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高考一轮文言文复习整体阅读

上传人:p****u 文档编号:595228097 上传时间:2024-10-30 格式:PPTX 页数:48 大小:4.8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5届高考一轮文言文复习整体阅读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2025届高考一轮文言文复习整体阅读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2025届高考一轮文言文复习整体阅读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2025届高考一轮文言文复习整体阅读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2025届高考一轮文言文复习整体阅读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5届高考一轮文言文复习整体阅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5届高考一轮文言文复习整体阅读(4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二级,三级,四级,五级,文言文阅读考点突破,文言文阅读之前,需要先辨明文体;不同文体,其写作内容、行文逻辑等大相径庭。辨识与区分文体,会使阅读更高效。,一、史传文,(一)纪传体文本,以史记为代表的“二十四史”中的纪传体文本是古代人物传记的主流,也包括其他单篇传记文本,可以统称为“纪传体”。,以,人物,为中心叙述史实,一人多事,叙述传主生平,表现传主品质,是纪传体文本的主要特征。,一篇纪传体文本主要由,三部分,构成:,内,容,说,明,姓名、字号,开篇介绍。,籍贯,其次介绍,一般介绍到州县。,家庭背景,包括家庭经济状况,及祖父、父亲等的学识、为

2、人、性,格、仕途和是否健在等情况。,学识,学习经历及相应能力。,性情,基本评价。,举荐或科举功名情况,入仕时间或途径。,最初任职情况,介绍主要事迹之前的任职情况。,1.简介人物的基本情况,内容,说,明,时间,年号及相关的具体年份。古代纪年主要用的是年号纪年法,和干支纪年法。年号纪年的标志是:年号+初。如:乾元,初。年号+具体年份。如:泰始九年。在同一年号内,只,说具体年代,如“元祐元年,轼以七品服入侍延和”“三年,权知,礼部贡举”“四年,积以论事”。年号+中。如:天监中。,年号+末。如:建安末。干支纪年有天干地支名称。,这“时、地、职”是事情分层的“三标志”,一般来说“时、地、职”有一点发生变

3、化,事情就会随,之发生变化,因为“时、地、职”不同,人物做的事一般也,会不同。,地点,人物的官籍,即他的每一个任职地。除一些明确介绍出来的,地点外,还在“知、守、除、迁、贬、改”等词语后面加上地,名,如:知江夏,就是做江夏知府;除襄阳,即担任襄阳太守。,2.记叙人物的主要事迹,内容,说,明,官职,担任什么官职,拥有什么爵位,握有什么具体权力,具体管理哪方面的工作。如:“右拾遗”是谏官,具体管理的就是向皇帝进谏方面的事,因为事情与职权密切相关,担任什么职务,就会做什么事情。,这“时、地、职”是事情分,层的“三标志”,一般来说,“时、地、职”有一点发生变化,事情就会随之发生变化,因为“时、地、职”

4、不同,人物做的事一般也会不同。,3.表现人物的性格作风,一般分性格、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三种情况,多在文章结尾,有时也穿插在全文中。,作者的直接集中评价,值得注意的是,有时候,作者也会按照人,物性格、作风去组织人物事迹,以此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和道德品质。,作者在叙述其情况时对其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所作的简评性语言,从用词的褒贬表现出作者的感情倾向,纪事本末体始于南宋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以事件为中心叙述史实,是纪事本末体文本的主要特征。其,优点,是每一历史事件独立成篇,各篇按时间顺序编写,能够完整地反映历史事件的全过程,可补编年体与纪传体之不足。,缺点,在于不能表明同一时期各个历史事件的联系

5、。,由于纪事本末体史书大都改编自原有的编年体、纪传体史书,所以有很多文字与原有史书相同或相似。,纪事本末体分为两种类别:一是“一书备诸事之本末”;,二是“一书具一事之本末”。,(二)纪事本末体文本,常见的“一书备诸事之本末”的史书有:,书,名,说,明,通鉴纪事本,末,取材自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始于三家分晋,终于世宗,征淮南,每题一事,每事一篇,另附录66事,详记始末。,宋史纪事本,末,取材自“二十四史”之宋史。始于太祖代周,终于文谢之,死,每题一事,每事一篇,详记始末。,明史纪事本,末,取材自“二十四史”之明史。始于太祖起兵,终于甲申殉,难,每题一事,每事一篇,详记始末。,“一书具一事之本末”

