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排水一体化建设EPC 项目施工组织设计155页

上传人:qz****0 文档编号:595470856 上传时间:2024-11-20 格式:DOCX 页数:176 大小:2.1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供排水一体化建设EPC 项目施工组织设计155页_第1页
第1页 / 共176页
供排水一体化建设EPC 项目施工组织设计155页_第2页
第2页 / 共176页
供排水一体化建设EPC 项目施工组织设计155页_第3页
第3页 / 共176页
亲,该文档总共17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供排水一体化建设EPC 项目施工组织设计155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供排水一体化建设EPC 项目施工组织设计155页(17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目录一、勘察实施方案2二、设计实施方案34三、施工实施方案49一、勘察实施方案(一)勘察范围、勘察内容 项目名称:供排水一体化建设EPC 项目 项目概况:本项目为供排水一体化建设,总投资约为 107699.44 万元,建设内容及规模:共8个乡镇约140个行政村的供水工程,污水工程和智慧水务工程建设。本次招标为供排水一体化建设EPC 项目,本项目投资约为 40000.00万元,主要招标内容为共计72个行政村的供排水一体化工程。 (二)勘察方案 1.1 勘察技术手段 各种原位测试除综合判定地基土的承载力、桩基设计参数外,还将利用原位测试参数估算 群桩基础的最终沉降量,因此将布置以下各种原位测试:

2、I 钻探方法 钻探使用 DPP100 型钻机,泥浆护壁回转钻进,孔径不小于 91mm,I 级原状土样采用静压 法采取,土样现场密封,及时送实验室测试。 水位以上岩芯采取率为 100;水位以下砂性土岩芯采取率不小于 75%,粉土、粘性土不 小于 90%。 II 标准贯入试验: 为了综合评定砂土的密实度、承载力及粘性土的承载力和坚硬程度,综合确定桩基的设计 参数和选择合理的桩端持力层,并为桩基设计提供必要的资料,标贯点间距 20m 以上为 1.0m,25 20m 以下的标贯点间距为 2.03.0m。 III 静力触探试验: 保证项目有 6 个桩长范围内的连续静探孔,为达到预定深度及为保证孔的垂直度

3、,拟采用 下套管的工艺措施,可通过多次反复下套管,确保达到预定深度。根据静力触探与载荷试验的 对比试验工作可利用静力触探辅助进行力学分层、确定砂土的密实度、地基土的承载力和压缩 性、估算沉桩阻力、进行液化判别、综合确定桩的设计参数和选择合理的桩端持力。 IV 土层剪切波速的测量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要求对建筑场地类别进行划分,应以土层等效剪 切波速和场地覆盖层厚度为准。规定详细勘察阶段,对处于同一地质单元内的建筑群,测量土 层剪切波速的钻孔数量,每幢高层建筑不少于 1 个,因此本次勘察每个主楼处布置波速测试孔 1 个,每个场地不少于 3 个测试深度为 20m 的波速测试

4、孔。 V 扁铲侧胀试验 本次勘察过程中进行扁铲侧胀试验,试验时将接在探杆上的扁铲测头压至土中预定深度, 然后施加气压,使位于扁铲测头一侧面的圆形钢膜向土内膨胀,量测钢膜膨胀三个特殊位置(A、 B、C)的压力,从而获得静止土压力系数(K0)、水平应力指数(KD)、侧胀模量(ED)、水平 基床系数(Kx)等力学指标。VI 旁压试验 旁压试验按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技术要求执行。本工程采用预钻式旁 压试验,试验点的垂直间距根据地层条件和工程要求确定,测点的垂直间距采用 23m。 VII 测量 勘探点的定位测量:根据招标文件所附的平面图坐标,利用 GPS 定位仪现场定位勘探点,

5、平面位置偏差控制在0.25m。 勘探点的高程测量:利用高精度水准仪,采用前后视法引测各勘探点的孔口绝对高程,高 程测量的精度控制在1.0cm 以内。 1.2 钻孔的数量和位置、孔类分配 根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及相关规范的有关规定,结合以上分析的场地工程地质条件及招标 人提供的本工程勘察技术要求进行勘探点的平面布置和勘探点深度布置。因未提供详细总平面 图和委托书,本次主要说明布孔原则。 勘察布孔原则 根据区域地质资料,*区域场地有以下特点。 1)地形大致基本平坦,地层主要由第四系堆积物组成,上部为薄层 Q4-3、Q4-2 近期形成 的新近沉积土层,下部为 Q3 巨厚粉土、粉细砂、粉质粘土、或粉土与

