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四川省绵阳市高三第一次诊断性考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

上传人:清爽 文档编号:595482131 上传时间:2024-11-25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53.1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5届四川省绵阳市高三第一次诊断性考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2025届四川省绵阳市高三第一次诊断性考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2025届四川省绵阳市高三第一次诊断性考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2025届四川省绵阳市高三第一次诊断性考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2025届四川省绵阳市高三第一次诊断性考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5届四川省绵阳市高三第一次诊断性考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5届四川省绵阳市高三第一次诊断性考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秘密启用前【考试时间:2024年10月30日9:00-11:30】绵阳市高中2022级第一次诊断性考试语文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火,对于原始人类来说意味着什么?南非的斯瓦特兰洞穴考古发掘给我们提供了生动的线索。在该洞穴埋藏最深也

2、是最早的堆积层中,我们找不到积碳,也就是说还没有发现人类用火的证据。在这一层中,考古工作者发现了大型猫科动物的完整骸骨,还有许多零散的骨头碎片,上面带有牙齿的咬痕,其中就包括直立人的骨骼残骸。往上走,到了较后期的堆积层,考古工作者发现了积碳,积碳是因不完全燃烧而形成的沉积物,这是人类用火的证据。而在这一堆积层中,所发掘出的是直立人的完整骸骨,还有其他各种哺乳类、爬行类和鸟类动物的零碎残骸,其中包括被啃咬过的大型猫科动物的骨头,为数还不少。由此观之,洞穴“所有权”的转移,以及谁吃、谁又被吃的角色变化,都生动地证明了火的威力。火可以说是人类最古老又最伟大的“工具”,用火是人类独有的行为,使用火可以

3、重塑自然世界。然而,“工具”也许并不是非常准确的字眼:不同于一把没有生命的刀具,火有自己的“生命”。即便时至今日,火至多是一种“部分驯化物”,经常不请自来,若不加以谨慎看管,它随时可能脱离控制。人类用火的证据,至少可以追溯至四十万年之前。人类用火带来的巨大影响,远非后面驯化植物或动物所能比及。人类手中的火是地貌景观的“设计师”,但为何这一观点在我们过去的历史叙述中并未留下应有的记录呢?原因很可能是火的力量是在数十万年的历程中扩展开来的,而完成这一过程又是在“未开化”的阶段。在漫长的历史中,我们的祖先注意到自然界的野火能够改变人类的生存环境:野火清除了旧有的植被,火熄灭后,会产生人类所需要的种子

4、、浆果等,最重要的是,野火熄灭后,新长出的草地又会吸引食草动物前来觅食,而这些食草动物正是人类的猎物。北美的原住民懂得用火去整饰地貌景观,招引麋鹿、海狸、野兔等,最后将这些猎物擒获。也就是说,他们首先精心创造出一片“栖息地”,引诱猎物前来,把猎物收入囊中,这也就代表着某种“丰收”,只不过对象是他们有意识吸引而至的。如此看来,早期的人类不仅用火改变地貌景观,而且他们还懂得用火去捕捉猎物。在火被驯化后,人类为张罗一餐所要奔波的半径范围,也就大大缩小了。这就为人类逐渐形成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社会组织奠定了基础。火可用于烹饪,将生食煮熟这是使人口聚集起来的一种方式。用火去烹制生食,就等于将一部分消化过程

5、放到体外进行。在火的作用下,食物中的淀粉会发生糊化,这时淀粉会变成糊状的溶液,食物将变得更为柔软和粘稠,也更易让人咀嚼和消化,人类从糊化后的食物中提取营养所需要消耗的热量也相应变得更少。同时,烹饪所引起的化学分解,可以为人体提供更多的能量,因此使得智人所需的食物更少。有了火,早期人类就可以收集并进食各种食物,其范围远非早前所及:有些植物长有棘刺、褶皱,或者厚厚的外皮,现在通过火的烹制,就可以将它们去皮、打开;那些坚硬的种子和纤维性的食物,消化它们需要惊人的热量,直接食用这些食物对人类而言得不偿失,现在经过火的作用,这些食物不仅变成了可口的美味,而且消耗的热量更少。利用火给人类的基因和生理带来的

