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设计及教后记

上传人:g****z 文档编号:595195063 上传时间:2024-10-25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0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设计及教后记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设计及教后记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设计及教后记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设计及教后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设计及教后记(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设计及教后记梦游天姥吟留别诗仙梦境,折射人生阅读提示:梦游天姥吟留别以浪漫瑰丽的想象,描绘了一个迷离惝恍的梦境。诗作以七言为主,不受诗律限制,笔随兴至,在奇特的梦境中寄寓着深沉的慨叹。学习时要在诵读中发挥想象,品味组成梦境的意象以及梦境所隐含的精神追求。学习目标反复诵读梦游天姥吟留别,发挥想象,品味诗人描绘的梦境及蕴含的作者的情感。在诵读中发挥想象,品味组成梦境的意象以及梦境所隐含的精神追求。导入新课:李白作为著名旅游直播达人,坐拥13亿粉丝,国内旅游笔记第一写手,他的足迹遍布祖国大江南北。在旅途中,他观天地,看不同风景;遇众生,结交各界朋友,以豪迈胸怀、奔放激情,将大好河山

2、描摹得淋漓尽致。在三峡,他有“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空谷绝响;游江浙,他有“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的长河画影;在庐山,他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磅礴长卷;在山东,他有“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神来之笔;一、作者档案【简历】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人。生于中亚碎叶,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青莲乡。在二十五六岁时出蜀东游。十年内,漫游了长江、黄河中下游的许多地方,并与高宗时宰相许圉师的孙女结婚,后又徙家任城(今山东济宁)。开元十八年(730)左右抵长安,争取政治出路,但失意而归。天宝元年(742),被玄宗召入长安,供

3、奉翰林,参与草拟文件等工作。李白秉性耿直,对黑暗势力不能阿谀奉承,因而遭受谗言诋毁,在长安不满两年,即被赐金放还。此后继续在黄河、长江的中下游地区漫游。天宝三载,李白在洛阳与杜甫相识,结成好友。安史之乱爆发时,李白正在宣城、庐山一带隐居。第二年,李白因参与了永王与肃宗争夺帝位的斗争获罪,被流放夜郎。途中遇到大赦,得以东归,时已59岁。晚年流落在江南一带。61岁时,在讨伐安史叛军的路上因病折回,次年病逝。【作品】代表作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将进酒早发白帝城等【评价】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继屈原之后,我国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和杜甫齐名,人称“李杜”。杜甫曾说他“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二

4、、背景链接这首诗是李白离开长安后的第二年所作。唐玄宗天宝元年(742),李白奉召来到京城长安。他本想此行能够施展才能,有所作为,然而很不如意,玄宗把他看作词臣,并不重用他。天宝三载,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这是李白政治上的一次大失败。离开长安后,他曾与杜甫、高适游梁、宋、齐、鲁,又在东鲁家中居住了一段时间。这时他在东鲁的家已颇具规模,他尽可以在家中怡情养性,以度时光。可是李白没有这么做,他有着不安定的灵魂,他有更高更远的追求,于是他离别东鲁家园,又一次踏上漫游的旅途。这首诗就是他告别东鲁诸公时所作。虽然出翰林已有段时间,但遭受仕途挫折的怨愤仍然郁结于怀,政治上的失败使他胸中块垒难消,这首诗便是他

5、的“发愤之作”。活动一解读题目“读”梦1朗诵诗歌,读准字音。(1)解题梦游天姥吟留别“梦游”“指梦中游历之意。“天姥”“梦游地点是天姥山,传说登山的人能够听到仙人天姥唱歌的声音,山因此而得名。“吟”:吟,吟咏。是诗体名,多悲愁慨叹之意。吟:古代乐府诗体裁的一种,歌、行、引,都是古体诗的体裁。多有悲愁慨叹之意。属歌行体。特点:篇幅较多,容量大,形式活泼,不拘一格,主要表现在诗句节奏的多变,也由诗人情绪决定。只要出现了带有“吟”这个体裁的诗歌,最好记住一句话:一切景语皆情语。“留别”和送别相对,李白写此诗留给送别的朋友。“梦游天姥”是写作内容,“留别”是写作原因。活动二把握内容“理”梦1梳理诗歌内

6、容。入梦的原因:由现实转入梦境的过渡句:由梦境转入现实的过渡句:揭示全诗主题的两句诗是:2.梳理本诗脉络。活动三品味“梦境”“析”梦1.研讨第1段。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重点实词:信、语、横、拔信:信任(愿陛下亲之信之) 信实(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确实(谓为信然/岂信然邪) 通“伸”,伸张(欲信大义于天下)思考:本诗梦游之地是“天姥山”,诗人为何先写“瀛洲”?诗人笔下的天姥山有什么特点?运用了什么手法?2.研讨第2段。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处今尚在,

