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流动的管道—血管

上传人:jw****88 文档编号:100468976 上传时间:2019-09-23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7.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物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流动的管道—血管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生物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流动的管道—血管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生物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流动的管道—血管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生物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流动的管道—血管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生物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流动的管道—血管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生物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流动的管道—血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物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流动的管道—血管(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教学内容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血液的流动需要有管道,而血管正是这样应所需的管道。有了管道,心脏泵出的血才能有所去向,因而,血管这节课在本章中是承接了血液,连接心脏的一个结构,有很重要的桥梁作用。2、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区分三种血管,说明不同类型的血管的功能,及其与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观察小鱼尾鳍内的血液流动,能根据血流方向、血流速度、和血管结构特点来区分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血管,让学生结合教学目标来进行自主学习,引导学生针对血管的结构特点来分析其功能。在这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以及学生的逻辑思维、分析分析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

2、值观帮助学生树立生物学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3、教学重点动脉、静脉、毛细血管的结构与功能;动脉、静脉、毛细血管的结构与功能;是本节课的重点之一,这三种血管对于学生来讲只听其名未见其形,相对而言还是陌生的,因而定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4、教学难点不同的血管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在生物学中,有一观点可以说是亘古不变的真理,那就是生物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因此,这也是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基本理论。这一理论重在理解,学生理解有一定的难度,因而定为本节课的难点。观察小鱼尾鳍内的血液流动,区分三种血管的方法。观察小鱼尾鳍内的血液流动,区分三种血管的方法。这是用学习过的知识的具体应用,学生需要有理论与

3、实践的链接过程,这一过程的具体状况如何,教师无法预测,具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将其定为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三)学习者分析在新课标的理念下倡导教学“面向全体学生”、“树立每个学生都能学好生物学”的信心。想要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收获,在展示教学目标的基础之上先以个人为主进行自学,再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交流,然后教师检测学生的自学效果,这样会场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帮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学习的主人。一、教学策略依据教学目标、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学生的特点、及教师的自身的能力等因素设计教学策略如下:1、引课的策略上节课,同学们已经学习了人体的血液,血液流动需要有盛载的容容器,这个容器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

4、血管。今天,我们就共同来学习血液流动的管道血管。2、突击重点的策略动脉、静脉、毛细血管的结构与功能是本节课的重点,在教学中,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生生共议、教师检测等不同的方式,让学生在这些环节中对所学的知识有一个由认识到熟悉的过程,从而为学生的掌握知识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进而突出重点。3、突破难点的策略不同的血管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是本节课的难点之一,这部分的知识在学生的自主学习中,学生已经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不明白之处也都在自主学习中显现出来,这时通过短时的生生互动,让学生将自己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自己小组的同学们来议一议,明确部分的知识,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引导学生进行新知的探究,也就是

5、通过师生的共议来达成这一环节。从而让学生明白自己的问题所在,通过教师和同学的讲解,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进而为知识的进一步应用打下一个良好的理论基础。也达到了突出重点的目的。观察小鱼尾鳍内的血液流动,区分三种血管的方法是本节课的又一难点,这部分内容原是安排在血液循环中,但我觉得这部分内容安排在哪里,本身对那节课的内容就是一个冲击,而这个实验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能在显微镜下区分三种血管,通过不同的方法。因此,我觉得,这部分内容安排在这里对学过的相关血管的知识进行进一步的应用的尝试,再加上显微镜的使用的相关知识,对学生理解三种血管的结构特点和功能有很大的帮助。这部分内容通过学生的自学,对学生学

6、习的检测发现,学生对此中所蕴含的问题的本质的认识不清,于是我采取的是引导加讲授的方法来澄清这部分知识,也算是突破难点吧。4、练习反馈的策略设置基础训练和拓展练习,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5、总结提高的策略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引导学生就其所掌握的知识、得到训练的能力、自身的感悟等方面进行总结。教师对于学生的回答给以鼓励和引导,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意识到生物学知识与现实生活是密不可分的,让学生树立知识来源于生活,最终还要服务于生活的道理。二、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血管教学的幻灯片通过血管图片的展示,加深学生的印象,形成对知识的形象认识,有助于对知识的理解。习题幻灯片让学生随着教师的每一题的展

