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高三年级第十二次月考语文试卷

上传人:大** 文档编号:593841502 上传时间:2024-10-10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17.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4届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高三年级第十二次月考语文试卷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2024届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高三年级第十二次月考语文试卷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2024届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高三年级第十二次月考语文试卷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2024届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高三年级第十二次月考语文试卷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2024届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高三年级第十二次月考语文试卷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4届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高三年级第十二次月考语文试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4届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高三年级第十二次月考语文试卷(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4届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高三年级第十二次月考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我国传统美学和文论中,“意象”是个古老而又新鲜的话题,是一个出现得很早并富有深广文化底蕴的重要概念,是主观情志与外界客观物象相撞而契合的产物,其在文艺创作和文学鉴赏中的作用与地位都是不可忽视的。 将“意”和“象”引进文学领域并实现其根本性语义转换的是晋代的挚虞,而南朝梁代的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则第一次将“意”和“象”合为一词而又引进文学理论,使它具有了美学意义。在文艺创作中,审美意象的营构是艺术家们必须要经过的一个步骤,是“眼中竹”至“胸中竹”的中间环节,即“意象”成为现实生活向艺

2、术作品转化的必不可少的中介;在艺术欣赏中,“意象”也起着一个读者从作品中获得审美感受的桥梁作用,读者要运用自己的还原能力、再创造能力去复现、补充甚至丰富作品中的“意象”。 “意象”作为一个极具中国传统文化底蕴的重要概念、范畴,它经历了由哲学、文化概念向文艺理论和美学范畴演变的过程。以“意象”品评文学作品,更能准确地表述作家构思谋篇过程中的审美心理活动及其呈现在作品中的形态与情态,也更能准确地表述读者阅读鉴赏时所获得的审美快感。 总之,“意象”是有意味的具体形象,或者说是显现在具象中的意味,是“意”与“象”的融合,是一种在一瞬间呈现的理智与感情的复合体。“意象”如同是组件、基础、构架,不同的“意

3、象”有机结合而组成文学作品,作品的意义和整体审美效应也由具体可感的“意象”生发而来。我国浩瀚的古典文学作品沉浸在“意象”的海洋之中,“意象”也成为评论文学作品的重要标准之一。 (取材于雷江红的相关文章) 材料二 意境为什么能给人以强烈的艺术美感? “意境”给人以强烈的艺术美感,首先在于它含有生动的形象。意境中的形象集中了现实美中的精髓,也就是抓住了生活中那些能唤起人某种情感的特征,意境中的景物都要经过情感的过滤,是情中景。艺术家抓住了自然形象中那种富有诗意的特征来创造意境,所以意境能给人以强烈的艺术美感。 意境之所以给人以强烈的艺术美感还因为形象中寄托了艺术家的感情,形象成为艺术家情感的化身。

4、意境中的形象来自自然,又能超脱自然,从属于表现情感。自然的特征和艺术家情感的特征是统一的,而且前者从属于后者。当自然景物被反映在艺术作品中时,它就不再是单纯的自然景物,而是一种艺术语言,透过自然景物表现了艺术家的思想感情。 意境是一种创造。“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这个“闹”字,就体现了运用语言技巧的创造,这个“闹”字好在哪里呢?好就好在它既反映了春天杏花盛开,雀鸟喧叫,自然从寒冬中苏醒,一切都活跃起来,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心中的喜悦。如果没有笔墨技巧,只有思想感情,只有胸中对景物的感受,也形成不了作品的意境。意境的形成是艺术家的创造,正是这种创造使得意境能够给人以强烈的艺术美感。 意境中的含蓄,给人

5、以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强烈的艺术美感。意境的这种特性是和它对生活形象的高度概括集中分不开的。所谓“意则期多,字惟求少”,这是说以最少的笔墨表现最丰富的内容。至于如何才能做到用以少概多的形式表现丰富的内容,关键在于抓住境中那能够唤起人的情感的特征,而不必罗列全部细节。所以在意境中既能做到形象鲜明,又不是一览无余。艺术家通过对生活的深刻观察和体验,抓住了景物中那些能唤起特定情感的特征,就能够调动读者的想象,发挥意境感人的力量。 (取材于杨辛、甘霖的美学原理) 材料三 意象是关于美的本体形态的指称。审美主体对自然物象、社会事象和艺术品等的鉴赏,以意象的创构为旨归。明代陆时雍说:“诗之可观者,意象