7、渌水荡漾清猿啼。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重点实词:因、度、暝、殷、栗、惊、列、訇然、青冥、鼓、悸、惟因:于是、就(因屏人曰/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凭借、依靠(高祖因之以成帝业)根据、依照(罔不因势象形)因此(因以为号焉/而因以及乎其迹)度:do估计、推测(孤不度德量力)渡过、越过(关山度

8、若飞)本诗描绘了游天姥的四幅画面,请概括每一幅画面的特点以及诗人的情感。景特点情月夜剡溪白昼山中傍晚山中夜晚仙府诗人为何花如此多的笔墨来描绘梦境?明确梦中仙境象征诗人追求的理想境界。写仙境之美妙是为了反衬现实的丑恶,写自己对神仙世界的向往正是为了表明对黑暗现实的厌恶,对自由的追求。3研讨第3段。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思考:梦游中梦断盛会,现实中梦醒盛唐。诗人于尘世如何自处呢?请同学们分析了“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出李白怎样的形象特征?活动四探究诗风“评”梦1“飘然思不群”是杜甫对李白

9、浪漫主义诗风的概括。请分析本诗是如何体现李白浪漫主义诗风的。丰富的想象。诗人的想象有的来源于民间的传说,例如关于仙境的种种细节描写;有的出于诗人的个性和爱好,例如湖月“送我至剡溪”,这跟“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下独酌)一样,诗人把月看成最亲密的朋友,想象与明月相交,明月送诗人至剡溪。大胆的夸张。这种夸张不是简单地放大事物的原貌,而是融合了诗人的美好感情,如诗的开头对天姥山高峻挺拔的雄姿极尽夸张,其中就蕴含着诗人对天姥山的景仰和向往之情。瑰丽的色彩。如云霞、明月、渌水、海日、青冥、金银台等,景物描绘绚烂多彩。拓展延伸:结合本诗分析的关于李白浪漫主义诗风的方法,尝试分析杜甫登高中如何体现现实

10、主义的风格。分析:从内容(语言运用、意象选择、情感主旨的表达)、手法等方面入手。课后作业:请分析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是如何体现壮志难酬的忧愤和豁达洒脱的豪情的?也可以分析李清照声声慢中如何体现婉约的词风的。2总结全诗的艺术特色:全诗运用对比手法,从现实(浑浊、冷酷)到梦境(美妙、欢乐),又回到现实。大胆的夸张,丰富的想象。语言精炼清新,长短句式参差多变,四言、五言、六言、九言交错运用、节奏有缓有急,富有音乐美,具有极强的表现力。教后记:本次课用了两个课时,第一课时带着学生梳理了文言常识、文言实虚词、梳理了文章的脉络结构。第二课时重点理解诗人如何使用浪漫瑰丽的想象来描绘一个迷离惝恍(释义1.失意

11、;伤感。2.模糊;恍忽。)的梦境,同时在梦境中寄寓深沉的慨叹。在内容梳理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问题,对于李白梦境描写的部分,他花大量的笔墨来描写,这是为何?在理解的时候,需要提醒学生结合创作的背景来理解。这个单元的单元学习任务中提到“古诗词中常常寄寓着诗人对社会的思考和对人生的感悟。阅读本单元诗作,可以采用知人论世的方法,通过了解诗人的生平、创作背景等,深入理解作品。”高中阶段,我们应该帮助学生从记忆型到能力型的转变,需要由课内所学的知识迁移到课外,在日常的课堂训练中我们要为学生构建知识体系。本次课在分析李白浪漫主义诗风的时候,先让学生看了答案,然后从中总结出可以拓展延伸的抓手,但是这一点我总觉得

12、很遗憾,是不是应该让学生先尝试分析呢?让他们在分析的过程中得到思维的训练,语言组织能力得到提高。但是,担心他们无从入手,所以让他们先看了思路,然后总结方法。还是犯了老问题:不相信学生,不敢放手。我们要舍得、敢于、适时、大胆地放手,让学生早一天完成从“扶着走”到“自己走”的蜕变。一定要尽快完成从相信自己到相信学生的转变。语文教学中的拓展迁移应当遵循一个原则:既要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又要从课外回归课内。这恰如王国维所言:“须入乎其内,又出乎其外。”我们应当以教材为基础,深入探究其内涵,同时又要突破教材的局限,广泛汲取外部资源。然后,将这些外部知识与见解再度融入对教材的理解中,形成一个由内而外,再由外及内的循环过程。这种双向延伸的方法不仅能够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还能帮助他们建立起知识间的联系,提高理解和应用能力。摘自须入乎其内,又出乎其外谈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拓展迁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