6、的,多为“事略”“方略”。,资治通鉴:,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始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终于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年),涵盖十六朝1362年的历史。全书按朝代分为十六纪,即周纪秦纪汉纪魏纪晋纪宋纪齐纪梁纪陈纪隋纪唐纪后梁纪后唐纪后晋纪后汉纪后周纪。,(三)编年体文本,(四)国别体文本,战国策:,记录了当时的纵横家游说各国的活动和说辞及其权谋智变斗争故事。,内容以策士的游说活动为中心,同时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的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情况和社会面貌。全书共三十三卷,分东周、西周、秦、楚、齐、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名称,特点,代表作品,笔记,以记事为主,有历

7、史掌故、遗闻逸事、文艺随笔、文学考证、读书杂记等,项脊轩志,游记,专记游历所见所感,石钟山记登泰山记,2.杂记类,名称,特点,代表作品,语录体,记录人物言行,无完整篇章结构,论语,论说体,论,指古代析理推论的议论文体,注重从正面树立一个观点,然后围绕它进行严密的论证,过秦论六国论,说,阐述某一事物、某一问题的义理,师说捕蛇者说,原,从根本上探讨某种理论、政治制度等,原道原毁,(二)议论类文本,名称,特点,代表作品,书序,序文的一种,或由作者自己撰写,或出自他人之手。,一般,讲述书籍或文章写作的缘由和经过,或对书籍、文章内容加以补充、评论,兰亭集序,五代史伶官传序,寓言,将道理寓于带有劝谕或讽刺

8、意味的故事中,庖丁解牛,种树郭橐驼传,名称,特点,代表作品,书信,内容丰富广泛,或抒胸中情怀,或议论时事,或叙写家事等,报任安书,答司马谏议书,与妻书,奏议,对古代臣属进呈帝王的奏章的统称。奏议包括表、奏、疏、议、上书、札子、封事等,谏太宗十思疏,陈情表,出师表,叁,二、文言文整体阅读,阅读文言文,尤其是高考文言文,,首先要看选文出处,。通过出处,可知选文出自哪里,是何体例,是何主题,确立不同体式的应对策略。其次,通读全文,,注意阅读主体部分,确定共记录几件事,写了何事,,在事件与事件间划开层次,用,“,/,”,表示,并稍加概括提炼这一层次写了什么内容。再次,,认真审读题目,。,无论哪种文本、

9、文体,把握全文应做到,“,三知,”,:,1.,知人。,就是要掌握文中所写之人。,一要明确文章写的是什么人,:谁是主要人物,谁是次要人物,谁是对比人物,谁是陪衬人物等。,二要明确人物之间有怎样的关系,: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的关系,次要人物和次要人物的纠葛,对比人物的可比性,陪衬人物的陪衬点。,三要明确这些人是怎样的人,,明确作者是怎样,评价,他们的,并准确地概括出人物的性格、品质、品行。,2.知事。,事件是史传文的主体。所谓“知事”,就是要弄清楚作者围绕主要人物写了什么事。如果只写了一件事,就要分析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如果写了几件事,就要了解事件的先后顺序、事件之间的关联。弄清楚这些问题,就把

10、握住文章的主要内容。,3.知理。,知理就是在叙事类文本中,分析作者借助所叙之事,对人物作出了怎样的评价,说明了什么事理;在议论类文本中,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所谓“理”,有的是作者明说的,即作者通过议论表明自己的观点态度;有的是借人物之口表达作者的看法;更多的却是在叙事中透露的,这就需要细加辨析。,其中,,“知事”是核心。,完成课本P111,2024新课标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22分),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为将而降,A,降而为之,B,效死,C,以战,D,虽欲

11、浣,E,涤其污,F,而已,G,缁之素不可复白,。,答案,A,D,F,思路点拨,解答此题,可结合语意和固定结构进行断句。“为将而降”的“降”与其,后“降而,”的“降”,是在叙述两种不同的情况,两个“降”应当分属两个不同的句,子,其间应断开;“为之”后应有与之相接的动作,即“效死以战”;“虽”为连词,放在,句首,其前应断开;“浣”与“涤”共同做“污”的谓语动词,“浣涤”之间不应断开;“而”,为转折连词,置于句首,其前应断开;“已”的意思是“已经”,应做动词“缁”的状语,,“已缁”之间不应断开。故A、D、F三处需要断句。原文加上标点为:为将而降,降,而为之效死以战,虽欲浣涤其污,而已缁之素不可复白。