6、之间而已。”把意象看成诗歌可观的风采。现代学者罗庸则将其推及一切艺术,认为:“ 意象是一切艺术的根源 ,没有意象就没有艺术。”在文艺创作中,艺术家的感发在意象创构中起着主导作用。意象中的象,既包括艺术家感官所感受到的物象和事象,也包括艺术家的 拟象 。意与象交融为一,正是艺术家的情意与艺术家所体悟的物象、事象和拟象的浑然一体。 审美主体通过意象建构的一个独立自足的世界,就是意境。境在审美对象中通过“象”得以呈现,经由审美主体基于感性又不滞于感性的超感性体悟在心中成就意境。境既有疆域、界限的意思,也有层次的意思。意象或意象群及其背景的整合可以营造出独特的意境,并在意象所依托的时空中得以体现。意境

7、中的形象包含着 真情实感 ,创作者情真意切,方能创构真境界。 总而言之,意境是意象的境界,是审美主体在欣赏中由意象或意象群及其背景所创构的整体效果。艺术家通过情景交融创构了意象,而意境则是意象或意象群作为具体感性形态在特定时空氛围中所呈现的整体效果。意境以意象的具体感性形态为基础,乃是艺术家 即心即境、即象即境 的产物。意境侧重于意象内在的度,是对其抽象特质的指称,从而有力地拓展了意象范畴。 (取材于朱志荣的相关文章)1根据材料一,下列有关“意象”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意象”是主观情志和外界客观综合的产物,其作用与地位体现在文艺创作中,也体现在文学鉴赏中。B早在晋代,挚虞就把“意象”

8、引入了文学领域并使其具有了美学意义,可见该词语及概念出现得很早。C“意象”极具中国底蕴,经历了一个演变过程,从哲学、文化概念后来演变到了文艺理论和美学范畴。D“意象”不是那种一般意义的具体形象,而是有意味的具体形象,可以显现在具象中,有一定融合性。2根据材料二,下列的理解或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意境含有生动的形象,从现实出发又有集中,没有经过情感的过滤的景物不能成为意境中的景物。B意境中的形象来自自然,需要艺术家通过情感寄托、超脱后完成表现,所以自然是它的根本特性。C意境的形成需要艺术家的创造,只要有思想感情,自然会有笔墨技巧,自然就能够给人艺术美感。D意境的高低,关键在字数的多少,艺术家

9、要以最少的笔墨表现最丰富的内容,故字数少则意境高。3根据材料三,下列诗句或词句中不能体现“意象或意象群及其背景的整合可以营造出独特的意境”的一项是( ) A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马致远天净沙秋思)B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李商隐锦瑟)C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白居易琵琶行)D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4根据以上三则材料,对材料三中画波浪线的词句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三中,罗庸认为“意象是一切艺术的根源”,可见材料一从文学评论角度来谈意象有些狭窄。B材料三中谈到的“拟象”可以理解为材料一中所说的艺术家们营构审美意象过程中的“胸中竹”。C材

10、料三中所说的意境中的形象所包含的“真情实感”与材料二里形象中寄托的艺术家的感情暗合。D材料三中谈到的意境是“即心即境、即象即境”的产物,印证了材料二中运用技巧创造意境之说。5班级举行诗歌品析活动,请你综合以上三则材料的学术观点,概括地说明杜甫登高中“风急天高猿啸哀”这句诗给人以强烈的艺术美感的原因。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力量李娟 牛最喜欢吃葵花花盘,尤其是附在花盘最表层的那层葵花籽。别说牛,连我们人都觉得好吃。 在北方,谁家不出一两个嗑瓜子落下的“瓜子牙”(门牙带小豁口)?然而,最想不通的是,连我这样不爱嗑瓜子的,都是个“瓜子牙”!我真的不喜欢嗑全都怪瓜子太香了。虽然不喜欢,但一嗑

11、就停不下来。只好嗑啊嗑啊,瓜子从左边嘴角喂进去,瓜子皮从右边嘴角涌出来 连我家赛虎都喜欢葵花籽!春天一连补种了好几茬种子,剩下的种子被我妈随便堆到床下。赛虎这家伙一有空就钻进去,窸窸窣窣地,吃得香喷喷。但它不会嗑瓜子,便连瓜子壳一起嚼巴嚼巴吞下。我妈看着不忍心,一有空,便帮它剥,边剥边骂:“干了一天活,还得伺候一条狗!”每剥完一小把,把瓜子仁儿撮在手心任赛虎舔食。看它吃得高高兴兴,便也高高兴兴。 如此贫瘠的土地,却生出如此香美的食物。这么一想,就觉得必须得赞美土地的力量。 虽然其中也有化肥的力量。但化肥只能依从土地的意志而作用于植物。人类甚至可以研究出无土栽培技术,却不能更改生命成长的规则。这

