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新药开发中的技术问题探讨

上传人:m**** 文档编号:592759751 上传时间:2024-09-22 格式:PPT 页数:122 大小:1.1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药新药开发中的技术问题探讨_第1页
第1页 / 共122页
中药新药开发中的技术问题探讨_第2页
第2页 / 共122页
中药新药开发中的技术问题探讨_第3页
第3页 / 共122页
中药新药开发中的技术问题探讨_第4页
第4页 / 共122页
中药新药开发中的技术问题探讨_第5页
第5页 / 共1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药新药开发中的技术问题探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药新药开发中的技术问题探讨(1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中药新药开发 质量标准研究 广州蓝韵医药研究有限公司 专注于中药新药临床前研究,保健食品研究内容 一、剂型、辅料、工艺的选择及其与疗效的关系 二、中药质量标准的发展方向 三、新药开发研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剂型、辅料、工艺的选择及其与疗效的关系 1、剂型的选择 剂型不同,给药途径不同,疗效不同 直接相关的因素是血药浓度与生物效应,包括以下方面: 起效时间 作用强度 作用部位 持续时间 不良反应 药物摄入体内显效速度: 静脉注射皮下和肌内注射口服液体制剂口服固体制剂 A.口服给药途径 口服液体制剂(合剂、糖浆剂、混悬剂) 口服固体制剂(片剂、丸剂、胶囊剂) 口服给药简单、安全、方便使用 但口

2、服给药起效慢,吸收不规则原因:胃肠道内存在食物,食物的量与类型可影响药物的溶出与吸收 胃液酸性环境与胃肠道酶对某些药物的破坏 n n口服制剂中的化学成分在体内经过消化、吸收,进入人体循环之前,可能出现的主要情况: 在消化道中分解 化学成分的结构经肠内细菌修饰或生物转化 化学成分或转化产物刺激肠系膜产生生物效应(如免疫应答、生物电级联效应,影响肠系膜结构及其理化性质) 调节肠内微生态平衡 或不被吸收,被排出体外 即可能有效、可能无效或产生不良反应。正常情况下口服固体制剂摄入体内后的变化情况 首先要经过崩解(或溶散) 药物从细小颗料中释放 在胃液或肠液中溶出 通过胃肠道生物膜(胃、肠)吸收 进入人

3、血液循环 运送到具亲和力的器官或组织 进入组织的各个细胞发挥疗效n n口服液体制剂可分为溶液型、混悬型、乳浊型 溶液型 药物以分子或离子形式分散,一般吸收较快且完全 混悬型 药物颗粒必须溶解才能吸收,吸收较口服溶液剂慢,其生物利用度受影响因素: 药物粒度大小 晶型 附加剂 分散介质的种类 黏度 组分间的相互作用 乳浊型 具有较高的生物利用度 原因:分散度好 有效面积大,有利于药物的释放和吸收 口服给药可能存的首过效应 口服给药的另一影响因素是一旦药物通过胃肠道进入门静脉,药物有可能直接进入肝脏而发生首过效应。 首过效应即药物的一部分甚至全部被肝脏代谢。 该药物对机体的生物利用度降低,代谢产物可

4、能有效可能无效。 注意:因为存在首过效应的可能性,给药剂量的设定还必需考虑药物在肝脏的代谢产物是否有药理学活性 代谢物无药理活性:相对于无首过效应的给药途径而言,口服途径需要给予较大剂量以获得期望的治疗效果 代谢物有药理活性:严格设计口服剂量以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n实例: 芍药中的已知有效成分:芍药苷 经过活性试验表明芍药苷的代谢产物芍药苷代谢素(paeonimetabolin)-I 具有良好的抗癫痫活性 实验证明:芍药苷代谢素的转化率与芍药苷的含量呈正相关,故通过控制芍药苷的含量可以控制含芍药的中药成方制剂的质量 口服给药后被吸收的位置 药物的吸收可以发生在从口腔至直肠各个部位,通常药物沿消化

5、道吸收的位置越高,起效越快 药物在口腔吸收是指在药物极少吞咽或不吞咽时,在口腔中溶解而被吸收,其吸收能力表现在药物本身在吸收表面具有很高的浓度。 如:口崩片、含片、舌下片(吞咽后被胃肠道分泌液和内容物稀释,且吞咽后的药物还可能在胃肠道中与某些成分或食物或其他药物发生相互作用或酶的作用, 结构改变而失效或部分失效, ) 食物与药物混合后通常会延缓药物的吸收,因此大多数药物在小肠吸收比在胃吸收更有效。胃肠道pH值沿胃肠道向下逐渐增加 胃液pH1 小肠腔内pH 6.5 小肠远端pH 8 因为大多数药物以被动方式通过脂质屏障,所以pH值对多数药物的解离有显著影响,即影响药物的脂溶性、膜穿透性和吸收 小

6、肠部位具有药物吸收适宜的pH值 小肠腔内pH值约为6.5,弱酸性或弱碱性药物都能在小肠表面很好的被吸收,因此缓释制剂可以控制药物在到达小肠后释放,这是中药有效部位制剂较好的给药途径 小肠部位有巨大的表面积,从胃底部幽门到大肠与盲肠结合处约有20(ft)英尺即 6.096 m(1英尺=0.3048 m) 胃液的pH值小于1,到小肠远端pH值约为 8 结论: 一般规律,弱酸性药物在胃中大部分以离子状态存在,可以很好吸收,弱碱性药物在胃中高度解离而不易被吸收。 B.注射给药 皮下、肌内、静脉三种给药途径 注射给药的优点: 起效快,可用于急救 血药浓度水平更具可预测性 适用于在胃肠道中易被破坏的药物

