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二氧化碳性和一氧化碳性质

上传人:jw****88 文档编号:100282714 上传时间:2019-09-23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6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二氧化碳性和一氧化碳性质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二氧化碳性和一氧化碳性质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二氧化碳性和一氧化碳性质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二氧化碳性和一氧化碳性质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二氧化碳性和一氧化碳性质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二氧化碳性和一氧化碳性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二氧化碳性和一氧化碳性质(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教学设计(共2个课时)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教学设计(第1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了解自然界中二氧化碳的循环。(3)知道温室效应,了解防止温室效应进一步增强应采取的措施。(4)了解一氧化碳毒性的原理,知道使用一氧化碳的注意事项;(5)了解一氧化碳的可燃性,知道一氧化碳泄漏后的应急措施;2.过程与方法:(1)学会从化学的角度研究物质的方法。(2)学习用对比的方法探究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3)在探究二氧化碳性质的过程中,运用观察、实验、对比分析等方法获取信息,体会获得知识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4)了解一氧化碳的还原性,

2、以及还原铜的装置及操作顺序。(5)在观察一氧化碳气体点燃、还原氧化铜过程中,体验、反思实验步骤,初步掌握基本实验技能,树立全面考虑问题的思想。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会辩证的看待事物,全面认识与评价自然界中的物质;(2)在传播“低碳”理念的同时,学习用辩证的观点看待温室效应,教育学生珍惜资源、爱护环境。(3)体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带来的乐趣,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有序思维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重点】二氧化碳的性质【难点】二氧化碳是否与水反应的探究【教学方法】情景引入、实验探究、小组交流合作、多媒体教学【教学过程设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情境导入】播放课件【引导分析

3、】同学们看到这段视频有什么感触?【提出问题】如何吸收二氧化碳呢?【引导分析】这些方法能不能吸收二氧化碳呢,我们通过设计实验进行验证。学生观看视频学生回答学生各抒己见通过视频画面让学生感到震撼,激起学生关注环境的热情,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展示图片】光合作用光合作用是自然界有效吸收二氧化碳的途径。提问学生,(1)光合作用和人体呼吸是化学反应还是物理反应,学生看图、聆听,体会光合作用的二氧化碳吸收的巨大能力。(2)如何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加强学生对光合作用的认识,让学生体会多植树造林的意义。【实验】石灰水能吸收二氧化碳吗?【讲解】明确反应原理书写出化学方程式。【实验】水能吸收二氧化碳吗?【提出问题

4、】你如何设计实验方案?评价学生的方案观察并指导学生实验学生分组实验:把澄清的石灰水倒入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振荡展示现象: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学生分组设计实验方案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展示成果,分析现象学生观察、分析并得出结论回顾二氧化碳和石灰水的反应,深入学习反应原理,感受到石灰水确实能吸收二氧化碳。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注重理化知识的结合点培养学生动手实验和分析实验的能力。【追问】二氧化碳在溶解的同时,有没有发生化学反应呢?【引导分析】怎么判断是否发生了化学反应?【演示】取少量实验后瓶中的液体,滴加石蕊。【提出问题】什么物质使紫色石蕊变红了?介绍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评价方案观察并指导学生实验情况小结

5、:二氧化碳能和水反应生成碳酸,写出化学方程式【趣味实验】猜测:反应?不反应? 学生:有没有生成新物质认识石蕊观察现象:紫色溶液变红学生进行猜想设计方案进行实验展示成果,进行分析,得出结论观察,红色变成紫色介绍碳酸的不稳定性,易分解。学生聆听,认识水吸收二氧化碳的过程中溶解与反应的程度学生聆听归纳总结学生说出具体的做法学生说出二氧化碳的用途观察现象并分析二氧化碳的相关性质。学生总结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在实验中控制变量、对比实验的方法。体会实验探究的一般过程通过小组内交流及小组间的交流,提高了其语言表达能力及合作意识。体验学习的乐趣让学生深刻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化学,

