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溶液浓度教学设计

上传人:jw****88 文档编号:100367264 上传时间:2019-09-23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8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溶液浓度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溶液浓度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溶液浓度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溶液浓度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溶液浓度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溶液浓度教学设计(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溶液的浓度教学设计 一、指导思想化学概念教学要注意概念形成的阶段性、发展性和学生的可接受性。化学学科特有的思维方式是从宏观到微观延伸,从定性到定量方法的拓展,从中体现了化学学科发展的趋势,在概念的形成过程中评价学生的认知水平,既评价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又评价学生的活动成果。本节课的指导思想是让学生通过动手实验,完成对溶液浓度从感性到理性,从定性到定量的认识过程。为完成这一过程,必须在实践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一方面提供丰富可靠的感性材料;另一方面运用科学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二、教学分析溶液是常见的混合物,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密切联系。第三课题主要围绕溶液的浓、稀

2、,即一定量的溶液中含有多少溶质这一问题展开,引出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概念,并结合这一概念进行一些简单计算,初步学习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九年级的学生己具备了一定的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事物的认识正处于从感性到理性的转变时期,本课程的教学应联系学生思维发展规律,采用手动实验的方法,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从定性到定量地认识溶液,从感性到理性地了解浓度。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通过动手实验、观察现象以及思考问题得出一种表示溶液组成的方法溶质的质量分数。(2)初步掌握根据溶质和溶液的质量计算出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2过程与方法:通过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培养定量分析的能

3、力。3情感. 态度. 价值观了解溶液的浓度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意义。四、重点难点重点:形成溶液浓度的概念难点:和溶液浓度相关的计算五、教学方法实验探究,启发教学六、教学用品80mL烧杯,10mL量筒,玻璃棒,高锰酸钾固体,无水硫酸铜七、教学流程八、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动手实验,形成概念复习溶液的组成。【提问】那么,相同溶质和溶剂,配制出的溶液一定相同么?【视频】三份不同浓度的硫酸铜溶液。引入浓度概念。指导学生按学案上的操作流程,用无水硫酸铜和高锰酸钾重复上述实验。观察现象并比较差异。【分组实验】在烧杯中配制一定量溶液。分组水溶质1 9mL0.2g2 9mL1.0g3 5mL

4、1.0g【讲解】通过比较颜色可以看出硫酸铜溶液浓度不同,但单独拿出一份硫酸铜却不能确定浓度。三份高锰酸钾溶液颜色相近,无法比较浓度。如何表示成分不同的硫酸铜溶液?如何分辨颜色相近的高锰酸钾溶液?引入浓度的表示动手实验,记录现象,思考结论。通过观察溶液的颜色,形成对溶液的浓度的感性认识。定量思考,明确概念【讨论】浓度是否只和溶质质量或溶液质量相关?引导学生得出结论:一定量的溶液中溶质越多,溶液越浓。【讲解】给出定义式溶质的质量分数= 100请你计算自己配制的溶液的浓度。表1编号溶液颜色溶剂质量/g溶质质量/g溶液质量/g溶质的质量分数123水的密度按 1.0g/mL 计算展示图片,溶液浓度的表示

5、法还有很多,比如体积分数,物质的量浓度等。展示自己配制溶液的方法,思考溶液浓度不同的原因。填写表1,明确溶质的质量分数的算法。培养学生对简单数据的分析能力,发现溶液的浓度与溶质质量或溶液质量无关。计算浓度,应用概念展示网络上关于生理盐水的资料。生理盐水的浓度有严格规定。【提问】能否通过浓度确定生理盐水的成分?表2浓度溶质质量/g溶剂质量/g溶液质量/g0.9%2503991分组计算,之后展示自己的计算方法,对比讨论。填写表2,并比较各自的计算方法。应用浓度概念,进行定量计算。辨析概念【提问】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36g则 20 时氯化钠溶液的浓度为 36%么?【讲解】1、强调饱和;2、浓度应用

6、以下公式计算,小于36%.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100结合学过知识和本节课内容,思考氯化钠饱和溶液的浓度。对本课内容的综合应用,锻炼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小结【讲解】概括本课内容【提问】浓度对生活有什么重要意义?结合本课所学知识思考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化学就在身边”的情感态度九、教学反思溶液的浓度这节课涉及概念教学和定量的思维,对学生和教师都是一个挑战。课程重点在于通过实验,让学生对浓度由感性认识逐渐上升为理性认识。在这个过程中,如何让学生自己认识到“溶液的浓度与溶质质量或溶液质量无关”是一个难题。在本节课的设计中,我参考了人教版教材的演示实验,引导学生寻找数据之间的关系,从而得出溶液浓度的表示,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在备课过程中,我希望尽量体现溶液浓度与人类的生活密切相关,而这一点也得到了听课老师的肯定。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让学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化学,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本次课程也反映出一些我在概念教学上存在的问题。比如,溶液的浓度也可以用溶质质量与溶剂质量的比值来表示,那么溶质的质量分数法的优势究竟在哪里?教师必须首先对概念有非常透彻的理解,教学过程才能严谨而清晰。这是我今后应时刻注意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研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