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保定高三摸底考试(高三一模)古代诗文阅读练习以及参考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保定高三摸底考试(高三一模)古代诗文阅读练习以及参考答案(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 文言文阅读 (本题共5小题,2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试题。材料一:陈寿,字承祚,巴西安汉人也。少好学,师事同郡谯周,仕蜀为观阁令史。宦人黄皓专弄威权,大臣皆曲意附之,寿独不为之屈,由是屡被谴黜。遭父丧,有疾,使婢九药,客往见之,乡党以为贬议。及蜀平,坐是沉滞者累年。司空张华爱其才,以寿虽不远嫌,原情不至贬废,举为孝廉。撰蜀相诸葛亮集,奏之。除著作郎,领本郡中正。撰魏吴蜀三国志,凡六十五篇。时人称其善叙事,有良史之才。夏侯湛时著魏书,见寿所作,便坏己书而罢。张华深善之,谓寿曰:“当以晋书相付耳。”其为时所重如此。或云丁仪、丁廙有盛名于魏,寿谓其子曰:“可觅千斛米见与,当为尊公作
2、佳传。”丁不与之,竟不为立传。寿父为马谡参军,谡为诸葛亮所诛,寿父亦坐被髨,诸葛瞻又轻寿。寿为亮立传,谓亮将略非长,无应敌之才,言瞻惟工书,名过其实。议者以此少之。张华将举寿为中书郎荀勖忌华而疾寿遂讽吏部迁寿为长广太守辞母老丕就。元康七年,病卒,时年六十五。梁州大中正、尚书郎范頵等上表曰:“昔汉武帝诏曰:司马相如病甚,可遣悉取;书。使者得其遗书,言封禅事,天子异焉。臣等案:故治书侍御史陈寿作三国志,辞多劝诫,明乎得失,有益风化,虽文艳不若相如,而质直过之,愿垂采录。”于是诏下河南尹、洛阳令,就家写其书。(节选自晋书列传第五十二) 材料二:肇有人伦,是称家国。史氏有事涉君亲,必言多隐讳,虽直道不
3、足,而名教存焉。其有舞词弄札,饰非文过,若王隐、虞预毁辱相凌,子野、休文释纷相谢。用舍由乎臆说,威福行乎笔端,斯乃作者之丑行,人伦所同疾也。亦有事每凭虚,词多乌有:或假人之美,藉为私惠;或诬人之恶,持报己仇。若王沈魏录述贬甄之诏,陆机晋史虚张拒葛之锋,班固受金而始书,陈寿借米而方传。此又记言之奸贼,裁笔之凶人,虽肆诸市朝,投畀豺虎可也。陈氏三国志刘后主传云:“蜀无史职,故灾祥靡闻。”案黄气见于秭归,群乌堕于江水,成都言有景星出,益州言无宰相气,若史官不置,此事从何而书? 盖由父辱受髡,故加兹谤议者也。(节选自刘知几史通内篇曲笔)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在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
4、每答对一处给1分,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张华将举A寿为中书郎荀勖忌华C而疾寿遂讽吏部E迁寿为长广太守F辞母G老不就。2.下列对材料中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善,认为好,意动用法,与鸿门宴“素善留侯张良”的“善”用法不同。B.见,指代自己,与答司马谏议书“冀君实或见恕也”的“见”用法相同。C.乎,相当于“于”,与赤壁赋“山川相缪,郁乎苍苍”的“乎”用法不同。D.文,文章,与兰亭集序“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的“文”意思相同。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宦官黄皓独揽权柄,大臣多攀附逢迎,只有陈寿不屈从。为父守丧期间,陈寿生病,使婢女伺
5、侯服药引发:乍议。这些都影响了他的仕途升迁。 B.时人称赞陈寿善于叙写史事,夏侯湛、范頵等人也都认可陈寿有记述历史的才能连天子也惊异于他的才华,于是派人到他家抄写他的著作。 C、刘知几认为记述历史因为涉及君主、父亲而用词多有隐讳,虽然直道不足,但却维护了名教。但玩弄文词、诋毁侮辱他人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D.晋书客观记述了陈寿不秉笔实录而受非议的事实; 而史通在阐述作者史学观点的同时,“则态度鲜明地批判了陈寿记史时的曲笔行为。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司空张华爱其才,以寿虽不远嫌,原情不至贬废,举为孝廉。 (2)用舍由乎臆说,威福行乎笔端,斯乃作者之丑行,人伦所同疾也
