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型与头饰专业教学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92849988 上传时间:2024-09-23 格式:PPT 页数:22 大小:2.3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发型与头饰专业教学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发型与头饰专业教学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发型与头饰专业教学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发型与头饰专业教学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发型与头饰专业教学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发型与头饰专业教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发型与头饰专业教学(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1苍松课资2苍松课资古代妇女的一种发式,始见于汉代,其式绾发于顶,呈飞动状。飞仙髻多是两侧结高鬟。据炙毂子记载:“汉武帝时,王母降,诸仙髻皆异人间,帝令宫中效之,号飞仙髻。”多用于仙女与未出室少女。 3苍松课资垂鬟分肖髻,多是未出室少女的发式,将发分股,结鬟于顶,不用托拄,使其自然垂下,并束结肖尾、垂于肩上,亦称燕尾。据国宪家猷记载:“汉明帝令宫人梳百花分肖髻。”在唐代常作为处女发式标志。4苍松课资古代妇女发式,始自魏、晋时期。髻式变化无常态,盖随时随形而梳绕之,据说是由曹魏文帝妻甄后所创。采兰杂志:“甄后既入魏宫,宫庭有一绿蛇,口中恒吐赤珠,若梧子大,不伤人,人欲害之。则不见矣。每日后梳妆

2、,则盘结一髻形于后前,后异之,因效而为髻,巧夺天工,故后髻每日不同,号为灵蛇髻,宫人拟之,十不得一二也”。视蛇之盘形而得到启发,因而仿之为髻。5苍松课资凌云髻属于高式的单鬟。唐代妇女的一种高耸的发髻。 唐 冯贽 南部烟花记桂宫:“ 丽华 被素袿裳,梳凌云髻。”据中华古今注记载:“始皇诏后梳凌云髻,三妃梳望仙九鬟髻,九嫔梳参鸾髻。”这些皆属高鬟式。6苍松课资堕马髻,又称为倭堕髻,是中国魏晋时期流行的一种妇女发型。据说是东汉的梁冀的妻子孙寿发明的。这种发型的特色在于往下侧垂至肩部,并从发髻中分出一绺头发自由散落,与人发髻散落之感,如果加上愁眉妆和啼妆,犹如女子甫从马上摔落之姿,能够增加女子的妩媚感

3、。7苍松课资倾髻其梳编法是将发分股结椎、倾斜结束置于头前或头侧,在仕女画中颇为多见。据晋书记载:“太元中公主妇女必缓鬓,倾髻以为盛饰。” 8苍松课资“飞天髻”则是结三鬟于顶,耸立直上。据宋五行志记载:“文帝元嘉六年,民间妇人结发者三分发,抽其鬟直上,谓之飞天。”古之“百花”发式亦属这种类型。其形是先将头发分三分,每分用丝绦缚住,向上盘卷成环状。出自宋文帝宫中,传至民间,后一直流行于宋、明各朝。9苍松课资双刀髻其梳编法是将发往上拢结于顶,再反绾成双刀欲展之势。据妆台记记载:“唐武德中,宫中梳半翻髻。又梳反绾髻,贞元中梳归真髻,贴五色花子。”皆类似反绾式的发型。 10苍松课资古代妇女发式。唐末京师

4、妇女梳发,以两鬓抱面,状如椎髻,名曰“抛家髻”。亦称“鬅鬓”,“凤头”。这种两鬓抱面的髻式,是唐代后期较为流行的一种发式。抛家髻式,在宇文氏妆台记中的所谓朝天髻,或类此髻式。参阅新唐书五行志。另唐段成式髻环品中,亦有关于长安城中流行抛家髻的记载。这种发髻的特点,以两鬓抱面,头顶再加一个形似椎髻一样的“朵子”(即假髻),所谓抛家髻。今京剧旦角仍延用之。11苍松课资明代妇女发式。牡丹头是一种高髻,苏州盛行此式,后逐渐流行北方。坚瓠集:“我苏(苏州)妇人梳头有牡丹、钵盂之名, 鬓有闹花、如意之号”。尤侗诗:“闻说江南高一尺,六宫争学牡丹头。”有人说其重者几至不能举首,形容其式高大,实际高约七寸左右,