6、化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与生活培养学生归纳的整理能力树立关注环境、热爱自然的意识,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辩证看待事物、全面认识与评价自然界中的物质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加热实验中变红的紫色小花 【知识拓展】二氧化碳溶于水及和水反应的情况【实例应用】二氧化碳泄露处理海洋吸收二氧化碳情况【总结】能吸收二氧化碳的方法【引导分析】自然界中二氧化碳的循环图。【提出问题】 如何“节能减排”?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引出二氧化碳的用途。【提出问题】请说出你知道的二氧化碳的用途?【演示实验】灭火实验【升华知识】性质决定用途用途又能体现性质。【总结】二氧化碳的性质【提升】化学学科研究物质的角度学生聆听,感知,

7、体会渗透化学学科思想【板书设计】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教学设计(第2课时)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一氧化碳毒性的原理,知道使用一氧化碳的注意事项;(2)了解一氧化碳的可燃性,知道一氧化碳泄漏后的应急措施;(3)了解一氧化碳的还原性,以及还原铜的装置及操作顺序。2.过程与方法:(1)通过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有关性质的比较,了解收集一氧化碳时,收集装置的异同,确立收集有毒害气体的方法;(2)通过参照氢气的可燃性,推及点燃一氧化碳的操作要求,确立可燃气体的使用方法;(3)在观察一氧化碳气体点燃、还原氧化铜过程中,体验、反思实验步骤,初步掌握基本实验技能,树立全面考虑问题的思想。3.情感态度

8、与价值观:减小对化学实验的畏惧感,增强对有害气体的使用认识,激发学习化学的勇气;(2)培养大胆、细致、实践的科学精神。(3)让学生体验化学的魅力,从而热爱化学、钻研化学。【重点】燃烧实验、还原氧化铜实验【难点】实验中装置的组装、方程式的书写【教学方法】情景引入、实验探究、多媒体教学【教学过程设计】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新课引入观看视频,让学生了解一氧化碳的密度、水溶性和燃烧产物以及火焰的颜色,最后的一氧化碳的毒性。观看视频思考,教师提出来的问题:让学生对瓶中无色无气味气体是什么气体感到好奇也为探究一氧化碳的水溶性作好铺垫,同时培养学生注意细节联系生活教师过渡:大家对煤气有什么印象?提

9、醒学生:煤气中毒是因为其中的一氧化碳有毒,它最可怕之处是什么呢?煤炉中的煤在高温和空气充足情况下是如何产生一氧化碳的?提问:如果一氧化碳泄漏,高处容易中毒还是低处?如何判断?师生小结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燃烧的情况。教师引导学生如何收集一氧化碳。综合一氧化碳的毒性并且密度与空气相近、漂浮于空气中,学生易得出一氧化碳只能用排水法收集气体学生自己看书,并且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特别是要和小组里面的同学讨论:学生在生活中对煤气有些耳闻,并且在碳单质一节已经知道煤炭不充分燃烧时就有一氧化碳产生。学生对一氧化碳的无色、无味、有毒印象深刻学生:阅读教材发现另一种产生一氧化碳的方法:写出化学方程式CO2+高温2

10、CO 2CO+O22CO2使学生联系实际,将已有知识、经验总结出来上升至理论角度实验教师通过播放动画结合问题,让学生从观看的效果中思考问题。来源:学科网学生容易理解每一部分的用途,A处还原氧化铜B处除去二氧化碳C处点燃一氧化碳讨 论:开始实验时只要打开一氧化碳气体的阀门,就要点燃C处酒精灯;先通一氧化碳,排除空气,否则与空气混合易引起爆炸结束实验结束时等移开酒精灯后,才可停止通一氧化碳,否则石灰水会倒吸;只要还有一氧化碳气体,右边酒精灯就不能熄灭,一直到最后都移开整套装置即使自己不能做,学生依然希望这种有毒气体的还原实验能呈现在眼前。学生专心观察操作、现象,能明显看到:右边酒精灯处有一股气流冲出被点燃;黑色氧化铜迅速变成亮红色;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传统思路是:教师给出装置图,让学生思考每步的意图。几经实践,觉得太生硬,这儿始终是学生的难点。如果让学生先组装,容易出探究类推:学生利用类推思想能写为:3CO+Fe2O34Fe+3CO2教师提醒学生条件为“高温”现没有处理尾气、没有对硬质玻璃管加热、没有除去混合气体中的二氧化碳等错误后,将正确的装置展示出来,学生可通过对比,很快找到问题,并能讨论出后果。学生完成练习教师巡视辅导学生自己做,并且和小组同学讨论合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研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