7、适用于不宜口服药物的人群 注射给药的缺点: 一旦注入体内就无法消除 必须是无菌、无热源质制剂 患者的顺应性差 n n注射剂在体内被吸收的速度: 水溶性注射剂混悬型注射剂油溶性注射剂 静脉注射的药物不需经过吸收屏障,可产生最快速的药效,但供静脉注射的药液不得干扰血液成分或循环系统,应该是水性溶液方可注入静脉。 c.局部给药(皮肤给药、腔道给药等) 皮肤给药,可以是局部治疗用药,也可以发挥全身作用 皮肤给药的剂型: 软膏剂 散 剂 贴膏剂 膏药剂 洗 剂 搽 剂 涂抹剂 由于皮肤角质层的屏障作用,影响药物的穿透与吸收,所以透皮剂的作用十分重要 如药物处于溶液状态,具有良好的脂水分配系数且为非电解质

8、,则药物经皮吸收较易。 药物吸收进入皮肤的途径有毛孔、汗腺、毛囊、皮脂腺和其他。 毛细血管就在表皮细胞下,渗透入皮肤且能穿透毛细血管壁的药物则容易进入循环系统 腔道给药直肠、阴道、尿道 用于局部治疗或起全身作用 腔道给药可以是溶液剂、栓剂、软膏剂等 药物的性质(亲水性还是亲脂性、油/水分配系数、药物的浓度)、腔道部位的生理因素及应用部位等影响药物从腔道吸收,与药效直接相关 直肠与结肠能吸收许多可溶性的药物。对于在胃肠道易被破坏或灭活的药物、不宜口服给药的患者,可考虑经直肠给药。 直肠给药吸收时为剂量的50%,所以说,药物从直肠给药吸收不规则且难以预测 药物用于阴道与尿道后,由这些部位的黏膜吸收

9、,可产生局部或全身作用。 眼、耳、鼻腔给药用于局部治疗有效好的效果 D.其他途径 吸入给药 肺部为气态药物、液态药物或固态药物微滴提供了巨大的吸收表面积,外科手术的麻醉药物可经吸入给药 人体肺泡的毛细血管富集的区域有将近1000平方英尺,具有与静脉注射给药相似的吸收速度的药效。药物进入肺泡的深度、溶解度决定了吸收程度。n n药物在与肺泡内表面接触后,不溶性的颗粒被黏液摄取,并由纤毛运动上移到支气管。n n直径0.51.0m 的可溶性药物颗粒能到达微小肺泡囊中,并能快速有效,产生全身作用n n直径小于0.5m 的药物颗粒可能随呼吸有不同程度的损失,因而不能被完全吸收n n直径110g 的药物颗粒

10、能有效的深入到肺部终端毛细血管,其中某些能到达肺泡管,常用于局部治疗n n因此吸入给药必须控制雾粒的大小,并应保证其在肺泡渗透的一致性和均匀的疗效n n剂型是药物使用的必要方式,也是药物向体内转运的起点,药效和剂型间的关系: E = fE = f(A AS SC C) E 表示药效 f 比例常数 A 药物本身的活性对同种药物是常数 S 用药者对药物的感受性同一用药者不变 C 作用部位的药物浓度 适宜的剂型有利于加大 C 值,也就能充分发挥药效。 所以药物本身的效用是主要的,剂型因素对药效的发挥也起着积极作用,有时甚至是决定作用剂型选择的基本原则 根据临床应用的需要选择剂型 a.急症用药应是起效

11、快的药物注射剂、合剂、气雾剂、舌下片、口崩片 b.需持久性药效的药物片剂、丸剂、胶囊剂、膏药、缓释制剂 c.按药用部位不同局部用药物皮肤疾病用药:软膏剂、贴膏剂、搽剂、洗剂、涂抹剂 腔道用药:栓剂、膜剂、锭剂、2、辅料对制剂疗效的影响 药用辅料包括 赋形剂与添加剂,是指在制剂过程中加入的黏合剂、稀释剂、崩解剂、润滑剂、矫味剂、着色剂等添加剂。 药物与辅料的配伍 药物与辅料都有各自的理化性质,药物与辅料之间的理化性质必须能互相配伍,方可制成易于使用,具有稳定内在质量、有效、实用、安全的药品 赋形剂影响固体制剂药物的崩解、溶出过程而影响疗效 赋形剂与附加剂与药物中的某个成分形成络合物等化学反应,产

12、生吸附、改变药物粒子表面性质,改变溶出介质的pH值或黏度等,影响药物的吸收n n改变赋形剂与附加剂也可能影响质量标准的执行 2010年版中国药典要求:制法项下必须写明辅料的名称与用量,除用于调剂制成量的淀粉、糊精可以不写用量3、制备工艺对疗效的影响制剂的制备工艺包括: 提取工艺 (用什么方法提取,条件的设定) 纯化工艺(纯化方法是否合理,除去什么) 浓缩与干燥工艺(条件?) 成型工艺(液体制剂的增溶、乳化、混悬、因体制剂的包合技术 ) 灭菌方法(热压灭菌、Co-60照射灭菌)n n提取分离:提取分离是从天然药物中获得有效物质的操作过程工艺过程 炮制 粉碎 浸提 分离纯化 浓缩干燥 成型A、药材

13、炮制 药材炮制系指药材经净制、切制、炮炙处理,制成一定规格的饮片,以适应医疗要求及调配、制剂的需要,保证用药安全有效。 炮制有什么作用? 使药材清洁纯净,除去非药用部位 减少或去除药材的毒副作用 增强疗效 改变药物性能 引药归经 方便粉碎等后加工工序 有利于贮藏饮片炮制的质量要求 工艺成熟 质量稳定 均一 净制 净选加工 净药材 切制 切制品分为片、段、块、丝质量标准处方项下对炮制的规范书写: 中国药典收载的炮制品直接写炮制品名称 除净制、切制以外,均应在药材名称后加注例:(醋制)(盐炒)炮炙除净制、切制以外的加工方法 1 炒 2 烫 3 煅 4 制炭 5 蒸 6 煮 7 炖 8 燀 9 酒制

