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名称:10.端午粽

上传人:逸向 文档编号:593853766 上传时间:2024-10-11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2.3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题名称:10.端午粽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课题名称:10.端午粽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课题名称:10.端午粽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课题名称:10.端午粽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课题名称:10.端午粽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课题名称:10.端午粽》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题名称:10.端午粽(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学设计方案课题名称:10.端午粽学科年级一年级语文教材版本人教版一、教学内容分析端午粽是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的习俗活动之一。上课伊始,带学生走入情境,感受端午节的节日气氛,激发学习兴趣。端午粽选自作家屠再华写的童年散文集嘟嘟糖和小雪灯。课文条理清晰,围绕端午粽,以儿童的口吻生动地向我们介绍了粽子的样子、味道和花样。第1自然段先介绍端午节,外婆会煮好粽子等我们回去;第2自然段具体介绍了粽子的色、香、味;第3自然段重点写了粽子的花样多;最后点出了端午吃粽子习俗的由来。课文语言比较形象,贴近学生的生活二、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 读好课文中的长句子,并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文。2、 认识“端、粽

2、、节、总、米、间、分、豆、肉、带、知、据、念”13个生字,正确美观地书写“午、节、叶、米、真、分、豆”7个汉字。3、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粽子的制作方法,并让学生初步感受祖国的传统节日文化。4、 积累课文中表示颜色的叠词,提高学生对词语的理解与运用能力。三、学习者特征分析课文语言比较形象,贴近学生的生活,而且孩子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因此在感悟文本时尽量放手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自主理解。图文结合和结合生活实际,了解句子意思,了解课文内容,感悟端午节家庭吃粽子的快乐,知道这个中华传统习俗的故事。四、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出示实物粽子,谈话导入1、师出示一个粽子,问学生:这是什么?我们一般什么时候

3、吃它?2、学生回答之后,教师导入:看来同学们对我们的传统节日端午节以及端午节的美食粽子很了解,我们就让他们一起来学习一篇关于粽子的课文端午粽。教师相机板书课题。二、初读课文,识字学词1、师播放课文录音,生认真倾听。2、生借助汉语拼音自主朗读课文,圈画出生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3、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1)明确这篇课文共有4个自然段,第1自然段和第4自然段是一句话,第2自然段和第3自然段分别有三句话。(2)指名学生朗读第1自然段,出示词语卡片:端午节、总会、粽子,指名学生认读并相机正音,强调:“端”是三拼音节,“总”和“粽”都是后鼻音,并指导学生用“一到总会”练习说话。(3)指名学生朗读第2自

4、然段,出示词语卡片:糯米、中间、粽叶、真是,指名学生认读,根据学生认读情况强调,“中间”的“间”要读一声,不能读成了四声,“真”是前鼻音,“是”是翘舌音。(4)指名学生朗读第3自然段,出示词语卡片:十分、红豆、鲜肉、带回,指名学生认读,根据学生认读情况强调,“十”是翘舌音,“鲜”的读音是“xin”,而不是“xun”。(5)指名学生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出示词语卡片:知道、据说、纪念,指名学生认读情况强调,“知”是翘舌音,“念”的声母是鼻音而不是边音。4、学生再次练习朗读全篇课文,争取读得正确又流利。5、巩固识字。(1)师随机出示生字词卡片,指名多名学生认读,并根据认读情况再次指正。(2)独立出示

5、本课中的13个生字,打乱顺序指名学生认读,开火车读等。(3)鼓励学生认真观察,并交流是如何记住这些生字的。在此过程中,师引导学生采用形近字比较法、熟字加偏旁、熟字加熟字、在生活中认字等方法加强生字的记忆,提高学生归类识字的能力。三、再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1、学生再次轻声朗读课文。师提出读书要求:读完每个自然段后,想一想这一段的主要意思。2、指名学生朗读第1自然段,交流读书收获:吃粽子的时间。3、指名学生朗读第2自然段,交流读书收获:粽子的构造及味道。4、指名学生朗读第3自然段,交流读书收获:粽子的种类。5、指名学生朗读第4自然段,交流读书收获:吃粽子的来历。6、全班齐读课文。四、指导生字书

6、写1、出示本课要求会写的生字:午、节、叶、米、真、分、豆。2、指名学生认读、口头组词,加强对字义的理解。3、学生自主观察汉字,交流自己的识字方法和书写要领,在此过程中,师在给予鼓励肯定的同时适当指导:“真”字的中间是三横,要写紧凑一点;“午”字的一竖上面不能出头。4、师范写、指导,学生观察、书空。5、学生自主书写生字,师深入到学生中间巡视指导,强调良好的书写习惯。五、课堂小结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指导作者每逢端午节都要到外婆家吃粽子。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课文,看看外婆都包了什么样的粽子。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读好文中的长句子,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粽子

