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1(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茂名市第一中学 20242025 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语文参考答案 选B.【解析】“空灵淡远与刚健的美学精神一脉相承错误。由原文“尽管宋元以降空灵淡远成为文人的审美风尚,司空图所标举的雄浑、悲慨、豪放、劲健品格,仍然深刻地影响着中国诗学的美学追求”可知,“空灵淡远与“刚健”的美学精神不同。 选B.【解析】 A.“文心雕龙就践行了这种美学风格错误。由原文“文心雕龙以风骨设喻诗文,则风为诗文之命意,骨以文辞呈现作品的形象实体。刘勰认为真正的好诗文应是风清骨俊,标举和倡导明朗洗练、爽直而又劲健有力的美学风格”可知,刘勰以“风骨设喻诗文,并标举和倡导
2、明朗洗练、爽直而又劲健有力的美学风格,但并没有说文心雕龙践行了这种美学风格,属于无中生有。C.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鲜明的美学价值更胜一筹错误。D.在主体部分阳刚美则是主错误。 选D.【解析】按照原文刚健之美“是正面的、积极奋发的力量表现”,D项不符合这一表述。 选C.【解析】“论证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从不对立的美学原则错误。文章第段引用姚鼐的言论,是为了论证刚健美学思想在明清时期受到文论家的重视,并进行更为丰富的阐发和描述。 二者产生的缘由不同。西方美学的“崇高”指向关于伟大、壮丽、惊人甚至恐惧的心理状态,是与美相对立的、外在的观念。中华美学的“刚健之美,源自民族文化精神上的刚健有为、不屈不挠。
3、二者的内容不同。西方美学的“崇高”是以恐怖和惊惧为内容。中华美学的“刚健之美的主要内容为阳刚、壮美的精神追求和刚柔相济的宇宙哲学。 二者和美的关系不同。西方美学的“崇高”观念和是美相对立的。中华美学的“刚健之美和阴柔之美从不对立。 选A.【解析】“还有她比较时髦、有文艺范等个人因素”错误。幺姨积极参加红军队伍,有她爱国、追求进步的个人因素. 选D.【解析】“都以亲历者我的口吻展开叙事错误。“我”并非幺姨青春岁月的亲历者,幺姨参加红军、长征等革命往事是以第三人称的方式叙述的。 取材于史有据,既有具体的时间地点,又有红军长征的历史背景,增强了叙事的真实性;采用大量细节描写,如幺姨和父亲的对话,给读
4、者如在现场的感受:以“我的身份记录亲人的回忆,将幺姨的革命往事娓娓道来,亲切动人。 幺姨的灿烂年华刻画老一辈革命家的光辉形象,营造了“红色意境”;再现真实的历史场景,抒发崇敬、赞美之情,体现了“真实和真情的创作原则。热情讴歌坚定的革命信仰和为理想献身的精神,而这些正是当下事业发展和国家进步的动力之源。 BDF【解析】句意:先生的门人,大概有三千人就学。有些是与我接触过的,有些没有接触。“门人”是一个词语,指学生,中间不宜断开,故A处不可断。“就焉指“就学于此”,它的主语是“三千”,中间不可断开,故C处不可断开;同时“赐有逮及焉”中“赐指子贡本人,作主语,在前面断开,故D处断开;“未逮及焉”句式
5、同前“有逮及焉”,“焉”指代前文的“三千”,整句独立成意,中间E、G两处都不断开。故选BDF。 C 【解析】A.正确,二者含义不同。了解/同“智”,明智,聪明。句意:了解贤人就很困难/智慧的人不疑惑。B.正确,二者用法相同,都是代词,代指的人。句意:你们想学习接待宾客礼仪的人/认为自己君主无能为力的人。C.错误,二者用法不同。形容词,贤明,明智/动词,彰明。句意:大概世上没有贤明的君主/在于彰明美德。D.正确,二者含义不同。见到/显露。句意:把我所见到的告诉了他/自我显露的不能显明。故选C。 C【解析】C.“文子为他们感到惋惜与不平错误,依据“若吾子之论,既富茂矣,壹诸侯之相也。抑世未有明君,