14、 10 醋制 11 盐制 12 姜汁炙 13 蜜炙 14 油炙 15 制霜 16 水飞 17 煨 炮炙除毒 例:川乌、草乌与制川乌、制草乌 川乌 毛茛科植物乌头的干燥母根 草乌 毛茛科植物北乌头的干燥块根生川乌、生草乌 辛、苦、热;有大毒。归心、肝、肾、脾经制川乌、制草乌 辛、苦、热;有毒。归心、肝、肾、脾经n n川乌、草乌(大毒) 毒性成分:乌头碱、次乌头碱、中乌头碱等二萜双酯类生物碱中国药典规定制川乌、制草乌的炮制方法: 用水浸炮至内无干心,取出 加水煮沸46小时(或蒸68小时)至切开内无白心,口尝微有麻舌感时取出 晾至六成干后切薄片,得到制川乌、制草乌 炮制的要点: 浸透、煮(蒸)透 生

15、川乌、生草乌水浸煮或蒸 第 8 位 C 上的乙酰基水解 失去一分子醋酸,得甲酰单酯型生物碱 毒性为二萜双酯类生物碱的1/501/500 第 14 位 C 上的苯甲酰胺水解, 失去一分子苯甲酸 亲水性的胺基醇类乌头胺等胺醇类成分 乌头胺的毒性是乌头碱的1/20001/4000n n草乌的传统炮制法有诃子制草乌、甘草制草乌、清水制草乌等7种方法,均能降低草乌毒性,其中高压蒸制的草乌毒性最低n n有报导认为金银花、绿豆可解川乌、草乌毒性n n甘草制川乌、草乌解毒的原理: 可能是甘草中甘草酸水解,产生甘草次酸和葡萄糖醛酸,前者吸附毒性,后者结合毒物而解毒n炮制过程去除有害物质 药材在种、养植、饮片炮制

16、过程中及贮藏期间污染的有毒有害物质主要有: A 铅、镉、砷、汞、铜等有害元素 B 残留农药(有机氯、有机磷、除虫菊脂类) C 毒性药材炮制过程中有毒成分的交叉污染 D 不当的炮制方法带入的有害物质 E 贮藏期间腐败变质药材 炮制改变药性 大黄与制大黄例:大黄的炮制方法规定为 n n生大黄 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厚片或块,晾干n n酒大黄 取净大黄片,照酒炙法炒干n n熟大黄 取净大黄片,照酒炖法或酒蒸法,炖或蒸至内、外均呈黑色n n大黄炭 取净大黄片,照炒炭法炒至表面焦黑色,内部焦褐色n n生大黄-泻下作用烈,泻火解毒力强n n酒大黄-酒炙后泻下作用稍缓,并借酒升 提之性n n熟大黄-泻下力

17、缓,能泻火解毒,并增强 活血去瘀作用n n大黄炭-泻下作用极微,能凉血、化瘀、 止血n n成分与药理研究报导:n n鞣质含量 生大黄酒炖大黄大黄炭n n消炎作用 生大黄酒炖大黄大黄炭n n泻下作用 生大黄熟大黄酒大黄大黄炭大黄含量限度规定为: 芦荟大黄素+大黄酸+大黄素+大黄酚+大黄素甲醚的总量不得少于1.5%酒炖大黄中的大黄酚+大黄素甲醚含量达到 2.74.0%(mg/g) 结论:酒炖大黄中蒽醌水解产物大黄酚、大黄素甲醚的含量升高 饮片加工炮制是中药材质量管理的重要部分,是必需重视的问题,也是2010版中国药典重点关注的内容 B、粉碎 粗粉、中粉、细粉、极细粉C、浸提技术直接影响有效成分的收

18、得率 浸提方法: 煎煮法 浸渍法 渗漉法 回流法 水蒸汽蒸流法 半仿生提取法 旋流提取法 加压逆流提取 超临界流体萃取 酶提取法 超声提取技术 微波提取技术 高速逆流色谱提取技术 煎煮法 煎煮法适用于有效成分能溶于水的药材 对湿热较稳定的药材 该方法符合中医的传统用药习惯 煎者法以水为溶剂且需要加热,可以杀酶保苷,是常用方法之一 与质量、疗效相关的因素:药材粉碎度、煎煮用水量、煎煮次数与时间、单煎或混煎 应采用正交试验方法确定 关于单煎和混煎 混煎是传统方法,但是 混煎的过程可能产生新的成分,或在煎煮的过程中产生化学变化甚至产生配伍禁忌 例: 含鞣质的药材与含生物碱的药材混煎产生沉淀 糖基、酸

19、性较强的苷与含生物碱类药材共煎,可产生沉淀 苷类的糖基有羧基类(-COOH )与含小檗碱等碱性较强的生物碱类中药共煎,会产生难溶的大分子结合物 甘草酸与含弱碱性的紫堇碱、奎宁、利血平等成分的中药共煎,可产生沉淀 大黄中含有大黄酸、大黄素等羧基蒽醌衍生物及其苷类,与含季铵碱类中药共煎,能使季铵型生物碱沉淀 有机酸与生物碱可作用:金银花、山银花中含绿原酸、异绿原酸等成分,与含小檗碱、延胡索等生物碱的中药(黄连、元胡)共煎,可产生沉淀无机离子钙(CaCa+)、鞣质与含皂苷的中药共煎,产生沉淀 石膏中的钙离子可与甘草酸、绿原酸、黄芩苷生成难溶于水的钙盐n n煎煮法中的考察指标(正交试验) 浸泡时间 煎

20、煮用水 煎煮次数 煎煮时间 药材粉碎度浸渍法 可分为冷浸法、热浸法、重浸渍法选择浸渍工艺应考虑的问题 浸渍工艺是否适合工业生产实际 相似相溶的原理 渗漉法 适用于贵重药材、毒性药材及高浓度的制剂,也可用于有效成分含量较低的药材 特点:溶剂自上而下,由稀至浓,不断造成浓度差,相当于无数次的浸渍,是动态的过程,可连续操作,浸出效率高。 冷渗漉法可保护有效成分 回流法是用乙醇等易挥发性有机溶剂提取药材成分的一种方法。 回流法的特点:适用于对热稳定的药材 提取成分谱广,提取液澄清度较差, 溶剂能循环使用,提取较完全水蒸气蒸馏法 分离挥发性成分的一种浸提方法, 可用于某些小分子的生物碱、酚性物质提取 如

