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一语文必修上册《芣苢》《插秧歌》 ——回响在历史中的劳动之歌_课时49_0916高一【语文 统编版 】《芣苢》《插秧歌》 ——回响在历史中的劳动之歌-教学设计

上传人:学**** 文档编号:595461771 上传时间:2024-11-19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77.1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4年高一语文必修上册《芣苢》《插秧歌》 ——回响在历史中的劳动之歌_课时49_0916高一【语文 统编版 】《芣苢》《插秧歌》 ——回响在历史中的劳动之歌-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24年高一语文必修上册《芣苢》《插秧歌》 ——回响在历史中的劳动之歌_课时49_0916高一【语文 统编版 】《芣苢》《插秧歌》 ——回响在历史中的劳动之歌-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24年高一语文必修上册《芣苢》《插秧歌》 ——回响在历史中的劳动之歌_课时49_0916高一【语文 统编版 】《芣苢》《插秧歌》 ——回响在历史中的劳动之歌-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2024年高一语文必修上册《芣苢》《插秧歌》 ——回响在历史中的劳动之歌_课时49_0916高一【语文 统编版 】《芣苢》《插秧歌》 ——回响在历史中的劳动之歌-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2024年高一语文必修上册《芣苢》《插秧歌》 ——回响在历史中的劳动之歌_课时49_0916高一【语文 统编版 】《芣苢》《插秧歌》 ——回响在历史中的劳动之歌-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24年高一语文必修上册《芣苢》《插秧歌》 ——回响在历史中的劳动之歌_课时49_0916高一【语文 统编版 】《芣苢》《插秧歌》 ——回响在历史中的劳动之歌-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4年高一语文必修上册《芣苢》《插秧歌》 ——回响在历史中的劳动之歌_课时49_0916高一【语文 统编版 】《芣苢》《插秧歌》 ——回响在历史中的劳动之歌-教学设计(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芣苢插秧歌回响在历史中的劳动之歌教学设计课程基本信息课例编号学科语文年级高一学期秋季学期课题芣苢插秧歌回响在历史中的劳动之歌教科书书名:普通高中教科书语文必修上册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教学目标教学目标:诵读诗歌,结合诗句展开合理想象,还原诗中热烈的劳动场面。品读诗歌,体味情感,感受劳动者的辛苦与快乐,思考劳动的价值与意义。教学重点:还原是诗歌中的劳动场面教学难点:感受劳动者的情感教学过程时间教学环节主要师生活动1分钟导入教师说导入语,学生听讲并思考。1.回扣上节课问题:编者为什么要在这个单元安排2首古诗?为什么是这两首古诗?2.回顾学过的关于劳动的诗歌:归园田居悯农等。归园田居:

2、描摹出诗人的劳作之趣和对田园生活的热爱。悯农:告诉我们一粒米、一口粥,都是通过艰辛劳动得来提出问题:在内容上,芣苢插秧歌与这两首诗有何不同?12分钟环节一芣苢:劳动的欢歌核心任务:自读芣苢,描绘阅读后你眼前浮现出的画面(200字左右)学生障碍点:全诗一共只有48个字,还有很多重复的字句。要怎么写出200个字的画面来?难点突破:(一)品味动词,还原场面任务:阅读诗歌,结合注释,发挥想象,填写表格 问题1:阅读诗歌,结合注释,理解六个字的含义。明确:采、有、掇、捋、袺、襭等六个字,其实是六个动词,表示六个动作。采:采摘 有:取得,获得。掇:拾取,摘取。 捋:从茎上成把地取下。袺:提起衣襟兜东西。

3、襭,把衣襟掖在腰带上兜东西。问题2:品味动词,思考六个动词联用,描绘了怎样的情景。学生障碍:概括画面,而非描绘画面。其深层原因是学生不理解动词的内涵,从而进行合理的想象,还原出诗歌的画面。方法点拨:借助字形字源,品味动词含义,展开联想想象参考名家译文,还原劳作场景,描绘诗中图景明确:看似简单六个字,就把女子们发现芣苢,采摘芣苢,再到满载而归的过程生动地描绘出来了。(二)吟咏诗韵,体会情感任务:体会劳动妇女采集芣苢、歌唱芣苢时的心情。方法点拨:对比阅读芣苢与弹歌,体会两首歌不同节奏背后的情感差异。因声求气,吟咏诗韵,体会重章叠句背后的画面与情感。明确:吴越春秋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肉。四句,

4、八个字,描绘了我国远古劳动人民的狩猎场面。他们砍竹,接竹,制作弹弓捕猎禽兽,通过紧张的劳动获取食物。我们在读的时候,感受到一种紧张的节奏。想必,他们在歌唱时,心里也对猎物充满了急切的渴望。在“采采芣苢”和“薄言”的重复中,节奏放缓了,画面里的人也放慢脚步。芣苢重章叠句,在不断重叠、不断回环的歌声中,感受到劳动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绣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方玉润诗经原始)的快乐。学生活动:修改预习作业10分钟环节二劳动者的颂歌:插秧歌核心任务:选择插秧歌中的某一人物形象,给他(她)写一段心灵独白。难点突破:(一)写作基础:对诗歌内容的整体把握问题1:和芣苢相比,插秧歌里的劳动有具有什么特点?

5、请结合诗句谈一谈。知识补充:插秧交流典型回答:辛苦的劳作紧张的气氛专注的劳动者提示关注要点:关注动作,还原画面关注比喻,感受气氛关注语言,揣摩心理关注细节,体会精神(二)写作难点:依据诗句,结合人物身份,揣摩人物心理问题2:一段的心灵独白,需要兼顾哪些要素?要点:符合人物身份契合人物性格关注特定情境举例:以“农夫”形象为例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作为一家之主,看到全家人一齐劳作,会是什么感受呢?)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农夫自己会不会产生自己是战士的想法?)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是什么支撑他不顾辛劳:不没吃早饭,也顾不上休息呢)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6、田夫为什么会答非所问呢?在问题与回答中间,田夫在心里想什么呢?)明确:劳作是辛苦的,紧张的。所以本诗时杨万里写给农民的颂歌:歌颂他们辛劳中的秩序井然,顶风冒雨中的热火朝天,赞歌颂他们吃苦耐劳,废寝忘食,投入忘我。但这些,在劳动者这里,其实是一种自觉。这是他们发自内心的责任感承担着一家的生活。眼前的这一片秧苗,就是一家的希望。发自内心的热爱农人对待庄稼,就像是对待自己的孩子。一种根植于骨子里的习惯春种,秋收,在一代代的繁衍生息中,成为了潜意识。2分钟总结劳动何以成歌成诗1. 回答问题:编者为什么要在这个单元安排2首古诗?明确:展示古代劳动者的风采,与其他写劳动者的诗歌相比,还原了劳动最本真的滋味。为什么是这两首古诗?芣苢,使我们在远处欣赏劳动妇女们忙碌欢乐的劳动画面;插秧歌,让我们走近劳动者,体味他们的感情,感受他们的辛苦与快乐,思考劳动的价值与意义。2.思想总结:“劳动何以成诗”劳动,辛苦繁忙,劳动者们却甘之乐之,在辛苦中收获快乐,也就生出了美感。3.拓展阅读:朗读关于劳动的诗,体会劳动中的快乐和美丽秋浦歌其十四(唐李白)四时田园杂兴(宋范成大)乡村四月(宋翁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