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年度上海市教师资格之中学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综合检测试卷A卷含答案一单选题(共80题)1、短周期主族元素X、Y、Z、W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X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其内层电子数的2倍,Y是地壳中含量最高的元素,Z2+与Y2-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W与x同主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原子半径大小顺序:r(W)>r(Z)>r(Y)>r(X)B.Y分别与Z、W形成的化合物中化学键类型相同C.X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比W的弱D.Y的气态简单氢化物的热稳定性比W的强【答案】 D2、用在呼吸面具中和潜水艇里作为氧气来源的物质是( )A.Cu2+、K+、2-、Cl-B.K+、Na+、HCO3-、NO3-C.OH-、CO32-、Ca2+、K+D.Ba2+、Na+、OH-、2-【答案】 B3、下面关于教育部在2001年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有关规定,说法错误的是( )A.新的课程体系涵盖幼儿教育、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B.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C.教材审查实行编审合一D.在已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地区.实行小学毕业生免试就近升学的办法【答案】 C4、CO分子的偶极矩较小,几乎为零,是因为( )。
A.碳和氧的电负性差值小B.碳原子存在孤对电子C.氧原子是π配健电子对接受体D.氧原子既吸引σ键电子对、又是π配健电子对的给予体,使氧原子略带正电荷【答案】 D5、在教育理论指导下,通过运用问卷、访谈、观察、个案研究等手段,收集有关资料,进而得出科学的结论这种研究方法可以称为( )A.观察法B.文献法C.调查法D.讨论法【答案】 C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增大压强,活化分子百分数不变,化学反应速率增大B.升高温度,活化分子百分数增大,化学反应速率增大C.增大反应物浓度,活化分子百分数增大,化学反应速率增大D.使用催化剂,活化分子百分数增大,化学反应速率增大【答案】 C7、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通过用氢气与乙烯加成的方法除去乙烷中含有的少量乙烯B.乙醇和汽油都是可再生能源,所以要大力发展“乙醇汽油”C.用水可区分苯、溴苯和硝基苯D.一定条件下,用新制的Cu(OH)2悬浊液可区分葡萄糖和蔗糖【答案】 D8、在“制取氧气”教学中某教师通过复习“氧气的性质和用途”,继而过渡设问“如此重要的气体如何才能获得呢”引入新课该教师运用的导入方法是( )A.旧知导入B.实验导入C.问题导入D.直接导人【答案】 A9、教学评价的依据是( )。
A.成绩测验B.量化指标C.教学目标D.常模参照【答案】 C1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一定条件下某吸热反应能自发进行,说明该反应是熵增大的反应B.增大反应物浓度可加快反应速率,因此可用浓硫酸与铁反应增大生成H2的速率C.催化剂可加快反应速率并影响平衡的移动D.增大反应物固体的量可促使平衡正向移动【答案】 A11、下列化合物中同分异构体数目最少的是( )A.戊烷B.戊醇C.戊烯D.己烷【答案】 A12、课程实施评价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教学改革中的一个难点课程实施评价的重点是( )A.实验能力评价B.教学方法评价C.教学手段评价D.学业评价【答案】 D13、下列属于化学教学综合能力的是( )A.观察能力B.实验能力C.思维能力D.创造能力【答案】 D14、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中,“认识化学键的涵义,知道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形成”内容标准对应的课程模块是( )A.化学1B.化学2C.物质结构与性质D.实验化学【答案】 B15、下列关于“硫酸”这一教学内容设计的教学目标合理的是( )A.知识与技能目标:利用实验的手段,学会硫酸的强氧化性B.过程与方法目标:掌握硫酸的酸性、吸水性、脱水性和强氧化性等性质C.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探究硫酸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提高动手、动脑和运用知识的能力D.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浓硫酸与稀硫酸的对比,学习“量变质变”规律和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原则【答案】 D16、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教学方式主要是( )。
