕头环境,维持生态平衡方面具有不可替代作用,可以喻作潮汕之“肾”、汕头之“肺”。牛田洋湿地拥有湿地植

5、物268种,是中国三大侯鸟迁徙路径节点之一,每年在保护区内栖息的侯鸟、水禽达到5万只以上。牛田洋由于极具生物多样性特色,一度有“北有珍宝岛,南有牛田洋”之称。如今既有绿树葱郁的十里长堤景观,也有“落霞与白鹭齐飞”的自然保护区景色,具备了打造水乡式的休闲旅游基地的优势。与此同时,牛田洋湿地也是一个自然生态和人文历史交融的地区,因此,其除具有生态环境资源的开发价值外,生态文化资源(围垦文化、农业文化、当地民俗文化等)也极具开发潜力,大力开发具有一定文化底蕴与特色的生态旅游项目(如农事体验项目、农家乐项目、渔家乐项目等),可以提高牛田洋农业生产的附加值与综合效益。2.1 地理位置牛田洋地处榕江、韩江

6、两大河流交汇入海处的冲积带上,位于汕头市金平区鮀莲街道西郊,与汕头市中心城区仅一河(大港河)之隔。是一片处于粤东地区中心城市中心的围垦湿地,属城市自然生态环境调节的开敞与缓冲空间。牛田洋北部紧邻 206 国道,周边地区还有多条公路(包括深汕高速公路、国道 324、省道 232、233、337)、铁路(广梅汕铁路)、水运港口(汕头港、国际集装箱码头以及老港区客运码头等)以及新、老机场分布,跨汕头湾的礐石大桥、海湾大桥,具备海陆空立体交通条件,具有优越的地理区位、交通区位和社会经济区位(图 1)。从区域结构来看,桑浦山位于粤东三市的中心地带,是三市共同谋求发展的绿色之心,而位于榕江水道、韩江分支的

7、交汇处和出海口的牛田洋,通过河道的连接,与揭阳、潮州相连,可谓一脉相承,文化同宗。与桑浦山一样,牛田洋也是大自然留给粤东的绿色财富,是粤东三市的连接纽带和协作平台。2.2 自然地理环境概况2.21 气候特征牛田洋属南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北回归线从其北部通过,气候温和湿润,阳光充足,雨水充沛。年日照时数在20002500h之间,年降雨量13001800 mm,年平均气温(2122)。属汕头内海湾的人工围垦湿地和滩涂地区,内部地形平坦,耕地土壤肥沃,适合于农业生产,60年代曾创下亩产1193斤的纪录,一时轰动全国。当然,牛田洋地处东南沿海,夏秋季节易受台风影响,遭受突发性的气象灾害。特别是发生在农历

8、十五天文大潮时的台风,加之汕头湾口袋形外形及抬升的榕江河床,极易抬升海潮,台风将伴随巨浪袭涌而来,给大堤的安全造成严重威胁。历史上的“七二八”台风灾害事件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所以在生产、生活、开发的同时莫忘在台风季节防风固堤。2.2.2 生物特征牛田洋湿地与海洋生物资源丰富。据有关资料,规划区及周边地区有湿地植物268种;约有10余种两栖动物;是国际区域候鸟迁徙重要的“中转站”,以水鸟为主的鸟类大约有10目23科71种,旺季时总数10万只以上。规划区内现有农业土地面积约994hm2,主要以水产养殖、农业种植及畜禽养殖加工为主,农业产值每年45亿元,其中水产养殖占农业总产值70%以上,主要水产品

9、为南美白对虾、青蟹、罗非鱼、生蚝、小龙虾、莲藕等;农业主要为水稻、蔬菜和水果等;花木果蔬种植以天港番石榴最负盛名;畜禽养殖则主要以鸭、鹅饲养与加工为主,极具代表的是赖厝的卤鸭、卤鹅;2004年该片区成功举办了首届牛田洋金秋青蟹节,吸引了国内外不少客商的亲睐。2004年3月,牛田洋被联合国环境与开发署列为国内首个GFF(“扭转南中国海及泰国湾环境退化趋势”项目的简称)国际湿地示范区建设项目。示范区立足走现代农业生态经济发展路子,依托省级“农业科技园”和省级“技术创新专业镇”为平台,逐步发展。目前已形成水产养殖、花木果蔬种植和禽畜饲养加工三大农业特色产业,农业产值每年4.5亿元,其中有天港番石榴、

10、龙盛罗非鱼、玉清牌芥菜等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牛田洋青蟹、赖厝卤鹅等知名农产品。牛田洋区域内农田、湿地面积广阔,自然生态类型多样、资源丰富,是生态较为复杂敏感的地区,可以说是汕头最具有生态意义的区域,也是落实汕头生态型海滨城市定位的最佳实践区域,同时已经确定为西部生态新城的启动片区。牛田洋生态示范区将成为金平区优化产业布局,建立现代服务业体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基地。汕头海岸湿地类型多样,有浅海水域、河口水域、沙石滩、泥滩等10多个类型湿地,牛田洋一片属泥滩类型,是汕头海岸湿地的一部分。据专家调查,在牛田洋的海岸湿地中,已有白鹭等多种属国家、级重点保护和省级保护鸟类,有部分属世界濒危物种和