6、。5.史官由于某种原因,不据事直书,有意掩益事情真相,谓之曲笔。据材料看,陈寿在创作史书时亦有曲笔,体现在哪些事例上? 请简要概括。(5分)(二) 古代诗歌阅读 (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试题。河北民 王安石河北民,生近二边长苦辛。家家养子学耕织,输与官家事夷狄。今年大早千里赤,州县仍催给河役。老小相依来就南,南人丰年自无食。悲愁白日天地昏,路旁过者无颜色。汝生不及贞观中,斗粟数钱无兵戎!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河北民家家生男育女,学习耕织,可是一旦朝廷战败便要成为俘虏侍奉敌国。B.三至八句铺叙河北民所受的“苦辛”,九、十句进一步渲染悲惨
7、愁苦的气氛。C.目睹河北民的苦难生活,诗人不禁遥想“贞观之治”的美好景象,心生感慨。D.本诗借助河北民巧妙展现了北宋当时积贫积弱的局面,体现了现实主义精神。 7.王安石早年创作诗歌学习杜甫,本诗既有几分逼近杜诗的“沉郁”,又有得力于杜诗“顿挫”的妙处。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赏析。(6分)(三) 名篇名句默写 (本题共1小题,6分)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新学期伊始,班主任使用离骚中“ , ”两句话,告诉学生岁月不居、青春易逝,一定要珍惜稍纵即逝的光阴。 (2) 秋瑾的“为国牺牲敢惜身”表现出一种以身许国、无私奉献的中国精神,而唐代高适燕歌行中“ , ”两句写士兵浴血沙场,
8、不为个人功名,就体现了这种精神。 (3) 流水无情亦有情。古人创作诗文,常借流水寓相思离别之伤、生命短暂之慨、盛衰无常之叹、人生失意之愁等,如“ , 。参考答案1.【答案】BDF。(3分,每答对一处给1分,答对超过三处不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正确断句:张华将举寿为中书郎,荀勖忌华而疾寿,遂讽吏部迁寿为长广太守。辞母老不就。2.【答案】D。(3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掌握文言文一词多义、词类活用以及介词使用的能力。D项“饰非文过”的文,动词,掩饰之意,与兰亭集序 “亦将有感于斯文”的“文”意思不同。A项“素善留侯张良”的“善”指关系好、与人友善之意,与文中的“善”
9、用法不同。B项中两个“见”字,都是用在动词前,指代自己,用法相同。C项“明乎得失”的“乎”相当于“于”,表对象; “山川相缭,郁乎苍苍”的“乎”是形容词词尾。3.【答案】B(3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B项中“连天子也惊异于他的才华”错,原文中“天子异焉”指的是司马相如。4.【答案】 (1) 司空张华欣赏他的才华,认为他虽然不能远避嫌疑,但推究情理不至于(被)贬黜废弃,于是推举(他) 为孝廉。(“以”, 认为、 以为、 觉得,1分; “原情”,推究情理、依照情理,1分;“举”, 举荐、推举、推荐, 1分; 句意1分。 )(2) (史料) 取舍全凭主观猜测,奖惩在自己
10、的笔下执行,这是作者的丑恶行径,是人们所共同厌恶的。 (“臆说”, 主观推断、 个人推测,1分; “行”, 执行、 运行、 操作, 1分; “疾”, 痛恨、 厌恶、憎恶, 1分; 句意1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按照直译为主、逐字对应原则,句中关键词语解释必须准确到位。译文的句子表述要通顺,流畅。【评分细则】共8分,一句4分; (1) 句中, 以、原情、举各1分, 句意1分; (2) 句中, 臆说、行、疾各1分,句意1分。5.【答案】因索米不得,陈寿不为享有盛名的丁仪、丁廙立传。为诸葛亮立传时,陈寿因私怨贬低诸葛亮和诸葛瞻的才学。陈寿因父亲受刑一事在三国志刘后主传