A.自主、合作、探究B.参与、合作、活动C.讲授、练习、探究D.反思、生成、探究【答案】 A17、某学生运用“如果一种物质中的元素处于中间价态,那么这种物质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的规律,得出“一氧化碳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这种学习运用的逻辑思维方法是( )A.演绎B.归纳C.分类D.类比【答案】 A18、为中国近代化学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是 A.李四光B.华罗庚C.侯德榜D.钱学森【答案】 C19、某问题为“北京市正在实施‘人文奥运文物保护计划’,其中修缮长城使用了大量的氢氧化钙氢氧化钙的俗称是?”该问题属于( )A.记忆水平的问题B.评价水平的问题C.应用水平的问题D.理解水平的问题【答案】 A20、( )测验是在一个大的教学单元或一门课程学习结束之后进行的测验,目的在于全面了解学生经过一定阶段学习后完成教学目标的情况,是对阶段教学效果的总评价A.诊断性B.形成性C.终结性D.过程性【答案】 C21、下列教学目标属于“知识与技能”范畴的是()A.认识氧气能与许多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B.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描述C.学生通过氧气的个别反应归纳出氧气的化学性质D.通过氧气这一节的学习让学生树立“性质决定用途”“用途体现性质”的思想【答案】 A22、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中,“认识化学键的涵义,知道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形成”内容标准对应的课程模块是( )。
A.化学1B.化学2C.物质结构与性质D.实验化学【答案】 B23、高中化学课程的宗旨是( )A.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B.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C.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D.帮助学生获取化学知识【答案】 B24、1923年,布朗斯特(Bmnsted)提出了酸碱质子理论,该理论认为NaHCO3是( )A.两性化合物B.酸C.碱D.盐碱【答案】 A25、在0.1mol/L的CH3COOH溶液中存在如下电离平衡CH3COOH?CH3COO-+H+对该平衡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加入水后,平衡向逆反应方一向移动B.加入0.1mol/L的HCl溶液,溶液中c(H+)减小C.加入少量NaOH固体,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D.加入少量CH3COONa固体,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答案】 C26、下列物质性质与应用的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A.晶体硅熔点高、硬度大,可用于制作半导体材料B.氢氧化铝具有弱碱性.可用于制胃酸中和剂C.漂白粉在空气中不稳定.可用于漂白纸张D.氧化铁能与酸反应.可用于制作红色涂料【答案】 B27、绿茶中的单宁酸具有抑制血压上升,清热解毒的功效绿茶中的单宁酸的化学式为C76H52O46,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单宁酸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B.一个单宁酸分子中含有26个氢原子C.单宁酸分子中碳、氢、氧的原子个数比为38:26:23D.一个单宁酸分子由76个碳原子,52个氢原子,46个氧原子组成【答案】 B28、某教师在“金属资源的保护”的教学中这样导入课题:“家里用的铁制水壶和铝制水壶坏了,以后不用了,放置在一个角落里,一段时间后会有什么现象?你怎样保护你骑的自行车,防止其生锈?”该教师采用的导入方法是( )A.实物导入B.旧知导入C.直接导入D.社会导入【答案】 D29、从知识分类来看,配平离子方程式属于( )A.化学事实性知识B.化学理论性知识C.化学技能性知识D.化学情意性知识【答案】 C30、下列教学目标属于“过程与方法”范畴的是()A.知道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B.通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主动探究、讨论交流,学习科学探究方法C.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好奇心和探究的欲望D.体会化学与人类社会进步及社会发展的关系【答案】 B31、出土的锡青铜(铜锡合金)文物常有Cu2(OH)3Cl覆盖在其表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锡青铜的熔点比纯铜高B.在自然环境中,锡青铜中的锡对铜起保护作用C.锡青铜文物在潮湿环境中的腐蚀比干燥环境中慢D.生成Cu2(OH)3Cl覆盖物是电化学腐蚀过程,但不是化学反应过程【答案】 B32、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反映了元素的原子结构和元素的性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同一元素不可能既表现金属性,又表现非金属性B.同一主族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化学性质完全相同C.短周期元素形成离子后,最外层电子都达到8电子稳定结构D.第三周期主族元素的最高正化合价等于它所处的主族序数【答案】 D33、某教师在开学时,对高一新生开展了一次小测验,以了解学生的化学知识基础与能力发展水平这种测试属于()A.活动表现评价B.终结性评价C.档案袋评价D.诊断性评价【答案】 D34、下列关于化学作业的说法正确的是( )A.①②③B.①③C.②④D.①②③④【答案】 D35、小丽捡到一枚白色鹅卵石,心想这会不会是大理石呢?小丽将其放在食醋中,有气泡产生小丽认为鹅卵石中可能含有碳酸盐在此过程中,小丽没有应用的科学方法是( )A.猜想B.实验C.推理D.归纳【答案】 D36、化学课程据不同的分类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