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岗构课、产教联动、研创双驱”环环相扣的康养创新人才自主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Summary】全面推动专业内涵建设中,将人才培养作为系部的中心工作,主动适应市场需求,逐步形成了“以岗构课、产教联动、研创双驱”环环相扣的康养创新人才自主培养模式改革实施以来,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实训基地打造、教学模式创新等方面取得显著成绩,康养人才自主培养能力和学生培养质量明显提升,教育教学改革成果丰硕,引领示范作用显著一、前言 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自主培养高素质技能型康养创新人才,事关亿万百姓福祉,事关社会和谐稳定,是新时代赋予职业院校的历史使命自教育部提出“专业课程与岗位融合,人才培养与岗位需求对接”的人才培养理念,面向康复专业高职学生我院逐步形成了“以岗构课、产教联动、研创双驱”环环相扣的康养创新人才自主培养模式围绕高职院校在康养人才自主培养中的课程重构、技能强化、科技创新、高质量就业过程中涉及到的关键问题,开展了五年的探索和研究改革实施以来,康养人才自主培养能力和学生培养质量明显提升,教育教学改革成果丰硕,引领示范作用显著,服务社会康养产业发展不断加强,二、利用名师工作室自身优势,探索产教融合新模式(一)、以岗构课,专业课程与岗位融合,人才培养与岗位需求对接。
根据“康复治疗师(职业编码2-05-07-13)的职业定位,培养面向卫生和社会工作等行业的康复技师岗位群,能够从事物理治疗、作业治疗、言语治疗等工作的复合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对应职业岗位为“物理治疗师、作业治疗师、言语治疗师”根据岗位的具体要求,对康复治疗技术专业课程教学内容参照岗位素养进行了模块化设计通过课程体系构建与实施,教师重构教学内容和考试内容,解决了课程体系与岗位脱节的短板问题,从而更加满足岗位需求,进阶式培养学生的职业综合素养二)、产教联动,尽服务社会之能,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以名师工作室领衔,建立校内康复服务中心,教师带领组建康复服务师生团队,充分利用学院现有康复实训室设备资源,为校内外有康复需求人群提供免费康复服务,打造教学+康复治疗双重“学营”模式,以创新型“一室两用”机制,改革教学形式将学院、康复机构有机联系在一起,形成康养产业教育培养、研究开发、产品生产、服务应用一体化,使康养产业链与医学教育专业链有机衔接,做到了专业与产业融合、教学与生产融合、教学与实践融合、科研与技术融合,探索产教融合联合发展的新模式,推动院校教学改革,培养真正的理论扎实、技能过硬、实践经验丰富的医护康养复合型人才。
三)、研创双驱,营造创新创业氛围,搭建成果转化新平台紧紧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进行产教融合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提前谋划布局,组建创新师生团队,积极参加各类创新创业培训和比赛,搭建创新创业平台,达到以赛促教、以赛促创,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紧密集合三、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点创新一:结合地区、学院实际情况,专业培养目标及人才培养规格定位准确,构建“以岗构课、产教联动、研创双驱”环环相扣的康养创新人才自主培养模式适应市场需求,培养了一批“下得去、用得上、善创新、有情怀”的康复专业技能人才创新二:根据不同岗位能力需求,为培养毕业即能胜任工作的学生,教师重构教学内容和考试内容,以项目模块形式,让学生不断的实践,从实践中获得相关的职业经验,是弥补教材编写不足的需要,解决了课程体系与岗位脱节的短板问题,创新性地将职业认知、技能培养、职场模拟、职业体验、效果评价融为一体,使整个课程体系设计更具有层次感和可行性创新三:充分发挥名师工作室力量,充分利用学院现有康复实训室设备资源建立康复服务中心,成立康复服务师生团队,为全院近7000名师生员工康复服务,师生共同为康复服务中心患者进行康复功能锻炼,提升教师双师型能力,提升学生康复技能水平,提高学生职业获得感,缩短岗位适应周期,相关专业教师轮岗进入康复服务中心,带领学生完成患者康复任务,及时掌握最前沿技术,能普遍提升教师的教学实践水平。