21、:麻黄碱、丹皮酚等 注意:蒸馏次数过多可能导致挥发油中某些成分氧化或分解n n超临界流体提取法适用于挥发性成分、脂溶性成分及热敏性成分 原理:将临界状态下的流体CO2,在一定的温度下通入提取器中,可溶组分溶解在超临界流体中,并随同该流体一起经过减压阀降压后进入分离器中,溶质再从气体中分离出来 COCO2 2作为常用的超临界流体,有发下特点: 可通过控制压力与温度改变超临界COCO2 2的密度而改变其对物质的溶解能力 萃取分离效率高、萃取过程可一步完成,产品质量好 操作温度低,在接近室温的条件下萃取,适用于含热敏性组分原料的提取 临界条件好、不污染环境、COCO2 2可循环使用 操作范围广 萃取

22、过程密闭 节省热能 可采用无毒、无害气体作为溶剂 CO2价廉,可循环使用 但该方法属于高压技术,工艺过程技术要求高 超临界提取适用于哪些中药材 碳氢化合物及其极性小的亲脂性化合物,如:酯类、醚类、内酯类和含氧化合物, 如果分子量较大及极性基团较多的活性物质,提取时需加入夹带剂,增加萃取的极性,改善对极性成分的溶解性能 超临界提取的夹带剂是 在超临界提取时加入的极性溶剂常用的夹带剂: 乙醇、水、甲醇、丙酮、乙酸乙酯等加入夹带剂的目的 CO2是一对称分子,偶极距为零,极性随压力加大无明显变化,故采用单一的CO2作萃取剂时只对极性低、亲脂性化合物有较强的溶解能力 多数极性化合物在超临界提取时要用加入

23、极性溶剂的混合超临界流体萃取n n如何提高浸提工艺的转移率?影响转移率的因素是什么? 药材的粉碎度是否适中 浸提方法是否最好 浸提溶剂的选择是否合理 浸提工艺条件是否经过优化 对特殊药材的处理是否恰当:质地致密的药材、含苷类的药材、酸性或碱性强的药材D、分离纯化是将中药提取液与药渣、沉淀物和固体杂质进行分离的操作 分离纯化是采用适宜的方法最大限度的除去无效成分,保留有效成分与辅助成分常用方法: 水提酒沉法 醇提水沉法 絮状沉淀法 膜分离法 盐析法 大孔树脂吸附法 透析法 离子交换法 凝胶滤过法 聚酰胺吸附法 酶法 分子蒸镏法 硅胶吸附柱色谱法 n n大孔吸附树脂的应用 对有机化合物选择性好 无

24、机盐的存在不干扰吸附过程 吸附效果易受流速和溶质的影响n n大孔吸附树脂是什么? 是吸附性和筛选性相结合的分离材料, 是一类不带离子交换基团的多孔性交联聚合物 大孔吸附树脂对液体中物质的吸附主要是通过表面吸附、表面电性或形成氢键完成n n大孔吸附树脂的分离原理: 有机化合物通过树脂的孔穴扩散到树脂的内表面而被树脂吸附 孔径的大小直接影响不同分子的自由出入,从而吸附树脂具有一定的选择性 吸附分子量大的物质,应选择孔径大的吸附树脂 吸附分子量小的物质,应选择孔径较小而比表面积高的吸附树脂各种极性的大孔吸附树脂的吸附能力非极性 适宜于从极性溶剂中吸附非极性物质中等极性 不但能从非水介质中吸附极性物质

25、 也能从极性溶液中吸附非极性物质极性与强极性 适宜于从非极性溶液剂中吸附极性 物质 应用大孔吸附树脂进行分离纯化,应了解中药提取液中所含成分的理化性质,有针对性的选择树脂 操作:树脂的前处理 上样 洗脱 再生F、成型工艺 制剂的质量疗效与成型工艺密切相关 合理的剂型能充分发挥药物的临床疗效 合理的成型工艺是有效成分稳定的保证 合理的选用成型辅料有助于质量标准制定与执行 合理的成型工艺与辅料可保证临床用药的顺应性 二、中药质量标准的发展方向1、保障用药安全,加强安全性指标的控制,增加中药安全性检测方法需要控制的项目 A、药材本身的毒性成分 B、外源污染物带入的有毒有害成分 C、生产与制剂过程中带

26、入的需要控制的杂质 D、剂型需要加以控制的安全性顶目 A、药材本身的毒性成分 标示有“大毒、有毒、小毒”的中药材 应研究其毒性成分是什么? 中毒剂量是多少? 毒性成分的作用机理? 应采用什么方法除毒或减毒? 中药材通常使用哪些除毒或减毒方法? 通过炮制除毒或减毒 用提取分离的方法除毒或减毒 经合理配伍除毒或减毒 改变给药途径的方法达到除毒减毒 质量标准中如何建立毒性成份的检测方法和限度 限量检查 规定不得检出或不超过对照品的量 例:制川乌、制草乌中乌头碱的限量检查 定量检测 药材的毒性成分亦是其有效成分时,严格掌握使用剂量则可安全有效, 规定毒性成分不得高于上限不得低于下限 例: HPLC法测

27、定马钱子的含量,规定含士的宁(C21H22N2O2 )应为1.20%2.2%,马钱子碱(C23H26N2O4)不得少于0.8% 极毒-毒性剧烈,生品内服用量极小或未经处理不可内服,致死量多在1g以下 大毒-毒性剧烈,治疗量与中毒量接近,超量可致严重毒性反应或易于致死的药物 有毒-毒性较大,治疗量与中毒量较接近,超量也可产生反应甚至致死的药物 小毒-有一定毒性,治疗量与中毒量差距较大,但剂量过大也可发生毒副反应的药物 药材的毒性成分亦是其有效成分 控制使用 马钱子 炮制品:马钱子粉 大毒 主含:士的宁、马钱子碱n n马钱子的药用部位为种子,含番木鳖碱(士的宁)和马钱子碱等,生物碱含量为24%,其

