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上课件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93391243 上传时间:2024-09-24 格式:PPT 页数:42 大小:2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文学上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中国文学上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中国文学上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中国文学上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中国文学上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文学上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文学上课件(4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文化概论第六章 中国文学上主讲教师:江 华中国石油大学人文学院中国文学上第六章 中国文学 第一节 中国文学理论 第二节 唐诗 第三节 宋词 中国文学上第一节第一节 中国文学的基本理论中国文学的基本理论 一、中国文学的主题 二、中国传统的审美原则中国文学上一、中国文学的主题一、中国文学的主题1.1.文学传统的形成文学传统的形成 中国传统文学起于神话,成于诗歌。从盘古开天,女娲补天,到后羿射日,精卫填海,到诗经问世。作为对文学评论和批评的文学理论开始于春秋,成熟于魏晋。从孔子的和谐为美到魏晋时期的以形写神。中国文学上图1 盘古开天中国文学上图2 女娲补天中国文学上一、中国文学的主题一、中国文学

2、的主题v2.2.中国文学的题材中国文学的题材 在周朝中国文学形成了关注现实,直叙人生的文学视野,与西方的宗教主题、英雄史诗题材完全不同。“诗言志,歌咏怀,声依咏,律和声”,古代的诗歌有韵律,音乐相配可以朗诵、歌唱。诗可以“兴、观、群、怨”。中国文学上一、中国文学的主题一、中国文学的主题3.3.中国文学的表现手法之一中国文学的表现手法之一 直抒胸臆,情不自禁.直接抒发内心情感,自然而然,油然而生,情不自禁,没有人工刀斧雕琢的痕迹。有感而发,情理相融,反对无病呻吟。中国文学上一、中国文学的主题一、中国文学的主题4.4.中国文学的表现手法之二中国文学的表现手法之二 白描写生。减少修饰词汇,直接描写状

3、态,表达朦胧的直觉。如:绿肥红瘦;芳草青青,白雾茫茫。中国文学上一、中国文学的主题一、中国文学的主题5.5.评论原则之一评论原则之一 效果重于内容。文学作品的效果,引起的审美感受结果,比内容更重要。文学作品的善的效果比美本身重要。如孔子“尽善尽美”的标准,反对靡靡之音。中国文学上一、中国文学的主题一、中国文学的主题v6.6.评论原则之二评论原则之二 内容重于形式。形式主要是指美的外在特征,如黄金分割比例,标准的身材比例。内容偏重于内在的质地。孔子闻韶乐,三月不知肉味。孔子闻武乐,曰“尽美矣,未尽善也。”中国文学上一、中国文学的主题一、中国文学的主题7.7.格调高雅格调高雅 中国文学作品有典雅、

4、感伤、忧虑的格调,内涵着淡淡的愁绪。作品的高雅,空灵能够登大雅之堂。净化人们的语言、情感、心灵,引导人们奋进向上。同时,又有担心惆怅,别离愁绪,充当了文明守望者的角色。 中国文学上二、中国传统的审美原则二、中国传统的审美原则1 1、和谐为美之一、和谐为美之一“天人合一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自然与人类的合二为一,自然是拟人化的自然。自然是人化的责自然,人是追踪于自然,发源于自然,以自然为本。中国文学上二、中国传统的审美原则二、中国传统的审美原则2 2、和谐为美之二、和谐为美之二“情景合一情景合一” 情景合一。情是人类特有的情怀,感情,审美的愉悦,是主观人化的。景是自然的景色,景物,风景,是自然的

5、造化,与人类无关。在中国文学中,触景生情,以景抒情;同时,以情观景,景随情变,情感主宰景色。中国文学上二、中国传统的审美原则二、中国传统的审美原则3.3.意境深远意境深远 中国文学作品描写的目的是营造美好的意境,意境是感性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意境是理想化的,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具有生动形象的朦胧美,如同一副画面浮现在脑海中,达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中国文学上二、中国传统的审美原则二、中国传统的审美原则4 4、形神兼备之一、形神兼备之一 中国文学强调形神兼备,要求正确处理事物外在的形象与内在的神态之间的关系。 (1)以形写神,传神写意,反对单纯写形。言不尽意,得意忘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6、中国文学上二、中国传统的审美原则二、中国传统的审美原则v5 5、形神兼备之二、形神兼备之二v以神传意.形是神的基础,表现,是铺垫,是桥梁。没有形象作为载体,神态无从安身。中国文学上第二节、唐诗 一、唐诗出现的背景一、唐诗出现的背景 二、唐诗的流派二、唐诗的流派 三、唐诗的创作方法三、唐诗的创作方法中国文学上一、唐诗出现的背景一、唐诗出现的背景1.1.政治背景政治背景 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政治开明,经济繁荣,秩序良好,达到了“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状态。在选官制度上建立了科举制。实行公平竞争,择优录用的选拔机制。出现了“朝为田舍郎,幕登天子堂”的现实。中国文学上一、唐诗出现的背景2.2

