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3.1认识声现象》同步测试题(附答案)

夏***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255.15KB
约6页
文档ID:595805187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3.1认识声现象》同步测试题(附答案)_第1页
1/6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3.1认识声现象》同步测试题(附答案)学校: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1.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声音是一种波 B.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声源C.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 D.声音在不同种物体中传播的速度是相同的2.小樱将耳朵贴在较长的铁质自来水管的一端,然后让另外一位同学在自来水管另一端敲一下,小樱能听到三次敲打声请按先后顺序判断三次敲打声分别是通过哪三种介质传播到人耳的(   )A.铁管、水、空气 B.水、空气、铁管 C.水、铁管、空气 D.空气、水、铁管3.下列实验或实例不能说明声音产生条件的是(    )A.正在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水面溅起水花B.锣发声时,用手按住锣,锣声就消失了C.在长铁管的一端敲击一下,从另一端可以听到两次声音D.在鼓面上放些碎纸屑,敲鼓时可观察到纸屑在不停地跳动4.有一段足够长的装满水的铁管,将耳朵贴在铁管的一端,在另一端敲打一下,能听到声音的次数是(     )(已知声音在空气中、水中、铁中的传播速度依次为340m/s、1500m/s、5200m/s,人耳能分辨前后两次声音的时间间隔要大于0.1s)A.1次 B.2次 C.3次 D.4次5.站在百米赛跑终点的计时员,听到起跑的枪声后立即开始计时,测得小郑同学百米赛跑的时间是13.00s,则小郑同学跑百米的真实时间是(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  )A.13.29s B.13.00s C.12.71s D.无法确定6.小明面对悬崖大叫一声,经过1s听到回声,小明与悬崖间的距离大约是(  )A.170m B.340m C.17m D.34m二、填空题7.图甲所示的是小强研究“声音产生的原因”时所做的实验,同样能说明声音产生原因的实验还有 (选填“A”或“B”)。

      发声的音叉激起水花甲拨动直尺的一端发出声音A随着瓶内气体逐渐减少,悬浮音箱发出的声音也逐渐减小B8.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 m/s.夏季雷雨前,经常是电闪雷鸣,如果在一次闪电过后3s才听到雷声,那么闪电发生处离你约为 m.9.回声是由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 而形成的.如果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 s以上,人耳就能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来,此时障碍物到听者的距离至少是 m.在屋子里说话比在操场上说话听起来更响亮,原因是屋子的空间比较小,造成回声到达人耳与原声延迟时间 ,最终 .10.鼓号队在升旗仪式上奏乐时,鼓声是由于鼓面的 产生,听到的声音是通过 传入人耳距鼓号队34米的同学,需经过 秒能听到鼓声(v声=340米/秒)11.如图所示将正在发声的音叉轻轻插入水中一部分,会看到水花飞溅,说明 ,用手握住正在发声的音叉,当即就听不到声音了,说明 12.小明说话的声音是由声带的 产生的;花样游泳运动员能潜在水中听到音乐,说明 能够传声;月球上的宇航员们即使面对面也无法交谈,这是由于声音在 中不能传播。

三、简答题13.发生地震被困在废墟中时,被困人员通过敲击水管发出求救信号和直接呼救相比,哪个方法效果更好? 为什么?14.请欣赏下面的一首诗并回答声学问题:傍晚农村小河旁,姑娘独自洗衣裳.湿衣叠放石板面,棒打衣物响四方.小弟沿河踏歌来,见景一事费思量.棒打衣服悄无声,棒举空中何其响.请问在这首诗的哪几句中包含了声学道理,并分别包含了什么声学道理? 15.同学们在教室内说话听起来感觉要比在操场上说话响亮,为什么?16.甲同学在一根装满水的较长铁管一端敲一下,乙同学在铁管的另一端能听到几次敲击声?按乙同学听到的先后顺序,指出这几次声音分别是由什么物质传播的?并简要说明能听到几次声音的原因?参考答案题号123456 答案DACCAA 1.D【详解】A.和水波一样,声音是一种波,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声源,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C.声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D.声速的大小与介质的种类有关,声音在不同种物体中传播的速度一般不同,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2.A【详解】三次敲打声分别是通过铁管、水、空气传播过来的,声音在铁管中传播速度最大,在水中传播速度较大,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最小,声音通过三种介质传播的距离相等,所以,声音在铁管中传播时间最短,在水中传播时间较短,在空气中传播时间最长,三次敲打声的传播介质依次是铁管、水、空气,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3.C【详解】A.正在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水面溅起水花,说明发声的物体在振动,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故A不符合题意;B.锣发声时,用手按住锣,锣停止振动,锣声就消失了,说明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故B不符合题意;C.在长铁管的一端敲击一下,从另一端可以听到两次声音,声音在铁管中的传播速度大于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所以听到第一次声音是铁管传来的,第二次声音是空气传来的,不能说明声音的产生条件,故C符合题意;D.鼓面上放些碎纸屑,敲鼓时可观察到纸屑在不停地跳动,说明发声的鼓面在振动,即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故D不符合题意4.C【详解】在装满水的铁管一端敲打一下,在铁管的另一端可以听到3次声音,由于铁管足够长,所以声音在空气中、水中、铁中的传播时间间隔大于0.1s,人耳能分辨出,所以能听到3次声音。

