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秋季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新教材详案课外古诗词诵读(名师教案)

上传人:学**** 文档编号:595461806 上传时间:2024-11-19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2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4秋季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新教材详案课外古诗词诵读(名师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24秋季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新教材详案课外古诗词诵读(名师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24秋季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新教材详案课外古诗词诵读(名师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2024秋季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新教材详案课外古诗词诵读(名师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2024秋季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新教材详案课外古诗词诵读(名师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4秋季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新教材详案课外古诗词诵读(名师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4秋季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新教材详案课外古诗词诵读(名师教案)(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课外古诗词诵读【核心素养】文化自信:品读中华优秀古诗词,热爱中华优秀诗词文化。语言运用: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思维能力: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展开想象,理解诗人表达的情感。(重点)审美创造:欣赏诗人描述的画面,体会意境美。(难点)【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明确学习目标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四首唐诗都是绝句。这四首诗像四幅画卷,在我们面前展示了唐朝由盛到衰的过程。下面我们一起走近诗歌,透过文字,欣赏诗人描述的画面,领会诗人的情怀,感受诗歌的魅力。(板书:课外古诗词诵读)【设计意图】本环节用简短直白的语言,让学生明确学习这四首诗歌所需达成的目标。二、诵读诗歌品韵味1.读准

2、字音自由朗读这四首诗歌,结合注释及资料,读准字音。(生自由读诗后交流生字)课件出示:平羌(qin) 渝州(y) 岐王(q) 岑参(cn shn) 芦管(l)2.读出节奏(1)自由朗读,体会节奏。(2)根据指导,读出节奏。课件出示:五言诗节奏:五言诗按“二三”格式或者“二二一”格式朗诵,如“举头/望明月”“离离/原上/草”。七言诗节奏:按意义可划分为“四三”格式,如“两岸猿声/啼不住”。按节奏也可划分为“二二三”格式,如“春风/不度/玉门关”;或“二二一二”格式,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3)听读,明确节奏。(听名家朗读录音,学生标注出朗读节奏,并尝试朗读)课件出示:峨

3、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江南/逢/李龟年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夜上/受降城/闻笛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4)齐读,体会节奏。3.读出韵味师:古诗的音韵美体现在节奏上,体现在音韵和谐中,也体现在韵脚上。根据我们已经学过的知识,我们一起完成下列任务:(1)标注、认识韵脚。课件出示:A.圈出这四首诗的韵脚。B.写出每首诗所押的韵。C.韵脚在朗读的时候,是有拖音的。试读

4、出每首诗的韵脚的韵味来。(2)教师范读,体会韵味。(3)学生赛读,读出韵味。师小结:同学们通过诵读,读准了字音,读出了韵味。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你读出诗歌的意思了吗?下面让我们一起去探讨诗歌的内容。【设计意图】本环节从诵读诗歌切入,利用学生已有知识,结合这四首诗歌落实朗诵。对七年级的学生来说,从感受入手,难度较低,易于接受,能调动学习兴趣。三、译读诗歌知内容根据课文旁边的注释,结合每首诗下面的解说,尝试用自己的话理解每首诗的意思。(1)结合注释及诗歌下方的解说,独立译读诗歌。(2)同桌间互相比较译读诗歌。(3)教师指名译读诗歌。课件出示:峨眉山月歌:半轮秋月高高地悬挂在峨眉山头,青衣江

5、澄澈的水面倒映着月影。夜间乘船出发,离开清溪直奔三峡。想念你却难以相见,只能顺江而下去往渝州。江南逢李龟年:当年我经常在岐王府里、崔九堂前见到你并听到你的歌声。现在正好是江南风景秀美的时候,在这暮春时节再次与你相逢。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九月九日,我勉强地想要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可惜(在战乱中)再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把酒送来。我在远方怜惜长安故园中的菊花,这时它们应该正寂寞地在战场旁边盛开。夜上受降城闻笛:回乐烽前的沙地洁白似雪,受降城外的月色犹如深秋白霜。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管,惹得出征的将士一夜都在思念家乡。师小结:诗歌的语言凝练,意境优美,同学们不同的译读,让我们领略到不同的诗意美。【设计意

