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重点高中智学联盟高三上学期10月联考高三语文试题以及参考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北省重点高中智学联盟高三上学期10月联考高三语文试题以及参考答案(2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所谓建筑的外部空间,就是建筑外墙以外建筑群之间的空间,如果有包围整个建筑群的围墙,一般就指围墙以内的范围。如果没有围墙,那就指从视觉而言建筑群的影响范围。中国人有特别强的群体观念,很早就发展了群体构图的概念:建筑群以院落的形式横向伸展,占据很大一片面积。中国建筑通过多样化的院落方式,把各个构图因素有机组织起来,包括各单体之间的烘托对比、院庭的流通变化、空间与实体的虚实相映、室内外空间的交融过渡,形成总体上量的壮丽和形的丰富,渲染出强烈的气氛,给人以深刻感受。因此,欣赏中国建筑,不仅要欣赏某座建筑
2、单体的造型,欣赏它的体、面、线的变化,欣赏内部空间所营造的气氛以及装饰的运用,而且要以更宏大的目光,着眼于欣赏建筑群的整体处理,包括单座在群中的作用,单座与单座的关系等。可以说,“美在关系”这句话在中国建筑中体现得最为鲜明。像紫禁城这样巨大、复杂而表现出极高水平的建筑群体构图,在别的国家是极为少见的,可以说是全世界的最高典范。西方建筑的出发点是面,完成的是团块状的体,具有强烈的体积感。欣赏西方建筑,就像是欣赏雕刻,它本身是独立自足的,人们围绕在它的周围,其外界面就是供人玩味的对象。在外界面上开着门窗,它是外向的、放射的,欣赏方式重在“可望”。中国建筑的出发点是线,完成的是铺开成面的群。以绘画作
3、比,群里的廊、墙、殿、台、亭、阁以及池岸、曲栏、小河、道路等,无非都是些粗细、浓淡、长短不同的“线”。中国的建筑群就是一幅“画”,其外界面是围墙,只相当于画框,没有什么表现力,对于如此之大的“画面”来说,人们必须置身于其中,才能见到它的面貌,所以不是人围绕建筑,而是建筑围绕人。中国的建筑是内向的、收敛的,其欣赏方式不在静态的“可望”,而在动态的“可游”。人们漫游在“画面”中,步移景异,情随境迁,玩味各种“线”的疏密、浓淡、断续的交织,体察“线”和“线”以外的空白(庭院)的虚实交映中所展现的全“画”的神韵。就像中国画中任何一条单独的线,如果离开了全画就毫无意义一样,中国建筑的建筑单体一旦离开了群
4、,它的存在也就失去了根据。太和殿只有在紫禁城的庄严氛围中才有价值,祈年殿也只有在松柏浓郁的天坛环境中才有生命。中国建筑的空间美,不如说主要存在于室外空间的变化之中。就建筑单体而言,室外空间是外部空间,但就整个建筑群而言,它又是内部空间。但这个空间只有一个量度它是露天的。而且即使在水平方向,它也随时可以通过空廊、半空廊、檐廊、亭子和门窗渗透到其他内外空间,它的大小和形状都是“绘画”性的,没有绝对明确的体形和绝对确定的体积。这种既存在又不确定,似静止而又流动的渗透性空间,就是所谓“灰空间”,好像国画中的虚白和虚白边缘的晕染,空灵俊秀,具有无穷美妙的意境“即其笔墨所未到,亦有灵气空中行”(高日甫论画
5、歌),“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笪重光画筌)。艺术家匠心所在,常常正是此无笔墨处。(摘编自萧默建筑的意境)材料二:中国建筑以单体建筑为出发点,先是构成一个具有组合功能的封闭的庭院空间,然后以庭院空间为基本单元,向纵横两个方向,尤其是向纵向(南北方向)加以发展,从而构成一个更大的闭合空间。一般较大的建筑群,如宫殿、寺庙等,都是采用这种方式,甚至民宅也采用了这种庭院空间的方式,北方的四合院就是典型代表。有的民宅,虽然是较小的单体建筑,但也会在其前后围护一个简单的庭院空间。所以,中国建筑美学的历史发展是以外部空间的组织为基本线索的,这一特征十分明显。中国建筑艺术空间表现的一个重要特征:即从其中心