5、鬓蓬松而髻光润,髻后施双绺发尾。这种髻当系假发衬垫,加以黏汁光润之。12苍松课资清朝上层贵族妇女长期占统治地位的发型。清初,健全冠服制度。除大典礼时后妃戴朝冠外,喜庆节日后妃要戴钿子。戴上钿子,脑后再垂发辨就不适应了。于是,后妃们梳两个横长髻,形似小姑娘梳的两个抓髻,戴上钿子十分稳固。摘下钿子,这种抓髻式的发髻也可作家常打扮。因为这种发式,平分左右,各扎一把,宫内后妃称其为“小两把头”。13苍松课资“小两把头”低垂,几乎挨到耳根,发髻松,稍碰即散。如何将这些美丽的首饰戴上去呢?于是,一种新的梳头工具发架应运而生。发架有木制的,也有铁丝拧成的,形似横着的眼镜架。梳头时,先固定头座,再放上发架,把

6、头发分成左右两把,交叉绾在发架上。中间横插一长扁方(插在发架的两个孔内),然后用针把发稍和碎发固定牢,戴什么样的首饰都捉得住。两把头后面的耳边的垂发,梳成扁平状,末端用发带束起,微微上翘,形似燕尾。整个发髻象个待飞的燕子,清代后妃还因年龄而异梳头戴首饰。年纪轻的,戴艳丽的珍宝首饰,显出年青活泼的朝气。年老的梳“两把头”,首饰选质地高贵的,体现出老年妇女端庄、稳重。皇家女子头上梳两把头,插戴上贵重的首饰,与脚下穿着高底鞋相呼应。走起路来上身直立挺胸收腹,似有节奏,头节、脖梗不能左右摇晃,来回摆动。为封建社会树立了妇女行动规范的最佳形象。14苍松课资到了清朝晚期,大拉翅开始出现,它是一形似扇面的硬

7、壳,高约一尺余,里面用铁丝按照头围大小做一圆箍和骨架,再用布裕褙做胎。外边包上青缎和青绒布,做成一个固定的纯装饰性大两把头。需用时,戴在头上,不用时,摘下搁置一边。既能美饰头发,又摘戴自如,可谓两全其美。发明者是追求的美丽的慈禧太后,世人的审美因她而改变,随着大拉翅的流行和演变,两把头开始退出历史舞台。15苍松课资16苍松课资 古代妇女的头饰是古代文明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文明传承过程中我们汲取了很多,也舍弃了很多,在有着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崇尚简洁的人们已不再佩戴象古代那样华丽且形式复杂多样的头饰,但是簪,钗等头饰并没有消失,它们被简化了。在日常生活中还是经常可以看到女子用简单,大方的簪钗来绾

8、头发。希望簪钗作为服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继续发展与传承下去,中华文明这个璀璨的皇冠上不可缺少这样一颗闪耀的珍珠。 古代妇女头饰,出席的场合来佩戴不同的头饰,可分类为:笄,簪,钗,华胜,花钿,步摇,梳篦。17苍松课资古时用以贯发或者固定弁,冕的。在仪礼士冠礼中记载:“皮弁笄,爵弁笄。”郑玄注:“笄,今之簪。”古代妇女经常使用笄来固定发髻。古代女子到了成年的时候就用笄将头发绾起,因此笄也指女子的成年礼。仪礼士昏礼:“女子许嫁,笄而礼之称字。”郑玄注:“笄,女之礼,犹冠男也。”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而笄。”郑玄注:“谓应年许嫁,笄而字之。其未许嫁,二十则笄。”及笄仪式及笄仪式18苍松课资由笄发展

9、而来的,是古人用来绾定发髻或冠的长针。可用金属,骨头,玉石等制成。后来专指妇女绾髻的首饰。擿,簪股,将头部做成可搔头的簪子,所以俗称为搔头。西京杂记记载:汉武帝过李夫人,就取玉簪搔头,自此后宫人搔头皆用玉簪。后汉书舆服志有:“黄金龙首衔白珠,鱼须擿,长一尺,为簪珥。”的记载。19苍松课资由两股簪子交叉组合成的一种首饰。用来绾住头发,也有用它把帽子别在头发上。五代五缟中华古今注钗子:“钗子,盖古笄之遗象也,至秦穆公以象牙为之,敬王以玳瑁为之,始皇又金银作凤头,以玳瑁为脚,号曰凤钗。”钗与簪是有区别的,发簪作成一股,而发钗一般作成两股。20苍松课资古代妇女附在簪钗上的一种首饰。释名释首饰:“步摇上有垂珠,步则摇动也。”后汉书舆服志下:“步摇以黄金为题”王先谦集解引陈祥道曰:“汉之步摇黄金为凤,下有邸,前有笄,缀五采玉,以垂下,行则动摇。”白居易在长恨歌中用:“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来形容杨贵妃。21苍松课资22苍松课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