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金砖联盟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上传人:清爽 文档编号:595482118 上传时间:2024-11-25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65.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省金砖联盟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浙江省金砖联盟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浙江省金砖联盟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浙江省金砖联盟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浙江省金砖联盟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浙江省金砖联盟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省金砖联盟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浙江省金砖联盟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命题:东阳第二高级中学 马新忠 审核:南海实验高中 柳锴考生须知:1.本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答题前,请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准考证号并填涂相应数字。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纸。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在儒家领导之下,二千多年间,中国人养成一种社会风尚或民族精神,除最近数十年浸浸澌灭,今已不易得见外,过去中国人的生存,及其民族生命之开拓,胥赖于此。这种精

2、神,分析言之,约有两点:一为向上之心强,一为相与之情厚。向上心,即不甘于错误的心,即是非之心,好善服善的心,要求公平合理的心,拥护正义的心,知耻要强的心,嫌恶懒散而喜振作的心总之,于人生利害得失之外,更有向上一念者是:我们总称之曰“人生向上”。从之则坦然泰然,怡然自得而殊不见其所得;违之则歉恨不安,仿佛若有所失而不见其所失。此与“相与之情厚”相连。人类生命廓然与物同体,其情无所不到。所以昔人说:“是故见孺子之入井,而必有怵惕恻隐之心焉,是其仁之与孺子而为一体也。孺子犹同类者也。见鸟兽之哀鸣觳觫,而必有不忍之心焉;是其仁之与鸟兽而为一体也。鸟兽犹有知觉者也。见草木之摧折,而必有悯恤之心焉,是其仁

3、之与草木而为一体也。草木犹有生意者也。见瓦石之毁坏,而必有顾惜之心焉,是其仁之与瓦石而为一体也。”(见王阳明全集大学问)高等动物在其亲子间、两性间、乃至同类间,亦颇有相关切之情可见。但那是附于本能之情绪,不出乎其生活(种族繁衍、个体生存)所需要,一本于其先天之规定。到人类,此种本能犹未尽泯,却也大为减弱。人间慈父母固多,却有溺女杀婴之事。情之可厚可薄者,与其厚则厚,薄则薄,固定不易者,显非同物也。动物之情,因本能而始见;人类情感之发达,则从本能之减弱而来,是岂可以无辨?一个人的生命,不自一个人而止,是有伦理关系。伦理关系,即是情谊关系,亦即是其相互间的一种义务关系。所贵乎人者,在不失此情与义。

4、“人要不断自觉地向上实践他所看到的理”,大致不外是看到此情义,实践此情义。其间“向上之心”,“相与之情”,有不可分析言之者已。不断有所看到,不断地实践,则卒成所谓圣贤。中国之所尚,在圣贤;西洋之所尚,在伟人,印度之所尚,在仙佛。社会风尚民族精神各方不同,未尝不可于此识别。人莫不有理性,而人心之振靡,人情之厚薄,则人人不同,同一人而时时不同。无见于理性之心理学家,其难为测验者在此。有见于理性之中国古人,其不能不兢兢勉励者在此。惟中国古人之有见于理性也,以为“是天之所予我者”,人生之意义价值在焉。(摘编自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中国民族精神所在,有删改)材料二:儒家思想的本质究竟是什么?这个问题,一向不

5、缺答案。但无论“仁”“和”还是“中庸”,都仅仅部分地反映了家的思想观念。综合起来,只有“责任”,才是儒家思想的内核,尽管孔孟等人并未作此概括。以“责任意识”为根本指针的儒家思想,拒绝道家那种“高大上”式的玄远,拒绝墨家“草根”式的琐屑,拒绝法家“狱吏”式的苛细,人性化满足了社会的需要,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人性化是其最显著的特征。儒家对“人”(而不是“神”)有着极高的定位:“人者,其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这种把人看作“天地之心、五行之端(首)”的观点,决定了儒家的“人生”设计十分严肃至少要对得起“人”在天地间这种地位。然而人性是复杂的,就其本能而言,人总是倾向于膨胀私

