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五代史伶官传序》随堂练习(含答案)

上传人:张****库 文档编号:595244361 上传时间:2024-10-31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84.1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 《五代史伶官传序》随堂练习(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高中语文 《五代史伶官传序》随堂练习(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高中语文 《五代史伶官传序》随堂练习(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高中语文 《五代史伶官传序》随堂练习(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高中语文 《五代史伶官传序》随堂练习(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 《五代史伶官传序》随堂练习(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 《五代史伶官传序》随堂练习(含答案)(2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五代史伶官传序 分层练习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对于“读书”这件事,历史上的论述可谓汗牛充栋,而观点却大相径庭。单在基本以读书为业的知识分子内部,说到读书时态度也有霄壤之别。欧阳修说“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苏东坡一面发誓“立志读尽人间书”,一面又有“人生识字忧患始”的();清朝的黄景仁就更绝望了,他有“十有九人堪白眼,无一用是书生”的()。探究起来,在这种评价的天差地远背后,除了个人的因缘机遇、性格胸襟不同之外,一个更深层次的原因恐怕在于对读书的认识不同。 ,直接影响了人们对读书的评价。如果仅以功业来权衡,那么古人早已发现, 。但如果像欧阳修认为的那样,读书作为立身之本,不

2、仅这个“立身”是功业的建立,还包括见识的拓展、精神的挺立、人格的健全。从这里出发,欧阳修看到了读书之于人生的重大价值,他对于读书的评价因此没有显得逼仄与()。1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A遗憾喟叹偏狭B缺憾喟叹偏狭C缺憾感叹偏执D遗憾感叹偏执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但如果像欧阳修认为的那样,读书作为立身之本,这个“立身”不仅是功业的建立,还包括见识的拓展、精神的挺立、人格的健全。B但如果像欧阳修认为的那样,读书为立身之本,不仅这个“立身”是功业的建立,还包括见识的拓展、精神的挺立、人格的健全。C但如果像欧阳修认为的那样,读书为立身之本,这个“立

3、身”不仅是功业的建立,还包括见识的拓展、精神的挺立、人格的健全。D但如果像欧阳修认为的那样,读书作为立身之本,不仅这个“立身”是见识的拓展、精神的挺立、人格的健全,还包括功业的建立。3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8个字。【答案】1B 2C 3读书的目的是什么(想从读书中获取什么)读书远远超过了功业目的【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词语的考查是命题的一个常项。主要侧重同义词语的选择、词语使用正误等两种方式。考查重点是测试那些常见但又容易用错的词语。答题时首先明确词语的意思,然后结合语境辨析正误。遗憾:由无法控制的或无力补救的情

4、况所引起的后悔。缺憾:不够完美、令人遗憾之处。这里面是说读书的不完美之处,所以选用“缺憾”。 喟叹:因感慨而叹气。感叹:指有所感触而叹息。前文说到黄景仁的绝望,所以这里面强调他感叹的程度更深,喟叹的程度比感叹要更深,所以选用“喟叹”。偏狭:偏执狭隘。偏执:片面而固执。这里面的陈述对象是“评论”,所以选用“偏狭”,而“偏执”往往指人的性格。故选B。2本题考核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答题时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是否存在结构、逻辑等问题,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本语句有两处语病,一是“读书作为立身之本”,如果保留“作为”的话,前面

5、要加介词“把”,可以将“作为”改为“为”,排除A、D;二是“不仅这个立身是功业的建立”,“不仅”这个连词的位置不准确,因前后句的主语一致,所以应把“不仅”调整到“这个立身”这个主语之后,排除B。故选C。3本题考查联系上下文语境补充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要从两个角度推导:一是据上下文逻辑的发展推导出所补写语句的内容,做到内容上扣得紧;二是由与上下文相关词语、句式的照应推导出所补写语句的句式及形式上的衔接语,做到形式上接得上。根据后文“如果仅以功业来权衡”可知,“功业”是人们读书的一个目的,所以第一句影响人们对读书的评价的应该就是读书的目的,所以第一处可填“读书的目的是什么”。根据前文关于人们读

6、书的观点可以看出,读书已经远远超过了功业这一目的,所以第二处可填“读书远远超过了功业目的”。(23-24高二上四川成都阶段练习)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伶官传序欧阳修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

7、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作伶官传。4文中画波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A故方其盛/也举天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B故方其盛也/举天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C故/方其盛也/举天下/豪杰莫能与之争

8、/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D故方其盛也/举天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5下列对句子中加点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其后用兵,则遣一从事以一少牢告庙(少牢:用猪羊各一祭祀叫少牢,如猪、羊、牛三牲俱全则叫太牢)B夫祸患常积于忽微(忽微:古代的长度单位,这里指微小的事情;而阿房宫赋中“奈何取之尽锱铢” 中的锱铢,则是古代重量单位,句中极言细微)C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盛衰:属偏义复词,侧重在“衰”,指国家衰亡)D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誓天:意为向天发誓,誓是为动用法,与“泣之三日”中的“泣”用法相同)6下列对文章的概括和分析不正