6、所以不遇也”可知文子只是表达自己的看法,并没有体现出为他们感到惋惜与不平。故选C。 (1)因为你常和他们一起学,也是位贤者,却说不知道,为什么呢?(“吾子省略句补齐“和他们”判断句 整体句意各一分) (2)我听说,国家按正道行事,那么贤人就兴起来了,平常人就会被任用,于是百姓也会归附国家。(“有道兴”“归中人用焉”) 孔子主张为政以德(或“以德、礼治国),认为“法治”虽有一定的作用,但仍有缺陷。韩非子主张法治,他认为能够自觉行善的人很少,要管理众人必须以法治国。两种观点各有侧重,各有偏颇,应相互补充。 【解析】依据“吾闻孔子之施教也,先之以诗书,而道之以孝悌,说之以仁义,观之以礼乐,然后成之以
7、文德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可知孔子主张为政以德,用礼制去统一百姓的言行,百姓不仅会有羞耻心,而且能守规矩;同时,依据“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可知孔子认为“法治”虽有一定的作用,但仍有缺陷,用刑法整治百姓,百姓虽然能免于犯罪受惩罚,却缺乏羞耻心。 依据“用人不得为非,一国可使齐。为治者用众而舍寡,故不务德而务法可知韩非子主张法治,同时依据“恃人之为吾善也,境内不什数”可知他认为能够自觉行善的人很少,要管理众人必须以法治国。 综上可知,两种观点各有侧重,各有偏颇,应相互补充。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卫国的将军文子问子贡说:“我听说孔子教育弟子,先教他们读诗经和尚书,然后教他们孝顺父母
8、尊敬兄长的道理,用仁义讲解,通过观看礼乐提升他们,然后用文才和德行来成就他们。大概学有所成的有七十多人,他们之中谁更贤明呢?子贡回答说不知道。文子说:“因为你常和他们一起学,也是位贤者,为何说不知道呢?” 子贡回答说:“贤能的人没有妄行,了解贤人就很困难。所以君子说没有比了解人更困难的了。因此难以回答。文子说:“对于了解贤人,没有不困难的。现在您本人亲身在孔子门下求学,因此敢冒昧问您。”子贡说:“先生的门人,大概有三千人就学。有些是与我接触过的,有些没有接触,所以不能普遍地了解全部来告诉你。 文子说:“请就您所接触到的谈谈,我想问问他们的品行。”子贡回答说:“能够起早贪黑,背诵经书而崇尚礼义,
9、行动不犯第二次过错,引经据典不随便(不马虎、很认真),这些是颜回的品行。如果颜回遇到有德的君王,就会世代享受帝王给予的诏命,不会失去他的美名。被君王任用,就会成为君王的辅佐者。 “不把怒气转移到别人身上,不深深怨恨别人,不记恨别人过去的罪过,这是冉雍的品行。孔子用诗经的话告诉他说:万事都有开端,但很少有善终的。 “尊敬长辈,同情幼小,不忘在外的旅人,喜好学习,博综群艺,体察万物且勤劳,这是冉求的品行。孔子因此对他说:好学就有智慧,同情孤寡就是仁爱,恭敬就接近礼义,勤劳就有收获。尧舜忠诚谦恭,所以能称王天下。孔子很称赞他,说你应该成为国家的重臣。 “整齐庄重而又态度严肃,志向通达而又喜好礼仪,作
10、为两国之间的傧相,忠诚雅正而又遵守礼节,这是公西赤的品行。孔子对大家说接待宾客这件事,他已经做到了。孔子又对弟子说:你们想学习接待宾客礼仪的人,就向公西赤学习吧。 “完满却不自我满足,渊博却如同空虚,超过却如同赶不上,古代的君王也难以做到。知识广博无所不学,他的外表恭敬,德行敦厚;他对任何人说话,没有不真实的;他傲视富贵,志向远大,胸襟开阔坦荡,因此他长寿,这是曾参的品行。孔子说孝是道德的起始;悌是道德的前进;信是道德的加深;忠是道德的准则。曾参集中了这四种品德。孔子就以此来称赞他。” 文子说:“我听说,国家按正道行事,那么贤人就兴起来了,平常人就会被任用,于是百姓也会归附国家。按照您刚才的议
