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9 鱼我所欲也(名师教学设计)

上传人:送你****花 文档编号:595110413 上传时间:2024-10-21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786.2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9 鱼我所欲也(名师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9 鱼我所欲也(名师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9 鱼我所欲也(名师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9 鱼我所欲也(名师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9 鱼我所欲也(名师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9 鱼我所欲也(名师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9 鱼我所欲也(名师教学设计)(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9 鱼我所欲也1.抓住文章的主要论点,理解全篇内容。2.理清文章的层次结构,梳理论证思路。3.把握文章的论证方法,体会其语言特色。第1课时一、导入新课人生常常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选择,当我们在人生中面对生与义两难全的抉择时,该如何做决定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先哲孟子的鱼我所欲也,在文中寻找答案吧!二、教学开展1.目标任务一:认识作者,了解作品。作者简介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思想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被尊称为“亚圣”,与孔子并称“孔孟”。他主张“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在人性方面,他主张“性善论”。作品简介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

2、作,共七篇,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其思想核心是“仁”“义”。它不仅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也是我国古代极具特色的散文专集。其文气势磅礴,感情充沛,逻辑严密;善用比喻和寓言故事来说明复杂抽象的道理,雄辩滔滔,极富感染力;语言明白晓畅,平实浅易,又精练准确。南宋朱熹将它与论语大学中庸合为“四书”。背景链接孟子所处的时代,是一个“上下交征利(上下互相争夺利益)”的时代。孟子的第一篇梁惠王,就揭示了这样一个现实。孟子认为,一国上下不顾道义地逐利,就会出现作乱犯上之事,必然导致国破家亡。所以,孟子甚至将“富”与“仁”对立起来。他在鱼我所欲也中提出的“舍生而取义”的观点,既是对人

3、性的一种期望,也是对仁政的一种期待。2.目标任务二:读通全文,理解文意。朗读指导。从字音、节奏等方面来进行。读准字音:故不为苟得也(wi)(u)死亦我所恶(w) 一箪食(dn) 一豆羹(n)蹴尔(c) 不屑(xi) 今为(wi)宫室之美为(wi)之把握节奏:注意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是/亦不可以已乎理解文意。理解文句,读懂文章大意,用自己的话对文章的内容进行复述。可参见创优作业背记手册本课“古今对译”。3.目标任务三:梳理文言知识,积累字词。通假字故患有所不辟也(“辟”同“避”,躲避)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4、(“辩”同“辨”,辨别)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同“德”,感恩、感激。“与”同“欤”,语气词)乡为身死而不受(“乡”同“向”,先前、从前)古今异义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古义:是两个词,意思是能够用来。今义:是一个词,表示许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古义:代词,这。今义:判断动词。)一箪食,一豆羹(古义:古代盛食物的一种容器,形似高脚盘。今义:豆类作物。)万钟于我何加焉(古义:有益处,有益于。今义:加上,增加。)一词多义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介词,为了)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动词,做)为 为人谋而不忠乎(介词,替)天子为动(介词,被)不足为外人道也(介词,对、向)其名为鲲(动词,叫作、称为)所识

5、穷乏者得我与(同“欤”,语气词)与呼尔而与之(动词,给予)选贤与能(同“举”,推举)吾谁与归(介词,和、跟)而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连词,表转折)呼尔而与之(连词,表修饰)舍鱼而取熊掌者也(连词,表顺承)则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连词,那么)得之则生(连词,就)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连词,却)得故不为苟得也(动词,得到、获得)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动词,同“德”,感恩、感激)于所欲有甚于生者(介词,比)万钟于我何加焉(介词,对、对于)之呼尔而与之(代词,他)为宫室之美(结构助词,的)文言句式判断句: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也”表判断)省略句:乡为身死而不受省略主语和宾语,即“(我)乡为(礼

6、义)身死而不受(施舍)”倒装句:所欲有甚于生者(状语后置,即“所欲有于生甚者”)第2课时1.目标任务一:把握论点,梳理论证思路。文中哪句话可以作为全文的中心论点?这个论点是怎样提出来的?这样提出论点有什么好处?舍生而取义者也。这个论点是由比喻引出来的,以“鱼”喻“生”,以“熊掌”喻“义”,点明“义”的价值高于生命,提出“舍生取义”的论点。先设喻而后提出论点,这是因为“鱼”与“熊掌”在当时都是难得的食物,而“熊掌”是其中更珍贵者。二者不可得兼,取其中更珍贵者合乎情理也符合逻辑。同理,生命和道义的价值也不同。在作者看来,道义要比生命重要得多,在二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必须舍弃生命选取道义。这样由