11、中谤议蜀国没有史官,史实记载不详。【解析】本题考查归纳文章的内容要点的能力。根据材料一“或云丁仪、丁廙有盛名于魏竟不为立传”和材料二“陈寿借米而方传”可归纳出答案第一点内容,根据材料一“寿父为马谡参军名过其实”可归纳出第二点内容,根据材料二“案黄气见于秭归故加兹谤议者也”可归纳出第三点内容。【评分细则】共5分,答对一点给2分,答对两点给4分,答对三点给5分。意思对即可。【参考译文】材料一:陈寿,字承祚,巴西安汉郡人。自幼好学,师从同郡人谯周,在蜀汉任观阎令史。宦官黄皓专横弄权,大臣都曲意附从他,而陈寿独不被他屈服,因此多次被贬谪。逢父去世,守丧期间,因病让婢女伺侯服药,被来客看见,乡党因此指责
12、议论他。后来,蜀汉亡国,陈寿因此多年不得升迁。司空张华欣赏他的才华,认为他虽然不能远避嫌疑,但推究情理不至于(被)贬黜废弃,于是推举(他)为孝廉。撰写蜀相诸葛亮集,上报朝廷。授职著作郎,兼任本郡中正官。撰写魏、蜀、吴三国志,共六十五篇。当时人们盛赞陈寿善于叙写史事,具有良史的才干。夏侯湛当时也在撰写魏书,见陈寿三国志,便销毁自己的魏书而作罢。张华倍加赞赏,对陈寿说:“应该把晋书委托给你撰写。”陈寿就是如此受时人器重。有人说丁仪、丁廙在曹魏时负有盛名,陈寿对他们的儿子们说:“你送千斛米给我,我就为令尊大人写好传记。”丁氏不答应,陈寿最终不为他们立传。陈寿父亲曾做过马谡参军,马谡兵败被诸葛亮所杀,
13、陈寿父亲也被处髡刑,诸葛瞻又轻视陈寿。因而陈寿为诸葛亮立传,说诸葛亮用兵的谋略不高超,又无克敌制胜之才,说诸葛瞻只工于书法,名过其实。论者因此看不起陈寿。张华将荐举陈寿为中书郎,荀勖因忌恨张华而讨厌陈寿,便暗示吏部改任陈寿为长广太守。陈寿以母亲年老为由推辞不就职。元康七年(297) , 陈寿病逝,时年六十五岁。梁州大中正、尚书郎范頵等上书说:“从前汉武帝下诏令说:司马相如病危,可派人把他著的书都取来。使者得到了司马相如遗留的书籍,内中谈到封禅的事,汉天子大为惊奇。臣等启奏:已故治书侍御史陈寿所著三国志,书中多劝诫之言,明于得失,有益于风化,虽然文采不及司马相如,但质直超过了他,恳请陛下采录其书
14、。”于是诏令河南尹、洛阳令,派人去陈寿家抄写其书。 材料二:自从有了人伦,就产生了家国。史官记事涉及君王、父亲,一定用词有很多隐讳,虽然不够直白,但是维护了名教。有玩弄文词,掩饰过错的,像虞预对王隐诋毁欺辱,沈约(字休文) 向裴子野认错消除矛盾。(史料)取舍全凭主观猜测,奖惩在自己的笔下执行,这是作者的丑恶行径,是人们所共同厌恶的。也有记事常常凭空无据,言词多属虚设:有的赞美别人,借以获取私利;有的污蔑别人,借以公报私仇。比如王沈写魏录滥述贬谪甄后的诏文,陆机写晋史夸大司马懿抵御诸葛亮的声势。班固接受金钱才撰写史书,陈寿向人借米才肯为人立传。这些又是记载历史的奸贼,撰注史书的恶人,即使把他们的
15、丑恶行为宣扬于闹市朝堂,把他们扔给豺狼虎豹去吃都不过分。陈寿三国志刘后主传说:“蜀国没有史官,所以福祸的征兆都没有记载。”但是又说黄气在秭归出现,群鸟坠落于江水之中,成都有瑞星出现,益州没有宰相之气。如果蜀国没有设置史官,这些事从何得知? 大概是因为陈寿的父亲在蜀国被羞辱,受了髡刑,所以才加上这些诽谤。6.【答案】A (3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诗歌情感、技巧、语言的能力。“输与”,意为送给,这里指缴税纳赋。三、四句意为:一家家生男育女学习耕织,粮食布帛交给朝廷再向敌国奉献。7.【答案】诗中反映河北人民在天灾人祸双重折磨下的苦难生活,透露出诗人内心无比的沉痛和对百姓的深切同情。这接近于杜诗的“沉郁”。诗歌运用对比映衬、转折叠加、逐层深入(逐层铺叙)等手法,造成了起伏跌宕之美,这得力于杜诗的“顿挫”之妙。【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艺术风格的能力。一般认为,所谓“沉郁”,主要指诗歌内容深广,意境雄浑,感情深沉; 所谓“顿挫”,主要指诗歌表情达意抑扬跌宕,音调声情起伏迭变。沉郁与作品的主要意境有关,顿挫则与作品的表现技巧有关。故而本题答案即从这两点给分,“沉郁”解析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