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基于温阳重灸理论的热敏灸联合脐灸治疗寒湿凝滞型慢性盆腔炎临床疗效观察

杨***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29.25KB
约8页
文档ID:597167806
基于温阳重灸理论的热敏灸联合脐灸治疗寒湿凝滞型慢性盆腔炎临床疗效观察_第1页
1/8

    基于“温阳重灸”理论的热敏灸联合脐灸治疗寒湿凝滞型慢性盆腔炎临床疗效观察    Summary:目的 观察热敏灸脐灸治疗寒湿凝滞型慢性盆腔炎临床护理疗效 方法 纳入48例寒湿凝滞型慢性盆腔炎患者,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4例,观察组采用热敏灸脐灸治疗,对照组采用局部热敏灸,隔日1次,治疗8次,分别调查满意度、依存性,比较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评分和临床护理疗效结果 观察组热敏灸脐灸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局部热敏灸治疗(p≤0.05);两组患者整体依存性尚可,两组患者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前后主症和兼证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临床症状总积分观察组积分显著下降;临床护理疗效评价观察组有效率91.67%;对照组有效率87.5%结论 热热敏灸脐灸的治疗寒湿凝滞型慢性盆腔炎,此项护理措施安全、舒适、无毒副作用,脐灸简便廉验,疗效可靠,是一种较好的中医护理适宜技术,值得推广运用Keys:慢性盆腔炎;热敏灸;脐灸;温阳重灸;护理疗效慢性盆腔炎是由于女性上生殖道及周围组织感染,未及时规范治疗,导致病情迁延未愈,出现的一组慢性盆腔炎症性疾病,主要包括慢性盆腔痛,盆腔炎症反复发作等[1]。

慢性盆腔炎前期多存在不规范的抗生素使用产生的细菌耐药问题,常规的西药治疗往往难获良效,病情进一步加重,反复发作,迁延不愈,严重损伤女性生殖器官和盆腔组织健康,增加月经紊乱,异位妊娠、不孕及慢性骨盆疼痛等风险,对女性性生殖健康造成严重危害[2]中医从慢性盆腔炎系列症状和病因病机考虑,将其纳入“带下病”、“妇人腹痛”等妇科疾病范畴,临床据病情辨证论治,采用中医内服、外治和针灸等治疗,能显著改善患者病情[3]龚延贤系旴江流域十大名医,精通内外妇儿诸科,擅长使用灸法治疗各种难治性疾病,所著的《万病回春》,《寿世保元》至今仍对妇科临床实践产生了深远影响[4]龚廷贤认为“阳气乃一生安身立命之基石”,温阳法是治疗阴、寒、虚证的关键,在治疗妇科疾病中注重使用温阳药物,尤其是擅长外治法温通阳气,重用灸法以温通经脉,消散寒凝[5]本研究基于 “温阳重灸”独到学术思想,针对寒湿凝滞型慢性盆腔炎寒湿凝滞胞宫的病因病机,优化热敏灸护理方案,采用热敏灸脐灸重灸,临床护理疗效甚佳,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研究纳入2024年1月-2024年6月,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48例寒湿凝滞型慢性盆腔炎患者,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4例。

记录入组患者基本信息(年龄、婚育、工作等)和病情资料(病程,既往史,过敏史,症状体征,辅检资料等) 1.2诊断标准:1.2.1西医诊断标准:参考《盆腔炎症性疾病诊治规范(修订版)》[1]制定:①症状和体征;下腹、腰骶部及腰痛,下腹坠胀,常在劳累、性交后及月经前后加重,可伴有发热、经量增多、月经不调、白带增多、继发不孕;②妇科检查提示子宫常呈后倾后屈位,活动受限或粘连固定,在子宫一侧或双侧可触及条索样物,并有压痛或在盆腔一侧或双侧触及包块;③B超检查提示有盆腔积液、卵巢囊肿或混合性包块1.2.2中医诊断和证型标准:《中医妇科学》[6]制定寒湿凝滞证主症:小腹、腰骶冷痛,或坠胀疼痛,经行腹痛加重,喜热恶寒,色暗,带下淋漓;兼症:神疲乏力,小便频数,畏寒恶风;舌暗红,苔薄白,脉沉迟主症满足≥2 项,兼症满足≥2 项,确定满足标准的患者1.3纳入与排除标准1.3.1纳入标准:①符合中、西医诊断标准和中医证型标准;②年龄20-50岁;③未参与其他临床试验;④自愿参与并签署知情同意书1.3.2排除标准:①哺乳期或妊娠期女性;②伴有重大组织器官功能障碍者;③既往手术植入不耐受热力器械者;④腰腹部感觉异常,凝血功能异常,严重瘢痕体质者;⑤对热敏灸艾条,生姜成分过敏者;⑥精神,认知障碍和依存性差者。