7、此及彼,由浅入深,运用比喻论证,引出“生”与“义”的论题,自然,明晓。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完成学习任务单。学习任务单参考答案舍生而取义 所恶有甚于死者患有所不辟 所恶莫甚于死何不为有不为 乡为身死而不受得我而为之2.目标任务二:品读课文,理解内容。第1段结尾的“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的“是心”和文章最后一句“此之谓失其本心”的“本心”各指什么?怎样理解这两句话?“本心”指的是“人的羞恶之心”,“是心”指的是“这种心”,其义和“本心”相同。第1段结尾的这句话是说贤者会保持与生俱来的“羞恶之心”,不让它丢失;相反,“失其本心”正是丢失了“羞恶之心”。这种观点正是孟子“性善论”的

8、体现。资料链接:孟子提出“性善论”,认为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种情感(四心)是仁、义、礼、智四种德行的萌芽,故称四端。孟子把四心作为完美人格心性的基本价值尺度,认为假如一个人没有同情恻隐之心、羞恶知耻之心、礼敬谦让之心、褒是伐非之心,那他就是一个心性有缺陷的人,一个麻木的人,一个不合格的人。既然“箪食”“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为什么“行道之人弗受”“乞人不屑”?因为是用“呼尔”“蹴尔”的方式给予的,这种行为是对受施者的轻视,是带有侮辱性的施舍,说明在“生”面前,尊严更重要。也与前文“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相呼应。“万钟”指的是什么?“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指

9、的是什么?“万钟”和“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之间是什么关系?“万钟”指的是利益;“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指的是权力、美色、虚荣,也就是欲望。利益是欲望的折射,满足欲望是追求利益的目的。“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运用了今昔对比,作用是什么?写出了一些人在追逐利益的过程中,逐渐丧失了本心,词锋针对仕宦之徒。也与前文中的“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相呼应,说明这些人已经失去了本心。3.目标任务三:赏析语言,分析论证方法。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表现手法?主要运用了比喻、对比、排比等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比喻。把“生”比作“鱼”

10、,把“义”比作“熊掌”,巧妙又贴切地论述了“生”与“义”的关系。对比。如将生和义对比,认为义比生更可贵;将死与不义对比,认为不义比死更可恶。又把假设与事实进行对比,最后将“不食嗟来之食”与“不辨礼义而受万钟”进行对比。排比。通篇皆是,排比句既有助于逐层深入分析,又能增强文章的语势和论辩力量。如“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归纳本文的语言特点。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富于鼓动性,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本文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举例说明。比喻论证。如开篇以鱼和熊掌的比喻来论证生与义。举例论证。如第2段举“不食嗟来之食”

11、的例子论证舍生取义的原因。对比论证。如第1段从“所欲”“所恶”正反两方面说明为什么要“舍生而取义”,第2段中把以前与现在对“万钟”的不同态度做了对比,从反面证明了“舍生而取义”这一观点。4.目标任务四:拓展延伸,感悟升华。早在两千年前,孟子就提出了“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问题和应当“舍生取义”的观点。那么在现代社会,面对愈来愈多的诱惑,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我们应当做出怎样的选择呢?阅读下面名句,说说你的看法。1.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2.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3.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义的价值高于生命,人应该有舍生取义的精

12、神,这一观点在“上下交征利”的战国时代有积极作用,对后世知识分子的精神修养也有相当的影响,如苏武、岳飞、邓世昌、朱自清、闻一多等。随着时代的发展,“义”的内涵发生了变化。我们现在所说的“义”是指社会正义,“利”指一己之私利,当这两者难全的时候,我们应该坚持社会正义。结束语:孟子提倡的“舍生取义”和孔子提倡的“杀身成仁”,一起成为儒家道德的最高标准,同时也激励着历代仁人志士为祖国贡献出全部力量。孟子由口腹之欲推衍到道德之美的独特论证方法,化抽象为形象,便于理解,令人深思,我们在以后的写作过程中,可以借鉴这种手法。三、作业布置1.背诵课文。2.孟子善于运用日常生活中的事例进行类比说理,使抽象的道理

13、变得浅显易懂。学习这种方法,写一段话,论证一个道理。本课由“选择”这一话题导入,引发学生的思考;再介绍孟子的相关信息,有助于学生更全面、深入地理解他的思想;之后,让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掌握本单元重点字词,并朗读课文,有助于学生疏通文意,为之后领会文章主旨打下基础。第2课时引导学生提炼本文中心论点,梳理论证思路,加强对文章的整体把握;再从文章细节处分析,引导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章内涵,把握文章主旨;最后,引导学生体会本文精妙的比喻、精当的对比、精彩的排比,体会孟子散文的论述风格和语言特色,分析本文的论证方法,既能使学生进一步把握文章主旨,又有助于他们掌握议论文的写作方法并应用到今后的写作中去。拓展延伸部分,通过名句展示,让学生结合社会现实进行思考,有助于学生内化本文的思想主旨,让学生领会“舍生取义”这一高尚品质,从而提升自身的思想道德水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