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中学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中学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中学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六安二中2025届高三第二次月考语文卷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全世界90%以上的稻米产于亚洲,而且集中于东亚、东南亚和南亚这三大地区。如同人类的起源有非洲起源(单一起源)和多地区起源假说一样,为全球大半数人口提供主食的水稻也有一次起源(单一起源,single-origin)假说和多次起源(multiple-origin)假说。 水稻的一次起源假说源自2011年美国华盛顿大学的芭芭拉沙尔(Barbara ASchaal)和纽约大学的迈克尔普鲁加南(Michael D Purug
2、ganan)发表的论文,他们认为,水稻的驯化只有一次,并非两个亚种各自独立驯化。他们采用分子生物学证据分析和估计法,认为水稻的起源约在8200-13500年前,起源地是在中国的长江流域。 这个水稻的一次起源假说一方面与已知的考古数据有一致的地方,但是仅凭分子生物学证据也还不足以充分证明水稻的起源和历史。当然,水稻一次起源假说与考古发现中找到的植硅体可以相互佐证。植硅体是硅沉淀在植物细胞或组织中形成的颗粒,由于性质比有机物穗定,可以在地层中被长期保存。在中国的长江流域,如湖南省道县玉蟾岩遗址、江西省万年县仙人洞遗址、浙江省浦江县上山遗址和浙江省龙游县的荷花山遗址,都发现了超过1万年的水稻植硅体,
3、这表明水稻确实是在1万年前左右开始在中国长江中下游流域首先栽培的。 但是,也有不同的研究结果表明,水稻不同亚种分别起源于不同的地理区域,粳稻起源于中国的普通野生稻,而籼稻则起源于南亚和东南亚的尼瓦拉野生稻(O-nivara)。但是,笫一种籼稻应是由粳稻和野生稻杂交培育而成的,此后,这个杂交种传到东南亚、南亚,这些地方的农民栽培出了适应当地环境的多种品种,由此产生了独特的籼稻。因此,今天亚洲稻(又称水稻,Oryza sativa L)包括粳稻(Japonica)和籼稻(Indica)两个主要亚种。 现在,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和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欧文分校的联合团队在202
4、3年8月的自然植物(Nature Plants)杂志上发表的一项研究,再次证明水稻是多次起源。 研究人员基于1578份水稻和野生稻样本的重测序数据,在全基因组水平上分析驯化基因的起源,由此推断水稻的野生祖先和起源地点。首先,该项研究确认了水稻包括印度型(indica,籼稻)、澳洲型(aus)、盂加拉国型(rayada)、香稻(aromatic)、温带粳稻(temperate japonica)和爪哇型(tropical japonica)6个品种群,还有两种野生稻存在4个遗传组分(RuflRuf2,Nivl和Niv2)。在此基础上通过全基因组扫描,发现993个在籼稻和粳稻中同时受到选择的基因(
5、驯化基因),其中80%来自中国的普通野生稻,其余20%起源于南亚和东南亚地区的尼瓦拉野生稻。 这些驯化基因在水稻驯化过程中发生了持续的亚种间基因缓慢地相互渗透。因此,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融合到了整个水稻的基因库。同时,深入研究36个知名驯化基因并进行单倍型网络分析发现,中国南部和印度北部为水稻的两个主要驯化中心,东南亚以及印度南部可能是水稻的次级驯化地区。 这也意味着,水稻首先是在中国长江流域栽培的,中国南部和印度北部成为水稻的两个主要驯化中心,东南亚和印度南部可能成为水稻再次一级驯化地区。因此,水稻是在不同地方有多次起源或驯化的。 之前也有一些研究提出,水稻具有多次起源或驯化。2019年,中国
