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鉴赏—微专题古诗客观题的选判

上传人:大** 文档编号:593841509 上传时间:2024-10-10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诗歌鉴赏—微专题古诗客观题的选判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古代诗歌鉴赏—微专题古诗客观题的选判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古代诗歌鉴赏—微专题古诗客观题的选判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古代诗歌鉴赏—微专题古诗客观题的选判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古代诗歌鉴赏—微专题古诗客观题的选判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古代诗歌鉴赏—微专题古诗客观题的选判》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诗歌鉴赏—微专题古诗客观题的选判(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古代诗歌鉴赏微专题古诗客观题的选判一、小阅读-课外() 1.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自嘲陆游少读诗书陋汉唐,莫年身世寄农桑。骑驴两脚欲到地,爱酒一樽常在旁。老去形容虽变改,醉来意气尚轩昂。太行王屋何由动,堪笑愚公不自量。 【注】本诗作于1200年,此时距陆游被主和派大臣排挤出朝廷已过了十年。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陋汉唐”表明诗人连汉唐这样强盛的朝代都不放在眼里,与晚年自己只能寄身乡村无法报国形成强烈对比。B颔联勾勒出一个无所事事、骑着矮小毛驴四处闲逛、酒不离手的老人形象、读来今人既觉有趣又感苦涩。C颈联写诗人虽然年岁老去,志向已与少时不同,但精气神不减

2、当年,壮心不已的老人形象跃然纸上。D尾联化用典故,诗人以愚公自比,无法移动的“太行王屋”则指朝廷中阻碍自己实现理想抱负的巨大阻力。 () 2.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六州歌头少年侠气贺铸 少年侠气,交结五都雄。肝胆洞,毛发耸。立谈中,死生同。一诺千金重。推翘勇,矜豪纵。轻盖拥,联飞鞚。斗城东,轰饮酒垆,春色浮寒瓮。吸海垂虹,间呼鹰嗾犬,白羽摘雕弓,狡穴俄空。乐匆匆。 似黄粱梦,辞丹凤;明月共,漾孤篷;官冗从,怀倥偬,落尘笼。簿书丛。鹖弁如云众,供粗用,忽奇功。笳鼓动,渔阳弄,思悲翁。不请长缨,系取天骄种。剑吼西风,恨登山临水,手寄七弦桐,目送归鸿。 【注】此词作于北宋哲宗元祐三年(

3、1088)秋。当时西夏屡犯边界,贺铸在和州(今安徽和县一带)任管界巡检(负责地方上训治甲兵、巡逻州邑、捕捉盗贼等的武官)。鹖(h)弁(bin):本义指武将的官帽,这里指武官。渔阳:安禄山起兵叛乱之地。此指侵扰北宋的少数民族发动了战争。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阕词写从前少年豪气,短句紧促的节奏,大段细节的描述,将少年人性格之“侠”与日常行为之“雄”渲染得淋漓尽致。B下片开头“似黄粱梦”过渡自然。既承接了上片对过去的回忆,又把思绪从过去拉回到今天的现实中来。C“鹖弁如云众”是北宋当局浪费人才的一个具体表现,而身为这个队伍中的一员,词人更因自己已成年迈老翁,无力在国家面临

4、边关危机时建立功勋而悲叹。D本词以“ong”为押韵韵脚,于感怀中更增加了慷慨激昂的气魄及忧国忧民的悲凉。 () 3.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玉楼春马成 来时吴会犹残暑,去日武林春已暮。欲知遗爱感人深,洒泪多于江上雨。 欢情未举眉先聚,别酒多斟君莫诉。从今宁忍看西湖,抬眼尽成肠断处。 【注】本词是词人送时任杭州知州的苏轼入京时所作。武林:杭州。遗爱:地方官在职时有德政,走后仍为当地百姓所爱戴。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二两句使用“来时”和“去日”、“残暑”和“春已暮”,从时间的角度入题。B“洒泪”一句表达了当地百姓对苏轼离去的感伤,也暗示百姓的思念像江水一

5、样多。C“君莫诉”是告别时词人对苏轼的劝慰,到京城后可以多喝酒,但要三缄其口。D下阕末两句写苏轼离去后,此地物是人非,只能空惹啼痕,令读者回味无穷。 () 4.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九日和韩魏公苏洵晚岁登门最不才,萧萧华发映金罍。不堪丞相延东阁,闲伴诸儒老曲台。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暮归冲雨寒无睡,自把新诗百遍开。 【注】这首诗作于英宗治平二年(1065)重阳节,苏洵时任霸州文安县主簿,编纂太常礼书。此诗作后半年,苏洵病故。金罍(li):泛指酒盏。曲台:指太常寺,掌礼乐郊庙社稷之事。新诗:指韩魏公在宴会上的诗作乙巳重阳。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6、由“韩魏公”“登门”“丞相延东阁”等内容可知,韩魏公是丞相,诗人在重阳佳节受其邀请登门赴宴。B“萧萧华发映金罍”巧用颜色映衬,花白的头发与金光闪闪的酒器相映,颇具画面感,意在渲染宴会的欢乐气氛。C“不堪”言诗人愧对丞相的邀请,“闲伴”叹自己的工作是虚度岁月;字里行间流露出时光易逝、人生蹉跎的伤感。D“佳节”两句直抒胸臆,自己虽惆怅已久,但醉后仍偶生壮心,这与曹操“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格调相似。 () 5.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江城子春兴刘辰翁 一年春事几何空。杏花红。海棠红。看取枝头,无语怨天公。幸自一晴晴太暖,三日雨,五更风。 山中长自忆城中。到城中。望水东。说尽闲情,无日不