11、中国濒危物种,每年飞徙的多种候鸟数量成千上万,这里鸟类资源已是汕头海岸湿地资源最具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牛田洋东临南海、地处韩江、榕江汇流处的汕头牛田洋以其湿地面积之大著称于南粤,由于这里地理位置独特,潮涨潮落,江水海水在这里汇合,因而这里出产的各种水产品琳琅满目,成为潮汕一大水产摇篮。牛田洋是一片神奇的土地,然而最让人惊奇的是,在牛田洋 6 号水闸区域的蓄水大塘中时常会发现一些未曾见到过的特异新鱼种和虾类。2010年10月的一天早上,牛田洋6号水闸为防御台风“鲇鱼”而开闸放水2个多小时,在闸口捕捞到一批常见的野生鲈鱼、乌鱼、鲳鱼、白玉虾等肥美水产品,还意外捕捞到一群奇特的新鱼种,此鱼个头之大令

12、人啧啧称奇。就连当地渔民和水产研究所的工作人员也表示,这种鱼以前从未见过,它貌似竹午鱼,仔细辨认后并不是。这次捕获到的特异鱼群成批摆放到一起,金甲粼粼、鲜美喜人。经点验,数量共有一百三十多尾,其中最大的一尾身长1.2米,体重10.3斤。后来,经省海洋研究所有关专家考究都找不到这种鱼类的标本。由于此鱼状呈剑形,全身金光闪闪,被专家们誉为不可多得的“黃金甲”鱼。在此之前,该水域渔工曾捕捞到一种新的野生鱼种,经专家品尝鉴定,其肉质洁白嫩滑,口感很好,营养价值很高,被专家们誉为特种笛鲷鱼。2.2.3 地质、地貌及土壤特征牛田洋外堤5200亩土地(其中包括广州军区牛田洋生产基地补偿给汕头市人民政府的22

13、00亩土地以及其东侧的牛田洋纪念公园,总共5200亩土地,即3.47平方公里)基本上为海水养殖场,内堤农业种植及畜禽养殖加工为主。牛田洋十里长堤以内地面高程一般小于5米,属于海积阶地和滨海沼泽,土壤结构除局部为均一的细砂外,绝大部分呈多层结构,上部为细砂或淤泥,中部1830米见中粗砂、砾砂(第六层),3570米深见基岩,存在适合高层和超高层建筑的持力层。本区建设的工程性处理成本较大,一般应填土2米以上,而且基础设施缺乏,在抗震上应采取消除软土震陷的措施。牛田洋堤外是伴随有涨落潮的榕江出海口,退潮时为大片的滩涂地,同样为淤泥覆盖的软土地基。2.3 人文历史概况过去的牛田洋曾是一片汪洋。1962年

14、通过围海造田,共围出7.8k良田。1963年开始粮食生产,在国家经济困难时期作出了贡献。1966年,毛泽东同志针对牛田洋军农生产的事迹作出了“人民解放军应该是一所大学校”的“五七指示”。“五七指示”发表后,在全国掀起了走“五七道路”的热潮,波及全国近两千万人“上山下乡”。广泛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对干部的变相劳改的“五七干校”,都是“五七道路”的产物。1968年10月起,共有2183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大学毕业生(男1614,女569),分批前往牛田洋军垦农场接受劳动锻炼。1968年7月,牛田洋筑堤拦海工程全面完成,围垦面积达1333h。1969 年7月28日,强台风正面袭击牛田洋,发生了“

15、七 二八”海啸事件。6903号台风中心登陆汕头。风力12级,风速最高为53米秒。这天正是农历六月十五,正处天文大潮。数层楼高的海浪涌入海堤,市区平均进水1-2米,一艘外轮甚至被从汕头港抛到了山上。牛田洋军垦农场的海堤,瞬时被削剩无几。但部队官兵和来此锻炼的大学生,没有撤退,在“人在堤坝在”的口号下,手挽手筑成人墙,与台风、暴雨、海潮进行了殊死搏斗,553名部队官兵和大学生英勇牺牲,其中官兵470名,大学生83名。可见,牛田洋形成于“红色中国”的20世纪60年代,是当年围海造田运动的产物,也是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接受再教育的地方,成就了较多的知名人士。“牛友”、“牛田洋精神”基本已成为那个时代的代名

16、词,影响深远。当年在这里锻炼的大学生中就有日后成长为共和国外交部长的李肇星,他也时常回忆起在牛田洋的难忘岁月。并亲笔写下“我是牛田洋人”的题字和“牛田洋(代序)献给死去的和活着的战友”等诗篇。3 牛田洋现代农业发展现状3.1 发展优势3.1.1 具有良好的农业发展基础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当前,牛田洋地区基本形成了水产、禽畜、种植等三大主导产业,并培育了“天港番石榴、玉井纯白鸭、赖厝卤鸭、牛田洋青蟹”等专业村和一大批特色农产品,初步形成了从科研养殖饲料流通加工包装出口的相对完整的产业链,创建了一批水产龙头企业、生产基地及加工出口基地,产业的集群效应初步显现。在2004年和2005年分别立项建设了广东农业科技园、广东省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和广东省水产专业镇3个省级科技平台,培育了一批农(渔)业龙头企业,共有5个产品获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注册了“大顺”牌和“牛田洋”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