7、示,来悉知习题的内容,从而为习题的解决做了一个铺垫。三、教学流程设计1、导入新课上节课,同学们已经学习了人体的血液,血液流动需要有盛载的容容器,这个容器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血管。今天,我们就共同来学习血液流动的管道血管。结合上节课所学的内容直接地介入主题,简捷明了2、展示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明确三种血管的结构及功能,及其与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能力目标: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生生间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帮助学生树立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让学生明确这节课自己的努力方向。问题一:血管展示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学习提纲:、在人体中有几种血管,它们的名

8、称。、在这几种血管中,它们的定义是如何?、这几种血管的管壁的厚度有何不同?管内血流的速度有什么不一样?管壁的结构与其功能间有什么样的关系?3、学生自学,教师巡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有针对性的对后进生进行学习方法、知识、阅读等方面的帮助,让他们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在书上找到本节课要学的知识。教师在巡视的过程中,还要注意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问题,有的可以直接解答;如果是学生们普遍反映的问题,则需用进行集中讲解和解决。教师在巡视中,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控制好时间。4、生生互议这一环节的安排是让学生将自己在学习中发现的问题、学习中自己感到不明白,不清楚的部分与小组的其他同学进行交流,先让其从同学中得到一部分的

9、解答。这部分的时间可以少一点,也可视情况而定。将学生中最后不能解决的问题集中起来。有助于下一步教学的进行。5、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结合自学提纲中的问题,对学生进行检查。在这个过程中,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可以让有的学生来回答,也可以由教师讲授,或由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得出结论。这都有需要视情况而定。在这里教师要注意自己给学生的评价,帮助学生树立自信。问题二:观察小鱼尾鳍内的血液流动。这部分内容让学生结合刚刚学完的三种血管的相关的知识来进行自学,然后教师引导学生集中解决。这部分知识实际上是对刚刚学过的知识的一种变向应用,这是我的理解。于是我让学生先自己来自学,然后在对学生的检测中发现学生在学

10、习中存在的问题,再进行集中解决。6、总结知识,内化情感。请学生将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进行总结,有的学生可以说出自己的感受、领悟7、当堂训练第一部分基础习题教师针对本节课的主要的知识内容来设计习题,习题的面向的是学习中的最低层的,所以知识是最基础的。提问的也是后进生,如果后进生不能解答的话,则需要好学生来对其进行帮助。注重对学生自信心的建立。第二部分拓展习题进一步训练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出示设计好的习题,让学生来完成,从而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如何,并从中发现问题,及时地加以解决,补充教学中的不足。此处的习题有一定的难度,主要针对的是好学生。在训练后,教师要对学生的完成情况,作以小结,让学

11、生明确自己学习中还存在的问题,以备在今后的学习中逐渐地有所改进。五、教学反思1、本节的教学设计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入手,让学生自主学习本节课的知识。改变原有的教学中的教师过多地参与教学的状况,让学生把学习当成是自己的一件事情来完成。2、在课堂上,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自学中、生生互议中、交流中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关注他人。在学习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自己去探求,在主动的求知中有所收获。3、课堂上给学生的鼓励性评价,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4、教学中体现了新课程所倡导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给学生以时间进行自学、讨论、交流,给学生以展示自我

12、的机会,让其体验成功的喜悦。5、本节课的内容比较集中,很适合学生集中的进行自主学习,而且知识在书本中的交待也较清晰,适合用于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训练。6、观察小鱼尾鳍内的血液流动的学习,本应该是一个用实验来介入的知识,可是由于自身的的能力有限以及一些较具体的教学实际问题等,将其改变成了对知识的应用,这有其不到之处,如果能通过这个实验来介入血管内容的学习也许学习效果会好,但是我肯定学生的学习兴致肯定会很高。7、生生互议的环节安排的时间我感觉有些短,如果学生要是真正地交流的话,这短暂的2分钟的时间是不够的,但基于以往学生合作学习的教训,让学生在短时间内达成一致虽不太可能,但却可以让学生有时间的紧迫感,能抓紧时间来交流,不到之处将在自学检测中得到补充,这样一来,弥补了交流的不充分,还节省了一点时间。8、在这节课中还存在的问题就是怎样能让这生生交流变得有实效,而不仅停留在表面上,这是我的困惑之一,也是我在教学中不能较好地解决的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研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