7、.经济背景经济背景 唐朝出现了太平盛世,贞观之治。太平盛世出现的经济原因是均田制,农民获得了土地,刺激了生产积极性。赋税少,唐太宗时,中央政府吃“皇粮”的人只有几百人。中国文学上一、唐诗出现的背景一、唐诗出现的背景3.3.文化教育背景文化教育背景 在科举考试中,写诗赋词成为必考科目,极大地促进了对诗歌的爱好,创作的普及。从中央到地方,从官府到家族建立完备的教育制度。中央有太学,家族有私塾,出现了耕读人家。小农家庭和家族成为文化的堡垒。中国文学上一、唐诗出现的背景4 4、汉字审美特性、汉字审美特性 从文化上看,汉字是从象形文字转化而来,汉字有形象,富于联想;汉字有四声,发声抑扬顿挫,起伏委婉,节

8、奏感强。从审美心理看,从皇帝到农民出现了全社会性的对诗歌的喜欢风潮。中国文学上一、唐诗出现的背景4.4.诗歌形式:短小精悍诗歌形式:短小精悍 诗歌或长或短,不受篇幅限制,不象史诗那样长篇巨著。由于短小,容易普及。节约社会劳动,容易创作,容易传播。中国文学上二、唐诗的流派1. 1. 田园派田园派 以道家学派的“道法自然”为指导思想,崇尚“自然而然”的空灵致性与澄怀观道。具有自然,宁静,纯朴,空灵的审美品质。田园派的代表人物是孟浩然,王维等。中国文学上二、唐诗的流派2.2.边塞派边塞派 唐朝建立了幅员辽阔的大帝国,需要大量的将士西出阳关去戍边卫国。西北地区辽阔的地域,严酷的气候,加上思乡的愁绪,催

9、生了一批军旅诗人。王昌龄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参岑,在走马川中描述,“一川碎石大如斗,风吹满地石乱走”。中国文学上三、创作方法v1.浪漫主义方法之一:李白v 李白出生在中亚,崇尚道家思想,具有游侠作风。在诗歌中表现了崇道讥儒,写了嘲鲁儒,将进酒。诗风豪迈夸张,爬山涉水,周游各地,描写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如蜀道难,庐山瀑布,黄鹤楼。中国文学上三、创作方法v2.浪漫主义方法之二:李贺、李商隐v李商隐的作品苍凉感伤,催人泪下,“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中国文学上三、创作方法v3、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之一杜甫v 杜甫出生于奉儒守官的家庭,继承

10、儒家关心社会民生,同情民间疾苦,具有匡世济民的热肠。艺术风格上,沉郁顿错,浑厚悲凉,描绘了人民遭受的战乱离别。兵车行,代表作是“三吏三别”,爱国诗篇是春望。中国文学上三、创作方法v4、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之二白居易v 白居易以更加通俗化的语言,观察了民间生活的艰辛,写下了卖炭翁,千古名句古原。中国文学上第三节 宋词 一、词的出现 二、婉约派 三、豪放派中国文学上一、词的出现1.1.诗歌的浮华与词的更新诗歌的浮华与词的更新 唐朝后期,诗歌脱离生活,走向浮华死板。在民间兴起了民间小调,小曲的长短句,自由灵活,曲折多变,给文化领域吹进了新鲜之风。 中国文学上一、词的出现2 2、柳咏是词的奠基者、柳咏是词

11、的奠基者 北宋的柳咏是词的开创者,吸收了民间乐曲,把抒情、写景、叙事、感怀融为一体。 柳咏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中国文学上二、婉约派1.1.婉约派的由来婉约派的由来 婉约派强调词的音律的严整,题材主要描写个人的情感,风花雪月,才子佳人,及其生活细节杂感,以情和愁为主题。语言的口语化,生活化。社会生活的复杂多变,南唐李后主李煜专写“愁与情”两大题材,开启了婉约派。中

12、国文学上二、婉约派2.2.早期开启者早期开启者: :李煜李煜 生活在被俘奴役下,对故人、故乡、故国的怀恋。“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中国文学上南唐李后主(天津泥人张作品)中国文学上二、婉约派3 3、婉约派之一秦观、婉约派之一秦观 秦观歌颂爱情的纯洁和真挚。鹊桥仙“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中国文学上二、婉约派v4 4、婉约派代表李清照、婉约派代表李清照v 李清照是济南人,早年生活条

13、件优越,才情超人。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把口语引入诗词,有对白;形容词代名次,动词的效果,韵味悠长。中国文学上李清照中国文学上三、豪放派1.1.豪放派的标志豪放派的标志 与婉约派相对立的豪放派词风豪迈旷达,大度理性。关注广阔的社会政治,历史兴衰,说古论今。在文化观点上,喜好佛道,兼通儒家。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开创“苏辛词派”。中国文学上三、豪放派2 2、豪放派代表之一苏轼、豪放派代表之一苏轼 苏轼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笔力纵横,夹叙夹议。格调豪放,题材重大,儒道佛兼通。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是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中国文学上三、豪放派3.3.豪放派之二辛弃疾豪放派之二辛弃疾 辛弃疾(11401207)济南人,生活在金人的奴役下,组织义军,南渡长江抗金。词风慷慨纵横,表现了英雄豪迈,爱国情怀。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中国文学上辛弃疾画像中国文学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