12、,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壮,认为,豪壮,意动用法,与老子“不贵难得之货”的“贵”用法相同。,B.亲,父母,可偏指父或母,与孔雀东南飞“我有亲父兄”的“亲”意思不相同。,C.“彼之不死”与爱莲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的“之”用法不相同。,D.迨,等到,与项脊轩志“迨诸父异爨”的“迨”字意思相同。,思路点拨,A.老子中“不贵难得之货”的“贵”为意动用法,意思是“以,为贵”,,与材料一中“上壮而许之”的“壮”用法相同,解说正确。B.孔雀东南飞中“我有亲父兄”,的“亲”意思是“血统最亲近的”,与材料一中“陵事亲孝”的“亲”意思不相同,解

13、说正确。,C.材料一中“彼之不死”与爱莲说中“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的“之”均为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二者用法相同,解说错误。D.项脊轩志中“迨诸父异爨”,的“迨”意思是“等到”,与材料二中“迨其后李广利征匈奴”的“迨”字意思相同,解说正确。,故选C。,A.李陵擅长骑马射箭,受命在酒泉、张掖训练军队。李广利出击匈奴时,李陵请求,以少击众,率五千步卒深入单于王庭,王夫之认为这是“自炫其勇”。,B.李陵遭遇单于三万人马,奋力作战,单于震恐,召八万人围攻李陵,李陵率军杀,敌数千。对于李陵的战功,司马迁称赞他虽败犹荣,而王夫之则未置一词。,C.李陵投降后,武帝大怒,司马迁竭力替李陵辩

14、白。王夫之认为,司马迁这样做的,原因,是担心如果不及时为李陵掩饰罪过,就会损害李广的声誉。,D.武帝误信李陵帮助匈奴训练军队,诛杀李陵家族,其实帮助匈奴的是李绪。王夫,之认为,即便灭族之祸可以归罪于李绪,李陵的罪责也无可推卸。,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思路点拨,“概述”是对文本信息进行提炼归纳后的叙述,正误就在于选项的叙述,与原文信息是否一致。解答本题,首先要读懂全文,继而比对选项与原文信息以判,断正误。A.概述的信息区间在材料一“善骑射,使教射酒泉、张掖以备胡。及贰师,击匈奴,陵叩头自请,愿以少击众,步兵五千人涉单于庭”和材料二“以步卒五千,出塞,陵

15、自炫其勇”,选项概述与原文信息一致。B.概述的信息区间在材料一,“陵,与单于相值,骑可三万围陵军。陵搏战攻之,单于大惊,召八万余骑攻陵。,陵,复杀数千人”“身虽陷败,然其所摧败亦足暴于天下”,而材料二中王夫之对此,确实“未置一词”,选项概述与原文信息一致。C.概述的信息区间在材料一“上怒甚,,群臣皆罪陵。上以问太史令司马迁,迁盛言,”和材料二“迁之为陵文过若不及,,而抑称道李广于不绝,以奖其世业”,选项将“不及”理解为“不及时”不正确,应为,“唯恐不够”,引申为“不遗余力,竭尽全力”;且选项将“司马迁这样做的原因”归因,为司马迁担忧“会损害李广的声誉”,与文意不符,选项概述与原文不一致。,D.

16、概述的信息区间在材料一“敖军无功还,因曰:捕得生口,言李陵教单于为兵,以备汉军。上于是族陵家。既而闻之,乃汉将降匈奴者李绪,非陵也”和材料二“陵,之族也,则嫁其祸于李绪;迨其后李广利征匈奴,陵将三万余骑追汉军,转战九日,,亦将委罪于绪乎”,选项概述与原文信息一致。故选C。,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愿得自当一队,,,到兰干山南以分单于兵,,,毋令专乡贰师军,。(4分),译文:,_,_,(我)希望能独立带领一队,到兰干山的南边去分散单于的兵力,不要让匈奴专门针对贰师将军的部队。,解析,关键词:“愿”,希望;“毋”,不;“乡”,同“向”,朝着某个方向前进。,(2),李陵曰,“,思一得当以报汉,”,,愧苏武而为之辞也,。(4分),译文:,_,李陵说“想得到适当的机会来报答汉室”,是愧对苏武而给这件事情找个借口。,解析,关键词:“得当”,适当;“愧”,愧对;“辞”,说辞,借口。,能力指向,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能力指向整理语言材料和言语活动经验,将,语言运用规律用于语文学习实践。,14.,王夫之强调李陵“大节丧,则余无可浣也”,材料一有哪些事实可以支持王夫之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