6、影响可以说是巨大的。若同灵长类的“表兄弟”进行比较,人类肠道的长度还不到它们的一半,牙齿更是小得多,这是因为在烹饪过程中,食物内部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发生了改变,这会使食物变得更为软烂,更易咀嚼和消化。因此我们在消化食物时消耗的热量也就少得多,这样就可以给大脑提供更多的热量。理查德兰厄姆认为,这很大程度上可以解释人类的大脑容量为什么这么大,其体积是一般哺乳动物的三倍之多。从考古遗迹中发现,人类大脑容量的激增,是与家户灶台同时出现的。(摘编自詹姆斯C斯科特作茧自缚人类早期国家的深层历史)材料二:先祖何时跨过了从利用自然火到有控制地用火的这道门槛?一些学者认为应该是发生在直立人的早期(大约距今200万

7、年),因为直立人与更早的能人乃至南方古猿相比,在体质形态方面发生了重大改变,尤其是脑容量的显著增加,而这些改变只有在用火熟食后才会发生。“熟食假说”认为人类用火始于200万年前的直立人早期。该假说认为用火是人类的一项重大“发明”,用火的初衷是烧烤生食,熟食使人类更易获得所需的营养。对大脑而言,食物经过高温烹饪,其中的蛋白质会发生水解,生成具有鲜味的氨基酸,这些氨基酸不仅提高了食物的口感,还是大脑所需的重要营养物质。同时熟食大大减少了茹毛饮血的生活方式对健康的危害,这使得人类体质发生了明显改变,并因此进化成直立人。人类从此解放了双手,能够开始进行采摘、制造工具等复杂的活动。这一假说是从人类进化过

8、程中形体变化的角度进行的推断,尽管得到很多支持,但由于缺乏直接的考古学证据,也受到一些质疑。有些学者宣称在古人类遗址中发现了早期直立人的用火证据,例如南非的斯瓦特兰洞穴、肯尼亚的切苏旺加遗址、中国山西的西侯度遗址和云南元谋人遗址,这些古人类遗址距今都超过150万年,但这里发现的所谓古人类“用火证据”,因遗迹遗物分散、材料少、保存状况不佳而很少被学术界认可。例如,早期人类不会构建火塘,很少会留下结构性的火塘残余,同时,对于出现在地层中的零散的不完全燃烧沉积物,是人为用火还是自然野火的产物,也很难辨识。大量考古学和人类学的研究表明,人类新发端的行为方式,会对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产生影响,进而影响人类

9、的栖居方式,并使人类的社会组织结构发生改变,向减少流动性、更好地控制和利用自然资源的方向发展,而人类学会利用火被认为是对人类生计模式、社会结源构变革产生重大影响的新变量与发展动因。人类引来的燎原之火改变了人类的生存方式,使区域内特定生存资源的密度增加,获取特定资源的可预见性增强。在此情形下,捕获小型猎物更加便利,觅食的不确定性大为减少,觅食所要行走的路途大为减少,人群的流动性随之变小,这就预示着定居趋势的出现,进而人口规模扩大,社会日益复杂化,私有领地和财产的概念开始出现,这时文明的曙光若隐若现。(摘编自高星史前人类的生存之火)【注】人类的进化主要分五个阶段:南方古猿、能人、直立人、智人、现代

10、人。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从材料一斯瓦特兰洞穴考古可看出,人类利用火保护了自己并改变了自己在食物链中的位置。B. 材料一中作者认为火是有“生命”的,形象地表明了“火”具有不可控性和不可预测性的特点。C. “熟食假说”尽管得到了一些学者的支持,但当前并没有直接的考古证据能够证明这一假说。D. 材料二中作者认为人类对于火的利用,扩大了当时的人口规模,进而影响了人类的生存方式。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火对地貌景观的改变非常缓慢,因此历史学者在研究史前文化时并没有关注到火的这一作用。B. 材料一第四段“如此看来”的“此”

