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基于校企深度产教融合的旅游管理类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以重庆文理学院为例

杨***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29KB
约10页
文档ID:597167073
基于校企深度产教融合的旅游管理类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以重庆文理学院为例_第1页
1/10

    基于校企深度产教融合的旅游管理类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以重庆文理学院为例    摘  要:为了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基于校企双方资源,在旅游管理类学科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实践课程的教学改革中深度合作,采用挖掘课程思政教育素材、优化课程思政教学方法、提升课程思政实践教学评价体系,探索旅游管理类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路径和方向,梳理出新的课程思政教改方法,重视案例分析、课堂讨论、视频教学资源的运用,将学生的“课前+ 课中+课后”有机衔接,为培养具有人文素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合格接班人赋能,树立他们诚信守则、维护国家和集体利益的思想品德Keys:二十大精神;产教融合;课程思政;实践教学一、引言重庆文理学院经济管理学院设有旅游管理与服务教育专业、会展经济与管理两个专业,其中,旅游管理与服务教育专业于2014年设立,其前身为工商管理(旅游管理方向)专业,就业方向主要为旅游行政部门、旅行社、景区、旅游咨询规划机构等,该专业注重课程教学、专业实践和素质拓展的相互融合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于2007年设立,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主要培养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专门知识和专业技能,在会展活动行 基金项目:重庆市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13300),重庆文理学院党的二十大精神“三进”专项(SJ202204)。

业以及相关企事业单位从事会展项目策划、会展产品营销、会展项目运营、活动组织与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二、旅游管理类课程思政背景(一)课程特点重庆文理学院旅游管理类的课程主要包含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实践课程四类,共计165学分以2020版人才培养方案旅游管理与服务教育专业为例,课程结构学时学分构成如表1-3所示 表1 课程计划总学分数构成课程计划总学分数理论教学实践教学165学分数比例(%)学分数比例(%)12777.03823.0通过表1可知,旅游管理与服务教育专业理论教学总学分为127,占比77%,实践教学总学分38,占比为23%,其中实践教学学分统计包括实践课程、集中实践环节课时总学分的优化设计的目的是使学生深入理解旅游管理类学科知识体系与思想方法,能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和技术有效解决行业中的实际问题,理论结合实际,融会贯通,用以指导将来的学习和实践,其目标是想达到课程思政教育在学生职业素养领域的体现表2 课程分类计划学分数构成课程类别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合计学分数524636134比例(%)31.527.921.8通过表2可知,在课程分类计划中,学科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的学分分别为46和36,二者的占比分别为27.9%和21.8%,其出发点是结合旅游管理类行业人才需求,富有创意地将策划、组织、运营相关课程纳入其中,根据当前产业发展动态,优化日常教学的内容,将课程思政的元素有效释放,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其目标是想达到课程思政教育在学生职业能力领域的体现。

表3 实践教学环节构成及其学分比例课程计划总学分数实践教学课程学分实践课程(包括实验实训等)集中实践教学(包括认知见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军训、其他)合计学分数比例(%)学分数比例(%)学分数比例(%)1653823.02012.11810.9通过表3可知,旅游管理与服务教育专业的实践教学包含实践教学、实验实训、集中实践,总学分为76,占总学分的46%,其出发点是通过多样化的实践活动,紧跟本专业及国内外行业发展动态,进行持续的实践教学,其目标是想达到课程思政教育在学生职业成就领域的体现二)学情介绍旅游管理类学生主要来自于三个群体:普通高中毕业生、职业高毕业生、专升本学生他们大多数是文科生背景,数学基础、设计基础、操作能力相对薄弱,在职业规划、专业知识、综合能力方面需要提升空间较大重庆文理学院位于重庆永川星湖校区,环境优美,学生能够在这里安心学习,整体教风学风良好,学生的整体素质较高,有很强烈的求知欲但是,2020年以来受疫情的影响,线下课程不同程度受到影响,尤其是线下实践课程,正常的教学有时被迫转移到线上,“教师赶进度、学生被动听、课程思政教学打折扣”的现象时有发生,师生之间在交流和互动急需要通过教学改革来提升和巩固,需要整合社会办学资源,走一条“开放式”办学思路。

三、基于校企深度产教融合的旅游管理类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本教学改革深入党的二十大精神,强化企业的办学资源,构建校企深度产教融合的课堂教学体系,在现有课堂教学中融入更加丰富的课程思政内容,围绕学科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实践课程展开课程思政课堂教学改革,基于OBE(Outcomes-based Education)理念梳理出新的学生能力-岗位-课程矩阵,重视学生的跨界整合能力、运营管理能力、创新发展能力,培养行业实践和企业需求的课程思政背景下复合型人才培养一)校企深度融合,挖掘课程思政教育素材首先,从旅游管理类专业思政教育素材出发,校企双方加强联动,深化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案例教学,增强学生家国情怀和自信心;其次,克服旅游管理类专业课堂教学在资源、平台和机制三大关键要素所面临的困难,形成一个产与教协调合作、叠加贯通、协同联动和集成转化的生态系统;最后,结合当前新环境、新技术、新业态,课堂教学建设要在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积极拥抱现代高科技方面积极性有所突破,立足旅游管理类专业的特点要求,跨专业联合、合作共享,不断推进产教深度融合、校企全面合作,达到协同育人的目的,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旅游市场的变化,通过课堂教学的创新来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

