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九师联考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解析

上传人:清爽 文档编号:596104734 上传时间:2024-12-24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48.9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省九师联考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河南省九师联考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河南省九师联考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河南省九师联考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河南省九师联考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河南省九师联考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省九师联考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解析(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一语文考生注意: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4.本卷命题范围:人教版必修上册第一单元至第三单元。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回顾经典,总有一种力量让人热血沸腾,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于经典文艺形象跨越时空

2、传递着精神力量。何为经典文艺形象?经典文艺形象指的是,文学艺术创作深为受众喜爱、经过一定时间检验、具有经典意义的艺术形象。经典文艺形象不局限于某一艺术门类,以不同的审美知觉形式使人们获得不断强化的美好审美经验。一个人物形象能够成为经典,必须具备传世性和普适性,也就是说,既经得起时间考验,又能得到多数人的认可和喜欢。经典文艺形象何以具有如此魅力?一方面,作品立得住,故事足够精彩,经得起反复品味和时间考验,其中的文艺形象往往也会深入人心,流传久远。古往今来,那些被广泛接受和传诵的文艺作品,从红楼梦水浒传等四大名著到茶馆骆驼祥子等舞台经典,无不因为其反映生活本质,使人们为之动容、动情、动心。这样的文

3、艺作品温润心灵、陶冶人生,其中的文艺形象也会启迪人们发现生活之美、自然之美、心灵之美,进而产生强大的精神力量。另一方面,经典文艺形象身上浓缩着家国历史、时代印记和人性光辉,即便经历时代变迁,艺术魅力也不会因此削减。“经典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其中必然含有隽永的美、永恒的情、浩荡的气。经典具有思想的穿透力、审美的洞察力、形式的创造力,因此才能成为不会过时的作品。”习近平总书记对经典作品的这一评价,同样适用于经典人物形象,尤其是“隽永的美、永恒的情、浩荡的气”三大要素。这是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的基本要素,更是广大文艺工作者从事文艺创作、塑造经典文艺形象的基本遵循。经典文艺形象有着鲜明的时代感。新征程、

4、新起点,广大文艺工作者仍然重任在肩,既要对经典人物形象进行当代表达,更要紧跟时代塑造更多经典文艺形象。(摘编自唐鑫经典文艺形象跨越时空传递精神力量)材料二:作为一个时代文艺的重要标识和中国文化乃至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典文艺形象承载着新的文化使命,也必然遵循相应的文化逻辑。中华美学精神和当代审美追求相结合的审美理想。中华美学精神根植于古代中国“气化流行”“天人同构”的宇宙观和礼乐文明传统,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和文化形态中呈现出不同的风貌,是中华各门类艺术的原动力。在历史的长河中,儒道释兼容并蓄,孕育出致中和(情感)、求气韵(意境)、重形神(意象)、强感悟(欣赏)的独特审美形态。中华美学精神和当

5、代审美追求相结合,其逻辑起点是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和突出的统一性,其现实土壤是工业社会人类对审美和情感本体的重新审视。新时代经典文艺形象需要以“中华美学精神和当代审美追求相结合”为最高美学要求,在文艺形态、文艺观念、文艺实践和接受主体等发生了深刻变化的当代语境中,深入丰富的社会生活,深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探人类精神世界,创造形象的美、情感的美、意蕴的美,成就中华美学精神的现代转化,激发中华文化生命力。坚持人民立场、阐发中国精神的意义体系。习近平总书记明确“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这是对人民文艺在当代语境中的突出与重申,是对人类文艺活动历史中不断被印证了的创作立场和价值理想

6、的强化,反映了符合文艺发展需要、符合文艺生产规律、符合文艺接受与评价的高度融合。另一方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艺只有向上向善才能成为时代的号角。止于至善,方能臻于至美”。追寻意义是人类精神活动的内核,从孔子“成于乐”“尽善尽美”的价值自觉,到承孟子“知人论世”“知言养气”而来的“文如其人”(突出作者的价值主导作用)的批评传统,注重文艺的价值取向、追求作品的精神高度始终是我国传统文艺的优质基因。作为民族精神活动史中的一环,我们今天的文艺活动既要自觉保存文化过往有价值的东西,又要记录当代文化的意义踪迹,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提炼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相统一的中国精神。构建人

7、类命运共同体的文明愿景。从古至今,人类文明始终因交流互鉴而丰富多彩、共赢共生,在世界发展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的今天,文化交流对于推进世界和平发展与人类文明进步的作用进一步突显。在全球化全媒体时代,在当今开放的世界,我们需要以鲜明的文明旨归贯注经典文艺形象创造的全链条,坚定文化自信,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追求先进的艺术表达,诠释中国共产党所倡导的“全人类共同价值”,让广为传颂、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不仅屹立于世界艺术长廊,让海外观众在中华文化形象中直观感受中华文化的和谐之美、道德之美、情怀之美和气韵之美,而且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场域中释放能量,凝聚起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

8、摘编自徐贞新时代经典文艺形象的文化逻辑)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艺作品中的经典人物形象既要经得起时间考验,也要能得到多数人的认可和喜欢,这是其成为经典的必要条件。B. 中国的文艺经典形象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家国历史、时代印记和人性光辉,其所具有的艺术魅力不会因时代变迁而削弱。C. 作为中华各门类艺术的原动力,经典文艺形象既是一个时代文艺的重要标识,也是中国文化乃至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D. 随着世界发展格局发生深刻变化,文化交流在推进世界和平发展与人类文明进步方面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明显。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材料一和材料二都围