创新四:拥有专业资格证的教师和学生,在名师工作室的领衔指导下,参照行业标准,根据患者的需求,高质量创新性完成康复治疗工作任务,并以康复服务中心典型患者为基准,选取典型工作任务,从理论-实践全过程,对学生进行整体化教学,这种以真实案例为基础的教学形式,极大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彻底转变了学生的学习观念学生围绕现有患者的功能障碍特点,成立兴趣小组,利用专业优势,在名师指导下为患者创新性进行辅助器具改造,申请专利;参加创新创业大赛;营造创新创业氛围,以创业带动就业,提升就业质量创新五:产教深度融合发展,摆脱传统的以学校专业教师只负责传授教材上的知识与技能;实习见习期间企业专家只负责传授临床技能操作学校与企业交流少、合作少,学生面临教学实践“两张皮”的问题成立服务小组,不定时下社区,为社区老人进行康复功能评估及康复宣教,以此提升专业认可度从产、学、研、创、服务五位一体,助力康复专业人才高质量就业四、实际成效及影响在全面推动专业内涵建设中,将人才培养作为系部的中心工作,主动适应市场需求,逐步形成了“以岗构课、产教联动、研创双驱”环环相扣的康养创新人才自主培养模式改革实施以来,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实训基地打造、教学模式创新等方面取得显著成绩,康养人才自主培养能力和学生培养质量明显提升,教育教学改革成果丰硕,引领示范作用显著。
康复专业教学成果:成功申报国家1+X考核站点4个,获批海西州医学教育名师工作室、四名人才工作室共2个,教师教学能力大赛荣获国家级三等奖1项,省级二等奖6项,三等奖8项,教师卢晓东入选海西州高端创新人才百人计划;申报新型实用专利5个创新创业成果:项目《互联网+披荆斩棘,精准康疗》、《立足省情,扶老爱幼---3S托养所》等在2021年荣获第七届全国移动互联网创新大赛(西北赛区)铜奖;青海省“创客中国”暨“创青春”创新创业大赛决赛优胜奖;德令哈市“民族团结杯”青年创新创业大赛金奖;青柴院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二等奖;2023年参加青海开放大学第四届“校长杯”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获得一等奖;参加青柴院首届“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获得一等奖;第九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青海赛区金奖两项银奖一项,并荣获职教赛道亚军,晋级国赛,并在海西教育公众号报道专业班级建设成果:康复专业学生锐意进取、朝气蓬勃、不怕危险,主动投入到海西州疫情防控一线,践行“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使命与担当;积极参加校内外体育竞赛,展现当代大学生顽强拼搏、奋勇争先的体育精神;主动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各类竞赛,体现了我院康复专业学生创新创业活力。
2023年学院20康复治疗技术班集体被评选为“全国高校2022年度最具引领力的活力团支部”,并在中国青年报、青海省团委联合报道社会服务成果:师生康复服务团队,通过义诊等形式为校内外有康复需求群体提供康复服务,学生实践技能扎实,学生专业成就感和学院康复专业知名度快速提升2021年,我院康复专业就业率90.24%,2023年康复专业就业率达95.45%,本专业学生培养质量明显提升,部分学生已逐步成为行业中流砥柱,学院学生培养质量获得合作单位及行业一致好评三、结语经研究实践,医护康养名师工作室在产教融合、人才培养、专业建设等方面有一定的可行性,整合校内实训资源,以校内康复定点机构为平台,与本地残联、相关企业联合搭建实训基地,符合教学人才培养需要,为社会培养真正的理论扎实、技能过硬、实践经验丰富的医护康养复合型人才Reference】[1]张明月.辽宁省职业教育“技能大师工作室”的运行及成效研究[D].沈阳:辽宁师范大学,2018.[2] 张晶薇张国峰,汪江等转型发展高校产教融合整体化协同育人实践策略及保障机制[D]中国冶金教育,2021(3):39-43.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