6、科学技术大学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和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合作,利用植硅体分析法对安徽蚌埠双墩新石器时代遗址地层沉积物进行研究,现场随机取样采集了多个地层的沉积样品。研究结果显示,在距今7300年到6800年之间的时期,黍与水稻已同时出现于该遗址,而且水稻在其农作物组成中占据了绝对的主体地位,黍的比重相对较低,植硅体形态分析更是显示,双墩遗址的水稻是处于驯化阶段的原始粳型栽培稻,其驯化水平明显高于邻近的江苏顺山集遗址发现的距今8500年到7500年之间的水稻驯化水平。研究人员根据这一结果认为淮河流域也是中国水稻演化的重要区域,其早期水稻可能具有独立的驯化过程。这也意味着,淮河流域可能是中国水稻的另一
7、个起源地,从而证明水稻是在不同时间和不同地区多次起源或驯化的。 不过,生物演化的起源和历程不只需要基因和分子生物学的追踪,还需要化石的佐证。对于水稻,化石主要是指植硅体。在植硅体的形成过程中,会封存一些植物细胞中原有的有机碳,其含量可以达到植硅体重量的03%6%,这首先可以用来进行碳十四测年,以鉴定时间,其次,稻属植物特有的植硅体有水稻扇形、双峰形和并排哑铃形三种,中国研究人员早就发现,水稻扇形体边缘鱼鳞状纹饰的数量可以被用于区分野生稻与驯化稻,野生稻中水稻扇形体鱼鳞状纹饰的数量大于等于9的比例大致在17%,而驯化稻中的比例则在63%左右,另一方面,化石方面的证据还可以看稻粒与茎秆的连接部位的
8、小穗轴,小穗轴光滑表明是自然既落的野生稻,如果有拉扯形成的断裂,则表明是驯化稻,但是这样的化石极少见,因此主要还是从植硅体角度来区分驯化稻和野生稻。 总之,水稻是多次起源的观点已有多方面的证明,但还缺乏类似区分野生稻还是驯化稻那样的植硅体化石证据。因此,水稻的多次起源假说还需要其他研究来进一步佐证。 (摘编自张田勘水稻起源揭秘) 1下列关于水稻植硅体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植硅体不同于种子等大化石,它是沉淀在植物细胞或组织中的硅质颗粒。 B和植物种子中的有机物相比,植硅体更容易在地层中被长久保存下来。 C利用植硅体封存的植物细胞中原有的有机碳,可以帮助鉴定时间。 D水稻植硅体目
9、前只能被用来区分驯化稻和野生稻。 2根据行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全世界90%以上的稻米产于亚洲,这为单一起源假说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B芭芭拉沙尔和迈克尔普鲁加南的观点是建立在长江流域大量遗址中发现了水稻植硅体的基础上的。 C化石对生物演化的起源和历程的佐证有不可或缺的作用,水稻的多次起源假说目前一直无法直接定论,从某种程度上说也与缺乏足够的化石证据有关。 D最新的研究借助稻样本的基因组分析,发现了驯化基因的源头占比,从而判断出水稻的主要驯化中心与次级驯化地区,水稻的单一起源假说也因此被推翻。 3下列选项中,最能作为论据支持水稻多次起源假说的一项是( )(3分) A20世纪初的
10、苏联学者瓦维洛夫认为“栽培作物的起源地应该在现存的栽培品种和近缘野生种基因多样性最高的区域。 B中国学者丁颖先生1926年在广州郊外发现野生稻,随后我国长江流域的很多新石器时代遗址陆续发现了水稻遗存。 C对36个知名驯化基因进行单倍型网络分析,显示中国南部和印度北部为水稻的两个主要驯化中心,东南亚以及印度南部可能是水稻的次级驯化地区。 D吕厚远研究团队研究表明,我国长江下游地区水稻开始驯化的时间对应了1万年前后东亚季风开始增强,气候逐渐变暖、变湿的气候环境背景。 4下列有关文章倒数第二段内容的论证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倒数第二段论述了“这样的化石极少见,因此主要还是从植硅体角度