28、既是有效成分也是有毒成分n n马钱子粉是马钱子粉碎后按量加淀粉碱毒n n中国药典用法与用量项下规定马钱子日用剂量为0.30.6g,炮制后入丸散用。n n马钱子的【注意】项下规定:不宜生用,不宜多服久服;孕妇禁用 尚未有解毒办法的药材,只能停用n n马兜铃科植物作药用的有近十种,马兜铃酸可引起肾病,目前采取禁用的办法2000年版中国药典收载的马兜铃科植物: 关木通、广防已、青木香、马兜铃、细辛、 天仙藤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撤销了三个品种 关木通、广防已、 青木香n n2005年版中国药典收载的马兜铃科植物 马兜铃、细辛、天仙藤B、外源污染物带入的有毒有害成分 五种有毒有害物质 铅、镉、砷、汞、

29、铜 农药残留量 有机氯类、有机磷类、除虫菊脂类 二氧化硫残留 薰制药材起增白、防虫蛀作用的硫磺残留物 微生物、真菌污染 不当的贮藏条件引入的污染 贮藏期内药物的变质腐败五种有害元素测定方法第一法: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定量分析药材中五种有害无素铅、镉、砷、汞、铜的方法n n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的测量对象是呈原子状态的金属元素和部分非金属元素。n n原子吸收遵循分光光度法的吸收定律,原子吸收通常通过比较标准品和供试品的吸收度,求得供试品中待测元素的含量。第二法: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E-MS) 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测定中药中有害元素铅、镉、砷、汞、铜限量 仪器组成:进样系统、等离子体电离源

30、、真空系统、冷却水系统和四极杆质谱仪 n n2005年版中国药典需准确检测5种有害元素的中药材品种: 甘草 白芍 西洋参 黄芪限度: 铅百万分之5 镉千万分之3 砷百万分之2 汞千万分之2 铜百万分之20n n农药残留量测定 有机氯农药 曾经是农药中使用量最大,使用历史最长的一类农药,其化学性质稳定、脂溶性强,半衰期长(3050年)人体汲入后易在脂肪组织中蓄积,造成慢性中毒 九种有机氯农药 六六六(BHC) (BHC) -BHC, -BHC, -BHC, -BHC, -BHC, -BHC, -BHC-BHC 滴滴涕(DDT) PP(DDT) PP-DDT, PP-DDT, PP-DDD, OP

31、-DDD, OP- -DDT, DDT, PP PP-DDT-DDT 五氯硝基苯(PCNB)(PCNB) 九种有机氯农药的检测,需要用石油醚作为溶剂,配制成九种对照品的混合对照品溶液 甘草、黄芪二个品种项下规定了限量 12种有机磷农药残留方法:气相色谱法,氮磷检测器 用乙酸乙酯作为溶剂,配制成十二种对照品的混合对照品溶液, 该方法起草时研究单位测试了十种药材各10批,100批样品中有52批检出有机磷类农药,有三种(甘草、丹参、白芍)未检出有机磷农药 西洋参 番泻叶 陈皮 灵芝 黄柏 丹参 黄芪 白芍 甘草 金银花 尚未有具体品种规定限量 1 敌敌畏 Dichlorvos 2 甲胺磷 Metha

32、midoph 3 乙酰甲胺磷 Acephate 4 氧化乐果 Omethoate 5 二嗪农 Diazinon 6 久效磷 Monocrotophos 7 乐果 Dimethoate 8 甲基对硫磷 Parathion-methyl 9 马拉硫磷 Malathion 10 对硫磷 Parathion 11 杀扑磷 Methidathion 12 乙硫磷 Ethion 美国药典与欧盟农药限度标准美国药典与欧盟农药限度标准Limit (mg/Kg)Limit (mg/Kg) 标准标准 U.S.P. U.S.P. 欧盟欧盟 中国国标中国国标 茶叶茶叶 粮食粮食 蔬菜蔬菜 水果水果敌敌畏敌敌畏 1.0

33、 0.1 0.1 0.2 0.21.0 0.1 0.1 0.2 0.2二嗪农二嗪农 0.5 0.050.5 0.05甲基对硫磷甲基对硫磷 0.2 0.10.2 0.1马拉硫磷马拉硫磷 1.0 0.5 8 3 1.0 0.5 8 3 对硫磷对硫磷 0.5 0.1 0.5 0.1 杀扑磷杀扑磷 0.2 0.1 0.2 0.1 乙硫磷乙硫磷 2.0 22.0 2乙酰甲胺磷乙酰甲胺磷 0.1 0.1 0.2 0.2 0.50.1 0.1 0.2 0.2 0.5乐果乐果 0.2 0.05 0.1 0.10.2 0.05 0.1 0.1甲胺磷甲胺磷 0.1 0.1 0.10.1 0.1 0.1久效磷久效磷

34、 0.10.1氧化乐果氧化乐果 0.10.1根据试验结果提出的限度(未载入05版) :单位( ug/g) 敌敌畏敌敌畏 0.2 USP 1.0 0.2 USP 1.0 欧盟欧盟 0.10.1 二嗪农二嗪农 0.1 USP 0.5 0.1 USP 0.5 欧盟欧盟 0.050.05 甲基对硫磷甲基对硫磷 0.2 USP 0.20.2 USP 0.2 马拉硫磷马拉硫磷 0.5 USP 1.0 0.5 USP 1.0 欧盟欧盟 0.50.5 对硫磷对硫磷 0.5 USP 0.50.5 USP 0.5 杀扑磷杀扑磷 0.1 USP 0.2 0.1 USP 0.2 欧盟欧盟 0.10.1 乙硫磷乙硫磷