7、的构造,并初步感受祖国的传统节日文化。3、积累课文中表示颜色的叠词,提高学生对词语的理解与运用能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1、出示生字词卡片,指名学生认读。2、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回忆课文的主要内容:每逢端午节,我们会到外婆家吃粽子。3、师创设情境:既然香香的粽子这么好吃,那我们就再一次走进课文去“尝尝”吧!二、理解课文内容,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1、学习第1自然段。(1)学生自由朗读第1自然段,读完以后想想:你从这一自然段中的“总会”和“盼着”两个词体会到了什么?(2)指名学生交流,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师适当讲解;从“总会”中可以看出粽子是端午节不可或缺的事物,“盼着”这个词则体现了外婆期

8、望在传统节日中与亲人团聚。(3)指导朗读:第1自然段虽然只有短短的一句话,但表现出了外婆对亲人团聚的期盼,因此要在朗读中把这种感情读出来。(4)全班齐读第1自然段,注意读出感情。2、学习第2自然段。(1)指名学生朗读第2自然段,读完后想一想:这一自然段有几句话?分别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粽子的?(2)指名学生交流,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师适当讲解:第2自然段的三句话分别从眼睛看外形、鼻子闻味道、嘴巴尝口感这三个方面来描写粽子的。同学们在描述一种食物的时候也可以按照这种顺序来进行。(3)指导学生读好这三句话:读第一句话时要抓住“青青”“白白”和“红红”这三个词。教师可相机出示粽子的图片。读第二句话时,要

9、抓住“一就”这个关联词语,以及“掀”和“飘”这两个动词,读出句子的连贯性。读第三句话时,要读好“剥”和“咬”这两个动词以及“又黏又甜”这个词,体会ABAC式的词对粽子美味的准确表达。(4)全班齐读第2自然段。3、学习第3自然段。(1)学生自由读第3自然段,读后想一想:文中讲了几种粽子?(2)文中讲了三种粽子,叙述时作者用了这样一组关联词语:“除了还有”,你也来用这个关联词语讲一句话吧。学生自由练习后,举手发言,师生共同点评。(3)指导学生读好这一自然段中的最后一个长句子,师提示学生在逗号处适当停顿。4、学习第4自然段。(1)师过渡:同学们都知道了端午节我们要吃粽子,可大家知道我们为什么要吃粽子

10、吗?请你们从第4自然段中找找答案吧。(2)学生自读第4自然段。(3)指名学生读最后一段,然后教师出示屈原的图片和资料,跟学生说屈原投江的故事。三、积累短语,练习提升1、师过渡:这篇课文用了很多表示颜色的叠词来描写粽子,请同学们在课文中画出来后读一读:青青的箬竹叶,白白的糯米,红红的枣。2、师质疑:如果我们把“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这些词语去掉,同学们呢发现呼有什么不同?3、指名学生交流,根据学生的交流师适当明确:这些叠词既准确地描述出了箬竹叶、糯米和枣子的颜色,读起来还郎朗上口,非常富有音乐节奏。4、同学们,你能用这样的叠词来描述生活中的事物吗?学生小组交流后,师指名回答。5、拓展练习()的

11、草地()的天空()的稻子四、课堂小结同学们,学习了这节课,我们知道了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还用“文字”感受了粽子的色、香、味。课后,同学们还可以看看在其他的节日里,我们还经常吃哪些传统食物,并和你的小伙伴一起交流交流吧。 五、教学策略选择传统文化融合的设计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设计意图1、 师出示一个粽子,问学生:这是什么?我们一般什么时候吃它?学生回答:五月初五。之后,教师:看来同学们对我们的传统节日端午节以及端午节的美食粽子很了解,我们就让他们一起来学习一篇关于粽子的课文端午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2、师创设情境:既然香香的粽子这么好吃,想不想尝尝?那我们就再一次走进课文去“尝

12、尝”吧!第2自然段的三句话分别从眼睛看外形、鼻子闻味道、嘴巴尝口感这三个方面来描写粽子的。同学们在描述一种食物的时候也可以按照这种顺序来进行。认真观察事物六、教学评价设计(创建量规,向学生展示他们将被如何评价(来自教师和小组其他成员的评价)。也可以创建一个自我评价表,这样学生可以用它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评价)梁妹芬:紧紧围绕单元训练重点和这篇课文的特点设计教学目标,教学目标落实比较到位,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但放手让学生板书时,学生写了错别字,老师没有关注到黄美兰:词语教学很用心,打破教学常规,结合课文词语的特点进行归类,引导学生读准带轻声的词语、儿化音、带多音字的词语,扎扎实实进行词语教学。遗憾的是,课堂上放声朗读的时间少了一些。蒙绍云;李老师非常重视写作方法的指导,谈印象时,让学生自己来板书,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七、教学板书板书设计 10端午粽 端午节 吃粽子 纪念屈原赛龙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学习方法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