6、粉质粘土互层。地层在 水平和垂直方向变化不大,沉积连续稳定。除浅部有可能存在的因人类活动产生的活土坑之外, 一般无对工程有影响的不良地质作用及对工程不利的埋藏物。 2)、勘察工作量布置原则 本项目勘察方案按以下原则进行布设: a 勘察等级 根据国家勘察规范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3.1 条之规定,拟建工程为二 三级工程,场地等级为二级,地基等级为二级,按规范确定本工程勘察等级为乙级。(以上内 容以最终委托和具体场地来定) b、勘探点的平面位置 重要建筑物勘探点位置严格按建筑物轮廓线布置,其他次要建筑物勘探点按建筑物轮廓线 结合方格网进行布置,勘探点的间距以满足二级详勘为原则

7、。 c、勘探点的深度设计及总孔数布设原则 根据各建筑物的特征、基底压力、基坑深度等预估各建筑桩基的有效桩长和入土深度,按 照规范对桩基勘探深度的有关规定,一般孔深应进入预计桩端持力层或预计最大桩端入土深度 以下 3-5m;为满足桩基沉降计算需要,控制孔深应达到桩端平面下附加压力等于上覆土有效 自重压力 20%的深度以下 1-2m。对于地下室,考虑基坑工程和抗浮桩设计要求,按 23 倍基 础埋深考虑。 d、特殊性试验 为测定场地土等效剪切波速 Vse,在建筑场地内布置一定数量的波速测试孔(每个高层不 少于一个,每个场地不少于 3 个)。 e、勘探孔的布设过程中,根据场地地层情况,适当增加原位测试

8、静探孔的个数,增加标 贯的个数,确定场地地基土的力学性能及液化性能。 f、取水、土样对场地地下水、土的腐蚀进行评价。按不少于 3 组水样和不少于 3 组土样 采集。如遇到异常情况(不同土质或水质)适当增加相应数量。 (1)、勘察等级 根据国家勘察规范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3.1 条之规定,拟建建筑物工 程重要性等级为二级,场地复杂程度等级为二级,地基复杂程度等级为二级,按规范确定本工27 程勘察等级为乙级。 (2)、钻孔的数量和位置 本场地地基复杂程度等级为二级的场地,勘探点间距要求为 1530m,控制性勘探点的数 量占勘探点总数的 1/3。沿建筑物周边、角点均匀布置勘探

9、点。 (3)、孔类分配 根据本项目的特点,勘探孔类型可分为取土孔、标贯孔、静探孔、扁铲试验孔、旁压试验 孔、波速测试孔。 取土孔占总孔数不小于三分之一,取土孔的个数应满足分层及各种土工试验对取样个数及 种类的要求。 标贯孔占总孔数的三分之一左右,标贯孔要满足场地的液化判别的需要,每层土标贯个数 不小于 6 个,标贯个数及位置应满足场地采用 PHC 成桩可能性及桩长预估的需要。 静探占总孔数的三分之一左右,可利用静探孔补充场地的液化判别判断。每层土静探个数 不小于 6 个,根据相似场地静力触探与载荷试验的对比试验工作可利用静力触探辅助进行力学 分层、确定砂土的密实度、地基土的承载力和压缩性、估算

10、沉桩阻力、进行液化判别、综合确 定桩的设计参数和选择合理的桩端持力。 扁铲试验孔不少于 3 个,量测钢膜膨胀三个特殊位置(A、B、C)的压力,从而获得静止土 压力系数(K0)水平应力指数(KD)侧胀模量(ED)水平基床系数(Kx)等力学指标。 旁压试验孔每个种类不少于 3 个,采用预钻式旁压试验,试验点的垂直间距根据地层条件 和工程要求确定,测点的垂直间距采用 23m。 波速测试孔,每个场地不少于 3 个,满足对场地等效剪切波速的确定,进一步确定场地类 别,提供建筑物抗震设计参数。 1.3 钻孔的深度和采集岩心的组数 (1)钻孔的深度 根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

11、 版)、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GB50007-2011)等,勘探孔孔深满足相应建筑物基础的变形计算要求。 勘探孔深度的确定是结合拟建场地周围的勘察资料:拟建场地地貌单元属黄淮冲洪积平原, 根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 版)第4.1.19条, 当采用天然地基时,一般性孔深应能控制地基主要受力层,且满足岩土工程勘察规范 (GB50021-2001)(2009 版)第4.1.19条对孔深的要求,控制孔深度取大于附加压力等于上 覆土层有效自重压力 20%的深度。28 当采用复合地基时,一般性孔深应能探明可作为桩端持力层的相对硬层的埋深,控制孔深 度也满足变形计算要求。

