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湖北省高三上学期12月联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上传人:清爽 文档编号:596104733 上传时间:2024-12-24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63.1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5届湖北省高三上学期12月联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2025届湖北省高三上学期12月联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2025届湖北省高三上学期12月联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2025届湖北省高三上学期12月联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2025届湖北省高三上学期12月联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5届湖北省高三上学期12月联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5届湖北省高三上学期12月联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3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三语文考试考生注意: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感物兴情”是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创作的一种重要方式。站在美学的立场,我将之归为中国古代感物美学的两大类型之一,另一种类型是“托物寓情”。“感物兴情”是一种物在情先的感发方式,即作家受外在事物的感发产生创作冲动,创作的过程是情感自由自然呈现的过程。这种感发方式,不同于“托物寓情”的寄托方式。“托物寓情”是先有情,然后寻求外物去寄托,创作的过程是情感的刻意寄寓过程。“感物兴情

2、”是先感物,后兴情。情感的产生是“物”感发的结果,然后再以文学艺术的形式表达出来。这就说明“感物兴情”是自然、自由的创作过程,是“物”对情感的自然引发。在这种情形下,文学艺术创作完全成为一种自然、自由的行为,最大限度地保持了审美的纯粹性。这个“物”可以是自然景物,也可以是社会现实生活中的人、事、物。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说:“原夫登高之旨,盖睹物兴情。”(文心雕龙)这是针对“登高而赋”的辞赋创作行为。这里的“睹物兴情”就是“感物兴情”。“情以物兴”是说情感由“物”感发而产生;“物以情观”是说“物”感发情感之后作家再以情感的态度去重新审视“物”,“物”成为具有丰富审美意蕴的艺术意境和意象,从而完成了

3、艺术意境和意象的创造。在“感物兴情”的过程中,因为有感而发,语言会更加自然、工巧,而思想情感的表达也会更加明晰、高雅,实现语言与思想情感的完美融合。“感物兴情”告诉作家的是,要想创作出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必须做到自然、自由地感物。思想情感的表达过程是一个艺术化和审美化的过程,其最高的境界就是自然、自由,亦即思想情感的呈现是自然的,不存在任何刀斧之痕。这其中暗含着对作家个人的很多要求,如艺术素养、审美修养、思想境界等。作家只有在具备完善的艺术素养和审美修养的前提下,始终保持着无功利的心态,才能“感物兴情”,创作出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也就是说,“感物兴情”并不是无条件的。这对当下的文学艺术创作依然

4、有效。只有这样,才能“感物兴情”,创作出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很高的文学艺术作品,从而实现艺术与审美的自然、自由。“感物兴情”之于文学艺术创作的自然、自由充分表明,它是一种审美自律。所谓审美自律就是审美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即审美的发生完全是自觉的、主动的,且出于无功利的目的。“感物兴情”可以引发作家无穷无尽的联想,那是神思。“联类不穷”说的就是无穷的神思与丰富的想象。在这种情形下,流连万象,沉吟视听,看到的和听到的,都与内在的情感融为一体。因此,作家在创作的过程中,情感会随着所感之物的变化而变化,会随着所感之物起起伏伏。文学艺术作品所表现的形象、声音和色彩“随物宛转”“与心徘徊”,这正是审美自律。它

5、是以创作的自然、自由为前提的。文学艺术创作作为一种审美活动,有主动和被动之别,主动就是“感物兴情”;而被动则是“托物寓情”。“感物兴情”的主动性首先源于“物”的主动。在中国古代的观念中,天人合一,天地万物一气贯通。古人不把世界万事万物看作是无生命的、死寂的。任何事物都有生命,它们不时会撩拨、感发作家,使他们不得不进入创作,成就非凡的艺术。既然这个“物”包含自然之物和社会现实之物,说明任何物都可以引发作家的情感,使之产生创作冲动。最为关键的是,这“物”与作家产生了审美感应。一般来说,大凡能够感发作家的“物”,都应该是他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多多少少给他们留下过一些情感震动的,比如一种自然风物、一个