11、论,已经可见人才济济了,他们都可以做诸侯的辅佐啊。大概世上没有贤明的君主,所以没有得到任用。 子贡和卫将军文子说过话之后,到了鲁国,见到孔子,说:“卫将军文子向我问同学们的情况,再三地问,我推辞不掉,把我所见到的告诉了他。不知道是否合适,请让我告诉您吧。” 孔子说:“说说吧。子贡把和文子对话的情况告诉了孔子。孔子听后笑着说:“赐啊。你已经懂得人的高低次序了。” (孔子家语弟子行) 材料二 孔子说:“用政令去引导百姓,用刑法来整治他们,百姓虽然能避免于犯罪受惩罚,却没有廉耻之心;用道德引导百姓,用礼制去统一百姓的言行,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能(自觉地)改过。 (论语为政) 圣人治理国家的时候
12、,不依赖人们的自觉行善,而要使他们不得为非作歹。(要是)依赖人们的自觉行善,境内的人找不到十个:要使他们不得为非作歹,(使用法治)就可以管理一国人。治理国家的人要采用管理众人的方法,舍弃(依赖)少数人的自觉行善,所以不致力于德治而致力于法治。 15. D.“诗人用纯粹客观式画面”理解错误。“天外黑风吹海立”,意思是天外的大风吹的四海(所有海)的水都翻滚起来,是想象的虚景。 16. 比喻。把雨中西湖比作一樽将溢的金盏,写出了湖水满溢的样子。 夸张。在诗人俯瞰中,偌大的西湖,仿佛只是天地间一只酒杯,将大的事物极尽缩小,极具浪漫主义特色。 想象奇特。诗人把急雨想象成羯鼓声,写出了雨点骤密和诗人对暴风
13、雨的独特感受。 绘形绘声(视听结合)。从感官角度描写,前一句从视觉角度写西湖雨满之形,后一句从听觉角度写急雨骤落之声,生动形象,气势豪迈。 17. 与子同袍 与子同泽 见贤思齐焉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我欲因之梦吴越 一夜飞度镜湖月(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等也可) 此时相望不相闻, 愿逐月华流照君 18. A.不吐不快B.小心翼翼 (其他答案合理也可得分) 19. B B.表特殊含义。其他各项都表强调。 20. 修改为:“旨在彼此能够避免误会、获得认同”或“目的是彼此能够避免误会、获得认同;(解析:“目的旨在”句式杂糅,删除“目的或改为“目的是”。) 修改为“使许多人只好在言语中采取试探的策
14、略(解析:此处中途易辙,在“许多人”前面加“使。) 原文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更加强调了“哈哈哈”在不同情境下的使用,增强了语言的 节奏感和表现力,也更能突出现代人在社交中为了避免出错而使用这种方式的无奈。 甲:退一万步讲 乙:不知道说的有没有道理 丙:绝没有别的意思 丁:经常作为“你别多心的委婉表达 23.【分析】 一、材料简析 1. 理解材料关键概念: “观点越来越多元的世界”:前提背景,当下的时代环境特点 “坚持自我:坚持自己的价值观、人生志趣、人生选择等等 “获得理想的人生”:完成理想志向、获得自我实现、让生命充实而有意义等等 2. 理解材料整体表述:关注关联词、问句等 “只有才:必要条件推理 “是否?”:类似2024江苏高考作文题,提示对这一观点进行思辨 二、思路提示 1.常见思路(供参考) 思路1. 肯定材料问句中的观点: 在观点越来越多元的世界,坚持自我确实有利于获得理想人生。 理由1:抵御外界杂音,保持清醒判断;理由2:坚守自我主体性,葆有本心初心等等。 思路2. 回答问句,补充材料的观点: 在观点越来越多元的世界,想获得理想人生,并不是必须坚持自我/只有坚持自我这一条路径。 理由1:从“过度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