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淄博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word版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淄博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word版含解析(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参照秘密级管理启用前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教学质量检测语文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礼治社会并不是指文质彬彬,像镜花缘里所描写的君子国一般的社会。礼并不带有“文明”,或是“慈善”,或是“见了人点个头”、不穷凶极
2、恶的意思。礼也可以杀人,可以很“野蛮”。礼的内容在现代标准看去,可能是很残酷的。残酷与否并非合礼与否的问题。“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注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恻隐之心并没有使孔子同意取消相当残忍的行为。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如果单从行为规范一点说,本和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国家”是指政治的权力,在现代国家没有形成前,部落也是政治权力。而礼却不需要这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
3、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礼治表面看去好像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拘束而自动形成的秩序。其实自动的说法是不准确的,只是主动地服于成规罢了。孔子一再地用“克”字、用“约”字来形容礼的养成,可见礼治并不是离开社会,由于本能或天意所构成的秩序了。(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礼治秩序)材料二:要想实现乡村治理现代化,就要在继承过去的基础上不断进行新的改良与探索,将依靠国家强制力量保障的法治,和乡土社会长久以来自发形成的非制度化、非程序化的传统乡规民约有机结合起来。要想在乡村社会推行法治,首先,需要克服传统法治对人们思想上的错误引导,破除传统的藩篱。因为如果人们不摒弃不合时宜的思想,就无法树立符合时代要求的现代
4、法治的权利与义务意识,也就无法以此来规范自我的行为,更别提法律的普及了。特别强调的是,如果在破除传统藩篱之前,强行将法律嵌入乡村社会,因为法律具有强制力,一旦使用失当,就会破坏现代法治的形象,激化乡村社会矛盾,现代法治的推行将寸步难行。当然,破除也不是全部摒弃的意思,而是从传统入手,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对原先维系乡土社会秩序的力量保持足够的敬畏之心,寻求二者的平衡状态。其次,深层次挖掘现代法治对于基层社会治理的时代价值,充分考虑各个村的实际情况,积极主动探索各地区的法治模式,使现代法治融入基层社会治理的各个环节中,树立法律的权威。再者,为了更加有效地在乡村社会普及法治,要从两方面入
5、手:一方面要继续坚持自上而下地送法下乡模式,组织法治的宣传与培训活动,为乡村社会的民众灌输法治的思想;另一方面,国家也要注重自下而上的普法方式,要从传统的送法下乡模式向主动的迎法下乡模式转变。要借助现代化的媒介,使民众在日常使用电子产品时就潜移默化地接受法律的熏陶,培养法治意识,自觉主动地学习法律知识、法治理念。要避免拿来主义和硬性的法律移植,要让人们信任法律,主动接受法律,不然不仅法治无法普及,就连原本的礼治秩序也会遭到破坏。礼治既然可以绵延中华上下几千年的历史,必有其独特之魅力。历史发展证明,礼治在教化民众和治理社会方面的作用不容忽视,礼治对于乡土社会的稳定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因此,在几千年
6、以后的当代,我们仍要继续传承这一优秀的治世理念,不断改良与发展,重塑传统礼治的思想地位。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公开场合言明:我们必须有序推进对我国传统文化的梳理工作,让文化不仅仅局限于历史文物、文化典籍之类,而应让传统文化活起来。礼作为历史渊源颇深的传统文化,必须在现代社会进行创新型转化、创造性发展,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丰富传统意义上的礼治。费孝通曾说过我国的文化具有极强的继承性。我国传统文化扎根于乡土社会,故而目前想要实现乡村治理有效,就要重塑以礼为代表的乡村共同体,这样才可以为现代法治的传播提供思想动力。基于此,我们要从乡村的基本单位入手,即立足于家庭,重塑家风文明,从而塑造乡风文明。此外,礼治
7、是我们目前乃至今后都要始终坚持的治世理念,要在发展中不断丰富扩展其内涵,使之与时代同行,为普及现代法律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显然,道德与法律在实际生活中难免会碰撞,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不符合道德良知的法律不是良法,在一个正常的社会中,道德与法律应该是相辅相成、互相配合的。而且,在复杂的社会中,道德与法律各自发挥着自己的力量,二者缺一不可,即礼治与法治缺一不可,谁都不是万能的。作为乡土大地所特有的内生性礼俗文化,不仅不是乡村社会治理路上的绊脚石,还会成为提升乡村治理能力的重要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这是当代基层社会治理的主要大方向。其
8、中所说的法治主要靠政府,德治主要靠优秀的文化,自治靠社会组织。而传统的礼治在乡土社会中融合了“三治”的许多功能,因此在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下,我们要坚持传统的礼治,也要不断落实现代的法治,旨在形成农民内在意识与国家外在制度的有机衔接,探索礼治与法治多元共治的新格局,实现二者之间相互协调、相互联动。总的来说,面对现代乡村社会的治理困境,我们既要继承传统礼治中的精华所在,也要不断地传播现代的法治理念,理顺礼治与法治的关系,实现礼法共生、礼法融合,构建多元共治的局面,从而实现乡村治理有效,构建良好的乡风文明,实现乡村振兴。(摘编自罗新远乡村社会治理中礼治与法治的实践与思考)注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贡想