11、来区分驯化稻和野生稻”的观点。 B先提出化石佐证对生物演化的起源和历程的重要意义,然后从植硅体和整体化石两个方面论证了化石的作用。 C论证植硅体的作用,用了“首先其次”等词语;从植硅体的作用到整体化石的作用,用“另一方面切入。 D用直观的数字和“还”“主要左右”等词语,体现语言的精确性和论述的严谨性。 5选文是如何来证明水稻可能具有多次起源或驯化的?请简要说明。(6分)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平凡的世界(节选) 路遥 在村里和家里的生活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时候,孙少平却陷入了极大的苦恼之中。 三年的教师生涯结束了,他不得不回家当了农民。 他倒不仅
12、仅是为此而苦恼。迄今为止,他还不敢想象改变自己的农民身份。当农民就当农民,这没有什么好说的。无数像他这样的青年,不都是用双手劳动来生活吗?他,农民孙玉厚的儿子,继承父业也可以说是一件十分自然的事。 但他不能排除自己的苦恼 这些苦恼首先发自一个青年自立意识的巨大觉醒。 是的,他很快就满二十二岁,这个年龄,对于农村青年来说,已经完全可以独当门户了。 可是,他现在仍像一个不成事的孩子一样生活在一大家人之中。父母亲和大哥是主事人,他只是在他们设计的生活框架中干自己的一份活。作为一个已经意识到自己男性尊严的人,孙少平在心灵深处感到痛苦。这决不是说他想在家里“掌权。不,在这一大家人中,父亲和大哥当然应该是
13、当家人。说实话,即使现在让他来主持这个“集体”,他也干不了 由此看来,他无法从这个现实中挣脱。 但他的确渴望独立地寻找自己的生活啊!这并不是说他奢想改变自己的地位和处境不,哪怕比当农民更苦,只要他像一个男子汉那样去生活一生,他就心满意足了。无论是幸福还是苦难,无论是光荣还是屈辱,让他自己来遭遇和承受吧! 他向往的正是这一点。 按说,要做一个安分守己的农民,眼下这社会正是创家立业的好时候。只要心头攒劲,哪怕纯粹在土地上刨挖,也能过好光景。更何况,像他们家现在还有能力办起一个烧砖窑,那前程不用说大有奔头。发家致富,这是所有农民现在的生活主题。只要有吃,有穿,有钱花,身体安康,儿女双全,人活一世再还
14、要求什么呢? 谁让你读了那么些书,又知道了双水村以外还有一个大世界如果你从小就在这个天地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那你现在就会和众乡亲抱同一理想:经过几年的辛劳,像大哥一样娶个满意的媳妇,生个胖儿子,加上你的体魄,会成为一名相当出色的庄稼人,不幸的是,你知道得太多了,思考得太多了,因此才有了这种不能为周围人所理解的苦恼 既然周围的人不能理解他的苦恼,少平也就不会把自己的苦恼表现出来。在日常生活中,他尽量要求自己用现实主义态度来对待一切。 毫无疑问,对孙少平来说,在学校教书和在山里劳动,这差别还是很大的,当教师不必忍受体力劳动的熬苦,而且还有时间读书看报虽说身在双水村,但他的精神可以自由地生活在一个
15、广大的天地里。如今,从早到晚天天得出山,再也没有什么消闲的时光看任何书报了。一整天在山里挣命,肉体的熬苦使精神时常处于麻痹状态有时干脆把思维完全“关闭了。晚上回到家里,惟一的向往就是倒在土炕上睡觉,连胡思乱想的工夫都没有。一个有文化有知识而爱思考的人,一旦失去了自己的精神生活,那痛苦是无法言语的。 这些也倒罢了。最使他憋闷的仍然是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安排自己的生活。他很羡慕村中那些单身独户的年轻庄稼人,要累就累得半死不活,毕了,无论赶集上会,还是干别的什么,都由自己支配,这一切他都不能。理性约束着他,使他不能让父亲和哥哥对他的行为失望。他尽量做得让他们满意,即使受点委屈,也要竭力克制,使自己服从这个大家庭的总体生活,农村的家庭也是一部复杂机器啊! 他一个人在山里劳动歇息的时候,头枕手掌仰面躺在黄土地上,长久地望着高远的蓝天和悠悠飘飞的白云,眼里便会莫名地盈满了泪水。山野寂静无声,甚至能听见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