35、0.5 USP 2.0 0.5 USP 2.0 欧盟欧盟 2 2 乙酰甲胺磷乙酰甲胺磷 0.1 USP 0.1 0.1 USP 0.1 欧盟欧盟 0.10.1 乐果乐果 0.1 USP 0.20.1 USP 0.2 甲胺磷甲胺磷 0.1 USP 0.1 0.1 USP 0.1 欧盟欧盟 0.1 0.1 久效磷久效磷 0.1 USP 0.1 0.1 USP 0.1 氧化乐果氧化乐果 0.1 0.1 欧盟欧盟 0.1 0.1 n n拟除虫菊酯类农药与DDT同属轴突毒剂,引起中毒征象极相似,但作用更迅速、复杂拟除虫菊酯类农药: 氯氢菊酯 氰戊菊酯 溴氰菊酯方法: 气相色谱法 电子捕获检测器C、生产与

36、制剂过程中带入,需要控制的杂质 使用一、二类有机溶剂萃取的制剂应检查 有机溶剂残留量 一类:苯、四氯化碳 二类:三氯甲烷、甲苯、甲醇、环己烷 三类:正丁醇、乙醇、 四类:石油醚、异丙醚使用大孔吸附树脂分离纯化工艺时应检查大孔吸附树脂降解产物 苯、二甲苯、甲苯、苯乙烯、二乙基苯等粉碎工艺、生产用水、器皿中带入的杂质 铅、镉、砷、汞、铜 五种有害元素分离提取不完全带入的残留物 例:环维黄杨星D 检查其他生物碱人为掺假 例:蜂蜜中掺入还原糖D、剂型需要加以控制的安全性顶目 例:注射剂:中药注射液 注射用粉针剂 有关物质检查:蛋白质 鞣 质 树 脂 草酸盐 钾离子 安全性检查:异常毒性 过敏试验 无菌

37、检查 热原与细菌内毒素 降压物须检查 注射用辅料的标准的建立中药注射剂 还应检查的安全性: pH值 指纹图谱 五种有害元素 溶剂残留量检查 毒性成分的检查等项目n n中药液体制剂应检查的安全项目 微生物限度或无菌检查 溶液的pH值 液体制剂的稳定性 酒剂中甲醇的限量检查 滴眼液的可见异物检查、粒度检查 吸入气雾剂与喷雾剂的粒度检查 喷雾剂的喷射试验 定量阀门气气雾剂应检查每揿主药含量 使用根或全草的药材、非GAPGAP基地的药材、矿物药、动物药生产的制剂,应制定重金属、砷盐残留量检查的方法 使用易生虫、易腐败变质的中药材或辅料生产的制剂,应规定农药残留量及so2残留量检查的方法 使用有毒中药材

38、的产品应制定毒性检查的方法,使用马兜铃科植物的产品,应制定马兜铃酸限量检查的方法 使用特殊方法炮制药材的制剂应考虑制定相应的杂质限量检查方法2、道地药材与非道地药材、野生与栽培药材品质的特异性研究 外观性状 生长周期的研究 成分研究 污染情况 安全性研究 药效研究野生与栽培品的比较例1:人参、红参、林下参、野山参人参:栽培品红参:人参的炮炙品人参经蒸制后的干燥根及根茎,林下参(籽海):人种天养野山参:野生天养,频危植物四种参的区别:外观性状 生长周期 成分污染情况 安全性药效例2:佛手 广佛手、川佛手、浙佛手3、建立有效成分、活性成分检测的方法和限度 鉴别、检查、含量测定的对象从指标成分向有效

39、成分或活性成分过渡 中成药检测的对象是 君药、臣药、贵重药与毒性药 建立多个成分控制的方法: 以多个指标为检测对象 增加总成分的检测指标n n银杏叶提取物(中国药典)含量测定:总黄酮苷=(槲皮素含量+山奈素含量+异素李素含量)系数 不得少于24.0%萜类内酯以白果内酯+银杏内酯A+银杏内酯B+银杏内酯的总量不得少于6.0%4、建立特征图谱或指纹图谱整体质量控制模式 在稳定的生态条件下生长的药材在设定的条件下的图谱应能重现 在稳定工艺条件下生产的中药提取物或制剂,其图谱应具重现性 用质量稳定的中药材,在稳定的生产工艺条件下生产的制剂,其图谱应与药材、半成品具 相关性 成品中的特征峰,在相同条件下

40、应在药材与中间体中出现(工艺过程成分的变化或辅料中的成分除外) 5、新检测方法的应用 2005年版新增(ICE- MS)电感偶合等离子体色谱法 待采用的新方法 LC-MS GC-MS 联用技术 中药生物测定方法 中药材分子鉴定方法 中药制剂的溶出度测定方法 6、辅料标准的建立 注射用辅料 饮片炮炙用辅料 制剂辅料 中国药典凡例规定:制剂中使用的药材与辅料,均应符合本版药典的规定;本版药典未收载的药材,应符合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或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有关规定;本版药典未收载的辅料,必须制定符合药用要求的标准,并需经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 7、完善中药标准的【注意】项及用药禁忌 禁忌不包括中

41、医一般的常规禁忌, 不良反应的书写方法应等同于化学药品 例:闹羊花 有大毒 【注意】 不宜多服、久服。 体虚者及孕妇禁用中药制剂的说明书更应当完整的描述可能出现的毒副作用8、倡导绿色标准,采用毒害小、污染少、节 约资源、保护环境、简便实用的检测方法不使用1类溶剂 苯、四氯化碳 控制使用2类溶剂 三氯甲烷、甲苯、甲醇尽量采用一次提取多次使用的方法能用少用溶剂完成的实验则应三、新药开发研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1、对中药注册管理补充申请有关内容的理解 第二条保障中药材来源的稳定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并应关注对环境保护等因素的影响。涉及濒危野生动植物的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定。n n第四条中药注册申请,应当明确

42、处方组成、药材基原、药材产地与资源状况以及药材前处理(包括炮制)、提取、分离、纯化、制剂等工艺,明确关键工艺参数。 药材基原 原植物来源 例:川贝母来源于3个种: 松贝、青贝、炉贝 药材产地 例:石牌藿香 资源状况 野生还是栽培品? 是否GAP基地栽培?n n第五条中药复方制剂应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组方,如含有无法定标准的中药材,应单独建立质量标准;无法定标准的有效部位和有效成分,应单独建立质量标准,并按照相应的注册分类提供研究资料;中药提取物应建立可控的质量标准,并附于制剂质量标准之后。 药材法定质量标准 经过省级以上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 可控的质量标准 完整且经过方法验证的质量标准n n第十