6、点(往往是主体建筑)出发,向外扩展,形成丰富的外部空间。一般的庭院是在民宅中常见的四合院形式,即把各种有着不同功能的单体建筑组织为一个闭合的庭院空间。它往往有一条南北走向的中轴线,沿轴线布置主要建筑,两侧以及其对面则为次要的建筑,然后再用围墙或者廊庑构成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的闭合空间。一般大型建筑往往由多重庭院空间组成一个更大的闭合空间。从总体上来看,中国的城市就是一个放大了的庭院空间,这个闭合的空间是由众多较小的庭院空间组成,而城市的主体建筑以及道路又把它们组织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严格的轴线对称和条块分割,使整个空间的分割有着明晰的序列性。(摘编自余东升中西建筑美学比较研究)1.下列对材料相关
7、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欣赏中国建筑之美,需要欣赏单体建筑,也应欣赏建筑群整体,把握单体建筑与建筑群、其他单体建筑的关系。B.与中国建筑不同,西方建筑以建筑群的形式出现是极为少见的,欣赏西方建筑重在从外界面欣赏。C.中国建筑美学的历史发展是以外部空间的组织为基本线索的,相对于单体建筑的内部空间,中国建筑更加关注单体建筑的外部空间。D.在中国,无论是一般的民宅还是城市大都很强调对称,庭院或城市往往有一条中轴线贯穿,其主体建筑便沿线布置。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材料一认为建筑的外部空间是开放的,材料二认为建筑的外部空间是封闭的。
8、B.材料一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以绘画作比,把群里的建筑比作“线”,把群体建筑比作“画”,形象地论述了中国建筑群的特点。C.材料一中引用了与画有关的句子,指明了中国建筑的空间美存在于空间营造的意境中。D.材料二对中国建筑美学的历史发展进行了研究,指出庭院空间是中国建筑的基本单位。3.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中国建筑“灰空间”之美的一项是( )(3分)A.隔窗云雾生衣上,卷幔山泉入镜中。(王维)B.帆影都从窗隙过,溪光合向镜中看。(叶令仪)C.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刘禹锡)。D.密锁重关掩绿苔,廊深阁迥此徘徊。(李商隐)4.两则材料都论述了中国建筑与其外部空间的关系,二者有何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概
9、括。(4分)5.项脊轩志中,归有光曾以“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描述自己对项脊轩及周围环境的改造。请结合材料一分析这种改造是如何体现中国建筑“美在关系”这一鲜明特点的。(6分)(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竹林的故事废名出城一条河,过河西走,坝脚下有一簇竹林,竹林里露出一重茅屋,茅屋两边都是菜园:十二年前,它们的主人是一个很和气的汉子,大家呼他老程。老程有一个小姑娘,非常的害羞而又爱笑。我们起初不知道她的名字,问她,她笑而不答,有一回见了老程呼“阿三”,我才挽住她的手:“哈哈,三姑娘!”我们
10、从此就呼她三姑娘。一天我们的先生不在家,我们大家聚在门口掷瓦片,老程家的捏着香纸走我们的面前过去,不一刻又望见她转来,不笔直的循走原路,勉强带笑的弯近我们:“先生!替我看看这签。”我们围着念菩萨的绝句,问道,“你求的是什么呢?”她对我们诉一大串,我们才知道她的阿三头上本来还有两个姑娘,而现在只要让她有这一个,不再三朝两病的就好了。老程除了种菜,也还打鱼卖。四五月间,霪雨之后,河里满河山水,搓衣的石头沉在河底,呈现绿团团的坡。老程把摇网朝水里兜来兜去,倘若兜着了,三姑娘小小的手掌,跟着她欢跃的叫声热闹起来,一直等到蹦跳蹦跳的鱼好容易给捉住了,才又坐下草地望着爸爸。流水潺潺,摇网从水里探起,一滴滴