7、匆匆。昨日也同花下饮,终有恨,不曾浓。 【注】此词作于南宋灭亡前夕。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阕开篇“几何”二字发人深省,本是春来万物生机盎然之时,然而作者却忧愁缠身,担忧春天的艳丽与美好太匆匆。B“三日”“五更”为虚指,“三日雨,五更风”不仅形容天气阴晴不定,也暗指南宋动荡不安、阴云密布的政治局面。C作者人在山林却胸怀大志,报效国家的期盼始终不变。可是“到城中”后,只能徒然望着水流向东,不由怅然若失。D全词语言清新质朴,直白晓畅,不作震天动地之悲鸣慨叹,娓娓道来,体现出了词人高超的艺术手法。 () 6.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两题 曲江二首(其二)杜甫朝回日日典春衣

8、,每日江头尽醉归。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传语风光共流转,暂时相赏莫相违。 【注】这首诗写于乾元元年(758年),其时京城虽然收复,但兵革未息。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于一联出现三个“日”字,写出诗人典衣换酒次数之频繁。B颔联诗人慨叹人生苦短,纵使“酒债”处处,也要喝酒寻醉。C颈联巧用叠词,“深深”直言蝴蝶之态,“款款”状写蜻蜓之姿。D尾联诗人传语风光与之“流转”,用拟人表明惜春爱春之情。 () 7.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寒食雨二首(其二)苏轼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小屋如渔舟,濛濛水云里。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

9、苇。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 【注】元丰三年,苏轼到达贬所黄州,本诗作于元丰五年寒食节。君门,指皇帝所居之所。死灰:史记韩长孺传:“安国坐法抵罪,狱吏田甲辱安国,安国曰:死灰独不复燃乎?田甲曰:燃则溺之!”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开头写春江满溢之态,突出寒食节雨量多,自然引出下文有关小屋的感慨。B诗歌第三句到第六句,诗人由屋外写到屋内,真实再现了当时在黄州的生存条件。C“那知”二字表明诗人原本并不知道此时正是寒食节,后因见乌鸟衔纸才恍然大悟。D最后四句诗人以议论收尾,用朴实的笔触,表达了朝廷浑浊的局面如死灰般难以改变

10、。 () 8.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夏夜孔平仲小雨初收深夜凉,杖藜徐步立回塘。一天星月清人意,四面芙蕖遗我香。大隐尝闻在朝市,昔人何必濯沧浪。应官粗了心无事,便是逍遥物外乡。 【注】应官:当官。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照应诗歌标题,小雨初停的夏夜,诗人拄着藜杖缓慢行走在曲折的水塘旁。B颔联写夜晚的天空让心灵澄澈、清明,四面的荷花送来阵阵清香,令人愉悦。C颈联中“濯沧浪”,是指在清水中洗涤冠缨,此处比喻诗人超脱尘俗,操守高洁。D尾联直抒胸臆,道出诗人的心声,表明当官之人同样也可以超然物外,逍遥自在。 () 9.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凉州词

11、二首孟浩然其一浑成紫檀金屑文,作得琵琶声入云。胡地迢迢三万里,那堪马上送明君。其二异方之乐令人悲,羌笛胡笳不用吹。坐看今夜关山月,思杀边城游侠儿。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首以紫檀琵琶高亢激越的声音,点染出边塞送别的特定环境、氛围。B第一首借王昭君的典故,表达了诗人对朋友远赴胡地的不舍与悲怆之情。C第二首直言边塞地区的乐曲会令人黯然神伤,祈求别再吹奏羌笛与胡笳。D第二首因景抒情,以万里关山、明月当空之景,引出诗人对边塞战士的思念。 () 10.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怀天经、智老,因访之陈与义今年二月冻初融,睡起苕溪绿向东。客子光阴诗卷里,杏花消息雨声中。西庵禅伯还多病,北栅儒先只固穷。忽忆轻舟寻二子,纶巾鹤氅试春风。 【注】天经、智老,作者的朋友。天经,即诗中儒先;智老,即诗中禅伯。鹤氅,用鸟羽做成的外衣,是六朝以来名士喜爱的穿戴。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冰雪初融、春寒料峭、绿意初起的早春景象,点明了诗人访问友人的季节特征。B颔联上句写诗人在吟诗作赋中度日的生活情形,下句写诗人雨声中等待好友的消息。C从颈联“还多病”“只固穷”,可看出作者与这两人关系甚密,心灵相契,感情深笃。D诗歌以“冻初融”的初春起笔,以初春时节“试春风”收束,照应巧妙,构思严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