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5.A【详解】声音传播100m所用的时间为小郑同学跑出百米的真实时间为故BCD不符合题意,A符合题意6.A【详解】声音从人传到悬崖的时间为根据可得,小明与悬崖间的距离大约是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7.A【详解】发声的音叉激起水花,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A.拨动直尺的一端发出声音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故A符合题意;B.随着瓶内气体逐渐减少,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故B不符合题意8. 340 1020【详解】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通常取340m/s;根据计算:.答案:(1). 340    (2). 10209. 反射 0.1 17 小于0.1s 将回声与原声混在一起,原声就加强了【详解】(1)回声是由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反射而形成的.(2)如果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人耳就能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来,此时障碍物到听者的距离至少是 (3)在屋子里说话比在操场上说话听起来更响亮,原因是屋子的空间比较小,造成回声到达人耳与原声延迟时间小于0.1s,最终将回声与原声混在一起,原声就加强了.故答案为反射;0.1;17;小于0.1s;将回声与原声混在一起,原声就加强了.【点睛】本题考查了速度公式的应用及回声的应用,弄清人的喊话声传到障碍物的最短时间是解题的关键.10. 振动 空气 0.1【详解】[1鼓声是敲击鼓面,鼓皮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听到的鼓声是通过空气传入人耳[3]该同学听到鼓声的时间11.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振动停止发声停止【详解】[1][2]在此实验中,将发声的音叉放入水中,可以观察到水花飞溅,说明发声的音叉在振动;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发声的音叉被抓住后,音叉的振动停止了,所以音叉就不会发出声音了12. 振动 液体 真空【详解】[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小明说话的声音是由声带的振动产生的[2]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花样游泳运动员在水下能听到音乐声,说明声音可以在液体中传播[3]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月球上没有大气,处于真空环境,没有传声的介质,即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所以宇航员们即使面对面也无法交谈13.见解析【详解】被困人员通过敲击水管发出求救信号,它比直接呼救的效果好原因:被困人员通过敲击水管,使物体振动发出声音因为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大于在气体中的传播速度,所以被困人员通过敲击水管发出求救信号,它比直接呼救的效果好14.(1)"棒打衣物响四方",是说湿衣物与木棒接触面间的空气柱振动发声,因独自一人洗衣物,所以听起来较响,"响四方"是说空气振动产生的声波向四周传播.(2)"小弟岸上踏歌来",是说声速远大于小弟人走的速度,所以先听到歌,后出现来人.(3)棒打衣服悄无声,棒举空中何其响?"因为光速远远大于声速,棒打衣物的声音传到小弟耳朵时,棒已举到空中了.【详解】从古诗中找出有关声现象的诗句,从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声速的大小等角度分析应用的声学原理.15.见解析【详解】教室的空间比操场小得多,声音反射形成的回声和原声混在一起,所以会觉得声音更响亮。

16.见详解【详解】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通常情况下,在固体中最快,其次是在液体中、最慢的是在气体中;当甲同学在一端敲击后,声音会同时沿着三种介质传播,分别是:固体铁、液体水、空气因声音在这三种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所以声音到达乙同学耳朵的时间就不同,乙同学在另一端会听到三次敲击声乙同学听到的第一声是通过铁管传过去的,第二声是通过水传播的,第三声是通过空气传播的第 6 页 共 6 页。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