43、条对已上市药品改变剂型但不改变给药途径的注册申请,应提供充分依据说明其科学合理性。应当采用新技术以提高药品的质量和安全性,且与原剂型比较有明显的临床应用优势。说明: 改剂型目的应该是有明显的临床应用优势。 应进行具有方便服用、提高生物利用度、减少资源浪费、靶向给药等方向的改剂型 n n若药材基原、生产工艺(包括药材前处理、提取、分离、纯化等)及工艺参数、制剂处方等有所改变,药用物质基础变化不大,剂型改变对药物的吸收利用影响较小,可根据需要提供药理毒理研究资料,并应进行病例数不少于100对的临床试验,用于多个病证的,每一个主要病证病例数不少于60对。改剂型前后的比较: 药材基原 详细工艺 工艺参

44、数 药用物质基础 药物的吸收利用 如有变化,应进行不少于100对的临床试验 若药材基原、生产工艺(包括药材前处理、提取、分离、纯化等)及工艺参数、制剂处方等有较大改变,药用物质基础变化较大,或剂型改变对药物的吸收利用影响较大的,应提供相关的药理毒理研究及、期临床试验资料。 说明:变化较大的改剂型也需要进行毒理研究与、期临床试验资料。 缓释、控释制剂应根据普通制剂的人体药代动力学参数及临床实际需要作为其立题依据,临床前研究应当包括缓释、控释制剂与其普通制剂在药学、生物学的对比研究试验资料,临床研究包括人体药代动力学和临床有效性及安全性的对比研究试验资料,以说明此类制剂特殊释放的特点及其优势。 说

45、明:必须有充分的理由作为立题依据,并有对比材料,方可进行普通制剂改为缓释、控释制剂的改剂型注册申报第十一条仿制药的注册申请,应与被仿制药品的处方组成、药材基原、生产工艺(包括药材前处理、提取、分离、纯化等)及工艺参数、制剂处方保持一致,质量可控性不得低于被仿制药品。如不能确定具体工艺参数、制剂处方等与被仿制药品一致的,应进行对比研究,以保证与被仿制药品质量的一致性,并进行病例数不少于100对的临床试验或人体生物等效性研究。说明:应了解被仿制药品的药材基原、生产工艺、工艺参数,并进行对比研究2、质量标准方法验证中的常见问题A、精密度重复性同一实验室,由同一个人在较短的 时间间隔内,测得结果的精密

46、度中间精密度 同一实验室,由不同人在不 同时间,用不同设备测得结果的精密度 重现性不同实验室,由不同人测得结果精 密度当分析方法将被法定标准采用时,应进行重现 性试验已有重现性试验可以不做中间精密度B、关于检测限与定量限限量检查:重现性 专属性 检测限 耐用性限量测定:准确度 重复性 中间精密度 重现性 专属性 定量限 线 性 范 围 耐用性 含量测定:准确度 重复性 中间精密度 重现性 专属性 线 性 范 围 耐用性 检测限检测限(Limit of DetectionLimit of Detection,LODLOD) 系指试样中被测物能被检测出的最低量。直观法用一系列已知浓度供试品进行分析

47、, 试验可能被可靠检出的最低浓度或量信噪比法仅适用于能显示基线噪音的分析方法. 把已知低浓度供试品测出的信号与空白样品测出的信号进行比较,算出能被可靠检测出的最低浓度或量,一般以信噪比为3:1或2:1时相应浓度或注入仪器的量确定检测限定量限(Limit of Quantitative, LOQLimit of Quantitative, LOQ) 指供试品中被测物能被定量测定的最低量,其测定结果应具一定准确度和精密度。 用于限量测定的分析方法应确定定量限。 一般以信噪比为10:1时相应浓度或注入仪器的量进行确定3、含量限度的确定 应根据中药制剂实测结果与原料药材的含量情况确定 尽可能多的测定数

48、据才有足够的代表性 考察有效期内制剂的含量变化情况 根据实测数据计算被测成分的转移率最低限度要求: 原粉入药的转移率一般要求在90%以上 水提工艺的转移率要求在30%以上 醇提工艺的转移率要求在40%以上。4、关于特征图谱与指纹图谱 中药注射剂要求做指纹图谱 一般中药制剂不要求做指纹图谱 有效部位及其制剂建议做特征图谱 A、 建立中药注射剂指纹图谱应包括 图谱的获取 制剂、中间体、原料药材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方法验证 数据处理 用对照品或对照提取物作对照,参照物可以是其中的有效成分、特征成分或主成分,也可以是外加的 指纹图谱应满足专属性、重现性和可操作性的要求 B、制备供试品溶液时选择合适的溶剂

49、进行提取分离 必须保证能够充分反映供试样品的基本特性,同时也必须保证供试样品所含特性的完整性。 测定方法的选择应能确保图谱具有足够的信息量 使制剂中的成分较多地在特征图谱或指纹图谱中反映出来,并达到较好的分离。C、中药制剂、中间体、原料药材的相关性分析 中药制剂、中间体、原料药材供试品制备、测定图谱的条件与方法应具有相关性 应同时建立中间体及药材的相应图谱 中间体图谱的建立应重点考察主要工艺过程图谱的变化情况 在对原料药材产地、采收期、基源调查基础上建立原料药材图谱 多来源的药材应有对比研究数据 原料药材图谱中的特征峰在制剂及中间体的色谱图上应能指认。D、具有特殊意义的峰应予以编号,并对已知物

