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连云港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 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连云港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 含解析(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调研考试高三地理试题注意事项考生在答题前请认真阅读本注意事项及各题答题要求1.本试卷共8页,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75分钟。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2.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填写在试卷及答题卡的规定位置。3.请认真核对监考员在答题卡上所粘贴的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与本人是否相符。4.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选项的方框涂满、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作答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作答,在其他位置作答一律无效。5.如需作图,必须用2B铅笔绘
2、、写清楚,线条、符号等须加黑、加粗。一、单项选择题:共23题,每题2分,共46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图为某月22日地球昼夜状况图。据此回答下面小题。1. 图示时刻,北京时间大约为( )A. 6:00B. 8:00C. 10:00D. 16:002. 据图推断,该月为( )A. 1月B. 4月C. 7月D. 10月3. 四个月后相同时刻,连云港当地可观察到的太阳视运动位置是( )A. B. C. D. 【答案】1. B 2. D 3. A【解析】【1题详解】据图示信息可知,此时连云港位于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的东侧约30,晨线与赤道交点为6点,故连云港的时间约为8:00,连云港所使用的
3、时间是北京时间,故北京时间大约为8:00,B正确,ACD错误;故选B。【2题详解】读图可知,北极点周边出现极夜,此时北半球昼短夜长,太阳直射南半球,BC错误;此时昼夜差值并未达到较大值,故该月可能为10月,D正确,A错误;故选D。3题详解】由上题已知,此时可能为10月22日,四个月后为2月22日,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太阳东南升,西南落,连云港正午阳光位于正南,CD错误;题目提及为相同时刻,此时可能为8点前后,故太阳应位于东南方位,读图可知,A符合,B错误;故选A。【点睛】极昼又称永昼或午夜太阳,是在地球的极圈范围内,一日之内太阳都在地平线以上的现象,即昼长等于24小时。由地球公转和黄赤交角而形
4、成。飑线是指带状雷暴群所构成的风向、风速突变的中小尺度强对流天气。图为某次飑线演变示意图,图中黑色符号表示小时极大风速24.5/s的站点,灰色符号表示雨强20mm/h的站点,不同形状对应不同的时刻,飑线在19时后分为南北两段发展。据此回答下面小题。4. 导致飑线向东北移动的主要因素是( )A. 太阳辐射B. 地面辐射C. 海陆风D. 气压梯度5. 受此次飑线影响时间较长的省份是( )A. 江西省B. 安徽省C. 浙江省D. 江苏省6. 相比于19时,20时飑线南、北两段的强度( )A. 明显增强 明显减弱B. 基本不变 明显增强C. 明显减弱 基本不变D. 明显减弱 明显增强【答案】4. D