6、图】本环节通过较为灵活的自由译读的方法,使学生能理解诗歌内容,为进一步赏析诗歌奠定基础。四、品读诗歌晓手法师:这四首诗是四幅画、四段情,一幅幅,一段段,徐徐展开,诗人是怎样叙写的呢?结合每首诗歌下面的解说,赏析诗歌,思考下面的问题:(1)这四首诗分别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请结合屏幕上的四幅图,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描绘。课件出示:预设 峨眉山月歌:峨眉山头高悬的那半轮秋月,倒映在江中,仿佛和江水一起流动,陪伴着诗人远行。诗人夜间乘船从清溪出发,经渝州向三峡进发,离友人愈远,就愈加想念。江南逢李龟年:“岐王宅里”“崔九堂前”,都是当年名流骚客聚集的场所,一提到这些地点就不免勾起人们对过往岁月的美好回忆。诗

7、人当年出入其间,与李龟年这样风光无限的乐师常有交往。万万想不到的是,在江南暮春时节,年老病衰的诗人竟又和故人重逢!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处于军旅之中,又逢战乱,诗人“强欲登高”,感叹“无人送酒”。遥想故园的菊花,它们在沦陷的都城,应该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长安城中战火纷飞,血染天街,断壁残垣间,一丛丛菊花依然寂寞地开放着。夜上受降城闻笛:夜晚登城远眺,远处耸立着一座高大的烽火台,烽火台下是一片无垠的沙漠,在月光的映照下如同积雪的荒原。近看,高城之外月光皎洁,如同深秋的寒霜。在万籁俱寂的夜里,夜风送来凄凉幽怨的芦笛声。在这漫长的边塞之夜,征人们一个个披衣而起,久久凝视着远方。(2)这四首诗分别表达了

8、诗人怎样的感情?预设 峨眉山月歌: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江南逢李龟年:寄寓了诗人对唐王朝变化的感慨和对彼此现状的悲叹之情。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寄托了诗人对饱经战乱的人民的同情和对和平的渴望。夜上受降城闻笛:表达了诗人和将士们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3)这四首诗的诗句中,你最喜欢什么诗句?为什么?预设 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明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秋高气爽,月色特别明亮。又以“秋”字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月只“半轮”,使人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江南逢李龟年: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眼下正是江南暮春时节,风光大好,没有想到在此落花时节能巧遇你

9、这位老相识。昔日不再,梦一样的回忆,改变不了眼前的无奈。这两句抒发了对国破家亡、人们颠沛流离的感慨。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开头一个“遥”字,渲染了自己和故园长安相隔之远,而更见思乡之切。作者写思乡,没有泛泛地、笼统地写,而是特别强调思念、怜惜长安故园的菊花。这样写,以个别代表一般,以“故园菊”代表整个故园长安,显得形象鲜明,具体可感;而且这是由登高饮酒的叙写自然发展而来的,也是由陶渊明因无酒而闷坐菊花丛中的典故引发的联想,具有重阳节的节日特色,既贴合题目中的“九日”,又点出“长安故园”,可以说是切时切地,紧扣诗题。夜上受降城闻笛: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直接抒情。在万

10、籁俱寂的夜里,夜风送来凄凉幽怨的芦笛声。这笛声使诗人想到:是哪座烽火台上的戍卒在借芦笛声倾诉那无尽的乡愁?那幽怨的笛声又触动了多少征人的思乡之情?“不知何处”写出了诗人月夜闻笛时的迷惘心情,映衬出夜景的空寥寂寞。“一夜”和“尽望”又道出征人望乡之情的深重和急切。(4)古人写诗讲究炼字。这四首诗中,有哪些生动传神、意蕴深刻的字词?请找出来进行品析。预设 峨眉山月歌:“入”“流”两个动词形象地写出了月映清江、影随江动的美景,写出了动感,暗含秋夜行舟之事。江南逢李龟年:“落花”二字意蕴深刻,既点明了时令,又寄托了个人身世之悲,还是对一个繁华时代落幕的慨叹。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故园菊”蕴含着丰富的情