12、当采用桩基础,对于摩擦型桩,勘探点深度主要满足桩基设计计算的需要,对于一般性勘 探点的深度按规范要求应达到预计桩长以下 35d,且不得小于3m的要求;对于控制性勘探 点的深度,按超过桩基变形计算深度的要求,变形计算深度为附加压力等于上覆土层有效自重 压力 20%的深度。满足抗浮设计要求。 当遇到下列情况之一时,应适当增减勘探孔深度或间距: 在预定深度内有软弱土层或特殊土时,控制性勘探孔深度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填土及各种特殊土分布地区勘探点的布置,应取较密的间距,查明填土及各种特殊土厚 度和状态的变化。详细勘察勘探点间距对均匀地基宜取 2030m,对不均匀地基宜取 1020m。厚度和状态变

13、化大的地段,勘探点间距还应加密。 重要建筑物严格按建筑物轮廓线布置勘探孔,勘探孔间距按不大于 30m,控制孔按总孔数 1/3。 (2)采集岩芯的组数 取土孔采取、级土试样。 取样间距要求:主要受力层范围内控制在 1.0-2.0m,其它地段控制在 2.0-3.0m。根据布 置的钻探取样孔的数量。 取土间距及数量主要按照各层土测试指标的内容、数量和保证数理统计结果的可靠度满足 规范要求。因此,根据已收集到的地层条件,对取土位置进行单孔设计。采取不扰动土试样的 竖向间距,要保证每一栋建筑物下每一主要土层的土样总数不少于 6 组,对于厚度小于 1.0m 且大于 0.5m 的夹层或透镜体应加取土样,特别

14、是在地基主要受力层内的夹层也应保证每层不 少于 6 组试验。 1.4 岩心的采集率 从岩芯管内获取岩芯时,钻具不得提吊过高,以防岩芯掉出后层次混乱或摔断岩芯。下钻 时,必须清理岩芯管内的残存岩芯以及下钻时孔壁刮带至孔底的岩(土),以免造成下回次岩 芯误记。及时查清孔内脱落或残留的岩芯数量,以此推算岩芯的实际层位和长度,正确计算岩 芯采取率(RQD)。不易取出岩芯的地层,保留岩粉或破碎样品。钻取的岩芯按先后顺序在岩芯 箱中摆放、排列整齐,按回次填写岩芯签,写明回次编号、岩芯名称和取样深度,夹在相应的 岩芯位置,保证岩芯鉴别与描述的准确。 岩芯采取率是保证钻探工作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为保证岩芯采取

15、率,钻探时将采取如下措施: a.岩心采取率严格按照建筑工程地质勘探与取样技术规程(JGJ/T87-2012)第 5.5.1 条:钻探过程中,岩芯采取率应逐回次计算。岩芯采取率应根据勘探任务书要求确定,并应符合下表规定。 岩芯采取率b.钻具配套齐全,根据不同的地层选择适用钻具及钻探工艺。必要时,对取芯困难的地层 及需重点查明的部位,采用双管单动工艺。 c.每个钻探回次进尺不超过 2m,同时也不超过岩芯管的长度。 d.根据地层情况控制泥浆的循环、调整泥浆比重,正确选择泥浆在孔底取芯处的循环方式。 1.5 采集后的岩心的保存措施 岩芯采集后采用按如下措施进行。 a、岩芯摆放场地必须选择在钻孔附近平坦或人工整平并且方便司钻人员摆放和地质人员 进行现场编录的地方,严禁选择在进入困难的地方。 b、岩芯摆放场地必须安全可靠,严禁选择在人畜通道、钻机搬迁通道、司钻影响范围、水流冲刷的地方。当存在损坏岩芯摆放场地的隐患时,必须采取以下有效措施予以避免: 当靠近人畜通道、钻机搬迁通道时,必须设置栅栏等有效隔离措施,避免人畜踩踏; 当存在水流冲刷的隐患时,应在周边设置环向排水沟,避免水流冲刷; 为避免日晒雨淋,应及时在岩芯上覆盖塑料薄膜; 其他隐患,视具体情况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如耕地时,应主动与耕地的主人协商或将岩芯 移至安全地带等。c、岩芯摆放场地面积大小必须保证完整地摆放下一个钻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