6、欲,挤占他人权利空间。若不加以约束,必然导致冲突,引发社会危机。为避免这种情况,儒家认为,在刑法等硬性制度之外,还需要一套软制度,来教化人们在享受权利的同时不忘对他人对社会尽责。他们把这套“文化”(文明的教化)的软制度归纳为“礼”。刑法与礼,是社会治理的左右手。关于“礼”,大部分典籍散遗了,现存的礼记,是对古典“礼仪”的解释,可谓“礼”的冰山一角。礼记说圣人“为礼以教人,使人有礼”,首要的是为了将人与“能言”的猩猩、鹦鹉区别开来发扬人的社会性、抑制人的动物性,确保人的言行像个人而非禽兽,是礼的底线。由礼记等书可知,礼的规矩是非常详备的。规范人的言行,教导人们该干什么、该怎么干,礼本质上是一份责

7、任清单。在儒家看来,习礼,最重要的是通过“修身”,完善自我,弄清自己的角色,并从自己的角色出发,承担起相应的责任,恰当地为人处事。对己对人对社会“尽责任”这种活法,不是儒家凭空设计出来的,是孔子“述而不作”,从“先王”“先贤”那里梳理出来的。那些“先王”“先贤”都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楷模”,是“责任意识”的绝佳体现。尧舜协和万邦天下为公,被孔子视为不可超越的标杆。用两个字来概括儒家思想,是“责任”;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家”。不爱家的人,很难说他能爱国。长期以来,自西方流入的形形色色的“解放”,严重破坏了人们的家庭观念。魏晋时期,儒家思想被抛弃,信仰大厦崩塌,导致了三百年战乱。今天,我们

8、已经拥有了更强大的思想武器唯物辩证法,但儒家思想的合理内核、围绕它形成的责任文化与家国情怀,依然是现实社会重要的支点和动能。(摘编自荆培运儒家思想的本质是“责任”,有删改)材料三:中国自古以来,家与国这两个概念就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诗经大雅思齐篇中有这样的诗句:“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意思是说,周文王以礼法要求他的妻子,也以礼法约束宗族的其他成员,并由此推而广之,去治理国家社稷。国家原就是由一个个家庭、家族组成的,而皇王受天之命,君临下土,“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诗经小雅北山,天下人都是他的臣民,在君王那里,国就是家,家也就是国,并无分别。由家而国,治国理家,也

9、成了历来儒家的合乎逻辑的类比和推演。周易家人卦的象辞说:“男女正,天地之大义也。家人有严君焉,父母之谓也。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而家道正,正家而天下定矣。”在一个家庭中,父母、兄弟、夫妇之间的人伦关系处理得好,这个家庭就会很和睦。一个国家同样如此。虽然君臣上下种种关系十分复杂,但也无非是一个家庭的扩大,能处理好家庭内部的关系,自然也能处理好君臣之间的关系。家是国的缩影,人人各尽其责各得其所,家国才能和平安定;反之,若是一个家庭内部尚不能和睦相处,又如何能治理好一个国家呢?由家到国,理家的下一步或目的是要治好国家。不过,要理家、治国也还要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先要把人自身的修养提高了。礼记大学

10、篇里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道出了历来儒家士大夫向往和践行的最高境界与目标,个人与家国在这里融合在了一起。“家国”成了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永恒的题材和主题。家国意味着一种责任,家国是一种忧患感,家国又是一种人生的理想和信念,家国还是一种对故土的眷念,家国更多的时候是一种摆脱不了、割舍不断的情怀。(摘编自巩本栋家国的意味,有删改

