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4

上传人:jw****88 文档编号:100266654 上传时间:2019-09-23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4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4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4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4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4》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4(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愚公移山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积累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寓意,理解对比、衬托手法以及课文以神话结尾的作用。2能力目标:文言文的诵读;多种学法的体验。运用全面的、辩证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3情感目标:学习古代人民战胜艰难险阻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积极进取,要有战胜生活学习上的“太行、王屋”的决心和勇气。4创新目标:智叟也智。教学重点通过探讨愚公移山举动的“智”与“愚”,学习愚公的意志与毅力。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彩屏显示:MTV录相愚公移山这首歌源于一个古老的寓言故事愚公移山。同学们听后,一定被愚公那种不畏困难的精神给打动了吧。今天,让我们一起来

2、学习这则寓言故事。彩屏显示课题:愚公移山二、检查预习,疏通难词、难句。彩屏显示: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万例( )汝( )魁父( )荷担( ) 箕畚( )( )孀妻( )始龀( ) 智叟( )穷匮( )曾不若( ) 亡以应( )一靥( )陇断( )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年且九十惩山北之塞指通豫南 投诸渤海之尾始一反焉汝之不惠 三、听朗读录音。要求:听准字音,听清楚人物对话的语气、语调,画出疑点(含词、句)。 四、学生质疑,教师答疑(通过这一步骤,进一步解决生字难词,基本疏通文意)。 五、学生速读课文,理清全文思路。讨论下列问题(要求用原文回答)。彩屏显示:1愚公为什么下定决心“移山”?2什么

3、地方写“移山”斗争?3“移山”的结果如何?六、全班齐读课文后,引导学生讨论下列问题,教师只作点拨。1课文写了哪些人?明确:有愚公、智史、愚公妻、子孙、京城氏遗男。彩屏显示:愚公等人的人物速写画。2哪些人响应愚公的号召,参加了移山的行动?明确:愚公、荷担者三夫(三个子孙)、遗男。3移山的工作做起来顺不顺利?遇到哪些困难?请学生从书中找有关语句并作简要分析。明确:“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切”说明山又高又大,移山很艰难。移山的人少,只有五人,且老的老、小的小。“渤海之尾”“寒暑易节,始一反焉”说明路途遥远,往返时间长。“箕畚运于渤海之尾”说明运土的工具简陋落后。小结:由此看来,要搬走两座大山

4、,确实困难重重。越是困难的处境,越能显示人们不同的精神面貌。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课文所写的这些人物对待移山的态度如何,各自表现了怎样的精神面貌。4学生分角色朗读第二、三段(一人扮愚公,一人扮愚公妻,一人扮智空,一人读叙述做文字,“杂日”由全班齐读。要求把握好人物说话的语气、语调。)5从指导朗读人手,理解人物对待“移山”的不同态度。愚公妻和智良说的话差不多,能不能用同样的语气、语调来读?明确:不能,因为他们对待“移山”的态度是不一样的,从他们说话的措辞和语气便可以看出。愚公之妻是从“献疑”的角度说的;“以君之力”带有关心的语气,“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语气较轻,说的是她的真实想法。但她

5、并不反对移山,所以接着就提出移山过程中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焉置土石?”智资则显然是讥笑和责难愚公,阻止愚公移山:“甚矣,汝之不惠”是很严厉的责备口气,“残年余力”又显出十足的轻视,“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是有意挖苦,“其如土石何”语气很重,则简直是讥笑愚公无能了。 总之,愚公真是“献疑”,智更是“笑而止之”,一“疑”“笑”,态度截然不同。“疑” 是出于对愚公的关心和担心,“笑”则是出于对愚公的轻视和嘲笑。全班齐读2、3段,深入体会愚公妻与智具不同的态度。再来看愚公子孙和“遗男”的态度。找出表明他们态度的词、句子。“杂然相许”“杂日:投诸渤海之尾,隐士之北”、“跳往助之”这些语句说明他们是坚决

6、支持并积极为愚公献计献策的。“杂”突出众人热情之高,场面之热烈。“跳”写出了孩 子的天真和热心参与的态度。6理解愚公这一艺术形象。愚公“年且九十”,只剩“残年余力”,却要带领老老小小五个人,移走两座“高万切” 的大山,这是不是真的很笨?智史的一番话是否讲得有道理?请结合课文分析。讨论后明确:愚公移山,不是头脑一时发热,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首先,他移山的目的十分明确。“惩山北之墓,出入之迂”,说明他深受交通阻塞之苦。这不止是愚公一人的体会,而是所有的“面山而居”的人们的共同感受。因此,愚公“聚室而谋”,立即得到热烈的赞同。这是从消极方面说的。从积极方面说,对于搬掉两座山会给人们带来什么好处,愚公

7、心中也是有数的。“指通豫南,达于汉阴”,说的就是移山之利,可见愚公对移山的利害关系,早已考虑再三了。其次,对于山能够移走这一点,愚公也是成竹在胸的。他在批驳智臾的一段话里,就说得十分清楚。这段话是用“须真”的修辞方法写的,一句顶一句,层层紧扣,充分说明子子孙孙绵延不绝的道理。最后用“无穷匾也”做结束,肯定了人力的无穷无尽,很有说服力。接着用“而”字一转,又指出山只能是越挖越少,不会“更增高”。这样得出“何苦而不平”的结论就十分自然,令人信服。这说明愚公移山的信心是在对人力和自然的发展类比关系的深刻认识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由此可见,愚公在移山的整个过程中站得高,看得远,考虑问题十分周密。像这样可

8、敬的老人,谁还相信他是“笨老头妮? 管县从静止的观点出发,认为自然条件无法变更,而且只看到一代人的力量,从而断定人在自然面前是无能为力的。实质上是“鼠目寸光”,他的一番话反映他逃避困难的思想,是不足取的。“愚公移山”的精神是什么?7我们今天要不要发扬这种精神呢?讨论后明确:“愚公移山”的精神就是克服困难的精神。我们今天仍然需要发扬这种精神,因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一项极其伟大而艰巨的任务,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干下去,才能取得成功。彩屏显示:愚公移山的精神克服困难。全班齐读第3段,进一步体会愚公的决心和不怕困难的精神。反复朗读,当堂背诵。指名朗读第4段。 8讨论:这个寓言结尾为什么不写愚公率领子孙

9、挖掉了大山,而要以神话结尾呢? 明确:古代生产力水平低,人们只能通过幻想,借助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实现征服 自然的愿望。本文结尾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是解决人 和自然矛盾的方式,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以神话结尾更能突出愚公的精神 惊天地,泣鬼神。七、归纳总结寓意。愚公移山是一则寓言,寓言的特点是寓一定的道理于简短的故事之中。好的寓言往往会给人以有益的启示和深刻的教育。这篇寓言故事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共同讨论后,明确: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地奋斗。彩屏显示:寓意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地奋斗的道理。八、齐读全文,要求把握好人物对话的语气、语调,进一步体会故事的寓意。九、课外作业。1背诵比赛。比一比背诵课文第3段,看哪一个组背得最快。2补充练习。找出下列句子的通假字,写出本字。(1)河曲智叟亡在应。_通_(2)一厝朔东,一雍南。_通_。(3)甚矣,汝之不惠。_通_(4)寒暑易节,始一反焉。_通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研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