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脸》教学设计2

上传人:j**** 文档编号:100039884 上传时间:2019-09-22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花脸》教学设计2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花脸》教学设计2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花脸》教学设计2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花脸》教学设计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花脸》教学设计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花脸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花脸是中国著名作家冯骥才的作品,这篇课文的充满了浓厚的生活色彩,时间正好是中国传统佳节春节,这本身对于孩子们来说,就充满了吸引力。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以“花脸”为线索,以孩子的视角为出发点,道出了一个看似简单,但是很有内涵的生活哲理,语言平实、通俗亲切,感情充沛。文章开头设置悬念,引出下文,“喜欢过年还有更深一层的含义”,结尾才道出了这一祖传经验,从而使文章首尾呼应,浑然一体。叙事跌宕起伏,有喜有哀,看似不经意的行云流水般进行叙事,却是动了一番心思的精心而巧妙的安排。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各俱特色。设计思路:本课以读为立足点,通过学生整体感知读及找重点句读来熟悉文章,体会文

2、章中作者对关公花脸的独爱及学习作者将自己的感情融于行文中的写法。在读书的基础上对学生渗透民俗、中华文化,这样作者冯骥才的写作主旨也得到了深化。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自学生字,借助字典、词典或扫清文字障碍;从文感受童真童趣的美好,学习写法。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画出本文的情节曲线;学习抓住关键语句理解人物心理的方法。3、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自己找出大人与孩子看待问题的不同,从而理解作者所悟出的道理。教学难点:让学生自己找出大人与孩子看待问题的不同,从而理解作者所悟出的道理。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准备:幻灯片及文字材料。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同学们,一定很喜欢过春

3、节。那浓浓的年味似乎还在我们脑中萦绕。同学们,你们是怎么过新年的呢?那么在半个世纪前的孩子又是怎样过新年的呢?今天我们来学习冯骥才写的一篇回忆散文花脸。二、释题1、什么是花脸?指名学生谈。(指铜锤、黑头、架子花等必须勾画脸谱出场的戏曲净角)2、简介花脸:“花脸”,又称“净”。京剧的净,主要扮演性格、品质或相貌不同于一般、有突出特征的男性人物。这些人物的性格、品质或相貌特征,是借以特定的脸谱来表示的。也就是根据人物性格、品质、相貌的不同,和红、黑、白、黄、紫、绿、蓝等颜色,按固定的图案,进行面部化妆。比如红脸大多是表现忠诚正义的人物,黑脸大多是表现正直、勇敢或鲁莽的人物,白脸大多是表现奸险狡诈的

4、人物,紫脸大多是表现沉勇果敢的人物,黄脸大多是表现性格残暴的人物,蓝脸大多表现勇猛顽强的人物。三、检查预习1、学生自学生字的情况。重点指导生字读音:俨然(三声)掺(翘舌)臭字的写法。2、课文中容易读错的:好闷、分外、有劲、轧制、咄咄逼人、青龙偃月刀积攒、俨然、哄堂大笑、张牙舞爪、主角举竿儿挑下这花脸给我。我给您挑把顶精神的!四、整体感知课文1、轻声读课文,思考课文围绕“花脸”讲了哪些事情?2、师生交流:3、试着概括课文主要内容。五、走近“花脸”1、这“花脸”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2、学生默读勾画,边读边想像这花脸的样子。3、指名读,读通顺,读出形象。4、指导朗读,注意读出那凛然不可侵犯的庄重之气

5、,咄咄逼人。“通面赤红,一双墨眉,眼角雄峻地吊起,头上边突起一块绿包头,长巾贴脸垂下,脸下边是用马尾做的很长的胡须。”5、这“花脸”为什么会是这样的呢?联系历史故事“温酒斩华雄”“刮骨疗毒”“过五关斩六将”体会关公形象。(赤胆忠心、威风凛凛、傲视群雄)。6、欣赏关公脸谱。7、品读美文。8、这花脸,我虽然喜欢,可也竟然不敢用手指它,只是朝它扬下巴,显然我对花脸是害怕的。那么后来,我对这花脸的感情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第二课时一、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回顾文中讲了关于花脸讲了几件事情?画出情节曲线1、学生默读2、小组讨论3、小组展示情节曲线(一)发生:介绍花脸、买花脸(二)发展:带花脸、演花脸(三)高

6、潮:闯祸(四)结束:取消节目、挨打二、解读最精彩的12自然段。1、学生齐读,把你读完后的感受说给你的同桌听。展示。2、作者是怎样通过几行文字达到了让我们好像是看电影一样的效果呢?(1)动作的描写:动词力量、速度、想象。画面(老师讲解)(2)声音:大突然杂乱扣人心弦(3)人物的反应:呆动静结合三、从事中悟道理。1、过渡:作者闯下了大祸,虽然没有立刻受到惩罚,但是最终还是被秋后算了帐。按理说这不算是什么愉快的回忆呀,作者为什么还要把它写在纸上呢?2、作者写事不是盲目写的,这些事让他悟出了道理。3、你有没有在经历什么事的时候悟出过什么道理呢?写在便利贴上。4、提示:学习了本文后联想自己的童年生活,回想一下在你的生活中有没有一些事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想一想、说一说,并提炼出其中的积极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研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