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三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枣庄三中20242025学年度高二年级10月质量检测考试 语文试题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填涂在答题卡和答题纸规定的位置。考试结束后,将答题纸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本小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王静安先生说,“殷周之兴亡,乃有德与无德之兴亡”,中国文化成为一个道德理性的文化是从周开始的,周公治理周的谋虑“乃出于万世治安之大计,其心术与规摹,迥非后世帝王所能梦见也”。王静安先生的看法我非常赞同。 “礼也者,理也”
2、,礼就是合于道德理性的规定。乐记更是强调:“礼也者,理之不可易者也。”礼是不能替代的法则。左传中说:“先君周公制周礼曰:则以观德,德以处事。则”是指法则、规范,指的就是礼。人若没有德,也就没有礼。德是抽象的,要使这个抽象的东西进入你的本体之中,那就需要把这种道德的东西细分成很多的“则”,比方说要孝敬,要诚信,要有义,要懂礼,要谦虚,要恭敬等。“德以处事”,是说我们处理每件事情一定要用德。 我们经常讲东方文化、西方文化,其实很少有人考虑,东、西方文化的根本不同点在哪里。西方文化源于宗教文化,而东方文化不是宗教文化,它以人文精神为主干,这是一个根本区别。 西方文化认为人性是恶的,所以西方人要靠宗教
3、来救赎,寻找自我的解脱。中国没有救世主,中国文化一般倾向认为人性是善的。人一生下来便注定是可以教育的。人的灵魂可以不断升华,因为人的生命里有仁、义、礼、智四个善端。人的这些善端是与生俱来的,动物则不具备,所以动物是永远不能教育的,而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我们有一个善良的本性。只是在社会上待久了,这个本性可能会被灰尘遮住,所以需要慢慢地把灰尘除掉,要培养它,让它茁壮成长。 钱穆先生说:“中国文化的核心是礼。在西方语言中没有礼的同义词。他还说过:“礼是整个中国人世界里一切习俗、行为的准则,标志着中国的特殊性。正因为西语中没有“礼”这个概念,西方只是用风俗之差异来区分文化,似乎文化只是影响其所及地区各
4、种风俗习惯的总和。他说的非常正确。在西方人看来,只要方言和风俗不同,就是不同的国家,而中国就不能这样分,中国各地的方言不同,风俗就差别更大,可是中国几千年来却是统一的,因为中国文化在方言风俗之上,有一个更高的东西,那就是共同的道德理性的具现,就是“礼”。“礼维系着大江南北,黄河上下所有的中国人,并在“礼”这个层面上得到一致的认同,所以西方是小国寡民,而中国这么大,却牢不可分,一旦分离了,马上又会积极地合起来,形成分久必合的局面。因为我们始终都是一个整体,一个文化认同的整体,这是西方人无法理解的。 现在很多人在讲礼俗,其实礼是礼,俗是俗,是不同的。俗是一种生活习俗,比如过年吃汤圆还是吃饺子,放鞭
5、炮还是贴门神,这都是风俗,汤圆可以吃也可以不吃,鞭炮可以放也可以不放。“礼不一样,“礼”是大家要遵守的,是体现道德的。所以钱穆先生说:“要了解中国文化,必须站到更高层面来看到中国之心,中国文化的核心思想就是礼。 (摘编自彭林礼乐文明与中国文化精神) 材料二: 孔子的主张,是“克己复礼”。克己复礼,是孔子对颜回提出来的,原文是“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我们知道,仁,是孔子的核心价值;礼,是孔子的政治主张;颜回,是孔子的得意门生。因此,这段话是儒家的纲领。 然而,孔子所处的时代,却“礼崩乐坏”。要克己复礼,就要为礼乐制度找到人性的依据。什么根据?爱必须得到回报。这一点,人同此心,心