6、人或一类人、一个事件等。由于它们经常出现在作家的生活之中,自觉或不自觉地融入了作家的心灵,突然的一个机缘,与作家产生了感应,引发其创作冲动。当然,这种创作冲动的引发并非无缘无故,一定是作家长期感知的结果。这就要求作家要自觉地培养自己的观察力和感知力,尤其涵养艺术发现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在寻常之中发现不寻常,看见一般人看不见的东西,以显示创造的价值。当下的文学艺术创作,审美自律依然是第一要义。它是作品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的保障。文学艺术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是通过作家纯正的审美心态实现的。这种纯正的审美心态作为审美自律的表现,有一系列非常复杂的心理过程。要实现文学艺术创作的审美自律,作家除了保持虚

7、静的无功利的心态,更重要的是深入现实、体验生活,在生活中悉心观察、深入体悟,努力寻求与物心有灵犀的一刹那。在这种情形下,“觉鸟兽虫鱼,自来亲人”(世说新语),自然而然地就会发生“感物兴情”,审美自律得到了完美的呈现。“感物兴情”作为文学艺术创作的一种方式和审美体验范式,其最突出的特征是真诚。这是“感物兴情”背后隐含的最可贵的品质。由于作家的创作情感是由“物”自然、自由激发出来的,不是人为推动的,这就铸就了其情感的真诚。也就是说,“感物兴情”在根本上阻断了虚假情感生成的可能性路径,回应了中国传统关于文章写作和文学艺术创作的态度:“修辞立其诚”“疾虚妄,求实诚”。无论自然、自由还是审美的自律,都有

8、真诚作为依托,它们本身就是建立在真诚的基础之上的。这种思想观念对文学艺术创作具有普遍的意义。即便在当下,其理论价值也是无可置疑的。当今的文学艺术创作存在着很多人们诟病的现象,如一些作家的文学创作虚情假意、矫揉造作,就是对“感物兴情”的背叛。很多作家、艺术家没有去深入现实,悉心体验生活,再加之艺术素养、审美修养欠缺,思想境界不高,无法做到真诚感物。这些现象是值得我们深刻反思的。(摘编自李健“感物兴情”:创作的自然、自律、真诚)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感物兴情”是一种物在情先的文学艺术创作方式,情感是由于“物”的感发而自由自然呈现的。B. “感物兴情”中的

9、“物”可以是自然景物,也可以是现实中的人、事、物,它能够自然引发创作者的情感。C. “物以情观”是说作家先直接用自己的情感态度去审视“物”,此时的“物”才完成艺术意境和意象的创造。D. 要实现文学艺术创作的审美自律,作家除了保持无功利的心态,更重要的是深入现实、体验生活。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因为“感物兴情”是自然、自由的创作过程,所以作家在创作的过程中审美的发生完全是自觉的、主动的。B. “感物兴情”必须符合一定的条件,首先是要有无功利的心态,其次是作家必须具备完善的艺术素养和审美修养。C. “感物兴情”的主动性首先源于“物”的主动,它们不时会撩拨作家,而作家往

10、往是被动感发的。D. “感物兴情”最突出的特征是真诚,因为作家的创作情感是由“物”自然激发的,不是人为推动的。3.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感物兴情”的一项是( )A. 昔年种柳,依依汉南。今看摇落,凄怆江潭。树犹如此,人何以堪。B. 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心之忧矣,如匪浣衣。C. 苕之华,芸其黄矣。心之忧矣,维其伤矣!D.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4. 文中引用文心雕龙“原来登高之旨,盖睹物兴情”以及世说新语“觉鸟兽虫鱼,自来亲人”,分别印证了什么观点?5. 原文说:“修辞立其诚”“疾虚妄,求实诚”。然而在当今的文学艺术创作中,依然存在无法真诚感物的现象,针对这