50、的色谱峰加以确认 如指纹图谱中某一个特征峰面积超过总峰面积的50%,则相似度计算时应考察去除该超过总峰面积50%色谱峰后各色谱峰的相似度。 为确保指纹图谱具有足够的信息量,必要时中药复方制剂可使用二张以上标准图谱 E、指纹图谱方法验证 方法验证的目的是为了考察其专属性与重现性,证明采用的方法具有可操作性 方法验证必须符合中国药典一部附录 “中药质量标准方法验证指导原则”的要求 建立中药注射剂指纹图谱必须提供的材料 应制定原料药材的标准指纹图谱 应研究原料药材、中间体、成品图谱之间的相关性 应制定中间体的指纹图谱(主要工艺过程图谱的变化) 应制定中药注射剂的标准指纹图谱 应提供方法验证的相关资料

51、有效部位制剂特征图谱 应对色谱峰个数及指认色谱峰的相对保留时间和相对峰面积作出规定。 特征图谱中应体现药材主成份、类别成分,应至少指认其中3个以上的有效成分、特征成分或主成分,并对其比例作出规定, 指认峰的峰面积之和应大于总峰面积的50 5、关于制剂的稳定性试验例:液体制剂的稳定性物理稳定性 溶液型液体制剂不稳定性表现为:在配制或放置过程中的物理性质发生改变,澄清液体出现混浊、变色或结晶等现象混悬型液体制剂不稳定性表现为:沉降与聚集,是因其微粒的表面现象变化,微粒的沉降及混悬液的流变性变化 乳浊型液体制剂不稳定表现为:分层、絮凝、破裂、转相、酸败等,是乳滴界面膜的附着性与牢固性的变化化学稳定性

52、: 化学不稳定性是指溶液剂在配制过程与贮藏期间由于外界因素影响使成分与含量发生变化 各成分间相互作用发生的变化 成分与附加剂相互作用发生的变化 杂质间相互作用发生的变化 成分与杂质间相互作用发生的变化例 :苷类、酯类成分水解 酚类、芳胺类成分氧化 含低分子不饱和键的醛、酮、酸、杂环类成分的聚合、脱羧、异构化等生物学稳定性 是指溶液剂在配制过程与贮藏期间抵抗生物体污染、分解的能力,其不稳定通常系指因微生物污染引起的腐败、发霉、分解。 微生物污染不仅是使制剂的微生物限度指标不符合规定,还会引起成分的变化,影响药物的安全有效生物学不稳定还表现为:酶解作用至使成分发生变化 例:黄芩药材中含有黄芩酶,当

53、600C以下水提黄芩苷时,由于黄芩酶的作用,可使黄芩苷水解为具有邻三酚的黄芩素。黄芩素易被氧化转为醌类衍生物而显绿色,其作用也随之下降。n n如何解决溶液剂的稳定性? 可以利用成盐的方法增加有效成分或有效部位的溶解度与稳定性n n复方溶液剂中的各类有效成分按其酸碱性分类,可分为弱的有机酸与弱的有机碱两类,大多数在水中的溶解度较小。n如甘草酸、丹参素、芦丁、绿原酸等具弱酸性,遇碱“成盐”后溶解度明显增加;n延胡索(dl-四氢巴马汀)、莨菪碱、粉防已甲素、小檗碱等具弱碱性,遇酸“成盐”后溶解度也显著增加难溶性弱酸药物成盐可用无机碱或有机碱: 氢氧化钠 氢氧化钾 碳酸氢钠 氢氧化氨 乙二胺难溶性弱碱

54、药物可用无机酸或有机酸: 盐酸 硫酸 硝酸 氢溴酸 醋酸 枸橼酸 水杨酸 马来酸 酒石酸等 一般是用调节溶液的pH来控制酸、碱用量需要用成盐增溶时应注意并解决的问题: 对被增溶组分的理化性质有初步的研究与分析 通过试验筛选酸与碱的种类和用量 加碱增加难溶成分的溶解度时,是否会引起同时存在的有机碱成分的析出与损失 加酸成盐时,也应防止有机酸类成分的析出与损失。 在解决增溶问题时,应考虑酸、碱对成分稳定性、有效性的影响,避免顾此失彼6、现场核查项目包括: 药学研究、药理毒理研究、临床试验、样品试制。 根据审查需要,对临床试验用药物制备的情况以及条件进行现场核查。药品注册申请品种的研制、生产情况及条

55、件进行实地确证,以及对品种研制、生产的原始记录进行审查,并做出是否与申报资料相符评价的过程。 A.现场核查的内容管理制度制定与执行情况:是否建立了与药品研制质量管理有关的制度及其执行情况。研制人员:药品研制的主要试验人员及其分工,所承担试验研究的项目、研究时间、试验报告者等与申报资料、现场记录是否一致研制设备、仪器:药学、药理毒理、临床等研究现场的设备、仪器能否满足研究所需,与药品研制情况申报表是否一致。应对设备型号、性能、使用记录等进行核查。B.新药研究原始记录要求n临床前研究n工艺:试验研究的全过程,包括正交试验,优化生产条件的研究记录、辅料优选的研究记录、小试、中试及临床用药的批生产记录

56、等n质量标准研究记录:包括试验条件、 方法验证、小试及中试产品的批检验记录、原辅料检验记录、稳定性试验等n安全性试验应由已通过GLP认证的研究单位进行n n生产前研究n n工艺研究:应提供中试批生产记录 如工艺有改变,(即与临床前报批的工艺不一致),则应有改变工艺的研究记录 n n质量标准:应提供中试产品(批检验)、原辅料检验、稳定性试验记录 如质量标准有改变,应对改变部分提供方法验证记录 临床研究记录应在符全GCP要求的临床基地进行n n记录还要求有以下内容: 研究及检验的时间、地点、温湿度 实验过程、仪器型号 标准物质(标准品、对照品或对照药材)的来源 试制的新对照品应提供试制记录、结构确认的相关记录 全部记录应编页码 研制和检验、复核人员签名n n记录是实验研究的原始依据,应做到: 记录原始不能事前记录或事后补记,不重抄不复制、如需整理应保留原始记录备查 资料完整记录应含全部研究数据、图谱,包括实验失败的数据和图谱. 数据真实实事求是 规范整洁规范用语 记录格式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