6、同此理。因此,爱与爱的回报就必须设定为道德,这就是仁;必须设立为制度,这就是礼。礼是仁的制度保证。因为爱,或者仁,或者孝,都是无形的,内在的。不彰显出来,就无法确认;不诉诸行为,就无法培养。礼,岂能可有可无? 但更重要的,是仁,仁为礼乐之本。孔子曾经反问:礼,难道就是牺牲和玉帛吗?乐,难道就是钟鼓和舞女吗?当然不是。那是什么?爱。因此孔子说,一个人如果没有爱心,就不会拿礼乐当回事。这层意思,他是用反问的语气说出来的:“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那么,爱心从何而来?天性。出自天性的爱,叫天良。没有天良,就不是人,叫“人而不仁”。总之,礼坏乐崩绝不是礼乐制度不好,而是人心出了问题。但只
7、要人性依旧,天良尚存,这世界就有救。只不过,救世先得救心。 仁爱,就是拯救世界的“速效救心丸”,问题是,这药丸找得到吗?孔子认为找得到。因为他的原材料是每个人心里都有的,这就是对父母、对子女、对亲人的爱,叫“亲亲之爱”。这种爱是天然的,固有的,不需要讨论和证明的。只要纳入古已有之的礼乐制度,就万无一失。 (摘编自易中天中华史百家争鸣)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一个朝代讲,周公制定了周礼,周因崇尚道德而兴盛。同时,其影响使中国文化走上了一条道德理性之路。 B礼是合于道德理性的规定,礼与德二者不可分割,乐记中强调的礼是不能替代的法则,是有道德依据的。 C如果认定
8、一个人是有善良本性的,尽管其本性可能会受社会上的不良影响而被遮蔽,但仍然可以通过教育让其本性显露。 D我们中国有分有合,西方人只注重了这种合分与分合的现象,但他们没有注意到中国为什么能够分而又合。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讲的要孝敬,要诚信,要谦虚,要恭敬等等,常常形成某些规则要求,实际上也就是“则以观德的体现。 B东方文化以人文精神为主干,看重后天教育的作用;西方人认为人性是恶的,要靠宗教来救赎。东西文化形成的本源不同。 C礼俗二字常常一起说,但二者是有区别的,俗可以放弃而礼必须遵守,因为俗是因人而异的生活习惯,礼则关乎全民道德。 D“克己复礼为仁;一
9、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之所以成为儒家的纲领,是因为它说出了仁与礼的关系及儒家的核心价值。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礼也者,理也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论语学而:“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B礼记乐记:“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 C毛诗序:“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 D弟子规:“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 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思路。(4分) 5在学习生活中,你可能参加过学校的许多仪式,如入学仪式、升旗仪式、成人仪式等等,请结合材料内容,谈谈你对