5、5. C 6. C【解析】4题详解】根据材料“飑线是指带状雷暴群所构成的风向、风速突变的中小尺度强对流天气”可以推断出飑线的移动方向应该与风向风速的突变密切相关,与风向一致,风向、风速的突变都与气压梯度的突变有关,因此D正确,排除AB;根据图中的信息判断,该地海陆风的方向为东南西北方向,与飑线移动方向不一致,C错误,故选D。【5题详解】根据图中信息可以推出江西省和浙江省受飑线影响的时间比较长,其中江西省受飑线影响的时长为3-4小时,浙江受飑线影响的时长为4个多小时,因此受飑线影响的时间最长的省份是浙江省,C正确,排除ABD,故选C。【6题详解】根据图文信息可知,20时受南侧飑线影响的风速和雨强
6、都比19时弱,因此南侧飑线的强度明显减弱;20时受北侧飑线影响下的风速和雨强变化不明显,推出北侧飑线强度变化不明显,因此C正确,排除ABD,故选C。【点睛】飑线是指带状的雷暴群所构成的风向、风速突变的一种中至小尺度的强对流天气,通常伴随或先于冷锋出现。其破坏性很强大,飑线的产生多是由于冷空气行进至暖湿地区时造 成了上冷下暖的格局,使对流层上下热力结构不同,产生高强度的强对流天气。跑线上的雷暴通常是由若干个需暴单体组成的,因此可以产生剧烈的天气变化。飑线过境时的典型现象为风向突变、风速快速增加、气压骤然上升以及气温急剧变化,全盛阶段平均风力在10级以上,阵风超过12级。同时也可能伴有雷暴、暴雨、
7、冰雹、强力的直线风、龙卷 风和海龙卷风。江西武功山因其独特的花岗岩地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地质公园网络成员名单。图为武功山花岗岩地貌演化过程中的典型景观图。据此回答下面小题。7. 武功山山体的岩石特征为( )A. 层理构造显著B. 结构致密坚硬C. 常具气孔构造D. 易受化学溶蚀8. 图中景观所示的演化阶段顺序是( )A. B. C. D. 9. 景观形成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A. 流水侵蚀B. 垂直抬升C. 水平挤压D. 物理风化【答案】7. B 8. B 9. A【解析】【7题详解】A为沉积岩的特征,B为侵入岩或变质岩的特征,C为喷出岩的特征,D为可溶性岩石的特征,根据材料可知武功山
8、山体的岩石为花岗岩,为侵入岩,因此B正确,排除ACD,故选B。【8题详解】从材料可知武功山是典型的花岗岩地貌,在地壳运动作用下,花岗岩岩体相对上升,形成花岗岩峰峦,为阶段;形成峰峦后,外营力进一步沿节理破坏,逐渐发育成峰丛、峰柱、造型石等微地貌景观,所以演变过程为,B正确,排除ACD,故选B。9题详解】景观是花岗岩峰林地貌,主要发育在高差较大的山区,多由岩株状的花岗岩体组成,花岗岩岩石裸露,岩体内多组断裂和节理发育,受流水强烈切割侵蚀后形成的峰柱地貌,A正确;C垂直抬升只能将花岗岩整体相对上升,但是不能塑造峰柱地貌,B错误;水平挤压会使岩层发生变形,不会形成峰柱地貌,C错误;物理风化作用对硬度
9、较大花岗岩的破坏力较弱,不能形成峰柱地貌,D错误,故选A。【点睛】岩石的成因类型有岩浆岩、变质岩、沉积岩等。(1)岩浆岩:岩浆侵入或喷出冷凝而成。如花岗岩、玄武岩、流纹岩、安山岩。(2)沉积岩:外力作用下形成。如砾岩、砂岩、页岩、石灰岩等。(3)变质岩:变质作用下形成。片麻岩、大理岩、石英岩、板岩等属于变质岩。下图为某半岛地形示意图。该半岛处于板块交界处,多火山,地壳厚度西北侧大于东南侧。据此回答下面小题。10. 图示区域板块边界( )A. 位于半岛东侧,为生长边界B. 位于半岛西侧,为生长边界C. 位于半岛东侧,为消亡边界D. 位于半岛西侧,为消亡边界11. 导致半岛地壳厚度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10、( )A. 地势差异B. 板块运动C. 火山活动D. 外力作用【答案】10. C 11. B【解析】【10题详解】根据图示信息可知,该半岛为堪察加半岛,该区域板块边界为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消亡边界,位于半岛的东侧,C正确,ABD错误。故选C。【11题详解】该地位于板块交界处,板块碰撞挤压,大陆板块位于西北侧,大洋板块位于东南侧,大陆板块抬升,导致地壳厚度西北侧大于东南侧,B正确;地势差异、火山活动和外力作用都不是导致该地地壳厚度差异的主要因素,ACD错误。故选B。【点睛】地壳是固体地球的最外一圈,主要是由富含硅和铝的硅酸盐岩石所组成的硬壳,其范围从地表到莫霍面。厚度变化较大,大洋地壳较薄,平