11、)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儒家影响国人二千多年,使中国人主要养成了“向上心强”和“相与情厚”这两种民族精神。这两种民族精神生生不息,一直影响至今日之中国人。B. 儒家思想的本质问题,有“仁”“和”“中庸”等看法,但其合理内核应是“责任”。C. 中国古人明白人要不断自觉地向上实践他所看到的“理”,又能兢兢于此勉励,这大概就是人生的意义价值之所在。D. “礼”是一套软制度,它主要起文明教化作用,现存的“礼”与古代典籍中的“礼”可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因为中国崇尚圣贤,所以形成了“向上之心”与“相与之情”的中国

12、社会风尚是紧密相连而不可分。B. 无论是个人修身,还是国家治理,儒家的“责任”思想都具有不可或缺的现实指导意义。C. 儒家认为,刑法对人的私欲的约束,不如礼的约束力大,所以儒家特别强调礼的教化作用。D. 自古以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是中国人追求和践行的最高境界和目标,在他们的心目中,家国是密不可分的。由家而国,治国理家,成了历来儒家的合乎逻辑的类比和推演。3. 下列故事所蕴育的内涵,与材料三的观点不很相符的一项是( )A. 女娲补天B. 愚公移山C. 精卫填海D. 大禹治水4. 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特点。5. 依据原文内容,请简要概括三则材料各自所论述的中心。【答案】1. A 2.

13、 B 3. C 4. 论证结构:材料一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开头提出观点:中国民族精神主要有两种;然后具体分析“向上之心强”和“相与之情厚”;最后总结两者不可分。 论证方法:综合运用了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等论证方法,使论证更充分有力。论证语言:语言典雅,整散结合。 5. 材料一论述中心:中国民族精神主要有“向上之心强”和“相与之情厚”两种。材料二论述中心:儒家思想的本质是“责任”或“家”。材料三论述中心: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家”与“国”紧密相连不可分。【解析】【导语】本文探讨了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和社会的深远影响。材料一强调儒家思想塑造的民族精神:“向上心强”和“相与情厚”。材料二指出儒家思想的核心

14、是“责任”,并通过“礼”来实现社会治理。材料三则探讨了家国一体的观念,强调个人修身与国家治理的紧密联系。整体上揭示了儒家思想在塑造中国社会价值观和伦理观中的重要作用。【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这两种民族精神生生不息,一直影响至今日之中国人”错误。由材料一“中国人养成一种社会风尚或民族精神,除最近数十年浸浸澌灭,今已不易得见外,过去中国人的生存,及其民族生命之开拓,胥赖于此”可知,最近数十年渐渐湮灭,现在已经不容易看到了,而不是“生生不息,一直影响到今日”。故选A。【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推断文中信息的能力。A.“因为中国崇尚圣贤,所以形成了向上

15、之心与相与之情的中国社会风尚是紧密相连而不可分”错误,强加因果。材料一中说中国之所尚在圣贤,社会风尚民族精神各方不同,“向上之心”“相与之情”有不可分析言之者,是说这两者紧密相连难以分割,但并非因为崇尚圣贤才使它们紧密相连,该项因果关系错误。C.“刑法对人的私欲的约束,不如礼的约束力大,所以儒家特别强调礼的教化作用”错误。材料二“为避免这种情况,儒家认为,在刑法等硬性制度之外,还需要一套软制度”“刑法与礼,是社会治理的左右手”,可知“刑法与礼”是并列平行关系。D.“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是中国人追求和践行的最高境界和目标”错误,扩大范围。原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道出了历来儒家士大夫向往和践行的最高境界与目标”可知,不是“中国人”,而是“中国儒家士大夫”。故选B。【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三认为家与国密不可分,强调家国责任。A.女娲补天是女娲拯救天下苍生的英勇行为,体现了家国责任。B.愚公移山体现了愚公及其家人为了改变生存环境坚持不懈的精神,表明家庭的力量以及对改善家园的责任。C.精卫填海更多的是个人复仇行为,没有主动意识的“家国”责任担当。D.大禹治水是为了治理水患,保障百姓生活,可体现出对家国的责任。故选C。【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的论证特点的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