11、的水点打在水上,浸在水当中的枝条也冲击着嚓嚓作响。老程从荷包里掏出一把大红头绳:“阿三,这个打辫好吗?”三姑娘抢在手上,一面还接下酒壶,奔向灶角里去。见了妈妈抽筷子,便赶快拿出杯子家里只有这一个,老是归三姑娘照管踮着脚送在桌上。“爸爸喝酒,我吃豆腐干!”老程实在用不着下酒的菜,对着三姑娘慢慢喝了。三姑娘八岁的时候,就能够代替妈妈洗衣。然而绿团团的坡上,从此也不见老程的踪迹了这只要看竹林的那边河坝上面,高耸着一个不毛的戒方一般模样的土堆,堆前竖着三四根吊着被雨粘住的纸幡残片的竹竿,就可以知道是什么意义。老程家的已经是四十岁的婆婆,穿的衣服都是青蓝大布,系鞋的带子也不用那水红颜色了。独有三姑娘的黑
12、底绿花鞋的尖头蒙上一层白布,虽然更显得好看,却叫人见了也同三姑娘自己一样懒懒的没有话可说了。正二月间城里赛龙灯,大街小巷,真是人山人海。最多的还要算邻近各村上的女人,她们像一阵旋风,大大小小牵成一串从这街冲到那街。然而能够看得见三姑娘同三姑娘的妈妈吗?不,一回也没有看见!锣鼓喧天,惊不了她母女两个,正如惊不了栖在竹林的雀子。堂嫂子们顺便也邀请一声“三姐”。三姑娘总是微笑的推辞。三姑娘的拒绝,本是很自然的,妈妈的神情反而有点莫名其妙了!用询问的眼光朝妈妈脸上一瞧,却也正在瞧过来,于是又掉头望着嫂子们走去的方向:“有什么可看?成群打阵,好像是发了疯的!”这话本来想使妈妈热闹起来,而妈妈依然是无精打
13、采沉着面孔。聒聒的喧声,比站在近旁更能入耳,虽然听不着说的是什么,听者的心早被它牵引了去了。竹林里也同平常一样,雀子在奏他们的晚歌,然而对于听惯了的人只能够增加静寂。打破这静寂的终于还是妈妈:“阿三!你老这样守着我,到底”“到底!这也什么到底不到底!我不欢喜玩!”三姑娘同妈妈间的争吵,其原因都出在自己的过于乖巧,比如每天清早起来,把房里的家具抹得干净,妈妈却说,“乡户人家呵,要这样?”偶然出门做客,只对着镜子把散在额上的头毛梳理梳理,妈妈却硬从盒子里拿出一枝花来。现在,三姑娘站在坝上,眶子里的眼泪快要迸出来了,妈妈才不作声。待到点燃了案上的灯,才知道已经走进了茅屋,这期间的时刻竟是在梦中过去了
14、。灯光下也立刻照见了三姑娘,拿一束稻草,一菜篮园里割回的白菜,坐下板凳,三棵捆成一把。“妈妈,这比以前大得多了!两棵怕就有一斤。”妈妈哪想到屋里还放着明天早晨要卖的菜呢?终于不出声的叹一口气,伴着三姑娘捆了。三姑娘最后留给我的印象,也就在卖菜这一件事。三姑娘这时已经是十二三岁的姑娘,因为是暑天,穿的是竹布单衣,颜色淡得同月色一般。这自然是旧的了,因为我们从没有看见三姑娘穿过新衣,总之三姑娘是好看罢了。三姑娘在我们的眼睛里同我们的先生一样熟,所不同的,我们一望见先生就往里跑,望见三姑娘都不知不觉的站在那里笑。三姑娘是这样淑静,愈走近我们,我们的热闹便愈是消灭下去。一天三姑娘是卖青椒,我们大家商议
15、买四两来煮鱼吃。其中有一位是最会说笑的,向着三姑娘道:“三姑娘,你多称一两,回头我们的饭熟了,你也来吃,好不好呢?”三姑娘笑了:“吃先生们的一餐饭使不得?难道就要我出东西?”我们大家也都笑了;不提防三姑娘果然从篮子里抓起一把掷在原来称就了的堆里。“三姑娘是不吃我们的饭的。我们没有什么谢三姑娘,只望三姑娘将来碰一个好姑爷。”我这样说。然而三姑娘也就赶跑了。从此我没有见到三姑娘。到今年,我远道回家过清明,阴雾天气,走到坝上,远远望见竹林,我的记忆又好像一塘春水,被微风吹起波皱了。正在徘徊,从竹林上坝的小径,走来两个妇人,一个站住了,前面的一个且走且回应,而我即刻认定了是三姑娘!“我的三姐,就有这样
16、忙,端午中秋接不来,为得先人来了饭也不吃!”那妇人的话也分明听到。再没有别的声息:三姑娘的鞋踏着沙土。我急于要走过竹林看看,然而也暂时面对流水,让三姑娘低头过去。(选自废名小说集竹林的故事,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这篇小说以“我”的视角观察三姑娘,“我”作为一位旁观者,用理性而冷静的笔调描述了三姑娘的一些日常生活片段,情节在再相逢时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空间。B.小说两次提到雀子,第一次写雀子,突出三姑娘母女不受外界热闹影响;第二次写雀子,通过写三姑娘母女听到雀子叫的感受,渲染了她们寂寞的心境。C.三姑娘作为乡村少女,外在的朴实秀美和内在的灵秀纯澈结合在一起,盈溢着田园牧歌式的气息,小说主要运用了语言描写等手法塑造了三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