11、均厚6公里,最薄处不到5公里;大陆地壳较厚,平均厚约3941公里,最厚处可达70公里(中国青藏高原)。整个地壳平均厚17公里。土壤有机碳是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图为海南省定安县4种不同耕作制度下稻田土壤有机碳在不同月份030cm土层中的垂直分布差异统计图。据此回答下面小题。12. 与撂荒地相比,土层有机碳( )A. 一熟制含量更多B. 耕作的土壤含量更多C. 二熟制年变化小D. 三熟制垂直差异更大13. 2030cm土层有机碳含量较少的原因是( )A. 淋溶作用强B. 土壤粘性较强C. 微生物作用强D. 水土流失严重14. 提高该地区稻田土壤有机碳含量的措施为( )A. 减少耕作次数B. 增施化
12、肥C. 增加撂荒时间D. 种植绿肥【答案】12. D 13. A 14. D【解析】【12题详解】由图可知,一熟制的有机碳含量不如撂荒地,A错误;一熟制的耕作土壤有机碳含量不如撂荒地,B错误。二熟制土层有机碳年变化比撂荒地大,C错误;三熟制土层有机碳垂直差异比撂荒地大的多,D正确。故选D。【13题详解】水或灌溉水在这一土层中渗透时,会将部分溶解的有机碳向下层土壤或地下水中迁移,使得该土层的有机碳含量降低,A正确;土壤黏性和土壤颗粒性质有关,和有机碳含量无关,B错误;土壤中的微生物在表层最丰富,随着土壤深度递减,所以20-30cm土层中的微生物作用没有表层强,C错误;表层土壤更容易受到地表径流的
13、侵蚀,水土流失更严重,D错误。故选A。【14题详解】提高稻田土壤有机碳含量的措施有很多。根据材料可知,一熟制的土层有机碳含量较低,所以,减少耕作次数并不能提高有机碳含量,A错误;化肥会改变土壤的化学性质,抑制微生物的活性,不利于土壤有机碳的积累,B错误;由材料可知,撂荒地中土层有机碳含量没有二熟制和三熟制土层有机碳含量高,C错误;绿肥属于有机肥的一种,种植绿肥可以提高土壤有机碳含量,D正确。故选D。【点睛】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常用措施包括以下几点:增施有机粪肥,提倡秸秆还田,粮肥轮作、间作,行间覆草,深耕深松,种植绿肥作物等等。青海湖是中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由断层陷落形成,后期分离出尕海、耳海
14、等多个子湖。近年来,青海湖面积不断增大。图为青海湖地理位置示意图。据此回答下面小题。15. 青海湖的主要补给方式为( )A. 大气降水B. 冰雪融水C. 地下水D. 河流水16. 耳海从青海湖分离后,湖水性质发生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A. 降水量B. 蒸发量C. 地表径流D. 人类活动17. 近年来青海湖流域( )A. 流域面积增加B. 固碳能力增强C. 湿地面积缩小D. 沿湖沙丘消失【答案】15. D 16. C 17. B【解析】【15题详解】由材料“青海湖是中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可知,流域内气候干旱、降水少,因此不是以大气降水补给为主,A错误;读图,河流发源于山区,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
15、;大小支流汇入干流后再流入青海湖,故以河流补给为主,D正确,B错误;地下水的补给量小而且稳定,C错误。故选D。【16题详解】青海湖是最大的内陆咸水湖,说明湖泊以蒸发输出为主。读图,耳海从青海湖分离后,湖水通过河流输出,故盐分不断下降,湖水性质发生变化,C正确;与降水量、蒸发量及人类活动关系不大,ABD。故选C。【17题详解】由材料可知,近年来青海湖面积增大,说明降水量和径流量增加,气候暖湿化,流域内植被生长条件变优,生物固碳能力增强,B正确;流域面积主要受山脉分水岭的影响,与湖泊面积扩大关系不大,A错误;青海湖面积增大,湿地面积增大,水位上升,沿湖的部分沙丘可能消失,但难以确定是否全部消失,CD错误。故选B。【点睛】青海湖由断层陷落形成,是中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距今20-200万年前,气候温和多雨,青海湖是黄河水系中的一大淡水湖泊,通过倒淌河与黄河相连,至13万年前,在新构造运动下,湖泊东部的日月山等山脉迅速上升隆起,水系重组,青海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