9、绕中国文艺作品中的经典文艺形象展开论述,但二者论述的重点及方向并不相同。B. 虽然经典文艺形象存在于不同的艺术门类,但它们使人们获得美好审美经验的审美知觉形式是相同的。C. 材料二第三段中两处引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话阐明“文艺要坚持人民的立场”这一观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D. 我国传统文艺一直都注重文艺的价值取向,追求作品的精神高度,对于文艺作品的具体内容反而并不在意。3. 下列选项中,不能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二第二段观点的一项是( )A. 舞剧五星出东方从汉朝的文物故事入手,将新时代民族团结的主题融入作品当中,塑造了“春君”等典型形象。B. 电视剧于成龙着眼于中华优秀历史人物,刻画了清正廉洁、勤政

10、爱民的于成龙这一典型人物形象,契合了当今弘扬廉政文化的价值追求。C. 话剧谷文昌“植根现实生活、紧跟时代潮流”,深情勾勒出把个人理想与党和人民的事业紧密相连的基层干部无私奉献的崇高形象。D. 电影西游记之大圣归来把中国古代神话故事中的孙悟空搬上银幕,赋予意义拓展,将其设定为自我救赎成就侠义英雄的形象。4. 材料一第三段是如何论述经典文艺形象具有如此魅力的原因的?请从论证方法的角度简要分析。5. 假如你是一名新时代的作家,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谈谈应如何塑造经典文艺形象。【答案】1. C 2. A 3. C 4. 举例论证,以四大名著等经典为例,说明反映生活本质,能温润心灵,陶冶人生的经典文艺作品

11、,其中的文艺形象往往会深入人心。引用论证,引用习近平关于经典的论述,阐明了经典文艺形象具有隽永的美,永恒的情、浩荡的气,因而具有经久不衰的魅力。 5. 遵循艺术规律,对艺术形象进行精雕细琢,创作出体现家国历史、时代印记和人性光辉的艺术形象。增强艺术修养,深入社会生活,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中华美学精神与当代的审美追求相结合,塑造新时代经典文艺形象。坚持人民立场,聚焦平凡人物,在艺术形象身上融入中国精神。坚定文化自信,追求先进的艺术表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明愿景。【解析】【导语】文章从经典文艺形象的特征、魅力及时代意义出发,论述了其精神力量和文化使命。材料一强调经典文艺形象的普适性和传世性

12、,指出其蕴含的永恒之美与精神启迪。材料二则探讨其文化逻辑,强调中华美学精神与当代审美结合的重要性,指出文艺应坚持人民立场并促进文化交流。两材料共强调经典文艺形象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对文艺工作者提出了时代责任和创作方向。【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C.“作为中华各门类艺术的原动力,经典文艺形象”说法有误,根据材料二中“中华美学精神根植于古代中国气化流行天人同构的宇宙观和礼乐文明传统,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和文化形态中呈现出不同的风貌,是中华各门类艺术的原动力”可知,原动力是“中华美学精神”,不是“经典文艺形象”,选项张冠李戴。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

13、态度的能力。B.“它们使人们获得美好审美经验的审美知觉形式是相同的”说法有误,根据材料一“以不同的审美知觉形式使人们获得不断强化的美好审美经验”可知,审美知觉形式是不同的。C.材料二中两处引用作用不同,第二处引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话,阐明了“文艺要追求精神高度”这一观点。D.“对于文艺作品的具体内容反而并不在意”于文无据,材料二只说“注重文艺的价值取向、追求作品的精神高度始终是我国传统文艺的优质基因”,并未提及对于文艺作品具体内容的态度。故选A。【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二第二段强调,经典文艺形象必然遵循“中华美学精神和当代审美追求相结合的审美理想”。C.话剧谷文

14、昌只突出了其“植根现实生活、紧跟时代潮流”,并未强调其“深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而不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二第二段观点。故选C。【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论证方法的能力。 “从红楼梦水浒传等四大名著到茶馆骆驼祥子等舞台经典,无不因为其反映生活本质,使人们为之动容、动情、动心。这样的文艺作品温润心灵、陶冶人生,其中的文艺形象也会启迪人们发现生活之美、自然之美、心灵之美,进而产生强大的精神力量”,这是举例论证,以四大名著等经典为例,说明反映生活本质,能温润心灵,陶冶人生的经典文艺作品,其中的文艺形象往往会深入人心。“经典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其中必然含有隽永的美、永恒的情、浩荡的气。经典具有思

15、想的穿透力、审美的洞察力、形式的创造力,因此才能成为不会过时的作品”,这是引用论证,引用习近平关于经典的论述,阐明了经典文艺形象具有隽永的美,永恒的情、浩荡的气,因而具有经久不衰的魅力。【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中信息的能力。文中有“经典文艺形象承载着新的文化使命,也必然遵循相应的文化逻辑”“经典文艺形象身上浓缩着家国历史、时代印记和人性光辉”,可知应遵循艺术规律,对艺术形象进行精雕细琢,创作出体现家国历史、时代印记和人性光辉的艺术形象。文中有“新时代经典文艺形象需要以中华美学精神和当代审美追求相结为最高美学要求,在文艺形态、文艺观念、文艺实践和接受主体等发生了深刻变化当代语境中,深入丰富的社会生活,深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探人类精神世界,创造形象的美、情感的美、意蕴的美,成就中华美学精神的现代转化”,可知应增强艺术修养,深入社会生活,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中华美学精神与当代的审美追求相结合,塑造新时代经典文艺形象。文中有“坚持人民立场、阐发中国精神的意义体系”,可知应坚持人民立场,聚焦平凡人物,在艺术形象身上融入中国精神。文中有“要以鲜明的文明旨归贯注经典文艺形象创造的全链条,坚定文化自信,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追求先进的艺术表达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场域中释放能量,凝聚起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可知应坚定文化自信,追求先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