10、“仪式”的认识。(6分) 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秋收 茅盾 二百里内的十多个小乡镇上,几乎天天有饥饿的农民“聚众滋扰。老通宝知道自己的小儿子多多头也干了这犯“王法”的事,于是整夜睡不安稳,“不回来倒干净,地痞胚子,我不认账这个儿子。 被围的市镇不得不首先开了那“方便之门”:农民可以向米店赊米,到秋收的时候,一石还一石;当铺里来一次免息放赎;镇上的商会筹措一百五十担米交给村长去分俵。 保安队与“方便之门双管齐下,居然那“抢米囤”的风潮渐渐平下去;这时已经是阴历六月底,农事也迫近到眉毛梢了。 老通宝一家总算仰仗那风潮,这一晌来天天是一顿饭,两顿粥,而且除
11、了风潮前阿四赊来的三斗米是冤枉债而外,竟也没有添上什么新债。现在又要种田了,阿四和四大娘觉得那就是强迫他们把债台增高。 老通宝看见儿子媳妇那样懒懒地不起劲,就更加暴躁。 “明天,后天,一定要分秧了!阿四,还不打算打算肥料?上年还剩下一包肥田粉在这里呀!” 阿四有气无力地回答。突然老通宝跳了起来,恶狠狠地看定了他的儿子说: “什么肥田粉!毒药!洋鬼子害人的毒药!我就知道祖宗传下来的豆饼好!豆饼力道长!肥田粉吊过了壮气,那田还能用么 今年一定要用豆饼了! “哪来的钱去买一张饼呢?” “放屁!照你说,就不用种田了!不种田,吃什么,用什么,拿什么来还债? 第二天一清早,小陈老爷刚刚抽足了鸦片打算睡觉,
12、老通宝突然来借钱了。数目不多,一张豆饼的代价。一心想睡觉的小陈老爷再三推托不开,只好答应出面到豆饼行去赊。 老通宝一路上有说有笑,到家后他把那饼放在廊檐下,却板起了脸孔对儿子媳妇说:“死了才不来管你们呀!什么债,你们不要多问,你们只替我做!” 春蚕时期的幻想,现在又在老通宝的倔强的头脑里蓬勃发长,正和田里那些秧一样,拔似的长得非常快。河里的水却也飞快地往下缩。好容易从那干涸的河里车起了浑浊的泥水来,经过那六七丈远的沟,便被那燥渴的泥土截收了一半。 田里那些壮健的稻梗就同患了贫血症似的一天一天见得黄萎了。老通宝看着心疼,急得搓手跺脚没办法。四大娘冷一句热一句抱怨:白费了人工,而且多欠出一张豆饼的
13、债! 不单是老通宝家,谁家的田不是三五天内就要干裂的像龟甲呀! 唯一的办法是到镇上去租一架“洋水车救急。老通宝一听到“洋”字,就有点不高兴。况且他也不大相信那洋水车会有那么大法力。正在这样怀疑着的老通宝还没开口,四大娘却先愤愤地叫了起来; “洋水车倒好。可是租钱呢?没有钱呀!听说踏满一爿田就要一块多钱! “天老爷显灵。今晚上落一场雨,就好了!”他急急忙忙跑到村外小桥头那座简陋不堪的“财神堂前磕了许多响头,许了大大的愿心。 这一夜,老通宝整夜没有合眼。 正午时分,毒太阳就同火烫一般,那些守在小桥上的人忽然发一声喊:来了!那就是洋水车! “水就从这管口里出来,灌到田里!” 管理那软管子的镇上人很卖
14、弄似的对旁边的乡下人说。 突然,那船上的机器发喘似的叫起来。接着,咕的一声,第一口水从软管子口里吐出来了,于是就汩汩汩地直泻,一点也不为难。 老通宝站得略远些,瞪出了眼睛,注意地看着。 他也不和儿子媳妇商量,径拉了保人,担保了二分月息的八块钱,也叫那软管子到他田里放水去了。 太阳落山的时候。老通宝的田里平铺着一寸深的油绿绿的水,微风吹着,水皱的像老太婆的脸。老通宝看着很快活,也不理四大娘的唠唠叨叨聒着“又是八块钱的债! 接着是凉爽的秋风来了。四十多天的亢旱酷热已成为过去的噩梦。村坊里的人全有喜色。老通宝更断言着“有四担米的收成”,是一个大熟年!有时他小心地抚着那重甸甸下垂的稻穗,便幻想到也许竟有五担的收成,而且粒粒谷都是那么壮实! 只要一次好收成,乡下人就可以翻身,天老爷到底是生眼睛的! 但是镇上的商人却也生着眼睛,他们只看见自己的利益,稻还没收割,镇上的米价就跌了!到乡下人收获他们几个月辛苦的生产,把那粒粒壮实的谷打落到稻筒里的时候,镇上的米价飞快地跌到六元一石!再到乡下人不怕眼睛盲地砻谷的时候,镇上的米价跌到一担糙米只值四元!最后,乡下人挑了糙米上市,就是三元一担也不容易出脱!米店的老板冷冷地看着哭丧着脸的乡下人,爱理不理似的冷冷地说: “这还是今天的盘子呀!明天还要跌! 然而讨债的人却川流不绝地在村坊里跑,汹汹然嚷着骂着。请他们收米罢?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