12、种规则也是大地的意志。 我妈不喜欢化肥。她年轻时读书的专业是农业,她的老师曾告诉她和她的同学,施加化肥是急功近利的做法,虽然一时增收保产,但如此持续不到三十年,土地就会被毁去。她常念叨:“已经三十年了,已经三十年了啊?”不知是忧虑,还是疑惑。 我不知“土地被毁去”具体是什么概念,但是我却见过“死掉的土地”。地面坚硬、发白。田埂却依然完整,一道挨着一道,整齐地、坚硬地隆起。于是整块地看上去像一面无边无际的白色搓衣板。上面稀稀拉拉扎着好几年前残留的葵花残秆。也被太阳晒得发白。我猜这是不是因为过量施加化肥,因为不合理灌溉,因为盐碱化,因为各种透支等原因被废弃了的耕地。 虽然戈壁滩本身也是硬地,但却是

13、生态系统完全正常前提下的硬。戈壁滩再荒凉,也会覆盖稀薄的植物。尽管这些植物完全混入大地的色泽和质地,看上去黯淡、粗拙。 可眼下这块地,却是极度不自然的硬。表层板结得异常平整光洁,寸草不生,毫无生气。 像一块死去的皮肤,敷在大地的肉身之上。 我妈总是说:“这要是自己的地,还不心疼死了!要是自己的地,哪舍得这么种!”是啊,只有土地的主人才真正做到爱惜土地吧?世世代代依附土地而生的人,才能真正体谅土地。 我无数次感慨北方大地的贫瘠。虽然耕种过的土地看上去都差不多,又整齐又茂盛。但再看看野地便知端晓南方野外四季常青,植物浓密;而北方野地植被极为脆弱稀薄,看上去荒凉又单调。可是,就算是力量再单薄的土地,

14、对生存于此的人们来说,也是足够应对生存的。如果没有我们这些掠夺者的话。 这片大地已经没有主人,所有耕种于此的人全是过客。我们只租用此处一年或两年三年。为了满足我们的生存需要,我们只能无视基本耕种原则,无尽地勒索,直到土地死去。 那时,我们的租期也到了。 我们眼下租用的这块地就是一块已经连续种了三年葵花的地。按理说该停种了,养两年地再接着种。长期种植同一种作物,而且是油葵这样消耗巨大的作物,不但损害地力,也会影响产量。 再加上去年冬天的罕见暖冬,早在今年年初,“旱情已成定局”的消息就已经四处流传了。 可我妈还是决定顶着各方面压力再种一年。 河水依赖不了了,她便全赌在雨水上。只因她听当地上了年纪的

15、哈萨克老人说,纳吾尔孜节(春分日)那天若下了雨,将预示全年雨水丰足。果然,这一年的雨水极多,三天两头洒一阵。可是,雨水多的同时,风也多往往雨还没洒几滴,乌云就被大风吹散。雨很快偃旗息鼓。尽管损失惨重,甚至放弃了一块土地,但眼看着河边这块地总算冲出枪林弹雨挺到了最后一刻,我妈还是很欣慰的。 当我一圈一圈绕着葵花地赶牛,保卫最后的胜利果实,累得大喘气,心里便想:大地的付出已经完全透支,我们必须用自身的力量填补。 葵花收获了。虽然一百多亩地才打出来二十多吨葵花籽,但满当当的四百多个袋子堆在地头,看在眼里还是令人喜悦。 可一时半会儿却怎么也雇不到搬运的工人。 收葵花的老板一再表示时间紧张,不能再等了。于是我妈和我叔【注】一咬牙,自己上。收购葵花的车没法完全开到地边,离了还有三十多米。四百多袋,两人扛了两百多个来回。 三十多米距离,只算负重距离的话,每人共计走了六七公里。也就是说,这老两口把二十多吨的葵花籽挪动了三十多米。或者说,两人各扛一只五十公斤的麻袋,走了六七公里路。好吧,又省了两百块钱工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