2021年-2023年,重庆文理学院旅游管理类专业通过与重庆翰海睿智大数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珍岛信息技术(上海)股份有限公司、北京中云国创数据科技公司等公司的深度合作,依托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此外,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兴趣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专业期末平均成绩相比前几届有所提升,期末一次性通过率大幅度提高,学生满意度不断递增,课程思政的效果显著二)师资队伍共建,优化课程思政教学方法通过实现校企双方师资共建,努力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课件库、案例库、习题库等教,注重建设拓展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库在传统的教学方法基础上,不断更新教学平台,采用蓝墨(北京)科技有限公司“蓝墨云班课”、课程群等互联网技术,在“蓝墨云班课”的支持下,高效发布课堂教学案例和收集学生问题在回答和解决学生问题时,课程群塑造了一个良好的交流环境,通过“蓝墨云班课”和课程群的不同维度的信息储存和传递,构建一个课程思政教学方法创新闭环在此基础上,借助企业的力量,灵活使用线上+线下的教学手段,融入丰富的案例分析、课堂讨论、视频等多样化的教学资源,将学生的“课前+课中+课后”有机结合。

利用“企业师资进校”和“学校师资进企”的方式,构建“校企互动、企学互助”的师资共建融合机制,逐步提高旅游管理类课程思政教学水平,健全多元化课堂教学体制2021年-2023年,通过与万豪国际旗下品牌重庆永川福朋喜来登酒店及重庆永川万枫酒店的深度合作,将校企师资、企业案例、高校专业性、企业实践性进行整合,让企业深度参与到课程思政教学方法中来,形成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共同体,不断提升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理念等方面的综合能力三)对接企业项目,提升课程思政实践教学评价体系采用“有针对性对接企业项目、以实际教学任务为主线”的真实化实践教学,形成学生主动参与、问题导向的新型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模式,在课程思政的指导下,不断通过对接企业岗位、企业日常工作、企业案例等真实性项目,在共建实训室、顶岗实习和承接产学研课题基础上不断创新实践教学此外,重塑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由企业实践导师、校内指导老师和专业负责人三方共同打分,实践总成绩包含项目执行力、实践过程、实践汇报三个部分,所占总成绩比例分别为40%、30%、30%,评价体系的优化的目的是强调评价机制的多重性,避免出现学生“敷衍”实训和教师“走形式”评价等现象。

近年来,经济管理学院聚焦实践教学的成果转化,以“对接企业项目”为方向的旅游管理类专业建设成效明显,学生在创新创业、大学生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实习实训等方面进步显著,而且逐渐将学科竞赛和企业项目相结合,做到“以赛促教,以赛促改,教改结合”,2023年经济管理学院连续13年蝉联全国会展专业精英挑战赛学科竞赛一等奖,该年度学生获得省部级以上获奖达40项,创历年之最四、结语重庆文理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旅游管理类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是主动对接立德树人的育人理念,有其精准的教学目标定位,通过课堂教学改革培养具有人文素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合格接班人,不断增进学生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认同、政治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树立他们诚信守则、维护国家和集体利益等意识再者,经济管理学院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多次位列西部会展本科高校前列,校友会2024中国大学本科专业(应用型)排名,旅游管理与服务教育专业位列全国第5,为中国高水平应用型专业下一步,经济管理学院将围绕“高水平应用型”办学定位,积极探索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围绕“成渝双城经济圈”整体布局,培养西部社会经济发展亟需专业技能扎实、富有创新精神、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守诚信、重责任、善策划、会营销、精运营”应用型人才,打造富有特色的应用型课程思政教学范式,将旅游管理类专业持续建设成重庆一流、西部领先、中国知名的优势特色专业。

Reference[1]陈恩伦,马健云.“双高计划”背景下高水平高职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高校教育管理,2020,14(03):19-29.[2]覃川.1+X证书制度:促进类型教育内涵发展的重要保障[J].中国高教研究,2020(01):104-108.[3]谢笑珍.“产教融合”机理及其机制设计路径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9(05):81-87.[4]孙振忠,黄辉宇.现代产业学院协同共建的新模式——以东莞理工学院先进制造学院(长安)为例[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9(04):40-45.[5]李俊,李东书.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国际比较分析——以中国、德国和英国为例[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9(04):159-164.[6]郝天聪,石伟平.从松散联结到实体嵌入: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困境及其突破[J].教育研究,2019,40(07):102-110.[7]田志磊,李源.职业教育国家治理中的大扩招、产教融合与1+X证书制度——贯彻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高峰论坛会议综述[J].高等职业教育探索,2019,18(03):78-80.[8]周珂,赵志毅,李虹.“学科交叉、产教融合”工程能力培养模式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9(03):33-39.[9]白逸仙.高水平行业特色高校“产教融合”组织发展困境——基于多重制度逻辑的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9(04):86-91.[10]胡昌送,张俊平.高职教育产教融合:本质、模式与路径——基于知识生产方式视角[J].中国高教研究,2019(04):92-97.[11]周建松,陈正江.新时代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的内涵与发展路径[J].中国高教研究,2019(04):98-102+108.[12]施晓秋,徐嬴颖.工程教育认证与产教融合共同驱动的人才培养体系建设[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9(02):33-39+56.[13]石伟平,郝天聪.产教深度融合 校企双元育人——《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