9、要废除每月初一告祭祖庙时杀活羊的做法。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镜花缘描写了君子国一般的社会,由此推测礼治社会有“文明”或者“慈善”的一面。B. 恻隐之心并没有使孔子同意取消相当残忍的行为,说明孔子对礼残酷的一面也是认可的。C. 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而礼却不需要这有形的权力来维持,所以礼治要优于法治。D. 克服传统法治对人们思想错误引导,破除传统藩篱,是在乡村社会顺利推行法治的前提。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了礼治与法治的关系,但是,两则材料论述的侧重点并不完全相同。B. 礼治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拘束而自动
10、形成的秩序,是个人长期接受教化而自然形成的结果。C. 材料二立足于家风、乡风文明建设,认为应该着力推动乡土社会传统文化的创造性发展。D. 材料二综合运用引用论证、因果论证、类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逻辑严密,说服力强。3. 下列选项,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人服礼是主动的”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A. 没有做过大夫的曾子,在弥留之际要求儿子给他换掉只有大夫才有资格使用的席子。B. 三国演义第二十回中,关羽看到曹操飞扬跋扈、目无君王,就想要杀掉他。C. 子路被敌人砍断了帽子上的带子之后说:“君子死而冠不免。”系好帽子才死去。D. 在牛郎织女这一民间故事中,织女下凡到人间,嫁给河西的牛郎,过上男耕女织的生
11、活。4. 简要分析材料一第二段的论证思路。5. 王安石说:“立善法于一国,则一国治。”请你结合两则材料的相关内容,对这句话进行评价。【答案】1. D 2. A 3. D 4. (1)首先提出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的观点,(2)然后指出礼与法的共同点是都是对人的行为规范。(3)最后通过对比,论述礼与法的不同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不同。(“法”依赖国家政治权力推行,“礼”依赖传统维持。) 5. (1)存在一定的合理性。要治理好一个国家,需要立善法,依靠国家强制力量推行法治。(2)但又有一定的片面性。推行法治,要避免强行将法律嵌入社会,要通过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等多种途径进行普法、宣传,培养人们法治意
12、识,让人们信任法律,主动接受法律。“一国治”不能只靠法治,应将法治、礼治、德治有机结合起来。要继承传统礼治中的精华部分,理顺礼治与法治的关系,实现礼法共生、礼法融合,构建多元共治局面。【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能力。A.“由此推测礼治社会有文明或者慈善的一面”错误。根据原文“礼治社会并不是指文质彬彬,像镜花缘里所描写的君子国一般的社会。礼并不带有文明,或是慈善,或是见了人点个头、不穷凶极恶的意思。”可知,文中是“不带有”,是“没有”的意思,所以并不能推测出“礼治社会有文明或者慈善的一面”,曲解文意。B.“说明孔子对礼残酷的一面也是认可的”错误。根据原文“残
13、酷与否并非合礼与否的问题。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恻隐之心并没有使孔子同意取消相当残忍的行为。”可知,这表明孔子比子贡更看重礼,不能说明孔子对礼残酷的一面也是认可的。C.“所以礼治要优于法治”错误。两则材料原文中都谈到了礼治和法治的关系,却没有将两者进行比较,也没有强调哪个优于哪个。故选D。【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B.“礼治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拘束而自动形成的秩序”错误。根据原文,“礼治表面看去好像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拘束而自动形成的秩序”可知,选项缺少了限定语“表面看去好像”,曲解文意。C.“ 立足于家风、乡风文明建设,认为应该
14、着力推动乡土社会传统文化的创造性发展”错误。根据原文第一段“要想实现乡村治理现代化,就要在继承过去的基础上不断进行新的改良与探索,将依靠国家强制力量保障的法治,和乡土社会长久以来自发形成的非制度化、非程序化的传统乡规民约有机结合起来”可知,材料二应是立足于乡村社会治理中礼治与法治的关系,着力推动乡村治理现代化。D.“类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错误。文章中没有类比论证。故选A。【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A.正确。没做过士大夫的曾子主动要求换掉只有大夫才有资格使用的席子,属于主动服礼。B.正确。曹操“飞扬跋扈、目无君王”,这是不符合礼的表现,而关于看到就想杀他,这是遵从
15、礼维护礼的表现,属于主动服礼。C.正确。子路临死还遵从“君子死而冠不免”的礼,是主动服礼。D.错误。织女是天上的仙女,牛郎是凡间的人,他们的举动属于违礼,不属于主动服礼。故选D。【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第二段主要有七句话,可以分成三个小部分:第一句为第一层,“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 直截了当地提出本段的小分论点。第二三两句为第二层,第二句强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第三句强调“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所以这两句主要论述的是两者的共同点,即都是对人的行为规范。第四至七句为第三层,第四句是强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第五和六句是讲述“法”依赖国家政治权力推行,第七句是讲述“礼”依赖传统维持,所以是通过对比,论述礼与法的不同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不同。【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运用材料内容的能力。王安石说:“立善法于一国,则一国治。”意思是在一个国家设立拥有善法,那么这个国家就能得到好的治理。结合材料来看,有一定的合理性,也存在一定的片面性。首先是合理性一面:材料一原文“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国家是指政治的权力,在现代国家没有形成前,部落也是政治权力”可知,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法律的推行主要依靠国家的强制力量。根据原文“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可知,好的法律就是一种好的行为规范,而好的行为规范是有利于国家治理的。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