9、确的一项是()A开头提出盛衰由于人事的论点,并举出后唐庄宗得天下而又失天下的事例作为全文立论的根据,也为下文定下了感情基调。B第三段连用问句,并寓结论于疑问中,之后引尚书作答,引出古训,点明庄宗得失天下的原因,即本源在于“天命”。C篇末引出历史教训,含蓄地批评朝政,讽谏北宋统治者不要忘记历史教训,使文章阐述的事理更具有普遍性和现实意义。D文章既用平实的语言客观地叙述事例,又引尚书论证,深入浅出地说明道理,首尾采用反问句,感叹中包含着肯定。7翻译下列句子。(1)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2)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8本文是一篇史论文,采用的哪

10、些论证方法?举例说明。【答案】4D 5C 6B 7(1)当庄宗用绳子捆绑着燕王父子,用木匣装着梁君臣的首级,进入太庙,把箭还给先王。(2)祸患常常是由微小的事情积累而成的,聪明勇敢的人反而常被所溺爱的人或事困扰,难道只有宠爱伶人才会这样吗? 8例证法。借助历史现实中庄宗的例子证明盛衰与人事有关。引证法。引用尚书语句佐证观点。正反对比论证。对比分析庄宗得天下与失天下的原因,推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自然之理。【导语】欧阳修的伶官传序以庄宗的兴衰为例,探讨了国家盛衰的内在逻辑。文章开篇提出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的观点,强调人事的决定性。接着通过举庄宗得而复失天下的过程,论述祸患源

11、于不察和个人沉溺的警示。作者引用尚书指出忧劳兴国与逸豫亡身的道理,同时借历史教训暗讽宋朝,具现实意义。文风简练、逻辑严谨,结尾反问增强了说服力。4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句意:因此当庄宗强盛的时候,普天下的豪杰,都不能跟他抗争;等到他衰败的时候,几十个伶人围困他,就自己丧命,国家灭亡,被天下人讥笑。“故方其盛也”,是说“因此当庄宗强盛的时候”,是后面句子“举天下豪杰/莫能与之争”的状语,“也”位于分句末表停顿;“数十伶人困之”中“数十伶人”是主语,“困之”是谓宾成分,中间不可断开,可以排除A项。“举天下豪杰”是说“普天下的豪杰”,“举天下”修饰“豪杰”,构成偏正短语,中间不能断开,可以排除

12、B和C项。故选D。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的能力。A.句意:此后打仗时,就派官员以少牢之礼祭祀于宗庙。B.句意:可见祸患常常是由微小的事情积累而成的。/为什么索取的时候一丝一毫都不放过?C.“属偏义复词,侧重在衰”说法有误。“盛衰”不是偏义复词,句中是指国家的兴盛与衰亡。句意:国家的兴盛与衰败的道理,虽说是天意,难道不是人为的缘故吗?D.句意:以至于剪断头发,对天发誓,眼泪沾湿了衣裳。故选C。6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B.“即本源在于天命”说法错误,原文“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强调本源在于“

13、人事”,而非“天命”。故选B。7本题考查学生准确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1)“方”,正当;“系燕父子以组”,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是“以组系燕父子”;“组”,绳子;“函”,名词作动词,用木匣装;“矢”,箭头。(2)“忽微”,微小的事;“所溺”,所溺爱的事物;“岂”,哪里、难道;“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均为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分别是“祸患常于忽微积”“智勇多于所溺困”。8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论证方法的能力。首先把握常见论证方法,如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然后结合文本分析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效果如何。伶官传序第一段即提出观点,即盛衰之理,决定于人事;紧随其后就举出庄宗得失

14、天下这一历史事实作为证明,“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第二段和第三段中,作者并未赘述庄宗身世或伶官轶事,也未过多地列举史例,而是从纷繁的史料中,仅选取了传奇色彩较浓,颇具典型意义的庄宗得失天下的史事,如庄宗受其父遗命激励,“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仇雠已灭,天下已定”,这是其得天下;如庄宗“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这是其失天下。这是例证法,一得一失都与“人事”有关,以此证明观点“盛衰之理,决定于人事”。文章第三段“书 曰:满招损,谦得益。”引尚书作答,引出古训,点明庄宗得失天下的原因。这是运用

15、了引证法。文章观点“盛衰”本身就存在“盛”“衰”的对比,而文中在以庄宗为例之时,从“人事”入手,展现庄宗由盛转衰、骤兴骤亡的过程,先扬后抑,使用对比论证:先极赞庄宗成功时意气之盛,再叹其失败时形势之衰,兴与亡、盛与衰前后对照。这是正反对比论证。参考译文:啊!国家的兴盛与衰败的道理,虽说是天意,难道不是人为的缘故吗?探究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原因,就可以知道了。世人传言晋王李克用临死时,曾把三支箭交给庄宗,并对他说:“梁是我的仇人,燕王是我扶持的,契丹与我结为兄弟,但都背叛了我而归附于梁。这三件事,是我的遗恨。给你三支箭,希望你不要忘记你父亲报仇的心愿。”庄宗收下箭藏在宗庙里,此后打仗时,就派官员以少牢之礼祭祀于宗庙,恭敬地取出箭,放入锦锻织的袋子里,背着它冲杀在前,等打了胜仗,又把箭放回宗庙。当庄宗用绳子捆着燕王父子,用木匣装放着梁王君臣的头颅,进宗庙,把箭交还先王,禀告报仇成功的消息的时候,他意气之盛,可以说是豪壮啊!等仇敌已灭,天下平定,一个人在夜间呼喊,叛乱的人四方响应,庄宗慌张东逃,还没等见到敌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研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