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统编版(2024)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背诵清单】

徐**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620.82KB
约4页
文档ID:595462653
统编版(2024)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背诵清单】_第1页
1/4

第2课 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一、农业的起源与定居生活1.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标志: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和磨制石器的发展2.重要成就:距今1万年,我国出现了最早的人工栽培的农作物:世界上最早的栽培稻(长江中下游地区)粟和黍(北方地区)均发现于中国3.原始农业耕作工具的变化:刀耕火种到耒耜等翻土工具4.原始农业发展的意义: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二、河姆渡人与半坡人原始居民河姆渡人半坡人距今时间距今约7000年 距今约6000年生活区域长江流域(长江下游)今浙江余姚河姆渡黄河流域今陕西西安半坡村生产工具磨制石器和骨耜磨制石器、骨器、角器主要农作物栽培水稻(表明长江中下游是亚洲稻的起源地之一)种植粟、黍家畜种类饲养家畜(猪狗为主)饲养猪、狗等动物房屋类型干栏式建筑(中国最早的木构建筑)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原始手工业木结构水井,这是迄今发现年代最早的木结构水井之一会制作陶器、玉器和乐器骨哨以及象牙雕刻;懂得使用天然漆使用弓箭、鱼叉等进行渔猎彩陶、乐器-陶埙;骨针、骨锥;已会纺织、制衣补充:使用磨制石器的时代被称为新石器时代三、稻作农业;仰韶文化与大汶口文化(一)我国史前稻作农业经济兴盛的区域:长江中下游和淮河流域。

代表:长江流域-河姆渡遗址;淮河流域-舞阳贾湖遗址)(二)仰韶文化与大汶口文化1.仰韶文化-氏族社会的兴盛时期(1)分布区域:主要分布在黄河中游;(2)时间:距今7000-5000年;(3)首次发现地点:首次在河南渑池仰韶村遗址发现而命名;(4)生产生活:从事粟作农业生产;定居生活;彩陶(仰韶文化的重要特征);养蚕缫丝,制作丝织品;前期无明显贫富分化;距今5000年前仰韶文化晚期,有明显贫富分化(5)典型代表:半坡遗址2.大汶口文化(1)分布区域:黄河下游和淮河中下游(2)时间:距今约5900-4400年(3)特点:大汶口文化晚期,制陶技术有较大发展;贫富分化【当堂训练】1.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下列能反映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是(  )A.元谋人直立行走用火 B.北京人掌握磨光钻孔技术C.半坡原始居民种植粟 D.大禹为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2.下图为出土于各地的新石器时期文物,可用于佐证(   )A.中华早期文化分布较广 B.游牧民族的狩猎场景C.“龙的文化”已经定型 D.半坡居民的耕作生活3.2023年在河南永城王庄遗址考古中,发现其陶器器类及装饰风格,既有典型的大汶口文化中晚期风格,又有仰韶文化元素,同时兼具南方地区屈家岭文化、良渚文化等因素。

此考古发现印证了(   )A.春秋争霸的政治格局 B.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点C.旧石器时代人们的生活 D.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已建立4.下列哪一考古遗址能够证明我国是世界上最早栽培水稻的国家之一(  ) A.元谋人遗址 B.半坡原始居民遗址 C.河姆渡原始居民 D.大汶口原始居民5.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比北京人进步表现在( ) ① 种植农作物,开创原始农耕文化 ② 普遍使用磨制石器 ③ 学会建造房屋,过着定居生活 ④ 会制作陶器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②④6.仰韶文化是指黄河中游地区一种重要的新石器时代彩陶文化符合仰韶文化这一特征的文物是(   )A.     B.  C.   D.7.202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揭晓,河南永城王庄遗址入围,该遗址主要是大汶口中期文化遗存,填补了自大汶口文化发现以来大部分是晚期遗存的空白该遗址的发现说明(   )A.中华文明起源具有多样性 B.考古发现丰富史学研究C.古代手工制造业领先世界 D.中国考古成就领先世界8.将活动二中图1、图2、图3的考古发现与推论进行连线考古发现推论图① 推论1:出现了制陶业,改变了先民们的生活方式;先民们已经有了朴素的审美观念等图② 推论2:先民们已经过上了定居生活;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造成了建筑形式上的差异等图③ 推论3:出现了人工栽培的农作物;原始农业出现等。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