11、一现象,你有什么建议?【答案】1. C 2. D 3. B 4. 引用文心雕龙中以登高而“睹物兴情”,表明“感物兴情”是情感由“物”感发而生,凸显“感物兴情”与“物以情观”的区别,前者情由“物”生,后者先有感再审视物。引用世说新语是为了表明作家深入体察生活,与万物心有灵犀,从而发生“感物兴情”,实现审美自律。 5. 要深入现实,体验生活,自觉地培养自己的观察力和感知力,尤其要涵养艺术发现的能力;要以真诚为依托,保持无功利的心态,追求自然、自由的审美自律和审美境界;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艺术素养、审美修养和思想境界。【解析】【导语】本文探讨“感物兴情”作为中国古代文学创作方式的核心理念。强调创作需从自

12、然物象中获得情感触发,以审美自律要求作家真诚表达。通过对“感物兴情”与“托物寓情”的对比,文章论述了真诚、自然、无功利心态对创作的重要性,同时批判现今创作中虚情假意的现象,并提倡深入生活感悟。【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C.“作家先直接用自己的情感态度去审视物”错误。“物以情观是说物感发情感之后作家再以情感的态度去重新审视物”,这里面有两个过程,首先要“物”感发情感,而后再以情感的态度去重新审视“物”,并非用直接用自己的情感态度去审视。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A.“因为感物兴情是自然、自由的创作过程,所以作家在创作的过程中审美的

13、发生完全是自觉的、主动的”错误。根据原文“感物兴情之于文学艺术创作的自然、自由充分表明,它是一种审美自律。所谓审美自律就是审美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即审美的发生完全是自觉的、主动的,且出于无功利的目的”可知,两者不存在因果关系。B.“首先是要有无功利的心态,其次是作家必须具备完善的艺术素养和审美修养”错误。原文说的是“作家只有在具备完善的艺术素养和审美修养的前提下,始终保持着无功利的心态,才能感物兴情”,并无主次之分。C.“而作家往往是被动感发的”错误。文中提及“作家要自觉地培养自己的观察力和感知力”,这强调了作家的主动性。故选D【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的能力。A.先写柳的

14、不同状态,后引发感慨,符合“感物兴情”先感物后兴情特点。B.先表达内心坚定、忧愁等情感,后借“石”“席”等外物强化传达,符合先情后物的“托物寓情”特点,不属于“感物兴情”。C.看到苕草花引发忧愁,是因物感发情感,符合“感物兴情”。D.由桃花盛开联想到女子出嫁并表达祝愿,符合“感物兴情”。故选B。【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的能力。根据原文“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说:原夫登高之旨,盖睹物兴情。(文心雕龙)这是针对登高而赋的辞赋创作行为。这里的睹物兴情就是感物兴情。情以物兴是说情感由物感发而产生;物以情观是说物感发情感之后作家再以情感的态度去重新审视物”可知,通过“登高”这一行为,

15、看到外界的事物后产生情感,进而兴起创作的念头,这正体现了“感物兴情”模式中先有外物对人的感发,才促使情感出现这一过程,清晰地展示了“情以物兴”的特点,所以能够印证“感物兴情”是情感由“物”感发而生这一观点。根据原文“物以情观是说物感发情感之后作家再以情感的态度去重新审视物,物成为具有丰富审美意蕴的艺术意境和意象,从而完成了艺术意境和意象的创造”可知,“物以情观”则是在情感被引发后再以情感视角去看待外物,形成具有审美意蕴的意象等。引用这句话放在此处,能让读者更直观地理解二者在创作先后顺序及作用上的差异。根据原文“要实现文学艺术创作的审美自律,作家除了保持虚静的无功利的心态,更重要的是深入现实、体验生活,在生活中悉心观察、深入体悟,努力寻求与物心有灵犀的一刹那。在这种情形下,觉鸟兽虫鱼,自来亲人(世说新语),自然而然地就会发生感物兴情,审美自律得到了完美的呈现”可知,引用世说新语中的这句话,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作家与万物之间那种心有灵犀、和谐亲近的状态,而这种状态正是引发“感物兴情”的前提,所以印证了作家通过深入生活与万物建立联系进而发生“感物兴情”这一观点,也恰好说明了在这样的生活体悟下能够实现审美自律。【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根据原文“要实现文学艺术创作的审美自律,作家除了保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