11、感,它代指故园长安,寄托着诗人的思乡之情,更寄托着诗人对饱经战乱的人民的同情和对和平的渴望。夜上受降城闻笛:“尽”表现了这种思乡之情不局限于一人,而是所有的“征人”,充分表现了“征人”的思乡之切;“望”字写思乡的情态,表现了征人欲归而难归的强烈思乡之情。师小结:通过对古诗的学习,同学们已经学会赏析诗歌了。你们无论是对画面的描述,还是对情感的分析都说得有理有据。对重点字词的赏析,你们也都有自己的看法,值得赞赏!【设计意图】本环节引导学生结合课本中的诗歌解读,从诗歌描绘的画面、表达的情感和句子的赏析等角度,由面到点,逐层学习初步赏析诗歌的方法,品味诗歌的意蕴。五、联读诗歌明情怀师:阅读材料,了解这

12、四首诗的写作时间和创作背景,你发现了什么?你能将一首诗横向展开,联想到相关诗句,理解作者的情怀吗?或者纵向联想,描绘你看到的唐朝由盛到衰的画面吗?1.阅读材料,展开联想课件出示:材料一:峨眉山月歌是李白年轻时的作品。峨眉山是蜀中大山,也是蜀地(今四川)的代称。李白长于蜀地,因此峨眉山月也就是故园之月。此诗是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大约作于唐玄宗开元十二年(724)秋天。材料二:江南逢李龟年大概作于杜甫在潭州(今长沙)的时候。安史之乱后,杜甫漂泊到江南一带,和流落此地的著名乐师李龟年重逢,回忆起在岐王和崔九的府第频繁相见和听歌的情景而感慨万千,便写下了这首诗。材料三: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唐玄宗天宝

13、十四载(755),安禄山起兵叛乱,次年长安被攻陷。唐肃宗至德二载(757)二月,肃宗由彭原行军至凤翔,岑参随行。这首诗原有小注说:“时未收长安。”同年九月,唐军收复长安。此诗可能是诗人当年重阳节在凤翔写的。材料四:夜上受降城闻笛。建中二年(781)左右,李益随朔方节度使崔宁“巡行逆野”,在这期间写下了这首诗。任务:(1)将一首诗横向展开,联想相关诗句,理解作者的情怀。(2)纵向联想相关诗句,说说你看到的唐朝由盛到衰的情景。提示:二者选其一,完成任务;借用诗句,可直接罗列诗句,也可以将诗句连成一段话,以体现作者的情怀或展现唐朝由盛到衰的情景。2.学生阅读材料,完成任务3.交流展示作业预设课件出示

14、:预设(1)示例一(横向联想)李白的送别诗:“思君不见下渝州”,表达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可谓语短情长。“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意思是“我”还是怜爱故乡的水,它流过万里送“我”远行。这两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故乡水拟人化,借写故乡水有情,不远万里,依依不舍送“我”远别故乡,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依依不舍之情。“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两句看起来似乎是写景,但在写景中包含着一个充满诗意的细节。李白把朋友送上船,船已离岸,他还在江边目送远去的船帆。李白望着帆影,直到它逐渐模糊,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可见目送时间之长。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不舍惜别之情。(2)示例二(横向联想)围绕“不知何处

15、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联想: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精美的笛子暗暗地发出悠扬的笛声,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在今夜听到折杨柳乐曲,哪个人的思乡之情不会油然而生呢?(体现了征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高适塞上听吹笛)冰雪融尽,入侵的胡兵已经悄然返还。月光皎洁,悠扬的笛声回荡在戍楼间。试问饱含离情的梅花曲飘向何处?它仿佛像梅花一样随风落满了关山。(体现了征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3)示例三(纵向分析)从杜甫诗看唐朝兴衰:杜甫的这首江南逢李龟年只有二十八个字,却包含着丰富的时代生活内容。李龟年是开元时期“特承顾遇”的著名乐师。杜甫初逢李龟年,是在“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的少年时期,正值所谓“开元全盛日”。当时王公贵族普遍爱好文艺,杜甫即因才华卓著而受到岐王李范和殿中监崔涤的延接,得以在他们的府邸欣赏李龟年的歌唱艺术。而一位杰出的艺术家,既是特定时代的产物,也往往是特定时代的标志和象征。在杜甫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