11、,是指北美原住民能用火整饰地貌景观,捕获猎物的做法。C. 材料一中将“积碳”作为人类用火的证据,但从材料二的内容可以看出这种判断仍有待验证。D. 两则材料都阐述了“火”对人类进化产生的影响,并介绍了它对人类社会发展所具有的作用。3.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相关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人类对火的利用晚于人类的群居生活,在部落出现之后,人们依靠群体智慧学会了如何利用火。B. 人类对火的利用早于驯化动物,人类借助火捕捉猎物,这在一定程度上为驯化动物提供了条件。C. 如果在不会生长树木的洞穴内发现了原地埋藏的木炭或灰烬,这些发现可视为人类用火的证据。D. 在学会如何控制和利用火之后,人类自身的生活习

12、惯、行走方式和身体特征也全都发生了改变。4. 请结合材料内容,对“用火熟食”能够增加人类脑容量的原因进行梳理。5. 詹姆斯C斯科特认为“在火被驯化后,人类为张罗一餐所要奔波的半径范围,也就大大缩小了”,请结合材料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答案】1. D 2. A 3. A 4. 用火熟食使一部分消化过程在体外进行,减少了人类消化食物所需的热量。熟食变得柔软、粘稠,更易咀嚼和消化,给大脑提供更多热量。熟食中的蛋白质水解生成了大脑所需的氨基酸等营养物质。熟食减少了生食对健康的危害,使人类体质发生了明显改变,脑容量显著增加。 5. 用火熟食使人类获取食物的不确定性大为减少,捕猎所要行走的路途大为

13、缩短,人口流动性变小,定居趋势出现。用火熟食后,人口规模扩大,社会日益复杂化,为形成以血缘为基础的社会组织奠定了基础。用火熟食能够给大脑提供更多的热量,人类大脑容量增加,智力有所提升,能够发明更多工具,提升捕猎和生存能力。【解析】【分析】【导语】材料一和材料二探讨了火在人类进化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材料一通过考古发现描绘了火对人类社会结构、生态和食物链的位置的重要影响,同时突出了火作为一种半驯化力量的不确定性。材料二则从生理学和考古学角度出发,展示火对人类形态的演化影响,特别是对脑容量增长的贡献。两则材料相辅相成,揭示了火对人类文明发展的深远影响。【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

14、析的能力。D.“扩大了当时的人口规模,进而影响了人类的生存方式”说法错误,依据材料二尾段“进而人口规模扩大”可知,选项递进关系错误,应为“改变了人类的生存方式,进而人口规模扩大”。故选D。【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分析和评价能力。A.“非常缓慢”“历史学者在研究史前文化时并没有关注到火的这一作用”说法错误。由材料一“但为何这一观点在我们过去的历史叙述中并未留下应有的记录呢?原因很可能是火的力量是在数十万年的历程中扩展开来的,而完成这一过程又是在未开化的阶段”可知,火对地貌景观的改变“非常缓慢”于文无据;且未被历史学者详细记录,可能是因为完成这一过程是在“未开化”的阶段。这并不意味着历

15、史学者没有关注。故选A。【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A.“人类对火的利用晚于人类的群居生活”说法错误。根据材料一“火可用于烹饪,将生食煮熟这是使人口聚集起来的一种方式”,材料二“进而影响人类的栖居方式,并使人类的社会组织结构发生改变,向减少流动性”可知,人类对火的利用应该早于部落稳定形成。故选A。【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由材料一第五段“用火去烹制生食,就等于将一部分消化过程放到体外进行”“人类从糊化后的食物中提取营养所需要消耗的热量也相应变得更少”可得出答案第一点。这意味着,身体用于消化过程的能量减少,从而可以将更多能量分配给大

16、脑等其他器官,促进了大脑的发展。 由材料一第五段“在火的作用下,食物中的淀粉会发生糊化,这时淀粉会变成糊状的溶液,食物将变得更为柔软和粘稠,也更易让人咀嚼和消化”可得出答案第二点。这不仅减少了消化系统的工作负担,也使得食物更容易被身体吸收,为大脑提供了更多的可用能量。 由材料二第一段“对大脑而言,食物经过高温烹饪,其中的蛋白质会发生水解,生成具有鲜味的氨基酸,这些氨基酸不仅提高了食物的口感,还是大脑所需的重要营养物质”可得出答案第三点。烹饪过程中更易于分解成氨基酸,这些氨基酸对于大脑功能至关重要。 由材料二第一段“熟食大大减少了茹毛饮血的生活方式对健康的危害,这使得人类体质发生了明显改变,并因此进化成直立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