病例的纳入排除时经由1名高级职称的医师、1名专科主治医师审核确定1.4干预措施(治疗方法)常规护理,包括补液护理、消毒护理、健康宣教、遵医嘱给药等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及护理基础上予以热敏灸中医特色护理,隔日1次,治疗8次热敏灸操作要点参考《热敏灸实用读本(第2版)》[7]:取穴:气海、腰阳关、关元、子宫穴、次髎及少腹,任脉循行部位第一步探查热敏反应点:热敏灸艾条 (组成:艾叶,川芎,羌活,细辛,22g,批准文号:Z20090358;生产批号:200610)通气血回旋灸3min,加强敏化雀啄灸2min,激发经气循经往返灸3min,再开通经络施温和灸;第二步出现灸感反应即该腧穴热敏化,有以下现象,扩热,透热,传热,局部不热远部热,表面不热深部热,灸部或远处出现酸、麻、胀痛,感传完全消失则停止灸疗观察组:对照组基础上局部隔姜重灸脐部,隔日1次,治疗8次操作要点:少腹部予以热敏灸施灸,生姜切薄片(厚约2mm,直径约25mm)贴脐上,姜片三棱针刺数孔,贴脐上(神阙穴),取适量艾绒搓成直径15mm圆锥形艾柱,点燃置于姜片上患者感觉有烧灼、疼痛感时,更换艾柱 ,每穴灸2-7壮(以患者耐受为度,施灸部位皮肤潮湿红润,不起泡)。

1.5护理疗效评价指标1.5.1 患者满意度、依存性评估患者满意度调查采用医院自制调查问卷,共5个项目,每项0~20分,总计100分,分数越高,满意度越高依存性分4个:①依存:积极主动配合医护诊疗建议;②基本依存:配合医护诊疗建议,详细说明后方能遵循;③部分依存:配合医护诊疗中部分建议,不能完全执行宣教内容;④不依存:不遵照医护诊疗建议,配合度极差依存性按照层级分别赋值10分,7分,4分,0分依存性评估由两名护理人员分别评定后取均值后作为依存性评价指标1.5.2 临床症状评分 临床症状积分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8]制定:寒湿凝滞型主症(腰腹冷痛坠胀,带下和月经异常)和兼症(神疲乏力畏寒,舌暗红,苔薄白,脉沉迟)证候积分按严重程度赋予权重积分:主症无(0分)、轻(2分)、中(4分)、重(6分)兼症按严重程度分无(0分)、轻(1分)、中(2分)、重(3分)1.5.3 护理疗效评估疗效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8]痊愈:主症、兼症基本消失,症状评分改善率≥90%;显效:主症改善明显,兼症好转, 症状评分改善率70%-90%;有效:主症和兼证中至少一项好转, 症状评分评分改善率≥30%且<70%;无效:症状无改善,中医证候评分改善率<30%。

临床症状积分改善率=[(治疗前评分-治疗后评分)/治疗前评分]×100% 临床总有效率=[(痊愈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1.6安全性评估记录患者辅检资料,判断有无严重病情,以便评估疗效和中止试验记录治疗过程是否烫伤,过敏等不良反应1.7 统计学方法数据统计分析采用SPSS23.0软件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符合正态分布的采用t检验进行组间比较;偏态资料采用非秩和参数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进行x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 结果2.1 一般资料 本研究开展中患者满意度高,依存性基本良好,经专科医师评判,研究过程中无严重烧烫伤,过敏反应等不良事件发生,患者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病情无进行性加重观察组和对照组48例患者均接受完治疗,无脱落,未剔除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s)组别例数平均年龄(岁)病程(月)生育状况已生育未生育观察组2442.45±6.0313.60±3.69195对照组2444.82±5.2614.67±3.57204t/χ2值--1.45-1.02-0.37p值-0.150.310.712.2 两组患者满意度、依存性比较热敏灸联合脐灸治疗过程中患者舒适度高,无疼痛,治疗接受度较高,依存性尚可。

满意度调查显示治疗施护中护理操作仔细,规范,无不良事件发生,护患密切配合,沟通良好,患者整体满意度高两组比较,热敏灸脐灸满意度显著高于单纯热敏灸治疗(p≤0.05)患者依存性评价上,经入院健康宣教,操作前沟通宣讲及热敏灸治疗舒适性,有效性,患者整体依存性尚可,两组患者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均能接受热敏灸护理治疗表2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依存性评估比较(±s)组别例数满意度(分)依存性(分)观察组2491.27±5.03*8.57±2.76#对照组2485.34±5.268.33±3.03注:*两组比较,p≤0.05;# 两组比较,p≥0.052.3 两组患者症状评分比较患者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评分不同幅度的降低,治疗前评分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 观察组患者治疗前后主症中腰腹疼痛坠胀、带下月经异常两项主症慢性降低(p≤0.05),症状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兼证中神疲乏力畏寒和舌象脉象积分明显降低,与对照组比较缓解明显(p≤0.05)临床症状总积分治疗前后比较,观察组积分显著下降,表明热敏灸脐灸临床疗效优于单纯热敏灸治疗表3 两组患者护理治疗前后症状评分比较(分,±s)组别时间主症兼症总积分腰腹疼痛坠胀带下月经异常神疲乏力畏寒舌象脉象治疗组治疗前4.76±1.455.74±1.034.76±1.893.34±1.5619.72±2.16治疗后2.19±1.53*△2.32±2.01*△1.23±0.91*△1.08±0.65*△7.35±2.78*△对照组治疗前4.88±1.615.20±2.135.16±1.673.79±1.5420.42±2.31治疗后3.55±2.07* 3.69±2.62* 2.25±1.26* 1.67±0.72* 11.32±3.16*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2.4护理疗效比较两组患者护理疗效比较,观察组痊愈4例,显效13例,有效5例,无效2例,有效率91.67%;对照组痊愈2例,显效7例,有效11例,无效3例,有效率87.5%两组患者护理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 讨论慢性盆腔炎多由急性盆腔炎症性疾病治疗贻误,病情迁延反复导致中医学认为此病的病位在胞宫、胞络和冲任,病机在于经期,产后胞宫血虚,失于调护,外邪乘虚而入,结聚胞宫,日久而致,其发病常以湿热、寒痰、血瘀为标,又以脾肾阳虚为本[9]寒湿凝滞证是慢性盆腔炎常见的一型,湿邪易困阻清阳,阻滞气机,阳气郁伏不能通达温煦胞宫;同时湿、瘀、寒、痰具为阴邪,易耗伤阳气,导致下腹、腰骶冷痛,小腹坠胀,带下量多和月经异常,神疲乏力等症故治疗寒湿凝滞型慢性盆腔炎当用温阳法,温通阳气,调摄冲任胞宫针对此证目前临床上形成温针灸,微波理疗、热奄包、热敏灸等一系列具有温热效应的治疗,其机制是借助热力使盆腔脏器局部温度迅速升高,促进血液循环,提高局部组织的新陈代谢,松解组织粘连,促进炎症的吸收及消散[10,11]旴江医家龚延贤擅用灸法治疗妇科疾病,在虚寒疾病中治疗时采用各种灸法温阳通络,至今临床使用仍能获得良效。

龚氏《万病回春》和《寿世保元》中记录多种灸法,其中脐灸疗法广泛运用于妇科诸多疾病中,其取材简单,操作便捷安全,值得临床护理借鉴使用[4,12,13]本研究基于龚氏“温阳重灸”思想,采用热敏灸脐灸的治疗寒湿凝滞型慢性盆腔炎,治疗过程患者满意度高、依存性好,护理疗效上显著减轻患者腹部冷痛、带下量多等症状,提高临床整体有效率。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